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隔热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6209发布日期:2018-11-07 11:01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建筑隔热保温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板,具体为一种绿色建筑隔热保温板。

背景技术

建筑物隔热保温是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能耗在人类整个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一般在30-40%,绝大部分是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故建筑节能意义重大。

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传统保温材料仍占据主要市场,这些材料尽管价格比较低,但密度大、保温隔热性能差(导热系数为0.065-0.090w/m·k)、铺设较厚材料损耗量大、吸湿性高、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较差,使用这些保温材料是无法达到节能标准的。另外石棉和玻璃棉等建筑保温材料本身就带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无法满足人类的健康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够稳定、不便携带缺陷,提供一种绿色建筑隔热保温板。具有隔热保温效果,绿色环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建筑隔热保温板,自上而下依次为装饰层、第一防火层,隔热层、芯板、隔音层、第二防火层、底板。

所述芯板采用阻燃型eps材料。

所述第一防火层和第二防火层采用玻镁防火板。

所述隔热层采用新型聚氨基甲酸酯基体纳米隔热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装置能有效解决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其芯板采用阻燃型eps材料,隔热层采用新型聚氨基甲酸酯基体纳米隔热材料双重空间的隔热保温,性能非常优秀,并且,内置双层防火层,阻燃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中标号:1、装饰层、2、第一防火层,3、隔热层、4、芯板、5、隔音层、6、第二防火层、7、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建筑隔热保温板,自上而下依次为装饰层1、第一防火层2,隔热层3、芯板4、隔音层5、第二防火层6、底板7。

所述芯板采用阻燃型eps材料。

所述第一防火层和第二防火层采用玻镁防火板。

所述隔热层采用新型聚氨基甲酸酯基体纳米隔热材料。

新型聚氨基甲酸酯基体纳米隔热材料是以聚氨基甲酸酯为基体,微细sio2气凝胶为热阻填料,在复合过程中微细sio2气凝胶与骨架材料产生交联,微细sio2气凝胶受到的应力可由复合材料的支撑骨架结构来承受,使聚氨基甲酸酯材料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远好于普通的微细sio2气凝胶;另外,制备过程中引入sio2-au纳米粒子能有效改变液体的粘度指数,改善填料在液体体系中悬浮性和分散性,并提高涂层耐腐蚀性、抗水性等。通过聚氨基甲酸酯、微细sio2气凝胶、sio2-au纳米粒子等材料复合协同作用,得到隔热性能优异的新型隔热材料,其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实施例1

1)称取66重量份的微细sio2气凝胶放置于120℃烘箱内4h,除去气凝胶中吸附的水分,备用;称取33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60℃下预热后取出,将经过烘干处理的微细sio2气凝胶隔热填料按配方重量比设计加入预热过的聚氨基甲酸酯中,以200rmp的转速磁力搅拌30min;准确称取3.65重量份二氨基二苯甲烷于烧杯中,加入10.95重量份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超声处理15min后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加入已经混入sio2气凝胶隔热填料的聚氨基甲酸酯中,加入0.05重量份二甲基硅油和2.94重量份的sio2-au纳米粒子,混匀后继续搅拌,持续通入30min高纯度的氮气,混匀后得到无色胶状液体;

2)称取40重量份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与上述胶状液体充分混合均匀,将25重量份的可膨胀微球加入到硅橡胶中,搅拌均匀后,用真空泵抽气15min,将其浇铸在模具中,置于60℃烘箱内,待其固化后,然后将烘箱温度升高到70℃温度,继续烘15min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隔热材料。

所述sio2-au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如下:

取16重量份高纯水加热至100℃后,加入16重量份浓度为0.001mol/l的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溶液,继续加热至100℃,边搅拌边加入10重量份质量分数为1%柠檬酸钠,100℃下保温30min后撤去热源,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红色混合溶液,室温下取10重量份上述红色溶液加入到刚制备的2重量份浓度为1.2×10-4mol/l的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醇溶液中,60rmp低速磁力搅拌1h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30min,继续加2重量份质量分数为0.02%的硅酸钠溶液,磁力搅拌5min后静置6h,超声分散30min放置24h,5000rpm条件下离心分离3次,每次1h,制得氧化硅壳层厚度约为2~4nm的核壳纳米粒子,将所得纳米粒子在30重量份质量分数为95%乙醇中超声分散30min,搅拌下加入1重量份26%的氨水,每隔30min加0.5重量份四甲氧基硅烷,所加四甲氧基硅烷总量为6重量份,总反应12小时后离心分离,65℃下真空干燥12h得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56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28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2.3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30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30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2.5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50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30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2.6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50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20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2.7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64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12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2.8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20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34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3.0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70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35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3.1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加入72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30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和3.24重量份sio2-au纳米粒子。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新型隔热材料时不加入sio2-au纳米粒子。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sio2-au纳米粒子时不加入柠檬酸钠。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sio2-au纳米粒子时用n,n-二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代替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sio2-au纳米粒子时用相同摩尔浓度的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醇溶液代替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醇溶液。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sio2-au纳米粒子时不加入氨水。

对比例6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改变聚氨基甲酸酯与微细sio2气凝胶配方重量比为1:4,加入56重量份微细sio2气凝胶、14重量份聚氨基甲酸酯。

对比例7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新型隔热材料时加入的二氨基二苯甲烷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为3.65重量份。

对比例8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新型隔热材料时不加入二甲基硅油。

对比例9

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制备新型隔热材料时不加入可膨胀微球。

按下述方法对本发明实施例1~9与对比例1~9制备的新型隔热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根据gb/t11205-2009,采用瞬态热线测试方法,使用tc3100型导热系数仪测试实施例1~9与对比例1~9制备的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将样品制成120mm×60mm×6mm的试样,以间隔3min测试一次的速度测试10次,制备3组试样,每组试样2个,取测试的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测试数据。

新型隔热材料性能测试

由实施例1~9可以发现,当在实施例1所处于配比环境中,制得的新型聚氨基甲酸酯基体纳米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最低,仅为0.011w/(m·k),而是实施例2~9制备的新型隔热材料隔热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其导热系数均在0.1w/(m·k)以上,可见实施例1的配比产生了出乎意料的隔热效果,说明在该重量比下,微细sio2气凝胶、聚氨基甲酸酯和sio2-au纳米粒子协同作用较好,制备的隔热材料中裹挟的气泡小且致密,对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增强效果最明显,当超过这个添加量时,由于微细sio2气凝胶的团聚现象严重,试样粘稠,混合困难,隔热材料中裹挟的气泡量减少或气泡直径变大,导致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上升。另外对比例1~5说明sio2-au纳米粒子的加入对隔热材料性能影响较大,对比例6~9说明制备隔热材料原料及条件的选择对其隔热效果有突出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装置能有效解决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其芯板采用阻燃型eps材料,隔热层采用新型聚氨基甲酸酯基体纳米隔热材料双重空间的隔热保温,性能非常优秀,并且,内置双层防火层,阻燃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