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模块的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6585发布日期:2019-03-30 09:2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用于建筑模块的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模块的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箱式模块建筑属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种。由于其建筑模块可通过在工厂预装和在项目现场堆码的方式来完成建筑项目,因此箱式模块建筑具有预制程度高,建筑现场工作量小和项目工期短等特点。其中,建筑模块的制造偏差和在项目现场的堆码偏差一直是制约箱式模块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因为建筑项目的内部装修、外部幕墙和连接点等地方对安装精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如何提高建筑项目中建筑模块之间的定位精度成为箱式模块建筑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目前建筑模块定位结构的技术限制,现有技术中的定位结构难以达到满足建筑项目要求的定位精度。

现有技术中,虽然可以减小堆码偏差对建筑模块定位精度的影响,但无法避免制造偏差对建筑模块定位精度的影响。例如,公开号为cn104179254a的《模块式建筑模块的叠合自动定位系统及其连接方法》中的建筑模块之间的定位结构,可以实现建筑模块在堆码时,减小堆码偏差对建筑模块定位精度的影响。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模块定位系统包括固定连接在上层建筑模块底部的四个连接件(至少一个双向定位连接件1,至少一个单向定位-单向导向连接件2和至少一个双斜面导向连接件3),以及固定连接在下层建筑模块顶部且与所述的四个连接件对应设置的四个方管。通过上层建筑模块底部的四个连接件与下层建筑模块顶部的四个方管之间的配合来完成上下建筑模块的定位堆码。

由现有技术的建筑模块定位结构原理可知,由于所述的四个连接件和所述的四个方管都需要固定连接在建筑模块上,而且其定位精度与建筑模块的制造精度相同。因此,现有技术的建筑模块定位结构无法避免建筑模块的制造偏差对建筑模块定位精度的影响。另外,目前的建筑模块主要由焊接钢结构组成而且规格较大,导致建筑模块的制造精度成为影响建筑模块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现有技术中如需要提高建筑模块的定位精度,则必须花费很大代价来提高建筑模块的制造精度。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建筑模块的定位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模块的定位系统,所述定位系统用于将定位连接装置定位至预定位置,所述定位系统包括工装台和激光定位仪器。所述工装台包括导轨和支撑座。所述导轨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支撑座间隔设置并相对于所述导轨可移动,所述支撑座构造成能够支撑并定位所述定位连接装置的底基准板。所述激光定位仪器与所述工装台相配合,以将所述底基准板定位至底部预定位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通过激光定位仪器将支撑座定位至使得底基准板能够对应于底部预定位置的位置,当底基准板放置在支撑座时,底基准板能够定位至对应于底部预定位置的位置,从而当建筑模块放置到底基准板时,底基准板能够位于底部预定位置。本方案的定位系统能够减小建筑模块的制造偏差对建筑模块的定位精度的影响,使得底基准板更精确地定位至建筑模块的预定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工装锥,用于穿过所述底基准板,所述工装锥的锥头设置有定位孔。由此,可以借助于工装锥定位孔对支撑座进行精确的定位;底基准板能够穿过工装锥而限定在支撑座上。

可选地,所述工装锥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定位孔的中心线重合。由此,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工装锥。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的用于与所述底基准板抵接的顶表面为平面。由此,能够使得底基准板更平稳地放置在支撑座上;并且可以便于对支撑座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调平在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使得底基准板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导轨包括第一导轨和与所述第一导轨垂直设置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第一导轨上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导轨可移动,所述支撑座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由此,能够通过移动第二导轨改变支撑座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导轨还包括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的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固定设置,所述支撑座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三导轨上。由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之间的距离调节分别设置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上的支撑座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节。由此,能够便于支撑座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调平在同一水平面。

可选地,所述工装台还包括用于延伸进入所述建筑模块的底角件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定位销与相对应的所述支撑座间隔开。由此,定位销一方面能够不与支撑座一起移动保持位置一定,另一方面可以在建筑模块与底基准板对准的过程中限制建筑模块的沿水平方向的自由度。

可选地,所述定位销设置在定位销基座上,所述定位销基座与设置所述相对应的支撑座的导轨间隔开。由此,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定位销与支撑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设置有缺口,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缺口处。由此,便于设置定位销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工装台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建筑模块的底角件抵靠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朝向相对应的所述支撑座水平延伸,并且所述限位板与相对应的所述支撑座间隔开。由此,可以在建筑模块与底基准板对准的过程中限制建筑模块沿水平方向的转动自由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板设置在限位板基座上,所述限位板基座与设置所述相对应的支撑座的导轨一起移动。由此,能够借助于导轨的移动使得限位板与支撑座一起移动。

可选地,所述工装台构造成通过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底基准板承载所述建筑模块,在所述建筑模块放置在所述工装台上的状态下,所述激光定位仪器用于将所述定位连接装置的顶基准板定位至顶部预定位置。由此,能够减小建筑模块的制造偏差对建筑模块的定位精度的影响,使得顶基准板更精确地定位至建筑模块的预定位置。

可选地,所述定位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激光定位仪器使所述支撑座相对于所述导轨移动。由此,能够使得支撑座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具有四个连接件的建筑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建筑模块装置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建筑模块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建筑模块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顶基准板的俯视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顶基准板的仰视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定位锥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第一底基准板的立体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第二底基准板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第三底基准板的立体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垫片的立体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连接装置的限位件的立体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工装台上放置有底基准件;

图14为图13中a部分的局部示意图;以及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定位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工装台上放置有建筑模块和顶基准件。

附图标记说明:

1:双向定位连接件2:单向定位-单向导向连接件

3:双斜面导向连接件100:定位连接装置

110:顶基准板111/111a/111b:定位锥

112:定位锥定位孔113:顶定位小孔

114:锥头115:锥体

116:锥底117:顶定位大孔

118/118a/118b:顶连接孔119:顶基准板缺口

120:底基准板121/121a/121b:底定位大孔

122:底定位小孔123/123a/123b:底连接孔

124:底基准板缺口130:第一底基准板

131:第一底定位大孔132:第一底定位小孔

133:第一底连接孔140:第二底基准板

141:第二底定位大孔142:第二底定位小孔

143:第二底连接孔150:第三底基准板

151:第三底定位大孔152:第三底定位小孔

153:第三底连接孔160:第四底基准板

163:第四底连接孔170:紧固件

171:螺栓172:螺母

173:限位件174:螺栓垫片

175:主体176:折弯结构

177:螺栓过孔101:顶垫片

102:底垫片103:翻边

105:顶角件垫片106:底角件垫片

110a: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

120a: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

180:水平连接件181: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

182:第二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3:第一水平连接件连接孔

184:第二水平连接件连接孔200:建筑模块

210:第一建筑模块220:第二建筑模块

230:第三建筑模块240:第四建筑模块

300:定位系统310:激光定位仪器

311:高台320:工装台

330:支撑座331:工装锥

332:工装锥定位孔333:第一支撑座

334:第二支撑座335:第三支撑座

336:第四支撑座337:附加支撑座

340:导轨341:第一导轨

342:第二导轨343:第三导轨

351:定位销352:定位销基座

353:限位板354:限位板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发明。显然,本发明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发明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代表实施例,并不是限定本发明。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模块装置。该建筑模块装置包括定位连接装置100和建筑模块200。建筑模块200可以为集装箱,也可以为其他构造的建筑或产品。定位连接装置100可以用于连接两个上下叠放的建筑模块,也可以用于连接两层建筑模块,例如两个上层建筑模块和两个下层建筑模块,并且也可以用于将建筑模块连接至地面。

定位连接装置100包括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顶基准板110用于连接至建筑模块200的顶部(参照图15),底基准板120用于连接至建筑模块200的底部。虽然图示实施方式仅示出了建筑模块200的一底角部,但是,参照图13和图15可以理解到,顶基准板110分别地设置在建筑模块200的四个顶角部,底基准板120分别地设置在建筑模块200的四个底角部。四个顶基准板110分别和四个底基准板120一一对应。

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所在的位置可以分别地限定为顶部预定位置和底部预定位置。相对应的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各自的顶部预定位置和底部预定位置相对于预定基准点具有相同的水平坐标位置且竖直相对布置。进一步地,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沿建筑模块200的高度方向的投影重合。可以理解的是,顶部预定位置和底部预定位置可以理解为建筑模块200的确定的位置,不会因建筑模块200本身的制造偏差而偏离,使得建筑模块200能够精准定位而连接。

下面对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5至图7所示,顶基准板110构造成平板,以便于将其水平放置在顶部预定位置处。顶基准板110设置有向下凹陷的顶定位孔,以便于放置激光反射器,从而使得顶基准板110可通过顶定位孔定位至建筑模块200的顶部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基准板110设置有定位锥111和顶定位小孔113。定位锥111向上凸出,以用于延伸穿过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底基准板120。定位锥11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锥定位孔112。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叠放至该建筑模块200的上方。

定位锥定位孔112和顶定位小孔113属于顶定位孔。换句话说,顶定位孔包括定位锥定位孔112和顶定位小孔113。定位锥定位孔112和顶定位小孔113共同配合以定位顶基准板110。可选地,顶定位小孔113可以远离定位锥111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锥定位孔112和顶定位小孔113所在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用于定位顶基准板110而选定的定位点。可以借助于这两个顶定位孔对顶基准板110进行精准地定位。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定位锥111的顶表面和顶定位小孔113处可以构造成其它适合形状,以便于放置激光反射器。

具体地,如图7所示,定位锥111包括锥头114、锥体115和锥底116。锥头114为圆锥,其可以在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底基准板120对准的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锥体115为圆柱体。由此,定位锥111能够均匀受力,从而使得顶基准板110更为牢固地与建筑模块200连接。当然,锥头114也可以为方锥。定位锥定位孔112设置在锥头114的顶部。锥底116用于连接至顶基准板110。

锥头114的底部与锥体115的顶部圆弧过渡。锥头114的底部的直径不大于锥体115的顶部的直径。锥体115具有定位圆柱面。定位圆柱面沿锥体115的中心轴线周向连续布置。定位锥定位孔112的中心与锥体115的中心轴线重合。锥底116为圆柱体,其具有螺纹。螺纹沿锥底116的中心轴线的周向连续环绕。锥底116的中心轴线与锥体115的中心轴线重合。定位锥定位孔112的中心线、锥头114的中心轴线、锥体115的中心轴线和锥底116的中心轴线均重合,为定位锥111的中心轴线。顶基准板110设置有顶定位大孔117,锥底116与顶定位大孔117螺纹连接。当然,锥底116可以不设置螺纹,而是采用焊接等其他适合的方式连接至顶基准板110(顶定位大孔117)。

优选地,定位锥111的中心轴线与顶定位大孔117的中心线重合。因此,可以保证顶基准板110在建筑模块200上的定位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5和图6,顶基准板110还可以设置有顶连接孔118,用于紧固件170穿过,以将顶基准板110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底基准板连接。

可选地,锥体115可以设置有操作孔,操作孔可以为通孔,其能够与操作件(例如操作杆)连接。当定位锥111与顶定位大孔117的螺纹连接时,操作人员可以操作操作件使其绕定位锥111的中心轴线旋转,定位锥111也随之旋转。这使得操作人员不必直接操作定位锥111。

此外,图示实施方式示例性地示出了顶基准板110为长方形板。当然,顶基准板110也可以为正方形板、圆形板和三角形板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上述四个顶基准板110的构造相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四个顶基准板110的形状可以不限于同一形状,其可以分别为不同形状。顶基准板110的角部可以形成有倒角,以避免操作人员因移动顶基准板110而受伤。

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建筑模块200的顶角部设置有顶角件。顶基准板110的角部可以设置有顶基准板缺口119,以用于与顶角件相匹配以容纳顶角件(参考图4)。顶基准板缺口119的形状与建筑模块200的顶角件的形状相适应,以便于顶基准板110的安装。

如图4所示,底基准板120构造成平板,以便于将其水平放置在底部预定位置处。底基准板120设置有底定位孔,以便于底基准板120通过底定位孔定位至底部预定位置。底定位孔包括底定位大孔121和底定位小孔122。底定位大孔121用于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定位锥或设置在工装台320上的工装锥331(下文将详细描述)间隙配合。底定位小孔122用于放置激光反射器。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叠放至该建筑模块200的下方。

进一步地,底定位大孔121可以对应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顶基准板的顶定位大孔处的定位锥(此处主要指位置的对应)。定位锥111可以穿过底定位大孔121,以便于将底基准板120与顶基准板110连接。并且,底定位大孔121还可以对应于工装台320的工装锥331。工装锥331可以穿过底定位大孔121,以便于在底基准板120连接至建筑模块200之前借助于工装台320对底基准板120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底定位小孔122所在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用于定位底基准板120而选定的定位点。可以借助于这两个底定位孔对底基准板120进行精准地定位。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底定位小孔122处可以构造成其它适合形状,以便于放置激光反射器。

进一步地,底基准板120还可以设置有底连接孔123,用于紧固件170穿过,以将底基准板120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顶基准板连接。具体地,底连接孔123对应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顶基准板的顶连接孔。

优选地,底定位大孔121为通孔,其可以靠近底基准板缺口124设置。底定位小孔122为通孔,其可以远离定位锥111布置。底定位小孔122可以为圆孔或其他适合形状的孔。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底定位小孔122为通孔,当然也可以是诸如盲孔等其他适合的孔。底连接孔123可以设置在底定位大孔121和底定位小孔122之间。底定位大孔121的孔径可以大于底连接孔123的孔径。底连接孔123的孔径可以大于底定位小孔122的孔径。

此外,图示实施方式示例性地示出了底基准板120构造为长方形板。当然,底基准板120也可以为正方形板、圆形板和三角形板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上述四个底基准板120的形状相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四个底基准板120的形状也可以不限于同一形状,其可以分别为不同形状。底基准板120的角部可以形成有倒角,以避免操作人员因移动底基准板120而受伤。

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建筑模块200的底角部设置有底角件。底基准板120的角部可以设置有底基准板缺口124,以用于与底角件相匹配以容纳底角件(参考图4)。底基准板缺口124的形状与建筑模块200的底角件的形状相适应,以便于底基准板120的安装。

具体地,如图8至图10以及图13所示,底基准板120包括分别地连接至建筑模块200的底角部的第一底基准板130、第二底基准板140、第三底基准板150和第四底基准板160(参照图13)。第一底基准板130、第二底基准板140、第三底基准板150和第四底基准板160的结构/构造与上述底基准板120的结构/构造大致相同,除了底定位大孔121的形状。为简洁起见,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第一底基准板130包括第一底定位大孔131、第一底连接孔133和第一底定位小孔132。第一底定位大孔131和第一底定位小孔132共同配合以定位第一底基准板130。

第一底定位大孔131为圆孔。第一底定位大孔131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定位锥或工装锥间隙配合,配合公差在±0.5mm至±1mm之间。

如图9所示,第二底基准板140包括第二底定位大孔141、第二底连接孔143和第二底定位小孔142。第二底定位大孔141和第二底定位小孔142共同配合以定位第二底基准板140。

第二底定位大孔141为腰型孔。腰型孔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一底定位大孔131的直径。腰型孔的长度不小于第三底定位大孔151(下文将详细描述)的直径。第二底定位大孔141与另一个建筑模块装置的定位锥或工装锥331间隙配合,腰型孔在孔宽度方向的孔壁与定位锥111间隙配合,配合公差在±0.5mm至±1mm之间。

如图10所示,第三底基准板150包括第三底定位大孔151、第三底连接孔153和第三底定位小孔152。第三底定位大孔151和第三底定位小孔152共同配合以定位第三底基准板150。

第三底定位大孔151为圆孔。第三底定位大孔151的直径大于第一底定位大孔131的直径。由于第三底定位大孔151的直径大于第一底定位大孔131的直径,因此并不限定第三底定位大孔151与定位锥111的配合公差。

参考图13,第四底基准板160包括第四底定位大孔、第四底连接孔163和第四底定位小孔。第四底定位大孔和第四底定位小孔共同配合以定位第四底基准板160。

可选地,第四底基准板160的结构与第三底基准板150的结构可以相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第四底基准板160的结构可以构造为与第一底基准板130的结构相同,或者构造为与第二底基准板140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基准板130和第二底基准板140沿建筑模块20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底基准板150与第一底基准板130沿建筑模块200的宽度方向设置,第四底基准板160与第一底基准板130沿建筑模块200的对角设置。

顶基准板110可以与建筑模块200的顶部焊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底基准板120可以与建筑模块200的底部焊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上述四个顶基准板110的顶表面共面以形成顶基准平面。上述四个底基准板120的底表面共面以形成底基准平面。顶基准平面与底基准平面平行。由此,可以保证建筑模块200在后续堆码过程中以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为基准,从而避免由于建筑模块200自身的制造偏差带来的定位偏差。

进一步地,建筑模块200的顶角部可以设置有框架结构,以便于顶基准板110安装至框架结构处。定位连接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多个顶垫片101。顶垫片101设置在顶基准板110和建筑模块200之间,即顶基准板110与框架结构之间,以填塞顶基准板110与建筑模块200的顶部之间的缝隙。顶垫片101的上下表面分别地与顶基准板110和建筑模块200抵接,从而使四个顶基准板110的顶表面能够保持共面而形成顶基准平面。考虑到建筑模块200的顶表面可能凹凸不平,因此,顶垫片101的厚度可以不同,以便于将其合理地布置,从而使得四个顶基准板110能够保持共面。并且在下文描述的定位顶基准板110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顶垫片101对顶基准板110调平。可选地,顶垫片101可以与顶基准板110一起焊接至建筑模块200。

可选地,如图11所示,为了便于操作人员操作顶垫片101,顶垫片101具有翻边103。顶基准板110放置在顶垫片101的上方时,翻边103不与顶基准板110发生干涉。当顶基准板110放置在多个顶垫片101的上方时,多个顶垫片101环绕顶基准板110的边缘设置,多个顶垫片101的翻边103也环绕顶基准板110的边缘设置,以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翻边103将顶垫片101插入至顶基准板110和建筑模块200之间。

进一步地,建筑模块200的底角部可以设置有框架结构,以便于底基准板120安装至框架结构处。参考图4,定位连接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多个底垫片102。底垫片102设置在底基准板120和建筑模块200,即底基准板120与框架结构之间,以填塞底基准板120与建筑模块200的底部之间的缝隙。顶垫片101的上下表面分别地与顶基准板110和建筑模块200抵接,从而使四个底基准板120的底表面能够保持共面而形成底基准平面。考虑到建筑模块200的底表面可能凹凸不平,因此,底垫片102的厚度可以不同,以便于将其合理地布置,从而使得四个底基准板120能够保持共面。可选地,底垫片102可以与底基准板120一起焊接至建筑模块200。底垫片102与上述顶垫片10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上下叠放和/或水平并排的建筑模块装置进行描述。

如图2至图4所示,图示实施方式示例性地示出了四个建筑模块装置,即两个上层建筑模块装置和两个下层建筑模块装置。每层的建筑模块装置并排布置,并且上下叠放的建筑模块装置中的建筑模块200通过定位连接装置100连接。具体地,建筑模块200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建筑模块210和第二建筑模块220,以及并排布置的第三建筑模块230和第四建筑模块240。第一建筑模块210叠放在第三建筑模块230的上方,第二建筑模块220叠放在第四建筑模块240的上方。换句话说,第一建筑模块210和第二建筑模块220为上层建筑模块,第三建筑模块230和第四建筑模块240为下层建筑模块。虽然图中仅示出了各建筑模块的角部,但是,可以理解每个建筑模块的顶部和底部均分别地连接有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

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与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上下对应。第二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与第四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上下对应。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表面和第二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的底表面共面,即在同一底基准平面上。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顶表面和第四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的顶表面共面,即在同一顶基准平面上。

为便于将并排的建筑模块装置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还包括水平连接件180。水平连接件180优选为板状。水平连接件180设置在并排布置的建筑模块的角部处,并且设置在上层建筑模块装置与下层建筑模块装置之间。换句话说,水平连接件180设置在上层建筑模块(第一和第二建筑模块210、220)的底基准板120和下层建筑模块(第三和第四建筑模块230、240)的顶基准板110之间。具体地,水平连接件180与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第二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和第四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平行和抵接。借助于水平连接件180,建筑模块装置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并且能够加强定位连接装置100的连接强度。水平连接件180可以与各建筑模块的角部处的各基准板重叠。具体地,水平连接件180可以与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和第二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以及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和第四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上下重叠。

水平连接件180设置有对称布置的水平连接件定位孔和对称布置的水平连接件连接孔。水平连接件定位孔用于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的定位锥穿过。水平连接件连接孔用于紧固件170穿过。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水平连接件定位孔包括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1和第二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2。水平连接件连接孔包括第一水平连接件连接孔183和第二水平连接件连接孔184。下面以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1和第一水平连接件连接孔183为例进行描述。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1对应于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定位锥111a和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定位大孔121a。第一水平连接件连接孔183对应于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顶连接孔118a和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连接孔123a。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1与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定位锥111a的定位圆柱面间隙配合。如上文描述地,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定位锥111a与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定位大孔121a间隙配合。

在第一建筑模块210和第三建筑模块230上下堆码时,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定位锥111a能够依次穿过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1和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定位大孔121a。紧固件170能够由上自下依次穿过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连接孔123a、第一水平连接件连接孔183和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顶连接孔118a,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更具体地,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定位锥111a的中心轴线、第一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1的中心和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定位大孔121a的中心线重合。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顶连接孔118a的中心、第一水平连接件连接孔的中心和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连接孔123a的中心线重合。

类似地,在第二建筑模块220和第四建筑模块240上下堆码时,第四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的定位锥111b能够依次穿过第二水平连接件定位孔182和第二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的底定位大孔121b。紧固件170能够由上自下依次穿过第二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b的底连接孔123b、第二水平连接件连接孔184和第四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b的顶连接孔118b,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由此,可以将第二建筑模块220和第四建筑模块240连接在一起。

因此,借助于顶基准板110、底基准板120和水平连接件180,可以将相邻的建筑模块的角部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实现上述四个建筑模块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紧固件170包括螺栓171、螺母172以及容纳并限制螺母172位置的限位件173。具体的说,限位件173设置在下层建筑模块顶基准板(例如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顶连接孔的下方,且限位件173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下层建筑模块顶基准板进行固定连接。如图12所示,限位件173具有主体175和z型折弯结构176,折弯结构176为三个,三个折弯结构176沿限位件173的主体175周向间隔设置,且三个折弯结构176中的任意两个之间的角度为120°。螺母172设置在下层建筑模块顶基准板与限位件173之间,以使得下层建筑模块顶基准板和限位件173限制螺母172的转动,避免其松动和脱落。限位件173的主体还可以设置有螺栓过孔177,以避免限位件173与螺栓171发生干涉。螺母172优选地为六角螺母。紧固件还包括螺栓垫片174,以减少螺栓171在紧固过程中基准板的磨损,并且加强螺栓连接的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角部可以设置顶角件和底角件(参考图4),顶角件和底角件在建筑模块的起吊、搬运、固定、堆码作业中,起到传递各向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保护建筑模块。

为了保证上层建筑模块装置和下层建筑模块装置在堆码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顶基准板和底基准板先接触,进一步优选地,下层建筑模块顶基准板(例如第三建筑模块底基准板)的顶表面高于下层建筑模块顶角件(第三建筑模块顶角件)的顶表面,上层建筑模块底基准板(例如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的底表面低于上层建筑模块底角件(第一建筑模块底角件)的底表面。

由于建筑模块的角部是主要传递载荷的位置,当下层建筑模块顶基准板的顶表面高于下层建筑模块顶角件的顶表面时,例如以第三建筑模块230为例,第三建筑模块顶角件和水平连接件180之间会存在空隙,从而第三建筑模块顶角件不能发挥传递载荷的作用,因此,可以在第三建筑模块顶角件处设置顶角件垫片105(参考图4)。顶角件垫片105的顶表面与第三建筑模块顶基准板110a的顶表面共面,从而使得顶角件垫片105能够与水平连接件180抵接。类似地,当上层建筑模块底基准板的底表面低于上层建筑模块底角件的底表面时,例如以第一建筑模块210为例,第一建筑模块底角件与水平连接件180之间会存在空隙,从而第一建筑模块底角件不能发挥传递载荷的作用,因此,可以在第一建筑模块底角件处设置底角件垫片106(参考图4)。底角件垫片106的底表面与第一建筑模块底基准板120a的底表面共面,从而使得底角件垫片106能够与水平连接件180抵接。

此外,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仅需要对上下叠放的建筑模块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设置水平连接件,仅通过紧固件将上层建筑模块的底基准板和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连接。在此实施方式中,下层建筑模块的顶角件垫片与上层建筑模块的底角件垫片能够抵接。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建筑模块装置可以连接至地面。也就是说,建筑模块可以通过底基准板连接至地面。在此实施方式中,定位连接装置还包括地基定位锥。地基定位锥设置在地面上。地基定位锥的结构与上文中的定位锥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地基定位锥的锥头、锥体和锥底的中心轴线相重合。地基定位锥可以为多个,多个地基定位锥的位置可以通过定位连接系统的激光定位仪器定位。多个地基定位锥分别地与建筑模块的底基准板一一对应。地基定位锥穿过底基准板的底定位大孔且向上延伸。地基定位锥中的一个的定位圆柱面能够与第一底定位大孔配合,限制建筑模块沿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地基定位锥中的另一个的定位圆柱面能够与腰型孔的沿孔宽度方向的孔壁配合,限制建筑模块沿水平方向剩余的转动自由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定位连接装置100,其结构与建筑模块装置中的定位连接装置结构相同,为了行文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定位系统300,用于将定位连接装置100定位至对应于建筑模块200的预定位置,以便于将定位连接装置100(即,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连接至建筑模块200。

如图13和图15所示,定位系统300包括激光定位仪器310和工装台320。激光定位仪器310和工装台320相配合,以准确定位定位连接装置中的底基准板120和顶基准板110的位置。具体地,激光定位仪器310与工装台320相配合,以将底基准板120定位至底部预定位置(参照图13)。在建筑模块200放置在工装台320上的状态下,即在建筑模块200放置在位于底部预定位置的底基准板120上的状态下,激光定位仪器310用于将顶基准板110定位至顶部预定位置(参照图15)。

激光定位仪器310为三维激光定位仪器。激光定位仪器310安装在工装台320外侧的高台311上。定位系统300还包括与激光定位仪器310相配合的激光反射器(未示出)和用于接收激光定位仪器310的信号的控制装置。激光反射器可以放置在待测定的定位点处。控制装置响应于激光定位仪器310的信号识别定位点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激光定位仪器310、激光反射器和控制装置形成为激光跟踪测量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激光定位仪器310可以是定位坐标系的原点,并且,激光定位仪器310能够通过激光反射和软件计算出激光反射器所在位置在该定位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从而,可以在激光定位仪器310覆盖的定位坐标系中选定预定基准点,以便于对底基准板120、顶基准板110定位。

如图13所示,工装台320构造为支撑底基准板120且能够移动并调节底基准板120的位置。工装台320可以为台架。工装台320包括支撑座330和导轨340。导轨340沿水平方向设置,支撑座330间隔设置在导轨340上并相对于导轨340可移动。由此,支撑座330可以沿水平方向移动以调节水平方向的位置。支撑座330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节。可选地,支撑座330可以通过升降组件(未示出)设置在导轨340上,由此,支撑座330可以借助于升降组件沿竖直方向移动以调节竖直方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调节竖直方向的位置”不仅包括调节支撑座330的升降位置还包括调节支撑座330的角度(例如相对于水平方向)位置。

支撑座330构造成能够支撑并定位定位连接装置的底基准板120。支撑座330的顶表面为平面,该顶表面用于与底基准板120抵接。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工装锥331。工装锥331用于穿过底基准板120以限定底基准板120的位置。工装锥331的结构与上文中的定位锥111的结构大致相同。具体地,如图14所示,工装锥331包括锥头、锥体和锥底,锥底固定连接在支撑座330上。锥头的底部与锥体圆弧过渡。锥头可以构造为圆形锥或方形锥以在与底基准板120的底定位大孔121的对准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工装锥331的锥头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工装锥定位孔332,以便于放置激光反射器。工装锥定位孔332的中心线与工装锥331的中心轴线重合。需要说明的是,工装锥定位孔332所在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用于定位支撑座330而选定的定位点。可以借助于工装锥定位孔332对支撑座330进行精准地定位。如果需要和/或期望,锥头的顶表面处可以构造成其它适合形状,以便于放置激光反射器。

工装锥331的锥体可以构造为圆柱体,其具有定位圆柱面,该定位圆柱面沿锥体的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连续布置。工装锥331的锥头、锥体和锥底三者的中心轴线均重合,为工装锥331的中心轴线。本实施方式中的工装锥331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支撑座330可以设置有支撑座缺口。底基准板缺口124与支撑座缺口大致上下对齐。工装锥331靠近支撑座缺口布置。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座330可以不用设置支撑座缺口。

图示实施方式示例性地示出了工装台320构造成通过支撑座330和底基准板120能够承载一个建筑模块200。具体地,支撑座330包括第一支撑座333、第二支撑座334、第三支撑座335和第四支撑座336。第一支撑座333和第三支撑座335沿工装台320的横向方向d1布置。第一支撑座333和第四支撑座336对角布置。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基准板130、第二底基准板140、第三底基准板150和第四底基准板160可以依次放置在第一支撑座333、第二支撑座334、第三支撑座335和第四支撑座336上。第一支撑座333、第二支撑座334、第三支撑座335和第四支撑座336各自的工装锥331能够分别地穿过第一底基准板130、第二底基准板140、第三底基准板150和第四底基准板160以限定它们在支撑座330上的位置。

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基准板130可以放置在第一支撑座333上,第二底基准板140、第三底基准板150和第四底基准板160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第二支撑座334、第三支撑座335和第四支撑座336上。

进一步地,导轨340设置在支撑框架上。导轨340包括第一导轨341、与第一导轨341垂直的第二导轨342和与第二导轨342平行的第三导轨343。第二导轨342设置在第一导轨341上并相对于第一导轨341可移动。支撑座330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二导轨342上。第三导轨343固定设置,支撑座330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第三导轨343上。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座333和第二支撑座334设置在第三导轨343上。第三支撑座335和第四支撑座336设置在第二导轨342上,以便于一起调节这两个支撑座330沿工装台320的纵向方向d2的位置。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可以自由调节沿工装台320的横向方向d1的位置。

可选地,支撑座330相对于导轨340的移动通过控制装置而实现,控制装置响应于激光定位仪器310使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移动,例如,移动设置在第三导轨343上的第三支撑座335,或者通过移动第二导轨342上而使得设置在第二导轨342上的第二支撑座334和第四支撑座336一起沿第一导轨341移动,当然控制装置也可控制第二支撑座334和第四支撑座336相对于第二导轨342移动。当然,支撑座330的移动也可以通过人工移动而实现。

可选地,第一支撑座333、第二支撑座334、第三支撑座335和第四支撑座336各自的工装锥331的形状相同,并且可以均构造成与第一底定位大孔131的形状相适应。当将第一底基准板130放置到第一支撑座333时,第一支撑座333的工装锥331与第一底定位大孔131的配合公差在±0.5mm至±1mm之间。而第二底定位大孔141、第三底定位大孔151和第四底定位大孔相对于第一底定位大孔131具有较大的尺寸(参照上文),以便当各工装锥331穿过对应的底基准板之后,第二底基准板140、第三底基准板150和第四底基准板160可以根据需要围绕各自的工装锥331沿水平方向移动以调节各自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可选地,在第二底定位大孔141为腰型孔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底基准板140放置到第二支撑座334时,第二支撑座334的工装锥331与腰型孔的沿孔宽度方向的孔壁的配合公差在±0.5mm至±1mm之间。

进一步地,工装台320还包括定位销351。定位销351向上延伸,用于在建筑模块200放置到工装台320的状态下延伸进入建筑模块200的底角件。具体地,定位销351能够穿过底角件的角件孔延伸进入底角件。由此,可以在建筑模块200与底基准板120对准并抵接的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限制建筑模块200的沿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定位销351与相对应的支撑座330间隔开。图13示出了定位销351布置在第一支撑座333的外侧,并且与第一支撑座333间隔开。定位销351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33的支撑座缺口处。定位销351固定设置在定位销基座352上,定位销基座352与设置有第一支撑座333的第三导轨343间隔开。可选地,在支撑框架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销基座352可以固定设置在地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方向术语,诸如“外侧”、“向上”等是相对于水平放置的工装台320而言的。其中,“外侧”是指远离工装台320的方向。

工装台320还包括限位板353。限位板353朝向相对应的支撑座330水平延伸,用于在建筑模块200放置到工装台320的状态下与建筑模块200的底角件抵靠。具体地,限位板353能够与底角件的侧表面抵靠。由此,可以在建筑模块200与底基准板120对准的过程中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限制建筑模块200沿水平方向的转动自由度。限位板353与相对应的支撑座330间隔开。图13示出了限位板353布置在第三支撑座335的外侧,并且与第三支撑座335间隔开。限位板353设置在限位板基座354上,限位板基座354与设置有第三支撑座335的第二导轨342间隔开。限位板基座354可以与该第二导轨342一起移动,以便于保持限位板353与第三支撑座335的沿工装台320的纵向方向d2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工装台320还包括附加支撑座337。附加支撑座337设置在第一支撑座333和第三支撑座335之间。附加支撑座337设置在第二导轨342上并相对于第二导轨342可移动。由此,参照图15,当建筑模块200放置到工装台320时,附加支撑座337可以支撑建筑模块20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模块的连接方法,该连接方法能够使得定位连接装置(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连接至建筑模块200,从而可以使得相邻的建筑模块200通过定位连接装置100连接。

该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和工装台320的配合将工装台320的支撑座330定位至使得底基准板120对应于底部预定位置的位置。

在步骤s1中,可以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调平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相对于预定基准点具有相同的水平坐标。具体地,可以根据放置在支撑座330的顶表面上的激光反射器反射的信号判断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顶表面的至少三个点的高度坐标值是否相同,以调整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的位置。可选地,可以选定支撑座330的顶表面的三至五个点以测定其顶表面是否水平。

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调节支撑座330的竖直方向的位置以调平支撑座330的顶表面,从而使得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能够调平在同一水平面上。例如,可以先调平支撑座330的顶表面,即使支撑座330的顶表面处于水平,然后通过升降组件调节支撑座330的高度使支撑座330的顶表面处于同一水平坐标。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可以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调平后的支撑座330通过支撑座330的定位点定位。可以理解的是,“定位点”是在支撑座330上选定的固定点,定位点与支撑座330一起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点选定在工装锥定位孔332处。具体地,可以将激光反射器放置在工装锥定位孔332处,根据放置在工装锥定位孔332处的激光反射器反射的信号判断工装锥定位孔332处的定位点是否位于预设坐标值处,并移动支撑座330调整定位点相对于激光定位仪器310的位置。例如,当该定位点偏离预设坐标值时,沿水平方向移动支撑座330的位置,当定位点位于预设坐标值处时,停止移动支撑座330。由此,可以实现支撑座330的沿水平方向的定位。可以对上述四个支撑座330分别地进行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座330的沿水平方向的位置是通过控制装置响应于激光定位仪器310使支撑座330移动而实现的。本实施方式可以分别地移动支撑座330中的每一个以调节其在相应导轨340上的位置,并且,可以移动第二导轨342以调节第二支撑座334和第四支撑座336的相对于第一支撑座333的位置。

步骤s2:将底基准板120放置在定位后的支撑座330上。

具体地,将底基准板120的底定位大孔121与支撑座330的工装锥331对准,借助于其锥头的导向将底基准板120套设至工装锥331,从而可以放置在工装锥331的顶表面。由于底基准板120的厚度相同,因此,底基准板12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相对于预定基准点具有相同的水平坐标。

步骤s3: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底基准板120定位至对应于底部预定位置的位置。

在步骤s3中,可以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底基准板120通过底基准板120的定位点定位。参照上文,此定位点与底基准板120一起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点可以选定在底定位小孔122处。具体地,可以将激光反射器放置在底定位小孔122处,根据放置在底定位小孔122处的激光反射器反射的信号判断底定位小孔122处的定位点是否位于预设坐标值处,并围绕工装锥331水平移动底基准板120而调整定位点相对于激光定位仪器310的位置。由此,可以实现底基准板120的沿水平方向的定位。可以对上述四个底基准板120分别地进行定位。

步骤s4:将建筑模块200放置在定位后的底基准板120上并将底基准板120与建筑模块200连接。

在步骤s4中,将建筑模块200通过工装台320的定位销351和/或限位板353导向而放置。具体地,可以采用吊装的方式将建筑模块200从工装台320的上方放置到底基准板120。在建筑模块200的底部预定位置与底基准板120对准的过程中,建筑模块200借助于工装台320的定位销351和限位板353的导向移动至底基准板120的顶表面。

考虑到建筑模块200的底表面可能凹凸不平,建筑模块200与底基准板120之间可能存在间隙,因此,在步骤s4中,可以将底垫片102设置在建筑模块200与底基准板120之间,以便于连接至建筑模块200的多个底基准板120的底表面共面。可以选择厚度不同的底垫片102,并根据需要设置底垫片102的位置,以使得底垫片102中的每一个均与建筑模块200和底基准板120抵接。

设置好垫片后,将底基准板120连接至建筑模块200。优选地,将底基准板120焊接至建筑模块200。

步骤s5:将顶基准板110放置在建筑模块200的顶部,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顶基准板110定位并连接至顶部预定位置。

在步骤s5中,可以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顶基准板11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调平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以理解的是,顶基准板11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相对于预定基准点具有相同的水平坐标。具体地,可以根据放置在顶基准板110的顶表面上的激光反射器反射的信号判断顶基准板110中的每一个顶表面的至少三个点的高度坐标值是否相同,以调整顶基准板11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的位置。可选地,可以选定顶基准板110的顶表面的三至五个点以测定其顶表面是否水平。

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将顶垫片101设置在顶基准板110与建筑模块200之间以调平顶基准板110的顶表面,从而使得顶基准板110中的每一个的顶表面能够调平在同一水平面上。考虑到建筑模块200的顶表面可能凹凸不平,因此,需要借助于顶垫片101来支撑顶基准板110,使其的顶表面处于水平。可以选择厚度不同的顶垫片101,并根据需要设置顶垫片101的位置。

在步骤s5中,可以根据激光定位仪器310将调平后的顶基准板110通过顶基准板110的至少两个定位点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点可以选定在定位锥定位孔112和顶定位小孔113处。具体地,以顶定位小孔113为例,可以将激光反射器放置在顶定位小孔113处,根据放置在顶定位小孔113处的激光反射器反射的信号判断顶定位小孔113处的定位点是否位于预设坐标值处,并围绕工装锥331水平移动顶基准板110而调整定位点相对于激光定位仪器310的位置。由此,可以实现顶基准板110的沿水平方向的定位。可以对上述四个顶基准板110分别地进行定位。

将定位好的顶基准板110连接至建筑模块200。优选地,将顶基准板110焊接至建筑模块200。

进一步地,连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5之后的步骤s6:将连接有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的两个建筑模块200上下堆叠,上层建筑模块的底基准板120与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110连接。

具体地,可以先将上层建筑模块(参照图4中的第一建筑模块210)移动至下层建筑模块(参照图4中的第三建筑模块230)的上方,在上层建筑模块的底基准板120与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110对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定位锥111的锥头114的导向,将上层建筑模块的底基准板120的底定位大孔121套设至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110的定位锥111,以定位上层建筑模块的位置。然后,借助于诸如螺栓等紧固件170将相对应的顶基准板110的顶连接孔118和底基准板120的底连接孔123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5之后的步骤s7:将连接有顶基准板110和底基准板120的两个建筑模块200水平设置,相邻的建筑模块各自的顶基准板110通过水平连接件180连接。

具体地,可以先将两个建筑模块200(参照图4中的第三建筑模块230和第四建筑模块240)并排设置并对齐后,然后将水平连接件180的水平连接件定位孔分别地套设至这两个建筑模块200各自的顶基准板110的定位锥111,以定位水平连接件180的位置。

在多个建筑模块200上下堆叠并且水平设置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包括两个下层建筑模块和两个上层建筑模块的情形中,可以先进行步骤s7,然后再进行步骤s6。由此,使得在水平连接件180放置到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110之后,上层建筑模块才能放置到下层建筑模块的上方。并且下层建筑模块的顶基准板110的定位锥111可以穿过水平连接件180的水平连接件定位孔和上层建筑模块的底基准板120。最后,借助于诸如螺栓等紧固件170将该顶基准板110的顶连接孔118、该水平连接件180的水平连接件定位孔和该底基准板120的底连接孔123相对应地连接,以形成堆码的建筑模块装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