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6514发布日期:2018-12-14 22:37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车辆搬运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

背景技术

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区内住户与车位的配比为1:1,为了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存取车成为了制约立体车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车辆搬运器性能的高低则决定了存取车效率。

目前的车辆搬运器没有针对传送带皮带支撑和对传送带内部结构维护的结构,使得传送带容易松弛,传送带内部的结构不易维护,进而影响搬运器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能够提高搬运器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设置于承重架上,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承重板部分覆盖,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承重板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功能组件。

其中,承重架包括多条相互垂直的主梁和次梁,次梁搭载在主梁上,以形成网格状的承重架,次梁平行于承重架的平移方向,功能组件包括多个与主梁平行的传动轴和滚动装置,传动轴用于滚动装置转动,进而带动承重架平移,传动轴与次梁铰接,承重板的开口位于传动轴与次梁铰接处的上方,以将传动轴与次梁的铰接处暴露。

其中,传动轴上设有同步卡槽,相邻的传动轴上的同步卡槽通过同步带连接,开口位于同步卡槽的上方,以将同步卡槽暴露。

其中,同步带的下方设有滚筒,滚筒用于支撑同步带,开口位于滚筒的上方。

其中,承重架靠近承重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凸起部,承重板靠近承重架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凸起部对应的凹槽,凸起部嵌入凹槽。

其中,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位于承重架两侧且相互平行的挡边梁和支撑梁,挡边梁与主梁垂直,挡边梁与支撑梁的两端分别沿相互背离的方向突出承重架的两端,挡边梁与支撑梁的两端用于承载传送带的皮带轴。

其中,承重板的两侧与挡边梁和支撑梁通过螺接的方式连接,承重板上设有通孔,承重板通过通孔与承重架螺纹连接。

其中,挡边梁与支撑梁的高度高于承重板的上表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搬运器,搬运器包括以上的传送带支撑组件。

其中,搬运器包括传送带,传送带的皮带主动轴和皮带从动轴分别位于承重架的两端,且传送带的皮带主动轴和皮带从动轴的各一端分别与承重架两侧的挡边梁与支撑梁的一端连接,各另一端与承重架两侧的挡边梁与支撑梁的另一端连接,传送带的皮带包覆承重架和皮带主动轴和皮带从动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设置于承重架上,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承重板部分覆盖,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承重板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功能组件。本申请通过承重架顶部的承重板支撑传送带,以免传送带松弛影响传动效率;另外本申请的承重板上设有开口,可以通过开口对传送带内部的部件进行维护,提高搬运器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搬运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搬运器搬运车辆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搬运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搬运器在第二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搬运器中第一传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搬运器中第三传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搬运器在第一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搬运器在第三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1是本申请搬运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搬运器搬运车辆时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搬运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包括搬运器主体2、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以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分别位于搬运器主体2的两端,且分别与搬运器主体2活动连接。搬运器主体2用以承载车辆5,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用以与搬运器主体2配合以将车辆5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主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以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以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对称分布,搬运器1可以通过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搬运器主体2的配合将车辆5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也可以通过通过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和搬运器主体2的配合将车辆5从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一侧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即车辆5可以从搬运器1的任一端进入,避免搬运器1调整位置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搬运器1的效率。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只包括搬运器主体2和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不设置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即车辆5只能从搬运器主体2的一侧进入,但由于少了一个轮胎夹持装置,可以减小搬运器1的体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轮胎夹持装置的个数和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主体2包括位于左右两侧且相互平行的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的运输方向与车辆进出搬运器1的方向平行。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可以为传送带或履带等装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在第一运输带21的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搬运器主体2。进一步的,轮胎夹持装置3的两侧上设有夹持臂31,夹持臂31的位置与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对应。两个夹持臂31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靠近或远离搬运器主体2时,分别靠近或远离搬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配合以夹持或松开车辆5的两侧轮胎51。在两个夹持臂31和第一运输带21以及第二运输带22配合以夹持轮胎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搬运器主体2相互靠近,通过两个夹持臂31和第一运输带21以及第二运输带22配合,将轮胎51搬运至第一运输带21以及第二运输带22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结构与工作方式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包括长度相同的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二传送带212,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二传送带212的传送方向位于同一直线,第一传送带211位于第二传送带212的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第二运输带22包括长度相同的第三传送带221和第四传送带222,第三传送带221和第四传送带222的传送方向位于同一直线,第三传送带221位于第四传送带222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分别由两个传送带组成,因此,当车辆5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处进入搬运器主体2时,则是由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第一传送带211以及第三传送带221的配合将车辆5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上。当车辆5从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处进入搬运器主体2时,则是由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和第二传送带212以及第四传送带222的配合将车辆5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上。由于每条运输带分别由两个传送带组成,能够避免由于单一传送带过长容易断裂的情况,且由于两个传动带受力互不影响,从而避免了搬运器主体2中部应力集中造成的断裂,具有更好的受力性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也可以各自包括1条、3条或者更多条传送带,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之间设有与其平行的连接部23,连接部23用于连接两侧的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搬运器1包括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第三驱动装置8以及第四驱动装置9。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第三驱动装置8以及第四驱动装置9为电机或其他动力装置,更具体的可以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第一驱动装置6用于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靠近或远离搬运器主体2,第二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搬运器主体2运动,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转动,第四驱动装置9用于驱动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靠近或远离搬运器主体2。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第三驱动装置8以及第四驱动装置9可拆卸的固定在连接部23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在不设置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四驱动装置9,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即可。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第三驱动装置8以及第四驱动装置9均安装在搬运器主体2中间,能够防止搬运器1重心偏移引发倾覆风险。其次,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第三驱动装置8以及第四驱动装置9安装拆卸方便。最后,只需3-4个驱动装置即可为搬运器1提供所有驱动力,且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降低了搬运器1的制作成本,且提高了搬运器1工作的协调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的下方均设有承重架24,承重架24用于支撑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连接部23包括多条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运输带21运输方向的横梁231,横梁23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底部的承重架24上。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第三驱动装置8以及第四驱动装置9位于横梁231之间,且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横梁231上。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6、第二驱动装置7以及第三驱动装置8位于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三传送带221之间。第一驱动装置6位于第二驱动装置7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第三驱动装置8位于第二驱动装置7远离第一驱动装置6的一侧。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位于搬运器主体2远离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第四驱动装置9位于第二传送带212和第四传送带222带之间,且可拆卸的固定在连接部23上。具体的,第四驱动装置9可拆卸的固定在横梁231。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底部设有第三滚动装置32。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送带211靠近第二传送带212的一端设有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驱动第一传送带211转动。第三传送带221靠近第四传送带222的一端设有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驱动第三传送带221转动。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位于同一轴线,第三驱动装置8的输出端通过第一传动组件81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连接。第三驱动装置8驱动第一传动组件8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送带212靠近第一传送带211的一端设有第二皮带主动轴2121,第二皮带主动轴2121驱动第二传送带212转动。第四传送带222靠近第三传送带221的一端设有第四皮带主动轴2221,第四皮带主动轴2221驱动第四传送带222转动。第二皮带主动轴2121和第四皮带主动轴位于同一轴线,第三驱动装置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传动组件82与第二皮带主动轴2121和第四皮带主动轴2221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传送带211远离第二传送带212的一端设有第一皮带从动轴2111,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一皮带从动轴2112通过皮带连接,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通过第一皮带带动第一皮带从动轴2112转动,进而驱动第一传送带211转动。通过第一传送带211的转动与夹持臂31的配合即可将车辆5的轮胎51抬起。第二传送带212远离第一传送带211的一端设有第二皮带从动轴2122,第三传送带221远离第四传送带222的一端设有第三皮带从动轴2212,第四传送带222远离第三传送带221的一端设有第四皮带从动轴2222。第二传送带212、第三传送带221、第四传送带222与第一传送带211的工作方式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横梁231通过线架232连接,线架232垂直于横梁231,线架232的两端分别铰接或螺接在横梁231上。通过线架232连接横梁231能够提高搬运器1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避免搬运器1损坏。

为了说明本申请第二驱动装置7驱动搬运器主体2运动的工作方式,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搬运器在第二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搬运器中第一传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主体2包括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第一传动轴72和第四传动轴72平行,第一传动轴72与连接部23铰接,第二传动轴73和承重架24铰接;第一传动轴72接受第二驱动装置7提供的单一驱动力以转动;第一传动轴72与第二传动轴73连接,第二传动轴73上设有第一滚动装置734,第一传动轴72带动第二传动轴73和第一滚动装置734转动以使搬运器1运动。

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主体1包括包括位于左右两侧且相互平行的承重架24以及承重架24之间的连接部23,连接部23连接承重架24,承重架24的方向为车辆进出搬运器1的方向。第二传动轴73对称分布在连接部23的两侧,两侧的第二传动轴73分别与两侧的承重架24铰接,且垂直于承重架24,第一传动轴72铰接在连接部23上。

本是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7和第二传动轴73位于第一传动轴72的两侧。第二驱动装置7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链轮71,连接部23的两侧设有支撑梁26,第一传动轴7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支撑梁26铰接,第一传动轴72的中部设有第二链轮721,第一链轮71和第二链轮721通过第一链条(未标识)连接。第一链条垂直于第一传动轴72,第二驱动装置7通过第一链条驱动第一传动轴7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轴73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轴72的中部设有第七链轮722,第二滚动装置742位于第二传动轴73远离连接部23的一端,第二传动轴73靠近连接部23的一端延伸至连接部23内,且与连接部23铰接,第二传动轴73延伸至连接部23内的一端上设有第四链轮731,第四链轮731和第七链轮722通过第二链条(未标识)连接,第二链条平行于第一链条。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轴73的个数为4个,第二传动轴73之间相互平行且对称分布在连接部23的两侧,第二传动轴73上设有第五链轮732。位于连接部23同侧的第二传动轴73上的第五链轮732通过第三链条(未标识)连接,以使4个第二传动轴73同步转动。由于第二传动轴73的动力均来自与第一传动轴72,且第二传动轴73之间通过链条同步连接,因此,第二传动轴73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搬运器1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三传动轴74,第三传动轴74与承重架24铰接,第三传动轴74在承重架24上沿承重架24的延伸方向分布,第三传动轴74对称分布在连接部23的两侧,位于连接部23同侧的第三传动轴74之间通过同步带连接,且至少一个第三传动轴74与第二传动轴73通过同步带(未标识)连接。具体的,第二传动轴73上设有第一同步卡槽733,第三传动轴74上设有第二同步卡槽741,第一同步卡槽733和第二同步卡槽741通过同步带连接,以使第二传动轴73和第三传动轴74同步转动。通过多个分散的相互平行的第三传动轴74和第二传动轴73承载承重架24,使得承重架24的荷载均匀的分布传动轴上,能够减小传动轴承受的荷载,且提高搬运器1行驶的稳定性。另外,多个第三传动轴74彼此通过同步带连接,且至少一个与第二传动轴73通过同步带连接,因此,所有的第三传动轴74与第二传动轴73均同步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传动轴74的长度小于第二传动轴73的长度,第三传动轴74上设有第二滚动装置742。第二滚动装置742位于第三传动轴74远离连接部23的一端,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的滚动路线平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也可以不位于同一直线,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第三传动轴74的长度小于第二传动轴73的长度,能够使得第三传动轴74全部位于承重架24的范围内,不延伸至连接部23中,从而不占用连接部23的空间,进而减小了整个搬运器1的体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包括履带(图未示),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为直径相等的齿轮,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的滚动路线为同一直线,履带包覆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通过履带、第二滚动装置742以及第一滚动装置734的配合是的搬运器1前进。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为直径相等的滚轮。滚轮与传动轴相对固定,随同传动轴一起转动。由于所有的第三传动轴74与第二传动轴73均同步转动,第二滚动装置742和第一滚动装置734也全部同步转动,从而避免了搬运器1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各个滚动装置不同步造成搬运器1偏离行驶路线等。

进一步参阅图6,图6是图1搬运器中第三传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6,搬运器主体2包括传送带支撑组件10,传送带支撑组件10包括承重架24、承重板27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27设置于承重架24的顶部,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24中,且至少被承重板24部分覆盖。承重架24用于支撑第一传送带211、第二传送带212、第三传送带221以及第四传送带222。承重板27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多个开口271,以部分暴露功能组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传送带211、第二传送带212、第三传送带221以及第四传送带222彼此对称,其底部的传送带支撑组件10结构也相互对称,因此,本申请只对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三传送带221底部的传送带支撑组件10进行描述,对其他传送带底部的传送带支撑组件10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传送带支撑组件10包括位于承重架24两侧且相互平行的挡边梁25和支撑梁26,支撑梁26与挡边梁25的两端沿相互背离分别突出承重架24的两端,支撑梁26与挡边梁25的两端用于承载第三传送带221的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和第三皮带从动轴2212。第三传送带221的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和第三皮带从动轴2212的各一端分别与承重架24两侧的挡边梁241与支撑梁242的一端连接,各另一端与承重架24两侧的挡边梁241与支撑梁24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传送带221的皮带包覆承重架24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和第三皮带从动轴2212。

本实施方式中,承重架24包括相互垂直的主梁241和次梁242,次梁242搭载在主梁241上,以形成网格状的承重架24,次梁242平行于承重架24的平移方向。功能组件包括多个与主梁241平行的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以及滚动装置。支撑梁26垂直于主梁241。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分别用于驱动其上滚动装置转动,进而带动承重架24平移,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与次梁242铰接,开口271位于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与次梁242铰接处的上方,以将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与次梁242的铰接处暴露。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轴72和第二传动轴73上分别设有第一同步卡槽733和第二同步卡槽742。第一同步卡槽733和第二同步卡槽742通过同步带(未标识)连接。开口271位于第一同步卡槽733和第二同步卡槽742的上方,以将第一同步卡槽733和第二同步卡槽742暴露。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传动轴上的同步卡槽通过同步带连接,开口271位于同步卡槽的上方,以将同步卡槽暴露。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不相邻的传动轴上的同步卡槽通过同步带连接,只需保证多个传动轴能够带动搬运器主体1同步运动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同步带的下方设有滚筒262,滚筒262用于支撑所述同步带,开口271位于滚筒262的上方。进一步的,滚筒262垂直于主梁241,且两端分别铰接在相邻的次梁242上,滚筒262绕其轮轴转动。滚筒262在同步带运动时,支撑同步带,以防同步带松弛进而影响传动轴的传动效果。另外,滚筒262转动能够减小同步带运动的摩擦力。在滚筒262上设置开口271,可以通过开口271为滚筒262进行上润滑油以及清洁等维护工作,以保持同步带的正常工作。

本实施方式中,承重架24靠近承重板27的一侧设有多个凸起部243,承重板27靠近承重架24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凸起部243对应的凹槽(图未示),凸起部243嵌入凹槽。通过凹槽和凸起部243的配合,将承重板27与承重架24紧紧卡合在一起,限制了承重板27的水平运动,在当传送带在相对承重板27运动时,不至于使得承重板27发生平移进而损坏传送带。

本实施方式中,承重板27的两侧与挡边梁25和支撑梁26通过螺接的方式连接,承重板27上设有通孔272,承重板27通过通孔272以及螺钉与承重架24螺纹连接。通过承重板27与承重架24螺纹连接,限制了承重板27的运动,提高了承重板27工作时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承重板27也通过通孔272以及铆钉与承重架24铆合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挡边梁25和支撑梁26的高度高于承重板27的上表面。挡边梁25和支撑梁26可以防止车辆5在传送带上运动时滑出传送带。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装置7驱动搬运器1运动的工作方式为:第一驱动装置7驱动第一链轮71转动,第一链轮71通过第一链条带动第二链轮721转动。第二链轮721带动第一传动轴7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轴72两端的第三链轮722转动。两端的第三链轮722通过第二链条和第四链轮731带动两侧的第二传动轴73转动。第二传动轴73上的第五链轮732之间通过第三链条同步转。第二传动轴73通过同步带带动第三传动轴74同步转动,且多个第三传动轴74之间也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至此,分布在承重架24上的第二传动轴73和第三传动轴74同步转动,即第二传动轴73上的第一滚动装置734和第三传动轴74上的第二滚动装置742同步转动,从而使得搬运器1整体平稳前进。

为了说明本申请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运动的工作方式。参阅图7,图7是图1搬运器在第一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7,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底部设有第三滚动装置32。第三滚动装置32可以为滚轮、履带或链轮等,只需保证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在相对地面移动时的阻力较小即可。第一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通过第四传动轴62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连接,第四传动轴62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铰接,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通过第三滚动装置32相对搬运器主体2平移。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6平行于横梁231,第一驱动装置6一端的输出端61上设有第五链轮611,第五链轮611与输出端61同轴设置。第一驱动装置6工作时带动输出端61以及位于输出端61上的第五链轮6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6可以为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机还可以为气缸、液压装置等采用气缸、液压以及其他方式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运动的器件,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轴62上设有第七链轮621。第七链轮621和第四传动轴62同轴设置,第七链轮621设置在第四传动轴62中部,且位于与第五链轮611相对的位置。在第一驱动装置6带动第五链轮611转动时,通过第四链条(图未示)带动第七链轮621转动,进而带动第四传动轴62同步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6输出的动能通过以链条传动的方式传输到第四传动轴62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轴62和第一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还可通过皮带或联轴器连接,只需第一驱动装置6在工作时能够带动第四传动轴62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为了将带动第四传动轴62旋转的力转化为能够带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11的方向运动的力。搬运器主体2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五传动轴63,其中,第五传动轴63位于第四传动轴62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第一驱动装置6位于第四传动轴62和第五传动轴63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轴62两端靠近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三传送带221,且铰接在搬运器主体2上。第四传动轴62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八链轮622。第八链轮622嵌套在第四传动轴62上,且第八链轮622与第四传动轴62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传动轴63彼此间隔设置,每一第五传动轴6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九链轮631,第五传动轴63与第九链轮631同轴设置,且每一第五传动轴63上的第九链轮631数量与第四传动轴62一端的第八链轮622数量相等,每一第九链轮631与每一第八链轮622彼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链轮622和与之相对的第九链轮631通过第五链条(图未示)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八链轮622和与之相对的第九链轮631还可通过齿条连接。进一步的,第四传动轴62与第五传动轴63上还可不设置链轮,第四传动轴62与第五传动轴63通过皮带连接,只需第四传动轴62能够带动第五传动轴63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传动轴63的数量为两个,每一第五传动轴63上设置有两个第九链轮631,相应的,第四传动轴62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八链轮622,位于同一端的第八链轮622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和同一第五传动轴63上的第九链轮631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五传动轴63上只设置一个第九链轮631,相应的,第四传动轴62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八链轮622,通过链条连接第八链轮622与第九链轮631。同样的,第五传动轴63数量也可以为四个,每个第五传动轴63上设置有一个第九链轮631,每一第九链轮631与第四传动轴62上的一第八链轮622相对,第五传动轴63的数量和第九链轮631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只需第四传动轴62能够带动第五传动轴63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包括驱动杆65与固定座64,固定座64靠近第五链条的一侧固定在第五链条上。固定座64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的一侧设有凹槽(未标识),驱动杆65靠近固定座64的一端容置于凹槽内,驱动杆65远离固定座64的一端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铰接。驱动杆65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固定座64连接,驱动杆65可相对固定座64在竖直面上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座6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一驱动装置6的两侧,且固定座64位于第四传动轴62靠近第一驱动装置6的一侧,固定座64到第四传动轴62的距离相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座64到第四传动轴62的距离也可不相等,只需在第一驱动装置6工作时,固定座64能够带动驱动杆65移动相同的距离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轻固定座64施加到第五链条上压力,使第五链条带动固定座64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11的方向平移。搬运器主体2还包括滑轨66,固定座64位于滑轨66彼此相对的内侧。在第一驱动装置6工作时,固定座64在第五链条的带动下在滑轨66上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11的方向平移。

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底部设有第三滚动装置32,第二第四驱动装置9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轴与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连接。第四驱动装置9驱动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通过第三滚动装置32相对搬运器主体2平移。第四驱动装置9驱动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方式与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底部设有第三滚动装置32。第三滚动装置32可以为滚轮、履带或链轮等,只需保证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在相对地面移动时的阻力较小即可。第一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通过第四传动轴62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连接,第四传动轴62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铰接,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通过第三滚动装置32相对搬运器主体2平移。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6平行于横梁231,第一驱动装置6一端的输出端61上设有第五链轮611,第五链轮611与输出端61同轴设置。第一驱动装置6工作时带动输出端61以及位于输出端61上的第五链轮6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6可以为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机还可以为气缸、液压装置等采用气缸、液压以及其他方式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运动的器件,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轴62上设有第七链轮621。第七链轮621和第四传动轴62同轴设置,第七链轮621设置在第四传动轴62中部,且位于与第五链轮611相对的位置。在第一驱动装置6带动第五链轮611转动时,通过第四链条(图未示)带动第七链轮621转动,进而带动第四传动轴62同步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装置6输出的动能通过以链条传动的方式传输到第四传动轴62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轴62和第一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还可通过皮带或联轴器连接,只需第一驱动装置6在工作时能够带动第四传动轴62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为了将带动第四传动轴62旋转的力转化为能够带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11的方向运动的力。搬运器主体2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五传动轴63,其中,第五传动轴63位于第四传动轴62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第一驱动装置6位于第四传动轴62和第五传动轴63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传动轴62两端靠近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三传送带221,且铰接在搬运器主体2上。第四传动轴62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八链轮622。第八链轮622嵌套在第四传动轴62上,且第八链轮622与第四传动轴62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传动轴63彼此间隔设置,每一第五传动轴6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九链轮631,第五传动轴63与第九链轮631同轴设置,且每一第五传动轴63上的第九链轮631数量与第四传动轴62一端的第八链轮622数量相等,每一第九链轮631与每一第八链轮622彼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八链轮622和与之相对的第九链轮631通过第五链条(图未示)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八链轮622和与之相对的第九链轮631还可通过齿条连接。进一步的,第四传动轴62与第五传动轴63上还可不设置链轮,第四传动轴62与第五传动轴63通过皮带连接,只需第四传动轴62能够带动第五传动轴63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传动轴63的数量为两个,每一第五传动轴63上设置有两个第九链轮631,相应的,第四传动轴62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八链轮622,位于同一端的第八链轮622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和同一第五传动轴63上的第九链轮631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五传动轴63上只设置一个第九链轮631,相应的,第四传动轴62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八链轮622,通过链条连接第八链轮622与第九链轮631。同样的,第五传动轴63数量也可以为四个,每个第五传动轴63上设置有一个第九链轮631,每一第九链轮631与第四传动轴623上的一第八链轮622相对,第五传动轴63的数量和第九链轮631的数量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只需第四传动轴62能够带动第五传动轴63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包括驱动杆65与固定座64,固定座64靠近第五链条的一侧固定在第五链条上。固定座64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的一侧设有凹槽(未标识),驱动杆65靠近固定座64的一端容置于凹槽内,驱动杆65远离固定座64的一端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铰接。驱动杆65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固定座64连接,驱动杆65可相对固定座64在竖直面上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座6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一驱动装置6的两侧,且固定座64位于第四传动轴62靠近第一驱动装置6的一侧,固定座64到第四传动轴62的距离相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座64到第四传动轴62的距离也可不相等,只需在第一驱动装置6工作时,固定座64能够带动驱动杆65移动相同的距离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轻固定座64施加到第五链条上压力,使第五链条带动固定座64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11的方向平移。搬运器主体2还包括滑轨66,固定座64位于滑轨66彼此相对的内侧。在第一驱动装置6工作时,固定座64在第五链条的带动下在滑轨66上沿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11的方向平移。

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底部设有第三滚动装置32,第二第四驱动装置9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轴与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连接。第四驱动装置9驱动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通过第三滚动装置32相对搬运器主体2平移。第四驱动装置9驱动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方式与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说明本申请第三驱动装置8驱动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运动的工作方式,参阅图8,图8是图1搬运器在第三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结合1-8,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装置8的输出端通过第一传动组件81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连接。第三驱动装置8驱动第一传动组件8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转动。第三驱动装置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传动组件82与第二皮带主动轴2112和第四皮带主动轴2212连接。第三驱动装置8驱动第二传动组件8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皮带主动轴2112和第四皮带主动轴2212。

搬运器主体2包括减速转轴83,减速转轴83接收第三驱动装置8传输的动力,带动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转动,以驱动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第二皮带主动轴2112以及第四皮带主动轴2212转动。第三驱动装置8的动力可通过减速转轴83分被传输给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的两端均可分别与一皮带主动轴连接,进而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可接受单一第三驱动装置8的动力同时驱动多个皮带主动轴转动,进而使得传送带转动,从机械结构上保证各传送带的同步性。减速转轴83、第一传动组件81以及第二传动组件82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横梁231上,只要其能够实现传动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装置8安装于一横梁231上,且与减速转轴83同侧,进而利于减小第三驱动装置8和减速转轴83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搬运器1的结构紧促、布局合理。第三驱动装置8与减速转轴83、减速转轴83与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之间的动力传输方式例如为链传动或带传动。可选地,横梁231上还设供链条或皮带通过的窗口。

进而,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接收来自第三驱动装置8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同时传递给与其连接的二组皮带主动轴上,因此该二个皮带主动轴可同时工作,保持它们的同步性,以便于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三传送带221与第一轮胎加夹持装置3上的夹持臂31配合将车辆5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上。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装置8的转轴上设有第十链轮84,减速转轴83上设有设有第十一链轮831,第十链轮84与第十一链轮831通过链条连接。其中,第十链轮84的尺寸小于第十一链轮831的尺寸,进而减速转轴83的角速度小于第三驱动装置8的转轴的角速度。因而在第三驱动装置8的转轴与减速转轴83之间可实现减速传动,提高经减速转轴83输出的扭矩。

同时,减速转轴83上还设有第十二链轮832,第一动力转轴811上设有第十三链轮813,第十二链轮832与第十三链轮813通过链条连接。其中,第十二链轮832的尺寸小于第十一链轮831的尺寸,进一步地提高了减速转轴83输出的扭矩。第十二链轮832的尺寸还小于第十三链轮813的尺寸,更进一步使得第一动力转轴811接收的扭矩增大。

进一步地,第一动力转轴811通过第一连接件812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连接。例如,第一动力转轴811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不共轴线,此时需要采用连接件进行过渡。该第一连接件812例如为联轴器,更具体地可采用万向联轴器以解决第一动力转轴811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以及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不共轴线进行传动的问题。第一动力转轴811还可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共轴线,进而第一动力转轴811与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可直接连接,当然通过第一连接件812连接也行。

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转轴83上还设有第十四链轮833,第二传动组件82的第二动力转轴821上设有第十五链轮823,第十四链轮833和第十五链轮823通过链条连接以输出驱动力。第十四链轮833和第十五链轮823之间的链条与第十二链轮832与第十三链轮813之间的链条相互错开。第二动力转轴821通过第二连接件822与第二皮带主动轴2121和第四皮带主动轴2221连接。第一传动组件81和第二传动组件82的结构类似,传动方式类似,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转轴811和第二动力转轴821通过连接座转动两横梁231之间,减速转轴83设于其中一横梁231背离第一动力转轴811的一侧,第三驱动装置8与减速转轴83同侧且设于同一横梁231上。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装置8驱动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运动的方式为:第三驱动装置8输出驱动力使得第十链轮84转动,第十链轮84通过链条带动减速转轴83上的第十一链轮831转动,进而带动减速转轴83转动。减速转轴83通过第十二链轮832和第十四链轮833分别带动第十三链轮813和第十五链轮82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动力转轴811和第二动力转轴821转动。第一动力转轴811驱动第一皮带主动轴2111和第三皮带主动轴22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带211和第三传送带221转动;第二动力转轴821驱动第二皮带主动轴2121和第四皮带主动轴2221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动带212和第四传送带222转动。至此,第一传动带211、第二传动带212、第三传送带221以及第四传送带222全部同步转动。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设置于承重架上,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承重板部分覆盖,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承重板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功能组件。本申请通过承重架顶部的承重板支撑传送带,以免传送带松弛影响传动效率;另外本申请的承重板上设有开口,可以通过开口对传送带内部的部件进行维护,提高搬运器的效率。

本申请中的传送带支撑组件9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搬运器1配合使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