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二层木柱橔接抬高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74218发布日期:2019-04-12 23:07阅读:2528来源:国知局
古建筑二层木柱橔接抬高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古建筑修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建筑二层木柱橔接抬高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古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然而,古建筑由于受当时所建年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水平、建筑特性等影响,层高仅符合当时的使用及审美要求,而在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建筑层高的需求早已超越古代,现阶段我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加固修缮,对层高整体抬高的研究甚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古建筑二层木柱橔接抬高施工方法,本发明遵守了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大原则,还原了古建筑原有风貌;又满足了古建筑存在于当今社会除去观赏学习外作为公共建筑展览的功能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古建筑二层木柱橔接抬高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打牮拨正,在横梁的两端下部放置顶升机构,通过顶升机构将横梁和屋架顶起,使横梁的两端和横梁两端的原木柱的上端部之间均脱离,

步骤2,原木柱上端部加工处理,首先对原木柱的上端部糟朽部位直接去除,直至原木柱上端部的内部及表面均无糟朽为止,然后对原木柱加工处理后的上端部进行巴掌榫加工:沿原木柱柱顶的直径往下方竖直锯1m的高度h,在锯切位置的底端沿水平方向由外向内锯切至竖直锯切位置,切除原木柱的1/2圆柱体,留出1/2直径、1m高的半榫,

步骤3,墩接抬高,将新增高木柱用吊车运至操作平台,先将新增高木柱、待墩接的原木柱上端部均涂上环氧树脂胶水,将新增高木柱抬起与待墩接的原木柱对接、固定,将新增高木柱和待墩接的原木柱上、下对穿错位加固,拧紧螺栓,然后对接缝补上环氧树脂胶水,加固粘结,完成新增高木柱与原木柱的墩接抬高,

步骤4,屋架归位,待新增高木柱和原木柱之间的环氧树脂胶粘固定后,将屋架吊起,将屋架与原有位置的原木柱均一一对应,待屋架缓缓下落,将屋架与原有位置的原木柱之间对准,使得屋架与新增高木柱的上端部之间固定,同时采用脚手架进行加固,

步骤5,外包碳纤维布,将所述步骤3中新增高木柱和原木柱之间的墩接部位用刨子沿360度环形均匀刨除厚为0.5cm,长度为墩接部位往两头各延伸1m,形成2m长、0.5cm深的刨切部位,然后用磨砂纸磨光打平刨切部位,在刨切部位上包上碳纤维布,

步骤6,刷腻子,涂色浆,待所有木构件安装结束后,用刷子对梁柱进行清理,用木屑和环氧树脂修补构件小裂缝,用木条和木屑组合修复构件大裂缝,对新增高木柱和原木柱外包的碳纤维布刷腻子、涂上与原木柱颜色一致的色浆。

所述步骤1中顶升机构包括油压千斤顶和牮杆,在所述牮杆的顶端设有顶部垫板,在所述顶部垫板下端焊接钢板,所述钢板卡设在牮杆上端的卡槽中。

所述步骤2中糟朽部位直接去除采用锯直接锯除。

所述步骤6中用木屑和环氧树脂修补深度不超过柱径1/3且宽度小于3mm的裂缝,为小裂缝。

所述步骤6中用木条和木屑组合修复深度不超过柱径1/3且宽度在3~30mm的裂缝,为大裂缝。

裂缝深度不超过柱径1/3,裂缝宽度大于30mm时,除用木条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尚应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若柱的开裂段较长,则箍矩不宜大于0.5m,铁箍应嵌入柱内,使其外皮与柱外皮齐平;裂缝深度超过柱径1/3时,需待构件整修复位后,除用木条以耐水性胶粘剂补严粘牢外,尚应在柱的开裂段内加铁箍2~3道,若柱的开裂段较长,则箍矩不宜大于0.5m,铁箍应嵌入柱内,使其外皮与柱外皮齐平;若裂缝处于柱的关键受力部位,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更换新柱。

所述横梁和顶升机构接触部位设有抱箍。

所述碳纤维布规格型号200g/m2:抗拉强度≥3400mpa,弹性模量≥2.3x105mpa,延伸率≥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方法能够做到既让古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功能需求,使历史人文和现代时尚在传统风貌建筑中进行有效的融合,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人为破坏,最大程度地恢复古建筑原貌,满足现代社会的使用功能;

2)本发明采用碳纤维布作为加固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是墩接加固节点处理的首选;

3)本发明能实现修旧如旧的效果。

本发明针对二层层高较低难以满足修缮后功能要求的问题,研究并成功实施了二层木柱整体橔接施工工法:运用巴掌榫对接新增高木柱、外包碳纤维布等关键技术,有效抬高二层层高,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木柱外观,这为国内古建筑修缮整体抬高项目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巴掌榫加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古建筑二层木柱橔接抬高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打牮拨正,在横梁1的两端下部放置顶升机构,通过顶升机构将横梁1和屋架2顶起,使横梁1的两端和横梁1两端的原木柱3的上端部之间均脱离,

步骤2,原木柱3上端部加工处理,首先对原木柱3的上端部糟朽部位直接去除,直至原木柱3上端部的内部及表面均无糟朽为止,然后对原木柱3加工处理后的上端部进行巴掌榫加工:沿原木柱3柱顶的直径往下方竖直锯1m的高度h,在锯切位置的底端沿水平方向由外向内锯切至竖直锯切位置,切除原木柱3的1/2圆柱体9,留出1/2直径、1m高的半榫10,

步骤3,墩接抬高,将新增高木柱用吊车运至操作平台,先将新增高木柱、待墩接的原木柱3上端部均涂上环氧树脂胶水,将新增高木柱抬起与待墩接的原木柱3对接、固定,将新增高木柱和待墩接的原木柱3上、下对穿错位加固,拧紧螺栓,然后对接缝补上环氧树脂胶水,加固粘结,完成新增高木柱与原木柱3的墩接抬高,

步骤4,屋架归位,待新增高木柱和原木柱3之间的环氧树脂胶粘固定后,将屋架2吊起,将屋架2与原有位置的原木柱3均一一对应,待屋架2缓缓下落,将屋架2与原有位置的原木柱3之间对准,使得屋架与新增高木柱的上端部之间固定,同时采用脚手架进行加固,

步骤5,外包碳纤维布,将所述步骤3中新增高木柱和原木柱3之间的墩接部位用刨子沿360度环形均匀刨除厚为0.5cm,长度为墩接部位往两头各延伸1m,形成2m长、0.5cm深的刨切部位,然后用磨砂纸磨光打平刨切部位,在刨切部位上包上碳纤维布,

步骤6,刷腻子,涂色浆,待所有木构件安装结束后,用刷子对梁柱进行清理,用木屑和环氧树脂修补构件小裂缝,用木条和木屑组合修复构件大裂缝,对新增高木柱和原木柱3外包的碳纤维布刷腻子、涂上与原木柱3颜色一致的色浆。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所述步骤1中顶升机构包括油压千斤顶4和牮杆5,在所述牮杆5的顶端设有顶部垫板6,在所述顶部垫板6下端焊接钢板7,所述钢板7卡设在牮杆5上端的卡槽中。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步骤2中糟朽部位直接去除采用锯直接锯除。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步骤6中用木屑和环氧树脂修补深度不超过柱径1/3且宽度小于3mm的裂缝;用木条和木屑组合修复深度不超过柱径1/3且宽度在3~30mm的裂缝。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横梁1和顶升机构接触部位设有抱箍8。

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碳纤维布规格型号200g/m2:抗拉强度≥3400mpa,弹性模量≥2.3x105mpa,延伸率≥1.6%。

尽管上述实施例已对本发明作出具体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基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进行修改或改进,这些修改和改进都在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