顶层模块化楼盖板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6983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层模块化楼盖板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

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国家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更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环保、可循环使用的顶层模块化楼盖板及其安装方法,无需另外设置隔声、保温层,减少大量现场作业,同时保证加工工序简单,更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一种顶层模块化楼盖板,包括a类板和b类板;所述a类板包括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顶面覆面板(3-1-4)、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8)、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纵向一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另一侧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均分别平行;在板内搁栅(3-1-11)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4);在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3);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一端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采用钉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采用钉连接;在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均分布设置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成一条直线;在靠近在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均分布设置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相邻的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相互错开;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3-1-4)连接;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3-1-8)连接;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的顶面齐平,露出顶面覆面板(3-1-4)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3-1-8)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在板内空腔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所述b类板与a类板的区别在于采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替换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上部不露出顶面覆面板(3-1-4),下部露出的部分为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

进一步地,所述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顶面覆面板(3-1-4)、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8)、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一种顶层模块化楼盖板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的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与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并与纵向相连的另一块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在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连接方式为在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侧向施钉,将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连接;

b.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的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与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并与纵向相连的另一块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在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连接方式为在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侧向施钉,将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连接;

c.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和b类板的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与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连接,连接方式为:在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的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施钉,将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与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连接;

d.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的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连接方式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在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侧向施钉,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

e.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之间的横向连接,以及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与b类板的横向连接为: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的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上施钉,将相邻两板的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尤其将隔声、保温层内嵌到板的内部,减少了大量现场作业,仅需在现场整板模块化施钉作业,成倍缩短工期。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块化轻木结构体系示意图。

图2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俯视示意图。

图3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仰视示意图。

图4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侧视示意图。

图5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的未覆顶面覆面板(未添加保温隔声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横截面剖面示意图。

图7为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横截面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为基础;2为地梁板;3为底层模块化楼盖;4为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外墙板;5为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6为标准层整体加强顶梁板;7为标准层模块化楼盖;8为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9为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10为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1为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2为跨中斜置t形木梁;13为屋脊双t正交木梁;14为模块化屋盖板。

3-1-3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4为顶面覆面板;3-1-5为梁上板间连接板;3-1-8为底面覆面板;3-1-11为板内搁栅;3-1-12为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3为端部横撑;3-1-14为板内横撑;3-1-18为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为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23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4为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5为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6为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7为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8为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9为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顶层模块化楼盖板及其安装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一种顶层模块化楼盖板,包括a类板和b类板;所述a类板包括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顶面覆面板(3-1-4)、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8)、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纵向一侧为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另一侧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均匀分布的板内搁栅(3-1-11),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均分别平行;在板内搁栅(3-1-11)之间,以及侧向板间连接板(3-1-3)和板内搁栅(3-1-11)之间均分别设置与二者相垂直的板内横撑(3-1-14);在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设置均匀分布的端部横撑(3-1-13);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一端均分别与梁上板间连接板(3-1-5)采用钉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采用钉连接;在靠近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均分布设置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成一条直线;在靠近在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一端,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板内搁栅(3-1-11)和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之间均分布设置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相邻的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相互错开;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的顶面齐平,且均与顶面覆面板(3-1-4)连接;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的底面齐平,且均与底面覆面板(3-1-8)连接;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的顶面齐平,露出顶面覆面板(3-1-4)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的底面齐平,露出底面覆面板(3-1-8)的高度相等,且均优先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板厚;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上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下部露出的部分形成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在板内空腔内填充保温隔声材料;所述b类板与a类板的区别在于采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替换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侧向板间连接板(3-1-3)上部不露出顶面覆面板(3-1-4),下部露出的部分为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所述侧向板间连接板(3-1-3)、顶面覆面板(3-1-4)、梁上板间连接板(3-1-5)、底面覆面板(3-1-8)、后置附加梁板连接加强板(3-1-9)、板内搁栅(3-1-11)、上下连接加强横撑(3-1-12)、端部横撑(3-1-13)、板内横撑(3-1-14)、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侧向墙体连接加强横撑(3-1-25)的厚度均相同,且宽度为厚度的整数倍。

顶层模块化楼盖板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模块化轻木结构体系包括基础(1)、地梁板(2)、底层模块化楼盖(3)、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外墙板(4)、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标准层整体加强顶梁板(6)、标准层模块化楼盖(7)、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顶层模块化侧装楼盖(9)、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顶层整体加强斜置顶梁板(11)、跨中斜置t形木梁(12)、屋脊双t正交木梁(13)、模块化屋盖板(14);

a.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的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与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并与纵向相连的另一块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在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连接方式为在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侧向施钉,将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连接;

b.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的梁上板间连接板(3-1-5)与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并与纵向相连的另一块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在标准层模块化承重内墙板(5)连接,连接方式为在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侧向施钉,将梁上板间连接施钉区(3-1-19)连接;

c.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和b类板的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与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连接,连接方式为:在墙体侧向连接横向板(3-1-24)的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施钉,将墙体连接横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6)、墙体连接横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7)与顶层模块化坡顶承重外墙板(8)连接;

d.顶层模块化楼盖板b类板的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连接方式为墙体侧向连接纵向板(3-1-23)的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在墙体连接纵向板上部侧向施钉区(3-1-28)、墙体连接纵向板下部侧向施钉区(3-1-29)侧向施钉,与顶层模块化山墙承重外墙板(10)连接;

e.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之间的横向连接,以及顶层模块化楼盖板a类板与b类板的横向连接为:在侧向板间连接板(3-1-3)的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上施钉,将相邻两板的侧向板间连接施钉区(3-1-18)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