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21530发布日期:2019-01-05 10:00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充气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声学改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气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指的是用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壳,配备一套智能化的机电设备在气膜建筑内部提供空气的正压,把建筑主体支撑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系统,随着气膜建筑的发展,体育馆的建造有了一种新型的方式—充气气膜馆。由于充气气膜馆的建筑形态都是弧形拱顶,拱顶结构易产生声聚焦和声反射,场内的混响时间都很长,一般均长达5秒,在扩声上无法使用,因此需要进行二次建声改造。

目前在二次建声改造中,对建声材料如何安装在气膜馆的弧形拱顶上有如下几种方法:

(1)在气膜馆内建立落地支柱,吊挂吸音体。此种方法可提供的吸音面积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现场实际所需;吊挂吸音体大多位于场所中央,且受到底面支撑架结构的影响,很难有针对性的解决现场声聚焦等问题;并且应力承重柱的负载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2)采用胶粘喷涂的方式将吸声材料贴合于气膜馆的膜体上。此种方法所采用的粘合剂以及喷涂材料本身均为化学物质,对气膜馆的膜体具有不确定的腐蚀性,且对气膜馆内部的环境空气影响较大;吸附稳定性难以保证,在1~1.5年之后存在脱落的可能性;采用液态覆材时,与气膜本身无缝吸附,针对高频部分的吸收尚可,但缺乏对低频的调控。

(3)采用内骨架的方式在气膜内焊接一个同等体积的金属框架,在金属框架上进行吸声材料的安装,由于一般气膜馆的体积较大,对金属框架大跨度的载荷量要求较高,同时金属框架的建造成本也相对较高,最重要的是如果采用改种方法,即失去了气膜馆的建造意义。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研制出一种针对充气气膜馆能够进行有效建声改造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气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以气膜内壁为基础安装吸声材料

进一步地,改造方法为:通过内铆式固定构件将吸声材料安装于气膜内壁墙面。

进一步地,吸声材料为软质吸声体,通过内铆式固定构件呈倾斜后空式交错安装于气膜的内饰面。

进一步地,内铆式固定件包括固定框体、固定绳以及垫片;固定绳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框体以及垫片活动连接;吸声材料通过拉铆钉与固定框体相固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具体方法为:

s1、根据所需建声改造的气膜馆大小准备吸声材料以及内铆式固定构件,其中内铆式固定件包括固定框体、固定绳以及垫片;

s2、将吸声材料通过拉铆钉与固定框体相连接,固定框体的四个顶角处通过固定绳与垫片活动相连接,以此构成内铆式固定构件并备用;

s3、在气膜内饰面上开设与固定绳位置相对应、长度与垫片宽度相等的气膜孔,依次将垫片由气膜孔穿入至气膜内饰面中,待垫片完全穿过气膜孔后,将固定绳回拉,使垫片贴合于气膜内饰面的内侧,完成内铆式固定构件的安装连接;

s4、重复s2至s3,针对整个气膜馆完成吸声材料的安装。

进一步地,气膜孔中还配合嵌入有金属环。

进一步地,垫片的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

更进一步地,固定框体为背板铝合金框架;固定绳为尼龙绳;垫片为铝合金垫片。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充气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通过内铆式固定构件将软质吸声彩料呈倾斜后空式交错安装在气膜的内饰面上,保证与气膜内壁墙面具有一定的安全空间,可有效解决因风载荷晃动导致的气膜摇摆对吸声材料的安装影响;有效增加吸声材料与气膜馆内空间接触面积,同时增加了墙面空腔,能够对低音频率进行有效控制;安装方式简单稳定,可实现选区域覆盖式安装,自由调整安装密度,有效解决声聚焦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中内铆式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中尼龙绳两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软质吸声体1、背板铝合金框架2、尼龙绳3、铝合金垫片4、金属环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选择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气膜馆进行建声改造,该气膜馆长度为80m,宽度为52m,高度为18.5m,占地面积为4160m2,内部总建设面积约为9650m2,内部总容积约为45000m3;该气膜馆内部为弧形顶部结构,内覆材质不吸音,声音的反射量过大导致现场存在声聚焦、混响时间长达5s左右以及存在明显的回声等严重声学问题;同时该气膜馆存在1~1.5m的风载荷晃动。

如图1,针对该气膜馆,建声改造方法具体为:

s1、根据以上气膜馆准备软质吸声体1以及内铆式固定构件,软质吸声体1的材料面积不少于3500m2,其中内铆式固定构件包括背板铝合金框架2、尼龙绳3以及铝合金垫片4;

s2、将软质吸声体1通过拉铆钉与背板铝合金框架2相链接,并且在背板铝合金框架2的四个顶角处通过尼龙绳3与铝合金垫片4活动相连接,以此构成内铆式固定构件并备用;

s3、在气膜内饰面上开设与尼龙绳3位置相对应、长度与铝合金垫片4宽度相等的气膜孔,依次将铝合金垫片4由气膜孔穿入至气膜内饰面中,待铝合金垫片4完全穿过气膜孔后,将尼龙绳3回拉,使铝合金垫片4贴合于气膜内饰面的内侧,完成内铆式固定构件的安装连接;

s4、重复s2至s3,针对整个气膜馆完成建声改造,使得软质吸声体1的覆盖区域由该气膜馆的顶部透光区开始交错安装至离地5m处,保证软质吸声体1的材料面积不少于3500m2

通过以上步骤对该气膜馆进行建声改造后,在保证内部自然光照明以及美观的前提下,将混响时间控制在2.0~2.5s,同时有效解决了声聚焦以及存在明显回声的问题。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内铆式固定构件的组装方法,如图2,通过拉铆钉将背板铝合金框架2安装在软质吸声体1的背面,并且拉铆钉分布于背板铝合金框架2的四个顶角处以及四条边框的中部,同时在铝合金垫片4中部开有安装孔;选取4根环状的尼龙绳3,分别位于背板铝合金框架2的四个顶角处,底端由外至内穿过背板铝合金框架2与软质吸声体1的间隙,形成底部尼龙绳环,顶端穿过该底部尼龙绳环向上穿过安装孔后,由铝合金垫片4的两端向下翻动,缠绕于铝合金垫片4的中部,拉动铝合金垫片4使尼龙绳3顶端紧紧缠绕在铝合金垫片4中部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的稳定性,还可在铝合金垫片4的中部两侧开有加固槽,尼龙绳3顶端穿过安装孔后,由铝合金垫片4的两端向下翻动,使尼龙绳3顶端牢牢卡于两侧的加固槽中。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将内铆式固定构件安装至气膜馆内饰面的方法,具体为:在气膜馆内饰面上预留位置处通过片状的电热烙铁开气膜孔,气膜孔的长度为20mm,宽度为1mm,并且气膜孔内配合嵌入金属环5,如图3,缠绕好尼龙绳3的铝合金垫片4穿过金属环5后将尼龙绳3回拉后完成安装,金属环5的添加能够防止软质吸声体1与背板铝合金框架2由于重力作用拖拽尼龙绳3导致气膜孔扩大;铝合金垫片4的尺寸选择为长40mm、宽20mm,将铝合金垫片4深入气膜孔,完全深入后,在软质吸声体1以及背板铝合金框架2的重力下坠作用下使铝合金垫片4自动翻转并固定在气膜馆内饰面的内侧。通过以上安装方式,气膜馆内饰面上每一个气膜孔处的承载均小于1kg,每平方米依附气膜面积不超过20mm*1mm,穿孔率低于1/50000,有效解决了气膜馆的建声改造安装问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