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堵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20792发布日期:2019-01-05 09:57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
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防水堵漏方法。
背景技术
:水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坏的重要物质。无论是水泥混凝土的软水侵蚀、冻融破坏、碱集料反应、钢筋锈蚀,甚至水工、港口结构的溶蚀,都离不开水的作用。因此,防水是提高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措施。通常建筑防水主要通过铺设防水层来实现,但在建筑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热胀冷缩、建筑结构形变等情况,将使得建筑出现开裂导致渗水、漏水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在裂缝处注入防水材料进行堵漏,但由于建筑结构已经受损,使得建筑结构形变更易发生且更为频繁同时形变幅度更大,进而使得填充在裂缝处的防水材料容易因热胀冷缩以及建筑结构形变导致防水材料与裂缝的内表面分离导致再次形成裂缝,进而导致渗水、漏水,因此还有改善空间。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防水堵漏方法,具有防水效果持久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防水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钢筋探测;(2)扩洞,具体如下:在渗滤处打孔以形成补漏洞,根据钢筋探测结果对钢筋进行规避;(3)搭建模板;在补漏洞两端固定模板以将补漏洞完全封闭;(4)补漏洞内抽真空;(5)高压注入防水材料并恒压静置,具体如下:朝补漏洞内注入高温熔融状的防水材料,直至注入压力达1mpa后,恒压静置1h;(6)泄压冷却,具体如下:泄压至0.2mpa并冷却至防水材料凝固;(7)拆卸模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钢筋探测,避免扩洞时损伤钢筋,提高稳定性;通过将补漏洞内抽真空,以减少注入防水材料时,防水材料中混入空气的情况,使得防水材料在补漏洞内更加密实,同时抽出空气的同时将水汽以及杂物抽出,减少注入防水材料后残留水汽以及杂物导致降低防水材料性能的情况;通过高压注入防水材料并恒压静置,利用高压使得防水材料向补漏洞的侧壁渗透,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的接触面积大增,提高防水材料与建筑结构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使得补漏洞附近的混凝土结构含有防水材料,使得防水材料覆盖面积大增,进而使得防水效果更佳;由于泄压后保持0.2mpa使得防水材料受到大于大气压的挤压,进而使得防水材料凝固后保持预形变即产生预应力,使得热胀冷缩以及建筑结构形变的过程中,驱使防水材料发生形变的范围在防水材料自身弹性形变的范围内,不易出现防水材料因弹性形变范围不足导致与建筑结构再次分离导致漏水、渗水的情况,使得防水效果较为持久。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形成补漏洞后,对补漏洞的内侧壁沿垂直于侧壁的方向凿击以形成连接孔,连接孔深度为1c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补漏洞的内侧壁凿击以形成连接孔,使得高压注入防水材料时,防水材料渗入连接孔中,进一步提高防水材料与建筑结构的连接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材料与建筑结构的连接稳定性。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连接孔设置若干个。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若干个连接孔,使得防水材料与若干个连接孔连接,进而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佳。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连接孔沿补漏洞的周向均匀分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孔沿补漏洞的周向均匀分布,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之间的连接力分布均匀,进而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之间连接更为稳定。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连接孔开凿完毕后,通过清水冲洗补漏洞以及连接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清水冲洗补漏洞以及连接孔,减少建筑残渣残留,进而保证防水材料的性能。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模板朝向补漏洞的板面布满密封材料。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模板朝向补漏动的板面布满密封材料,使得模板封闭补漏洞的效果更加,提高抽真空以及高压注入防水材料的效果。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模板上连接有贯穿模板的抽气管以及柱浆管,抽气管以及注浆管上均单独设有通闭抽气管或注浆管的阀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抽气管抽气以及通过注浆管注入防水材料,使得操作较为方便,同时通过关闭阀门以保持补漏洞内高压恒压,无需长时间启动注入防水材料的设备,节约能源。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40-60份碳酸钙30-40份聚酰亚胺5-8份有机蒙脱土2-6份硅烷偶联剂4-6份钢纤维4-6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聚氨酯使得防水材料的耐老化性能优异,使得防水材料使用寿命较长,通过碳酸钙填充使得防水材料的刚性更大,通过钢纤维补强以使得防水材料结构稳定性较高,进而使得防水材料起到补强建筑结构的效果;通过有机蒙脱土形成层结构并分散与防水材料中以形成保护层,使得防水材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更佳,提高实用寿命;通过聚酰亚胺使得聚氨酯分子链之间连接力增强,使得防水材料欲发生弹性形变使需要更多的能量,进而使得热涨冷缩导致防水材料产生弹性形变的形变量减少,进而使得防水材料结构稳定性更高。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防水材料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碳纤维1-2份石英砂10-15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碳纤维,进一步对防水材料进行补强,使得防水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更强,进而对建筑结构进行补强,通过加入石英砂,进一步限制聚氨酯分子链运动,使得聚氨酯发生弹性形变时所需能量更多,使得热胀冷缩时防水材料形变量下降,减少防水材料与建筑结构再次产生缝隙的情况。优选的,所述钢纤维以及碳纤维的长度均为2mm,所述石英砂为粒径0.1mm的石英砂粉末。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碳纤维以及钢纤维长度均为2mm使得碳纤维以及钢纤维易于在防水材料内分散均匀,通过石英砂位粒径0.1mm的石英砂粉末,使得石英砂易于在防水材料内分散均匀。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将补漏洞内抽真空,使得防水材料在补漏洞内更加密实,同时减少注入防水材料后残留水汽以及杂物导致降低防水材料性能的情况;2.通过高压注入防水材料并恒压静置,利用高压使得防水材料向补漏洞的侧壁渗透,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的接触面积大增,提高防水材料与建筑结构的连接稳定性;3.通过泄压后保持0.2mpa使得防水材料凝固后保持预形变即产生预应力,不易出现防水材料因弹性形变范围不足导致与建筑结构再次分离导致漏水、渗水的情况,使得防水效果较为持久;4.通过连接孔沿补漏洞的周向均匀分布,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之间的连接力分布均匀,进而使得防水材料与补漏洞之间连接更为稳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建筑防水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钢筋探测,具体如下:通过钢筋探测仪扫描建筑渗水处,确定钢筋分布情况,并在建筑表面划线标记。(2)扩洞,具体如下:根据钢筋分布情况,在避开钢筋的情况下对渗漏处进行钻孔作业,将裂缝扩成补漏洞,补漏洞完全贯穿建筑结构,并将附着在钢筋上的混凝土敲掉。形成补漏洞后,对补漏洞的侧壁开凿以形成若干深度为1cm的连通孔,连通孔沿补漏洞的周向均布。通过清水冲刷补漏洞以及连通孔以将残渣清除,然后通过风机吹风将补漏洞以及连通孔吹干。(3)搭建模板,具体如下:通过支架将模板抵紧在补漏洞两端,模板将补漏洞完全封闭。模板朝向补漏动的板面上覆盖布满密封材料,密封材料采用本领域通用的密封材料,本实施例中,密封材料为橡胶。其中一块模板上固定连接有贯穿模板的抽气管以及注浆管,抽气管以及注浆管上均连接有阀门,通过阀门通闭抽气管以及注浆管。(4)补漏洞内抽真空,具体如下:关闭注浆管上的阀门,然后通过抽风装置与抽气管连通,利用抽风装置抽吸补漏洞内的空气,使得补漏洞内形成真空状态,补漏洞抽真空后,关闭抽风管上的阀门并卸掉抽风装置。(5)高压注入防水材料并恒压静置,具体如下:通过螺杆挤出机将防水材料加热熔融并挤出,螺杆挤出机的挤出口与注浆管连通,然后打开注浆管上的阀门,将防水材料注入补漏洞内。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施监控螺杆挤出机挤出头的挤出压力,当挤出压力达到1mpa后,关闭注浆管,然后卸下挤出机,恒压静置1h。(6)泄压冷却,具体如下:打开注浆管上的阀门,放出防水材料,然后将挤出机与注浆管连通,再次注入防水材料,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当挤出机的挤出压力达0.2mpa后,关闭注浆管上的阀门,然后将挤出机卸下,静置冷却至防水材料凝固。(7)拆卸模板,具体如下:模板上的密封材料涂抹有脱模硅油,防水材料凝固后,卸去支架的支撑,将模板拆下。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40份、碳酸钙30份、聚酰亚胺5份、有机蒙脱土2份、硅烷偶联剂4份、钢纤维4份。钢纤维长度为2mm。聚酰亚胺为粒径0.2mm的聚酰亚胺粉末。防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热塑性聚氨酯放入开炼机塑炼30s,辊距3mm,辊速40r/min;加入碳酸钙混炼30s,辊距4mm,辊速20r/min;加入聚酰亚胺、有机蒙脱土以及钢纤维混炼60s,辊距4mm,辊速20r/min;加入硅烷偶联剂混炼30s,辊距3mm,辊速30r/min;混炼45s,辊距2mm,辊速40r/min;混炼60s,辊距1.5mm,辊速45r/min;排胶。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45份、碳酸钙35份、聚酰亚胺5份、有机蒙脱土2份、硅烷偶联剂4份、钢纤维4份。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0份、碳酸钙35份、聚酰亚胺5份、有机蒙脱土2份、硅烷偶联剂4份、钢纤维4份。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5份、碳酸钙40份、聚酰亚胺5份、有机蒙脱土2份、硅烷偶联剂4份、钢纤维4份。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60份、碳酸钙40份、聚酰亚胺5份、有机蒙脱土2份、硅烷偶联剂4份、钢纤维4份。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份、有机蒙脱土3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份。实施例7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7份、有机蒙脱土4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份。实施例8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8份、有机蒙脱土5份、硅烷偶联剂6份、钢纤维6份。实施例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8份、有机蒙脱土6份、硅烷偶联剂6份、钢纤维6份。实施例1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5份、有机蒙脱土5.5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5份。实施例1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5份、有机蒙脱土5.5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5份、碳纤维1份、石英砂10份。碳纤维长度为2mm,石英砂为粒径0.1mm的石英砂粉末。防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热塑性聚氨酯放入开炼机塑炼30s,辊距3mm,辊速40r/min;加入碳酸钙混炼30s,辊距4mm,辊速20r/min;加入聚酰亚胺、有机蒙脱土、钢纤维、碳纤维以及石英砂混炼60s,辊距4mm,辊速20r/min;加入硅烷偶联剂混炼30s,辊距3mm,辊速30r/min;混炼45s,辊距2mm,辊速40r/min;混炼60s,辊距1.5mm,辊速45r/min;排胶。实施例12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5份、有机蒙脱土5.5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5份、碳纤维2份、石英砂12份。实施例13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5份、有机蒙脱土5.5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5份、碳纤维2份、石英砂14份。实施例14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5份、有机蒙脱土5.5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5份、碳纤维2份、石英砂15份。实施例15与实施例11的区别在于步骤(5)中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38份、聚酰亚胺6.5份、有机蒙脱土5.5份、硅烷偶联剂5份、钢纤维5.5份、碳纤维1.5份、石英砂13份。比较例1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52份、碳酸钙75份。防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热塑性聚氨酯放入开炼机塑炼30s,辊距3mm,辊速40r/min;加入碳酸钙混炼30s,辊距4mm,辊速20r/min;混炼60s,辊距4mm,辊速20r/min;混炼30s,辊距3mm,辊速30r/min;混炼45s,辊距2mm,辊速40r/min;混炼60s,辊距1.5mm,辊速45r/min;排胶。比较例2与比较例1的区别在于防水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热塑性聚氨酯60份、碳酸钙67份。具体检测数据对比见表1-4检测方法采用gb/t19250-2003《聚氨酯防水涂料》;检测项目包括:拉伸强度、断裂伸出率、撕裂强度、不透水性、加热伸缩率、热处理后拉伸强度保持率;表1比较例1-2的检测数据项目比较例1比较例2拉伸强度(mpa)3.53.2断裂伸出率(%)582593撕裂强度(n/mm)1614不透水性(0.3mpa,30min)不透水不透水加热伸缩率(%)0.760.82热处理后拉伸强度保持率(%)8581表2实施例2-6的检测数据表3实施例7-10的检测数据项目实施例7实施例8实施例9实施例10拉伸强度(mpa)4.84.94.84.7断裂伸出率(%)647638637638撕裂强度(n/mm)21212222不透水性(0.3mpa,30min)不透水不透水不透水不透水加热伸缩率(%)0.60.50.50.4热处理后拉伸强度保持率(%)95969697表4实施例7-10的检测数据根据表1与表2可得,通过加入聚酰亚胺、有机蒙脱土以及钢纤维能有效提高防水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热处理后拉伸强度保持率,同时降低加热收缩率,使得防水材料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根据表2与表3可得,聚酰亚胺、有机蒙脱土以及钢纤维含量越高,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以及热处理后拉伸强度保持率越高,断裂伸长率变化不大,同时降低加热收缩率,使得防水材料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根据表3与表4可得,加入石英砂以及碳纤维后,进一步提高防水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热处理后拉伸强度保持率,同时进一步降低加热收缩率,使得防水材料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