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设保温板的石材反打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8095发布日期:2019-02-12 23:3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设保温板的石材反打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浇筑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加设保温板的石材反打工艺。



背景技术:

伴随业主及建筑师对外立面效果的品质要求,单纯的涂料饰面已无法满足其对建筑外立面多样性的需要要求,pc反打石材面板饰面在外立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pc石材面板反打工艺,就是在工厂做pc墙板时将建筑外墙用饰面石材面板事先打埋到pc上,形成整体式pc石材面板饰面构件,具有附着牢固、装配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现有技术中,可参考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7048230u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pc外保温反打石材面板装饰一体墙板,属于建筑物结构构建技术领域。包括连接件、石材面板、保温层和pc结构层,石材面板通过连接件与pc结构层连接,所述的连接件包括承拉钢板、背栓以及由螺母、弹簧垫片和平垫片构成的背栓套件,承拉钢板嵌合在pc结构层中,保温层上设置过孔,石材面板上设置背栓孔,螺栓一端与承拉钢板连接,另一端穿过过孔进入背栓孔中,且平垫片位于保温层下方,螺母位于过孔中,弹簧垫片位于螺母与平垫片之间。

该对比文件通过螺栓对石材和保温层进行固定来实现保温层的固定和安装,这样虽然能够达到保温与装饰面板一体加工的效果,但是普通的石材在浇筑时,其与混凝土接触的一面会加设很多锚件,在混凝土浇筑之后锚件会固定在混凝土墙体内从而对石材进行固定,而对比文件中的锚件无法与混凝土接触,混凝土无法对石材起到固定的效果,这样石材的固定不够牢固,并且无法起到精确定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设保温板的石材反打工艺,其通过在石材的上部固定支撑柱,在浇筑混凝土之后支撑柱与混凝土浇筑在一起,而后支撑柱的上部能够对保温板进行固定,同时石材上部的锚件又能够浇筑在混凝土内进行固定,保温板和pc板通过长螺栓固定,长螺栓又浇筑在上部的混凝土内,从而实现了石材、保温板和pc板的稳定固定,同时保温板又能够起到保温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设保温板的石材反打工艺,包括:步骤一,石材选型,选用圆弧石材,石材的弧形与要成型的立柱的弧度相同,根据所要制作的立柱进行石材尺寸和规格的选择,并且以花岗岩和大理石为最优种类;步骤二,在石材背面划线,并计量处打孔位置并标出,钻孔机对石材的内侧面根据标记的孔的位置进行钻孔;步骤三,在石材的背面涂覆表面防护剂,将这些溶剂渗入到石材内以堵塞石材的毛细管,防止水、盐等物质的侵入,而后在石材的背面和侧面涂刷树脂胶;在涂刷表面防护剂之后,将石材放置在木方或者混凝土块上进行晒干,混凝土块和土方在石材搁置前进行清扫和清洗;步骤四,用螺栓将模板固定在模台上,对放置在模台上的模板涂刷脱模剂,在模板涂刷完成之后对模板的内侧面进行检查是否有油污,并在每个模板的底部和两端均粘结海绵条,而后通过螺栓在模板的两端连接端模,再用磁盒对模板和端模进行固定,并检查模板与端模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漏浆;步骤五,对模板的内部进行划线,然后在每个石材的侧壁上粘结分割条,而后根据划线的位置将相邻石材紧密拼接在一起,在拼接完成之后,对相邻石材的缝隙与石材与模板之间通过打胶密封;步骤六,将在模台上的石材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根据需要制作的墙体的大小分成6-8个区域,在每个石材的上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柱,支撑柱的下部与石材之间通过打胶固定,每个区域内均设置钢筋骨架,并且在每个钢筋骨架的四边位置和中心位置均设置预埋件,每个预埋件均位于同一高度设置;步骤七,对混凝土进行注浆,注浆到将钢筋笼覆盖时停止,钢筋笼对应限位板的位置处固设有水平设置的挡板,挡块对应限位板的位置处而后人工将每个区域的混凝土打平,打平之后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步骤八,在浇筑完成之后同时对所有区域的混凝土进行加水加热养护,加热时通过保温塑料对混凝土进行封闭,养护的时间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步骤九,在每个钢筋骨架的上部均铺设保温板,保温板的最上方隔板的最上方平齐,每个保温板的边缘位置均与隔板通过螺栓横向固定,每个支撑柱的上部与保温板之间同样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并且螺栓的头部位于保温板内并且不伸出保温板,螺栓的尾部位于其下方;步骤十,相邻保温板的上部均设置pc板,pc板的下表面与保温板和隔板的上部紧贴;步骤十一,在pc板的上部再次设置钢筋骨架,并且钢筋骨架的下部与长螺栓之间用铁丝绕紧,在pc板上二次浇筑混凝土,在将混凝土墩实之后进行二次养护,直至混凝土成型;步骤十二,拆除模板,在拆除模板时要防止模板变形、弯曲,在将模板拆除之后对模板进行清理,并对浇筑好的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混凝土养护的质量达到预设值的80%;步骤十三,对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用吊车将浇筑的墙体吊起到竖直状态,在起吊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换,起吊时在墙体的底部放置橡胶垫,以对墙体进行保护;步骤十四,用水对立柱的表面进行清洗,在清洗时用刷子对立柱的外侧壁进行洗刷,从而将立柱表面及石材缝隙中的砂浆冲洗下来;在冲洗完成之后即可将立柱运输到相应的工地进行直接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立柱进行石材反打时,先进行石材的选取,在选取完成之后打锚杆、铺设石材、组装模具完成对石材反打的初步制作,而后进行组装模板,在组装模板之后将石材均匀分布在模板内,而后在石材和上部和两个石材之间的缝隙中均粘结分割条,而后在石材的上部用胶固定支撑柱,支撑柱的上部与保温板通过螺栓固定,其中部用混凝土进行固定,石材上部锚件同样浇筑在混凝土内,这样保温板和石板在达到各自的效果的同时分别通过锚件和支撑柱进行固定,保证了石板和保温板的稳定和精确度,通过将保温板分区设置并通过在保温板之间加设中空隔板来对保温板进行精准定位和稳定固定,而隔板内又能够浇筑混凝土来保证隔板的稳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保温板和pc板之间均通过长螺栓固定,并且长螺栓的头部设置在保温板内并且其尾端向上伸出pc板设置,而后用螺母在pc板的上部将螺栓拧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长螺栓对和pc板进行固定,而长螺栓的顶部又能够浇筑在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内,这样对pc板和保温板进一步固定,保证了两者在浇筑完成之后的稳定性,同时两者都能够实现保温的效果,而pc板又能够起到较好的隔音的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采购石材时能够选择一些成色较好的其他的石材,在采购时对石材进行检查,剔去一些有裂缝、风化和杂质较多的石材,选择完成的石材在运输和搬运的过程中减少石材的碰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挑出一些有裂缝、风化和杂质较多的石材,一方面保证石材的美观,一方便石材的硬度有保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个石材上均在石材的四角或者中心位置处开设4-5对孔,钻头打孔的深度应在15-25mm,而后在每个孔内均注入植胶筋,而后直接插入锚件,在植胶筋凝固之后检查锚件的固定效果,对于较松动的锚件将锚件拔出,清理孔内的植胶筋之后对锚件进行重新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每个石材上均打4-5对孔来插设4-5个锚件,这样锚件在与钢筋进行固定时比较稳定,通过植胶筋固定锚件,能够将锚件的两端比较紧密的固定在石材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天然石材在铺装的过程中即出现泛碱现象时,对石材的侧壁涂抹清洗剂进行清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清洗剂来对石材的侧壁进行清洗,保证石材的美观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每个钢筋骨架的四边位置和中心位置均设置预埋件,每个预埋件均位于同一高度,每个预埋件上均设置压力传感器;在一个区域振捣完成之后再对下一个区域进行振捣,直到混凝土的表面没有气泡溢出,同时通过观察不同区域处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力状况,对于一些混凝土密实度较小的区域进行多次振捣,直至检测到的每个位置的混凝土的压力均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预埋件对钢筋骨架进行固定,而后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来对每个区域振捣的程度进行检测,防止有些区域的振捣不密实而影响整个混凝土板的材质性能,减少混凝土板内部的内应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个预埋件上均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计量该区域内的所有温度传感器的平均值从而取得该区域的温度值,如果有个别区域的温度与别的区域的温度不同,并且当温度较低时,对这些区域进行额外加温处理,通过在该区域设置支架,并通过塑料布将该区域封闭起来,通过采用蒸汽加强的方式进行加热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每隔区域的混凝土板的温度进行检测,在混凝土进行养护的过程中,如果有些区域的发热交低时,说明这个区域的混凝土与水的反应不够充分,此时通过蒸汽加热来保证该区域的混凝土能够与水充分反应。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当温度较高时,通过采用塑料布将该区域封闭起来,而后采用吹风冷的方式进行降温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风冷机对单个区域进行单独的降温处理,保证每个区域的化学反应较为平均,以减少混凝土之间的内应力,提高混凝土材质的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直接在石材上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上设置多块分开设置的保温板,并通过支撑柱对保温板进行分别固定从而实现石材和保温板的稳定固定;

2.本发明通过将混凝土块分成不停的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内设置压力传感器来保证混凝土在振捣时各个区域的压力较为平均;

3.本发明通过在各个区域内均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各个区域内的混凝土与水的反应的距离程度,对于一些反应较为特异的地方可以进行单独的处理,隔板保证各个区域的温度不会相互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一种加设保温板的石材反打工艺,包括:

步骤一,石材选型,选用圆弧石材,石材的弧形与要成型的立柱的弧度相同,根据所要制作的立柱进行石材尺寸和规格的选择,并且以花岗岩和大理石为最优种类,并能够选择一些成色较好的其他的石材,在采购时对石材进行检查,剔去一些有裂缝、风化和杂质较多的石材,选择完成的石材在运输和搬运的过程中减少石材的碰撞。

步骤二,在石材背面划线,并计量处打孔位置并标出,钻孔机对石材的内侧面根据标记的孔的位置进行钻孔,每个石材上均在石材的四角或者中心位置处开设4-5对孔,钻头打孔的深度应在15-25mm,而后在每个孔内均注入植胶筋,而后直接插入锚件,在植胶筋凝固之后检查锚件的固定效果,对于较松动的锚件将锚件拔出,清理孔内的植胶筋之后对锚件进行重新固定。

步骤三,在石材的背面涂覆表面防护剂,将这些溶剂渗入到石材内以堵塞石材的毛细管,防止水、盐等物质的侵入,而后在石材的背面和侧面涂刷树脂胶。如果天然石材在铺装的过程中即出现泛碱现象时,对石材的侧壁涂抹清洗剂进行清洗,在涂刷表面防护剂之后,将石材放置在木方或者混凝土块上进行晒干,混凝土块和土方在石材搁置前进行清扫和清洗。

步骤四,用螺栓将模板固定在模台上,对放置在模台上的模板涂刷脱模剂,在模板涂刷完成之后对模板的内侧面进行检查是否有油污,并在每个模板的底部和两端均粘结海绵条,而后通过螺栓在模板的两端连接端模,再用磁盒对模板和端模进行固定,并检查模板与端模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漏浆。

步骤五,对模板的内部进行划线,然后在每个石材的侧壁上粘结分割条,而后根据划线的位置将相邻石材紧密拼接在一起,在拼接完成之后,对相邻石材的缝隙与石材与模板之间通过打胶密封。

步骤六,将在模台上的石材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根据需要制作的墙体的大小分成6-8个区域,在每个石材的上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柱,支撑柱的下部与石材之间通过打胶固定,每个区域内均设置钢筋骨架,并且在每个钢筋骨架的四边位置和中心位置均设置预埋件,每个预埋件均位于同一高度设置,每个预埋件上均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在不同区域的交接处用中空隔板进行分割,并且每个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漏浆口,隔板的高于钢筋笼,每个钢筋骨架的边缘位置处均通过螺栓与中空隔板进行配合固定。

步骤七,对混凝土进行注浆,注浆到将钢筋笼覆盖时停止,钢筋笼对应限位板的位置处固设有水平设置的挡板,挡块对应限位板的位置处而后人工将每个区域的混凝土打平,打平之后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棒操作时要做到快插慢拔,并且每次振捣的时间要比较均匀,每个区域振捣的时间为25-30s,在一个区域振捣完成之后再对下一个区域进行振捣,直到混凝土的表面没有气泡溢出,同时通过观察不同区域处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力状况,对于一些混凝土密实度较小的区域进行多次振捣,直至检测到的每个位置的混凝土的压力均相同。

步骤八,在浇筑完成之后同时对所有区域的混凝土进行加水加热养护,加热时通过保温塑料对混凝土进行封闭,养护的时间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在开始养护时,养护频率较高,约每10-12小时内养护一次,在两周之后,一般只需每隔2-3天进行一次养护,在养护的时间内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不同部位的温度状况,一般来说混凝土的温度为25-30摄氏度,在计量某个区域的温度和压力时,通过计量该区域内的所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平均值从而取得该区域的压力值和温度值,如果有个别区域的温度与别的区域的温度不同,并且当温度较低时,对这些区域进行额外加温处理,通过在该区域设置支架,并通过塑料布将该区域封闭起来,通过采用蒸汽加强的方式进行加热处理,相邻区域之间通过隔板进行阻挡,每个区域的温度不会传递到相邻的区域,当温度较高时,通过采用塑料布将该区域封闭起来,而后采用吹风冷的方式进行降温处理。

步骤九,在每个钢筋骨架的上部均铺设保温板,保温板的最上方隔板的最上方平齐,每个保温板的边缘位置均与隔板通过螺栓横向固定,每个支撑柱的上部与保温板之间同样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并且螺栓的头部位于保温板内并且不伸出保温板,螺栓的尾部位于其下方。

步骤十,相邻保温板的上部均设置pc板,pc板的下表面与保温板和隔板的上部紧贴,每个保温板和pc板之间均通过长螺栓固定,并且长螺栓的头部设置在保温板内并且其尾端向上伸出pc板设置,而后用螺母在pc板的上部将螺栓拧紧。

步骤十一,在pc板的上部再次设置钢筋骨架,并且钢筋骨架的下部与长螺栓之间用铁丝绕紧,在pc板上二次浇筑混凝土,在将混凝土墩实之后进行二次养护,直至混凝土成型。

步骤十二,拆除模板,在拆除模板时要防止模板变形、弯曲,在将模板拆除之后对模板进行清理,并对浇筑好的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混凝土养护的质量达到预设值的80%。

步骤十三,对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用吊车将浇筑的墙体吊起到竖直状态,在起吊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换,起吊时在墙体的底部放置橡胶垫,以对墙体进行保护。

步骤十四,用水对立柱的表面进行清洗,在清洗时用刷子对立柱的外侧壁进行洗刷,从而将立柱表面及石材缝隙中的砂浆冲洗下来。在冲洗完成之后即可将立柱运输到相应的工地进行直接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