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7719发布日期:2018-09-11 20:15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了一大批桥梁、码头、房屋等结构,到如今,这批建筑已经遭受严重的腐蚀破损,亟需修补加固,特别是码头结构,腐蚀环境特别恶劣,设计寿命也较短,为了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粘贴碳纤维加固无疑是最有效的加固手段之一。碳纤维是一种高强、耐腐蚀、耐高温的轻质复合材料,只要在结构加固过程中,发挥出碳纤维的优势,就能大大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

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用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碳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优劣。在粘结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碳纤维布的优良物理性能可以充分发挥,加固的可靠性高;反之,粘结性能差时可能会导致碳纤维布性能充分发挥前就发生粘结剥离破坏,既造成材料浪费,又降低了加固的可靠性。目前改善碳纤维的粘结效果,一般从材料方面着手,如提高粘结胶的粘结强度、缩短粘结胶的固化时间等,但施工现场情况复杂,温度、湿度、工人操作的熟练性等都可能令胶粘剂的粘结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且材料性能的改良无法完全抵消碳纤维和粘结胶在自重作用下与混凝土脱离的趋势。

在加固水位变动区混凝土结构时,由于水压下形成大量的水汽孔,碳纤维粘贴效果会显著降低,目前的技术手段往往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能够对碳纤维布进行顶压,有利于将碳纤维布牢固粘结在混凝土梁上,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包括气囊和反力架,所述反力架包括底座和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与混凝土梁固定的固定机构,所述气囊放置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架体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间距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上,所述第二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

所述第一螺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螺栓的端部均设置有防滑垫。

在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底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底座之间均倾斜设置有加强板。

所述气囊充气后为方形。

所述气囊采用乳胶材料。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能够对碳纤维布施加向上的顶压力,抵消碳纤维布和粘结胶的重力,并能对碳纤维布施加均匀持续的压力,保证粘结胶在均匀受压状态下凝固粘结,可以更好地将碳纤维布粘结在混凝土梁上,从而保证碳纤维的加固效能,有效提高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的气囊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的顶压装置,包括气囊1和反力架2,所述反力架2包括底座21和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与混凝土梁3固定的固定机构,所述气囊1放置在所述底座21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反力架2包括底座21和架体,底座21为板状。架体包括第一架体22和第二架体23,第一架体22和第二架体23竖直间距设置在底座21上,第一架体22与第二架体23均为板状。在第一架体22与底座21之间以及第二架体23与底座21之间均倾斜设置有加强板27,用于对结构进行加强。固定机构包括第一螺栓24和第二螺栓25,第一螺栓24设置在第一架体22上,第二螺栓25设置在第二架体23上,第一螺栓24与第二螺栓25用于将装置与混凝土梁3夹紧固定。第一螺栓24的端部与第二螺栓25的端部均设置有防滑垫26。

如图3所示,气囊1采用乳胶材料。壁厚在3mm以下。气囊1充气后为方体结构,宽度同混凝土梁3宽度,长度同碳纤维粘贴长度,高度约20cm。气囊1上还设置有用于充气的气嘴11。

使用时,将碳纤维布4通过粘结胶黏贴在混凝土梁3底部;当涂刷完最后一层粘结胶后,沿着混凝土梁3长度方向安装反力架2,混凝土梁3位于第一架体22与第二架体23之间,通过第一螺栓24和第二螺栓25将混凝土梁3压紧固定,压力转化为防滑垫26与混凝土梁3之间的摩擦力;将未充气的气囊1放置于反力架2和混凝土梁3之间,调整气囊1位置确保充气后能完全压紧碳纤维布4;使用空压机对气囊1充气,气囊1顶面与碳纤维布充分接触后,气压保持在0.3MPa以上,持续1~3小时;对气囊1放气,移除气囊1和反力架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