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29558发布日期:2018-12-19 06:07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建筑功能和外观造型的需要,工程建筑规模也逐步扩大,对工程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后浇带施工中,采用木模或钢丝网进行模板支设,出现了模板难以固定、容易爆模、漏浆、成型效果差等问题。施工技术明显力不从心,逐渐凸显出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利用软管充气后形成的气柱对混凝土进行阻隔,达到了侧模的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厚板厚度在300mm以上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图;

(2)施工准备:预备软管、木方、多层板、充气泵、充气嘴及软管卡箍;

(3)钢筋绑扎并安装软管:根据设计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图进行绑扎面筋和底筋,并将软管安装在底筋和面筋之间绑扎出的气柱安装腔内;

(4)软管固定、充气:将软管固定,并通过软管卡箍将软管的两端用充气嘴完成封堵,通过充气泵完成软管的充气以形成起到侧模作用的气柱;

(5)混凝土浇筑:完成厚板后浇带区域以外部位的混凝土浇筑;

(6)拆模,软管放气、抽出;

(7)软管清洗、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当厚板板厚在300~500mm时,先铺设下模板,并在下模板上侧绑扎底筋,在底筋和下模板之间且位于用于形成后浇带的区域下侧设置有一对木条;在底筋上且位于一对木条的上侧安装钢筋支架,并在钢筋支架的外侧设置与钢筋支架之间形成气柱安装腔的限位钢筋;将软管自下而上安装在气柱安装腔内;绑扎面筋,并在面筋的上侧且位于气柱安装腔的上方分别设置木方。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支架由直径14mm的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所述限位钢筋由直径为10mm的钢筋按1000mm间距布置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当厚板中带有止水钢板:在预设的垫层凹部铺设防水卷材,在垫层的上侧绑扎底筋,并在防水卷材与底筋之间且位于用于形成后浇带的区域下侧设置有一对砼条;在底筋上且位于一对砼条的上侧设置一钢筋支架,并在钢筋支架两侧部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一悬臂状态的止水钢板;将止水钢板与一u型钢筋抱箍的下端相焊接,并在止水钢板的下侧及u型钢筋抱箍内分别安装两根相叠加的软管;绑扎面筋,并在面筋上且位于u型钢筋抱箍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木方。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支架由直径14mm的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所述u型钢筋抱箍由直径10mm的u型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当止水板以下部位的高度超过300mm时,在止水钢板的混凝土迎面侧需增设混凝土侧钢筋支架,所述混凝土侧钢筋支架由直径10mm的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为含有双层聚酯纤维加强网且表面具有pvc涂层的软管,所述软管的直径为50mm、80mm或100mm;所述软管的数目三根以上;所述软管的充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6mpa。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6)中,待混凝土达到初凝强度后进行拆模,拆模时软管不可蛮力拉出,需将软管放气之后,先将软管移至后浇带中间位置再抽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7)中,将拆除取出后的软管用清水进行清洗干净,晾干后回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软管安装完成后用气泵进行充气,充气时软管受上下钢筋的挤压填充钢筋引起的缝隙,利用软管充气后形成的气柱对混凝土进行阻隔,达到了侧模的作用,代替传统的钢丝网、木模,适用于板厚300-500mm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设计有后浇带的工程施工中。并且浇捣混凝土时,不易出现鼓包、漏浆等现象,成型效果好,不需人工打凿清理鼓包及漏浆,省时省力,节省成本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提高;遇钢筋处特别是后浇带处钢筋通常较密集,不需要开槽开洞或者以固定小木条形式一字排开,只要将软管从后浇带底筋和面筋之间穿过后充入气体便可以完成安装,安装简单,施工便捷,节省工期;混凝土浇筑完成达到初凝强度后放掉软管内气体,抽出软管完成拆模,拆除容易;可以重复利用,提高周转次数,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参考图1

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厚板厚度在300mm以上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图;

(2)施工准备:预备软管、木方、多层板、充气泵、充气嘴及软管卡箍;

(3)钢筋绑扎并安装软管:根据设计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图进行绑扎面筋和底筋,并将软管安装在底筋和面筋之间绑扎出的气柱安装腔内;

(4)软管固定、充气:将软管固定,并通过软管卡箍将软管的两端用充气嘴完成封堵,通过充气泵完成软管的充气以形成起到侧模作用的气柱,确保混凝土浇筑时无漏浆和跑模现象;

(5)混凝土浇筑:完成厚板后浇带区域以外部位的混凝土浇筑;

(6)拆模,软管放气、抽出;

(7)软管清洗、回收。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当厚板板厚a在300~500mm时,先铺设下模板1,并在下模板上侧绑扎底筋2,在底筋和下模板之间且位于用于形成后浇带20的区域下侧设置有一对木条3,以便用于塞缝;在底筋上且位于一对木条的上侧安装钢筋支架4,并在钢筋支架的外侧设置与钢筋支架之间形成气柱安装腔的限位钢筋5;将4根软管6自下而上安装在气柱安装腔内;绑扎面筋7,并在面筋的上侧且位于气柱安装腔的上方分别设置木方8,以便后期混凝土浇筑时用于拦截混凝土。两限位钢筋之间形成后浇带,后浇带板内钢筋贯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支架由直径14mm的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从而对气柱进行加固;所述限位钢筋由直径为10mm的钢筋按1000mm间距布置而成,防止气柱在混凝土浇筑前掉落。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为含有双层聚酯纤维加强网且表面具有pvc涂层的软管,所述软管的直径为50mm、80mm或100mm,壁厚为1.0mm;所述软管的充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6mpa,防止压力过大软管爆裂。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中,需待面筋绑扎完成后再进行充气和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6)中,待混凝土达到初凝强度后进行拆模,拆模时软管不可蛮力拉出,需将软管放气之后,先将软管移至后浇带中间位置再抽出,厚板内位于两限位钢筋之间的区域即为后浇带。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7)中,将拆除取出后的软管用清水进行清洗干净,晾干后回收,以便重复使用。

实施例二参考图2

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厚板厚度在300mm以上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图;

(2)施工准备:预备软管、木方、多层板、充气泵、充气嘴及软管卡箍;

(3)钢筋绑扎并安装软管:根据设计的后浇带模板施工图进行绑扎面筋和底筋,并将软管安装在底筋和面筋之间绑扎出的气柱安装腔内;

(4)软管固定、充气:将软管固定,并通过软管卡箍将软管的两端用充气嘴完成封堵,通过充气泵完成软管的充气以形成起到侧模作用的气柱,确保混凝土浇筑时无漏浆和跑模现象;

(5)混凝土浇筑:完成厚板后浇带区域以外部位的混凝土浇筑;

(6)拆模,软管放气、抽出;

(7)软管清洗、回收。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当厚板中带有止水钢板10:在预设的垫层11凹部12铺设防水卷材13,在垫层的上侧绑扎底筋2,并在防水卷材与底筋之间且位于用于形成后浇带的区域下侧设置有一对砼条14;在底筋上且位于一对砼条的上侧设置一钢筋支架4,并在钢筋支架两侧部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一悬臂状态的止水钢板;将止水钢板与一u型钢筋抱箍15的下端相焊接,并在止水钢板的下侧及u型钢筋抱箍内分别安装两根相叠加的软管6;绑扎面筋7,并在面筋上且位于u型钢筋抱箍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木方8,以便后期混凝土浇筑时用于拦截混凝土。从而形成后浇带,后浇带板内钢筋贯通。

本实施例中,软管的安装需穿插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完成,止水钢板安装之前不可下放气柱,钢板焊接的电渣和火花易将其烫坏。

本实施例中,u型钢筋抱箍的尺寸应适当大于软管的直径,因为软管充气之后受到挤压,实际尺寸会大于原设计尺寸,如安装同直径大小的u型钢筋抱箍,在软管完全充足后会将其挤歪,影响固定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支架由直径14mm的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所述u型钢筋抱箍由直径10mm的u型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当止水板以下部位的高度超过300mm时,在止水钢板的混凝土迎面侧需增设混凝土侧钢筋支架16所述混凝土侧钢筋支架由直径10mm的钢筋按500mm间距布置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为含有双层聚酯纤维加强网且表面具有pvc涂层的软管,所述软管的直径为80mm,壁厚1.0mm;所述软管的充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6mpa,防止压力过大软管爆裂。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中,需待面筋绑扎完成后再进行充气和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6)中,待混凝土达到初凝强度后进行拆模,拆模时软管不可蛮力拉出,需将软管放气之后,先将软管移至后浇带中间位置再抽出,厚板内位于两混凝土侧钢筋支架及u型钢筋抱箍之间形成的区域即为后浇带。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7)中,将拆除取出后的软管用清水进行清洗干净,晾干后回收,以便重复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设计出不同形式的一种厚板侧模后浇带支设方法并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