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垫木支撑结构及垫木支撑结构的搭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01598发布日期:2019-07-17 06:12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垫木支撑结构及垫木支撑结构的搭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支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垫木支撑结构以及一种垫木支撑结构的搭接方法。



背景技术:

垫木技术在用于建筑坍塌救援、车辆救援,工程抢险,工业安装,或货物转运等领域应用广泛。

现有技术中,在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时,使用者往往凭借经验进行搭建,从而在搭建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偏差,垫木的重合率往往很低,甚至低于50%,而承重力与重合率成正比,重合率降低直接导致垫木支撑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以及最大高度降低,使垫木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有限,仅能够应用在有限的场景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垫木支撑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垫木支撑结构的搭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垫木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垫木,垫木设有第一标识面和第二标识面,第一标识面上设有第一标识槽,第二标识面上设有第二标识槽,其中,多个垫木能与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从而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搭接形成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中,多个垫木可通过第一标识槽和第二标识槽进行对齐,以实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垫木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搭接后的尺寸不同,以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景中,通用性更好。同时,通过第一标识槽和第二标识槽,能够提高垫木组合过程中不同垫木之间相对位置的准确度,使垫木中应力分布均匀,一方面能提升不同层垫木之间的重合率,提高垫木搭建形成的垫木支撑结构的载荷承受能力,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承受更多的载荷,垫木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在垫木的层数较多时使垫木更加稳定,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多个垫木之间的重合率增加,垫木支撑结构的最大高度增加,垫木支撑结构的适用性更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标识槽包括多个第一边缘线槽,第一边缘线槽与垫木的长度方向垂直,其中,第一边缘线槽为多组,每组第一边缘线槽的数量不同且每组第一边缘线槽沿垫木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垫木的边缘与第一边缘线槽对齐,使垫木支撑结构相邻两层的垫木互相垂直,此时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更好。第一边缘线槽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以能够在垫木沿第一边缘线槽对齐后,同层的垫木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垫木各个部分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标识槽还包括:第二边缘线槽,第二边缘线槽与第一边缘线槽对应设置,第二边缘线槽位于对应的第一边缘线槽的同侧,其中,第二边缘线槽与第一边缘线槽平行且第二边缘线槽与第一边缘线槽的间距等于垫木的宽度。

本方案中,垫木的两侧边缘能够分别与第一边缘线槽和第二边缘线槽对齐,垫木定位更加方便,便于快速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标识槽包括多个第三边缘线槽,第三边缘线槽相对于垫木的长度方向倾斜,其中,第三边缘线槽为多组,每组第三边缘线槽沿垫木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平行排布,任意两组中的第三边缘线槽与长度方向的夹角不同。

本方案中,第三边缘线槽为多组,每组第三边缘线槽沿垫木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平行排布,任意两组中的第三边缘线槽与长度方向的夹角不同,因而能够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垫木支撑结构适宜的搭建角度。第三边缘线槽相对于垫木的长度方向倾斜,沿第三边缘线槽搭建的垫木支撑结构,相邻两层垫木之间相对倾斜,通过使垫木倾斜,一方面能够使垫木搭接形成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较小,适用于较为狭窄的空间内;同时,相邻两个垫木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在单个垫木的psi(poundspersquareinch)一定的情况下,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值较大,垫木支撑结构的载荷承受能力较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标识槽还包括:第四边缘线槽,第四边缘线槽与第三边缘线槽对应设置,第四边缘线槽位于对应的第三边缘线槽的同侧,其中,第四边缘线槽与第三边缘线槽平行且第四边缘线槽与第三边缘线槽的间距等于垫木的宽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垫木的两侧边缘能够分别与第三边缘线槽和第四边缘线槽对齐,垫木定位更加方便,便于快速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垫木支撑结构的搭接方法,用于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垫木支撑结构,包括:获取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选择垫木上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将相邻两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提供的垫木支撑结构的搭建方法,能够根据安装空间的尺寸选择合适的搭建方式,同时通过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能够快速准确地搭建出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重合率,便于快速进行用于建筑坍塌救援、车辆救援,工程抢险,工业安装,或货物转运等等。

具体来说,本方案中,首先获取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随后选择垫木上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可以理解,参照不同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搭建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尺寸有差异,因而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能够不超过安装空间尺寸参数的最大值。随后将相邻两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从而在提升垫木支撑结构重合率的前提下,既能够快速准确地搭建出垫木支撑结构,使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效率较高同时结构稳定,又能够使垫木支撑结构适应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便于在用于建筑坍塌救援、车辆救援,工程抢险,工业安装,或货物转运等活动中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获取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具体包括:获取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选择垫木上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具体包括:确定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不大于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时,确定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与尺寸参数匹配。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时,首先获取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随后确定不同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并与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进行对比,在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不大于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时,此时能够在安装空间内搭建该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此时确定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与尺寸参数匹配。

其中,优选地,将相邻两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具体包括:调整待搭建垫木,使待搭建垫木与相邻的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中垫木上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沿待搭建垫木的长度方向平移待搭建垫木,使相邻的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垫木与待搭建垫木上的第一标识槽或第二标识槽对齐;重复上述步骤,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判断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体是否平行;在判断结果为否时,在垫木支撑结构中插入木楔,以使垫木支撑结构的上侧与待支撑物体平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确定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的间隙;在间隙小于垫木的最小厚度时,在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之间插入木楔。

其中,优选地,木方的组合方式包括2x2、3x3、4x4以及5x5。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确定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高度以及角度;根据承重力、高度以及角度确定木方的组合方式。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木楔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木楔的侧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垫木支撑结构的搭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垫木,101第一标识面,102第二标识面,103把手,20第一标识槽,201第一边缘线槽,202第二边缘线槽,30第二标识槽,301第三边缘线槽,302第四边缘线槽,40木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垫木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垫木10,垫木10包括多个标识面,边缘线槽设于标识面上,其中,多个垫木10能与边缘线槽分别对齐,从而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搭建形成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中,通过在标识面上设置标识槽,在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时能够通过将垫木10与标识槽对齐实现垫木10的准确定位,从而能够提升多层垫木10在结构的重合率,进而能够大大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能力以及稳定性,同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搭建更加快捷。

其中,垫木10的材料包括木材、金属、塑料等。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标识面包括第一标识面101和第二标识面102,标识槽包括第一标识槽20和第二标识槽30,第一标识槽20设于第一标识面101上,第二标识槽30设于第二标识面102上,多个垫木10能与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齐,从而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搭接形成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中,多个垫木10可通过第一标识槽20和第二标识槽30进行对齐,以实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垫木10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搭接后的尺寸不同,以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景中,通用性更好。同时,通过第一标识槽20和第二标识槽30,能够提高垫木10组合过程中不同垫木10之间相对位置的准确度,使垫木10中应力分布均匀,一方面能提升不同层垫木10之间的重合率,提高垫木10搭建形成的垫木支撑结构的载荷承受能力,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承受更多的载荷,垫木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在垫木10的层数较多时使垫木10更加稳定,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标识槽20包括多个第一边缘线槽201,第一边缘线槽201与垫木10的长度方向垂直,其中,第一边缘线槽201为多组,每组第一边缘线槽201的数量不同且每组第一边缘线槽201沿垫木10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垫木10的边缘与第一边缘线槽201对齐,使垫木支撑结构相邻两层的垫木10互相垂直,此时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更好。第一边缘线槽201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以能够在垫木10沿第一边缘线槽201对齐后,同层的垫木10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垫木10各个部分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标识槽20还包括:第二边缘线槽202,第二边缘线槽202与第一边缘线槽201对应设置,第二边缘线槽202位于对应的第一边缘线槽201的同侧,其中,第二边缘线槽202与第一边缘线槽201平行且第二边缘线槽202与第一边缘线槽201的间距等于垫木10的宽度。

本方案中,垫木10的两侧边缘能够分别与第一边缘线槽201和第二边缘线槽202对齐,垫木10定位更加方便,便于快速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其中,优选地,第一边缘线槽201包括第一边缘子线槽和第二边缘子线槽,垫木10的边缘设于第一边缘子线槽与第二边缘子线槽之间,从而实现垫木10与第一边缘线槽201的对齐。

其中,优选地,第二边缘线槽202包括第三边缘子线槽和第四边缘子线槽,垫木10的边缘设于第三边缘子线槽与第四边缘子线槽之间,从而实现垫木10与第二边缘线槽202的对齐。

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标识槽30包括多个第三边缘线槽301,第三边缘线槽301相对于垫木10的长度方向倾斜,其中,第三边缘线槽301为多组,每组第三边缘线槽301沿垫木10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平行排布,任意两组中的第三边缘线槽301与长度方向的夹角不同。

本方案中,第三边缘线槽301为多组,每组第三边缘线槽301沿垫木10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平行排布,任意两组中的第三边缘线槽301与长度方向的夹角不同,因而能够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垫木支撑结构适宜的搭建角度。第三边缘线槽301相对于垫木10的长度方向倾斜,沿第三边缘线槽301搭建的垫木支撑结构,相邻两层垫木10之间相对倾斜,通过使垫木10倾斜,一方面能够使垫木10搭接形成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较小,适用于较为狭窄的空间内;同时,相邻两个垫木1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在单个垫木10的psi(poundspersquareinch)一定的情况下,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值较大,垫木支撑结构的载荷承受能力较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标识槽30还包括:第四边缘线槽302,第四边缘线槽302与第三边缘线槽301对应设置,第四边缘线槽302位于对应的第三边缘线槽301的同侧,其中,第四边缘线槽302与第三边缘线槽301平行且第四边缘线槽302与第三边缘线槽301的间距等于垫木10的宽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垫木10的两侧边缘能够分别与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对齐,垫木10定位更加方便,便于快速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其中,优选地,第三边缘线槽301包括第五边缘子线槽和第六边缘子线槽,垫木10的边缘设于第六边缘子线槽与第五边缘子线槽之间,从而实现垫木10与第三边缘线槽301的对齐。

其中,优选地,第四边缘线槽302包括第七边缘子线槽和第八边缘子线槽,垫木10的边缘设于第七边缘子线槽与第八边缘子线槽之间,从而实现垫木10与第四边缘线槽302的对齐。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垫木支撑结构的搭建方法,用于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方法包括:步骤s102,获取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步骤s104,选择垫木10上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步骤s106,将相邻两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齐,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提供的垫木支撑结构的搭建方法,能够根据安装空间的尺寸选择合适的搭建方式,同时通过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齐,能够快速准确地搭建出垫木支撑结构,本申请的垫木支撑结构用于建筑坍塌救援、车辆救援,工程抢险,工业安装,或货物转运等等。

具体来说,本方案中,步骤s102,获取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步骤s104,选择垫木10上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可以理解,参照不同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搭建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尺寸有差异,因而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能够不超过安装空间尺寸参数的最大值。步骤s106,将相邻两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齐,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从而既能够快速准确地搭建出垫木支撑结构,使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效率较高同时结构稳定,又能够使垫木支撑结构适应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便于在用于建筑坍塌救援、车辆救援,工程抢险,工业安装,或货物转运等活动中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获取安装空间的尺寸参数,具体包括:获取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选择垫木10上与尺寸参数匹配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具体包括:确定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不大于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时,确定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与尺寸参数匹配。

本方案中,在垫木支撑结构搭建时,首先获取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随后确定不同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并与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进行对比,在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和长度不大于安装空间的宽度和长度时,此时能够在安装空间内搭建该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此时确定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与尺寸参数匹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将相邻两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对齐(例如与第一标识槽20对齐),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具体包括:调整待搭建垫木10,使待搭建垫木10与相邻的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中垫木10上第一标识槽20的第一边缘线槽201对齐;沿待搭建垫木10的长度方向平移待搭建垫木10,使相邻的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垫木10与待搭建垫木10上的第一边缘线槽201对齐;重复上述步骤,并逐层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中,在搭建新一层的垫木支撑结构时,首先调整待搭建垫木10,并使待搭建垫木10与与相邻的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中垫木10上的第一边缘线槽201对齐,随后沿待搭建垫木10的长度方向平移待搭建垫木10,使相邻的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中的垫木10与待搭建垫木10上的第一边缘线槽201对齐,此时即实现待搭建垫木10的定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确定支撑面的强度;在支撑面的强度小于预设值时,以零间距的形式排列最下层垫木支撑结构。

本方案中,在支撑面的强度小于预设值时,以零间距的形式排列最下层垫木支撑结构,从而能够增大垫木支撑结构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地面变形(如部分塌陷)对垫木支撑结构的影响,增加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判断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体是否平行;在判断结果为否时,在垫木支撑结构中插入木楔40,以使垫木支撑结构的上侧与待支撑物体平行。

本方案中,通过在垫木支撑结构中增加木楔40,使垫木支撑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倾斜,使垫木支撑结构能够和待支撑物体平行或接近平行,便于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本方案中即通过木楔40使垫木支撑结构的支撑力适当倾斜,从而使垫木支撑结构的适用性更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确定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的间隙;在间隙小于垫木10的最小厚度时,在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之间插入木楔40。

本方案中,通过在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之间插入木楔40,能够使垫木支撑结构抵靠在待支撑物上,当待支撑物产生偏移时,垫木支撑结构连续受力,防止垫木支撑结构在待支撑物产生偏移时因突然受力而垮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确定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根据承重力确定木方的组合方式。

具体来说,根据承重力的数值范围,分别确定木方的组合方式为2x2、3x3和4x4,当垫木支撑结构为2x2的组合方式(即每层垫木支撑结构设置2个垫木10)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最小。当垫木支撑结构为4x4的组合方式(即每层垫木支撑结构设置4个垫木10)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最大。当垫木支撑结构为3x3的组合方式(即每层垫木支撑结构设置3个垫木10)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介于2x2和4x4两种组合方式之间。

进一步地,当垫木支撑结构的组合方式一定时,相对于使用第一标识槽2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采用第二标识槽3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更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采用第二标识槽3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时,还包括:确定垫木10的组合方式后,确定每个垫木10的承重力、高度以及角度;根据垫木10的承载力,确定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相对于垫木10长度方向倾斜的角度。

具体来说,单个垫木10的psi(poundspersquareinch)一定,垫木10之间的接触面积决定了垫木10的承载力,因此,在确定垫木10的承载力之后,根据承载力以及垫木10的psi,确定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相对于垫木10长度方向倾斜的角度,即上下相邻两层垫木10中单个垫木10的倾斜角度。当上下两层的垫木10垂直时,垫木10的承载力最小,但垫木10的稳定性最强;当上下两层垫木10之间相对倾斜时,垫木10的承载力增大,但垫木10的稳定性减小。因此,当上下两层的垫木10垂直时垫木10的承重力满足要求时,优选选择以上下两层的垫木10垂直的形式搭建垫木支撑结构,既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又能够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垫木支撑结构及其搭建方法,垫木支撑结构的垫木10的第一标识面101(即图中的a面)上设有第一标识槽20(即图中的a面),第二标识面102(例如图中的b面)上设有第二标识槽30,第一标识槽20包括多组平行且等距分布的第一边缘线槽201,第二边缘线槽202与第一边缘线槽201对应设置,第一边缘线槽201和第二边缘线槽202与垫木10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边缘线槽201和第二边缘线槽202之间的间距与垫木10的宽度值相等。第一边缘线槽201沿垫木10的宽度方向呈多组分布,每组第一边缘线槽201的数量不等且每组第一边缘线槽201沿垫木1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

第二标识槽30包括多个平行且等距分布的第三边缘线槽301,第四边缘线槽302与第三边缘线槽301对应设置,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与垫木10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7°和43°,第四边缘线槽302和第三边缘线槽301平行且第四边缘线槽302和第三边缘线槽301的间距等于垫木10的宽度值。第三边缘线槽301沿垫木10的宽度方向呈多组分布,每组第三边缘线槽301的数量不等且每组第三边缘线槽301沿垫木1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

其中,在垫木支撑结构的厚度体系中,两个标识厚度为α英尺的垫木10的叠加后的厚度,小于标识厚度为2α英尺的垫木10的厚度,使垫木支撑结构能够形成三种厚度(标识厚度为α英尺的垫木10的厚度、标识厚度为2α英尺的垫木10的厚度以及两个标识厚度为α英尺的垫木10的叠加后的厚度);当高度差小于垫木10的最小厚度(即标识厚度为α英尺的垫木10的厚度)时,通过木楔4040填充间隙。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垫木10的宽和高分别为4英寸x4英寸和2英寸x4英寸(即宽为4英寸高为2英寸)二种厚度,假定2英寸的实际厚度为1.75英寸。当二块2英寸x4英寸叠加时形成实际厚度为3.5英寸的垫木10组合,此时垫木10可形成1.75英寸、3.5英寸以及4英寸三种厚度。

在垫木支撑结构的长度体系中,每个厚度的垫木10具有多种长度,垫木支撑结构的最大排列数等于垫木10的长度与垫木10的宽度的比值。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垫木10的宽和高分别为4英寸x4英寸,长度为24英寸,此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最大排列数为6x6。当垫木10的长度变为32英寸时,垫木支撑结构的最大排列数为8x8。

其中,当垫木支撑结构的最大排列数为6x6时,垫木10按照2x2搭建时可倾斜角度最大,垫木10按照6x6搭建时可倾斜角度最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给出的套件样本包括2英寸x4英寸和4英寸x4英寸二种厚度尺寸的木楔40,利用2英寸x4英寸的木楔40可以填充小于2英寸间隙,利用4英寸x4英寸的木楔40可以填充小于4英寸的间隙。通过将木楔40嵌入垫木支撑结构与待支撑物体之间的间隙,能够使垫木支撑结构预受力并压紧,即实现垫木支撑结构的预紧,能够减少在待支撑物体发生倒塌时垫木10发生侧滑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

同时,在待支撑物与垫木支撑结构的上表面不平行时,可通过在垫木支撑结构的中间插入2英寸x4英寸木楔40和4英寸x4英寸木楔40调整垫木支撑结构的倾斜角度,进而能实现垫木支撑结构的倾斜支撑(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垫木10的截面尺寸可以为2英寸x4英寸、4英寸x4英寸、6英寸x6英寸、8英寸x8英寸等,每种截面尺寸的垫木10具有多种长度,每种垫木支撑结构的最大排列数等于垫木10的长度与垫木10的宽度的比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第一标识面101进行搭建时,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搭建出2x2、3x3、4x4和5x5等多种组合,垫木1010之间相互垂直,形成正方形结构,垫木支撑结构具有最大与地面及载荷接触面积,垫木支撑结构最稳定,且各向同性(指对抗剪力)性质,同时由于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较好,垫木支撑结构可支撑的高度更高。

使用第二标识面102进行搭建时,垫木支撑结构能够搭建出2x2、3x3、4x4和5x5等多种组合。垫木1010之间形成小于90度夹角的平形四边形,适合于空间有限的操作情况,可以减少一边的宽度(同时,加长一边的长度),稳定性变差,使最大搭建高度变低,且各向异性(二边的抗剪力是不同的)。同时由于垫木10之间相互倾斜,垫木10之间重合的面积更大,垫木支撑结构的承重力更好。

垫木10进行2x2的组合优先按照第一标识槽20搭建,此时垫木支撑结构相邻两层垫木10相互垂直,以尽可能保证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垫木10进行3x3、4x4和5x5的组合搭建时,可参照第一标识槽20或第二标识槽30进行搭建。

在实际搭建垫木支撑结构时,首先确定安装空间的长度和宽度,若第一标识槽20和第二标识槽3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长度和宽度均不大于安装空间的长度和宽度,则首先确定垫木支撑结构所需的承重力,若承重力较大,则优先选用第二标识槽3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若承重力较小,则优先选用第一标识槽2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其中,优选地,在考虑承重力的同时,还考虑垫木支撑结构对额高度以及支撑角度,当高度较高或者支撑角度较大时,由于垫木10相互垂直时稳定性较好,因此优先选用第一标识槽2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

若第一标识槽2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大于安装空间的长度和宽度,而第二标识槽30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长度和宽度均不大于安装空间的长度和宽度,此时选用第二标识槽30搭建垫木支撑结构。进一步,当安装空间的宽度小于夹角为43°的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对应的垫木支撑结构的宽度时,选用夹角为37°的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进行搭建,以能够在狭窄空间中搭建出垫木支撑结构;否则,选用夹角为43°的第三边缘线槽301和第四边缘线槽302进行搭建,从而能够提升垫木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其中,本具体实施例中,默认支撑地面为软地面,因此垫木支撑结构底层的垫木10相互贴合,以减少地面对垫木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影响。在硬地面上,垫木支撑结构底层的垫木10之间也可设置不为零的间隙。本方案提供的垫木支撑结构,垫木支撑结构的搭建简单便捷,同时成本较低,便于大规模应用。

其中,垫木10的两端设有把手103,便于垫木10的取放。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