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9408发布日期:2018-08-21 19:11阅读:12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古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建筑集聚了冬暖夏凉、抗震、美观等多种优势,因而在现代社会中仿古建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1794218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木结构古建筑的拼接柱,包括上柱和下柱,其上分别设有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上连接钢板通过螺钉与上柱固定,下连接钢板通过螺钉与下柱规定,上柱底部和下柱顶部分别设有螺栓孔,上柱和下柱侧壁上垂直于中轴分别设有与螺栓孔连通的卯口,上连接钢板与下连接钢板相互贴合使得上柱和下柱构成拼接柱。

古建筑中原有柱体起到了支撑作用,上述专利的上柱和下柱通过钢板相互拼接,在连接处再通过螺钉和螺栓形成上柱和下柱两者之间的固定,由于螺钉和螺栓位于拼接柱内部导致拼接困难,实际安装过程中十分不便,延长了安装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安装速度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包括多个主体柱和连接相邻所述主体柱两端的连接柱,所述主体柱的两端均同轴开设有主孔,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主孔插接配合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周壁弹性设置有多个三角板,所述主孔的周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三角板卡接适配的卡槽,所述连接柱和所述固定柱一体设置且其轴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插接设置有轴心杆,所述主孔的底壁均开设有与所述轴心杆端头插接配合的插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一个主体柱顶端插接安装连接柱,此时连接柱端头的固定柱插入主体柱的主孔内,三角板插接进入卡槽内,再将轴心杆从连接柱的通孔内插入并且其端头插入主体柱的插孔内,最后在连接柱另一端插接安装另一个主体柱。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柱起到连接相邻两个主体柱的作用,并且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携带和运输均十分便捷,具备有快速搭建的能力,连接后的主体柱在轴线上的受力十分稳定,同时轴心杆限制了相邻主体柱之间的角度错位,有效起到了支撑作用,主体柱和连接柱之间的缝隙很小,外观与原有柱体更相似。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柱朝向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套设有调节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快速搭建的过程中原有柱体之间会存在微小的高度差,通过在固定柱上套设调节环使得两个主体柱之间的距离增大,在多个调节环的作用下可有效避免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轴心杆包括主杆,所述主杆的两端沿其轴线方向均弹性设置有杆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杆两端的杆头均可以完全插接进入到插孔内,减小杆头与主体柱之间的连接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主杆的两端朝向所述杆头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外杆,所述杆头朝向所述主杆的一端延伸设置有内杆,所述外杆与所述杆头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外杆和所述内杆交错设置在所述弹性件外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杆和内杆之间交错设置使得轴心杆更加稳定,不会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轴心杆和所述杆头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轴心杆和杆头安装后,相邻主体柱安装后的角度得到限制,不会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柱侧壁开设有多个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弹性设置有所述三角板,所述三角板与所述安置槽之间填充设置有弹性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三角板的斜面便于三角板插入卡槽内,插入过程中,弹性垫受到挤压,插入结束后,三角板复位,三角板的另一侧斜面将避免固定柱的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柱的两端均倾斜设置有外锥面,所述连接柱的两端倾斜设置有与所述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体柱和连接柱的接触面均为斜面,使得作为承重柱的主体柱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柱和所述连接柱均为木制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拼接后的主体柱和连接柱外侧通过涂刷油漆使得整体与原有主体之间的差异更小,更加真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连接柱将相邻两个主体柱连接成整体并起到原有柱体的支撑作用,安装简单方便,同时多段设置使得主体柱和连接柱的携带和运输十分便捷,具备快速搭建的功能;

(2)主体柱和连接柱拼装后的整体在轴向和径向的受力均十分稳定,同时轴心杆还可限制了相邻主体柱之间的角度错位,使得整体更加稳定,主体柱和连接柱之间的缝隙很小,整体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4是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轴心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体柱;2、连接柱;3、主孔;4、固定柱;5、三角板;6、卡槽;7、通孔;8、轴心杆;9、插孔;10、调节环;11、安置槽;12、弹性垫;13、外锥面;14、内锥面;20、主杆;21、杆头;22、外杆;23、内杆;24、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具备快速搭建功能的古建筑骨架,包括主体柱1和连接柱2。主体柱1呈圆柱状且为木制件,首尾连接的主体柱1之间通过连接柱2固定连接,连接柱2同样呈圆柱状且为木制件。主体柱1和连接柱2形成的整体起到原有柱体的支撑作用,多段设置使得运输和安装均十分方便,同时搭建也快速便捷。

如图2和图4所示,主体柱1的两端均同轴开设有主孔3,连接柱2的两端均同轴固定有与主孔3插接配合的固定柱4。连接柱2的两端均可与主体柱1的两端插接配合并形成整体。主体柱1的两端均倾斜设置有外锥面13,连接柱2的两端倾斜设置有与外锥面13适配的内锥面14。主体柱1和连接柱2的接触面均为斜面,使得作为承重柱的主体柱1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均匀,连接柱2受到径向撞击的情况下更加稳定。

如图4所示,由于快速搭建的过程中原有柱体之间会存在微小的高度差,因而在固定柱4朝向连接柱2的一端同轴套设有调节环10,调节环10呈锥形。通过调节环10使得两个主体柱1之间的距离增大,在多个调节环10的作用下可有效避免高度差,适应性更强。

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柱4侧壁开设有多个安置槽11,安置槽11内弹性设置有多个三角板5,三角板5优选为四个且旋转对称排列,三角板5与安置槽11之间固定有弹性垫12,弹性件24为橡胶,主孔3的周壁开设有多个与三角板5卡接配合的卡槽6。当固定柱4伸入主孔3内时,三角板5卡入卡槽6内,插入过程中,弹性垫12受到挤压,插入结束后,三角板5复位,通过三角板5的斜面避免固定柱4的脱落。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柱2和固定柱4一体设置且其轴线上开设有通孔7,通孔7内插接设置有轴心杆8,主孔3底壁的中心处均开设有与轴心杆8端头插接配合的插孔9。轴心杆8先穿过连接柱2和固定柱4,其两端在于主体柱1插接连接,进而限制了相邻主体柱1之间的角度错位,使得主体柱1和连接柱2之间更加稳定。

如图5所示,轴心杆8包括主杆20和杆头21,主杆20的两端沿其轴线方向均弹性设置有杆头21,主杆20的两端朝向杆头21方向固定有八个外杆22,外杆22位于主杆20的棱角上,杆头21朝向主杆20的一端固定有四个内杆23,主杆20一端的外杆22与一个杆头21的内杆23交错设置,外杆22与杆头21之间同轴固定有弹性件24,弹性件24为弹簧,弹性件24位于外杆22和内杆23内部,轴心杆8和杆头21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外杆22和内杆23之间交错设置使得轴心杆8更加稳定,主杆20两端的杆头21均可以完全插接进入到插孔9内,减小杆头21与主体柱1之间的连接空隙。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个主体柱1竖直固定后,在其顶端插接安装连接柱2,此时连接柱2端头的固定柱4插入主体柱1的主孔3内,三角板5插接进入卡槽6内,再将轴心杆8从连接柱2和固定柱4的通孔7内插入并且其端头的杆头21插入主体柱1的插孔9内,最后在连接柱2另一端插接安装另一个主体柱1,两个主体柱1之间通过一个连接柱2连接且三者处于同一轴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柱2起到连接相邻两个主体柱1的作用,从而起到原有柱体的支撑作用,主体柱1和连接柱2之间的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同时由于分段设置使得携带和运输也十分便捷,具备快速搭建的功能。主体柱1和连接柱2拼装后,其整体在轴向和径向的受力均十分稳定,同时轴心杆8有效限制了相邻主体柱1之间的角度错位,主体柱1和连接柱2之间的缝隙很小,外观与原有柱体更相似,整体更加美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