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管道密集处的地下室外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6595发布日期:2018-12-05 20:2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位于管道密集处的地下室外墙。



背景技术:

地下室是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二分之一,地下室的外墙不仅承受上部的垂直荷载,还要承受土、地下水及土壤冻结产生的侧压力。

目前,地下室外墙上一般存在线路管道、输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由于管道较为密集,外墙防水卷材或者防水涂料在管道处难以进行施工,导致管道存在处的外墙成为防水的一个弱点,当外界有水渗透至外墙处时,由于密布管道处的外墙防水性较差,水极易从此处渗透至地下室内,导致地下室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位于管道密集处的地下室外墙,具有减少地下室漏水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位于管道密集处的地下室外墙,包括外墙基层,所述外墙基层远离地下室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管道防水层,所述管道防水层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墙基层上的防水框架、套设在管道上的防水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水套筒之间的阻挡板、填充在所述防水框架内的防水混凝土,管道位于所述防水框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的水从外部流动至防水框架处,防水框架对水进行阻挡,使其不易渗入到防水框架内部,当水渗入到防水框架的内部时,防水混凝土对水进行进一步的阻挡,同时阻挡板也阻碍水的渗透,水如果要渗透至地下室内部,需要经过防水框架、防水混凝土、阻挡板和外墙基层的阻挡,从而降低了水从管道密集处渗透至地下室内的几率,同时防水套筒的设置使得管道内的漏水也不易渗透至地下室内,减小了地下室漏水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防水层远离所述外墙基层的一侧设置有防渗透层,所述防渗透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水框架上的阻水层、涂覆在所述阻水层远离所述防水框架一侧的防水涂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到达防水涂料后,防水涂料对水进行阻挡当水渗透过防水涂料到达阻水层时,阻水层对水进行进一步的阻挡,使水不易流动至防水框架处,减小了水渗透至地下室内的几率,减小了地下室漏水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水层与所述防水框架之间设置有引导渗透组件,所述引导渗透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防水框架上的齿状凸起、开设在所述阻水层上的齿状凹槽,所述齿状凸起与所述齿状凹槽相互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渗透过阻水层后到达引导渗透组件处,齿状凸起和齿状凹槽互相配合,对水进行引导,使得水不再朝防水框架渗透,而是沿着齿状凹槽与齿状凸起之间的间隙移动,使得水不易渗透至防水框架内,减小了水渗透至地下室内的几率,减小了地下室漏水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渗透层远离所述管道防水层的一侧设置有防水基层,所述防水基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渗透层上的混凝土基层、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基层远离所述阻水层一侧的防水卷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从外界渗入时首先接触到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对水进行阻挡,水透过防水卷材后到达混凝土基层,混凝土基层对水进行进一步的阻挡,使水不易到达阻水层处,减小了水渗透至地下室内的几率,减小了地下室漏水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墙基层与所述防水框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开设在所述防水框架上的嵌合槽、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墙基层上的嵌合块,所述嵌合块位于所述嵌合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合槽和嵌合块互相配合,使得外墙基层与防水框架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增强了墙体的整体强度,同时水可从嵌合槽和嵌合块之间的缝隙流动且增加了水的渗透路径,使水不易流动至地下室内,在减小地下室漏水的几率的同时增强了墙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框架上开设有若干个渗透缝,所述渗透缝沿所述防水框架的宽度方向分布,所述渗透缝位于所述防水框架的下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动至防水框架内时,由于防水混凝土的阻挡,部分水分沿着防水混凝土与防水框架之间的间隙流动至渗透缝处,使得防水框架内的水沿渗透缝离开防水框架,减少了防水框架内水的堆积,减小了水沿防水框架与防水混凝土之间的空隙流动至外墙基层处的几率,减小了地下室漏水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套筒包括上套筒和下套筒,所述上套筒与所述下套筒之间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套筒上的固定凸起、开设在所述下套筒上的固定凹槽、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凸起上的卡紧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在对上套筒和下套筒进行组装时,只需固定凹槽和固定凸起互相配合并卡紧,此时上套筒和下套筒即可较为紧密的固定在一起,从而对管道进行较好的密封,减小由于管道漏水而导致地下室漏水的几率,同时方便了工人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套筒、下套筒与所述阻挡板之间设置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阻挡板上的限位块、开设在所述上套筒和下套筒上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上包覆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将限位块和限位槽互相配合,然后进行插接,使得上套筒和下套筒能够较为稳固的固定在阻挡板上,方便了工人对上套筒和下套筒位置的固定,密封圈使得上套筒和下套筒不影响阻挡板对水的正常阻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管道防水层、加固件和固定件,固定件使得上套筒和下套筒之间较为牢固的配合,加固件使得上套筒、下套筒与阻挡板之间较为牢固的配合,从而使得整个管道防水层的防水效果不易降低,从而减小水从管道防水层内进入到地下室内的几率,使得地下室不易漏水;

2、通过设置防渗透层和防水基层,对水进行了初期的阻挡,使得流动至管道防水层的水量大大减少,减小了水渗透至地下室内的几率,使得地下室不易漏水;

3、通过设置渗透缝和引导渗透组件,不仅对水进行阻挡,还对水进行引导,使得水不易墙体内堆积,减小了墙体内的水压,从而减小了水渗透至地下室内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体现上套筒与下套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体现固定凸起与卡紧片的连接结构。

附图标记:1、外墙基层;2、管道防水层;21、防水框架;211、渗透缝;22、防水套筒;221、上套筒;222、下套筒;23、阻挡板;24、防水混凝土;3、防渗透层;31、阻水层;32、防水涂料;4、防水基层;41、混凝土基层;42、防水卷材;5、连接件;51、嵌合块;52、嵌合槽;6、加固件;61、限位块;62、限位槽;63、密封圈;7、固定件;71、固定凸起;72、固定凹槽;73、卡紧片;8、引导渗透组件;81、齿状凸起;82、齿状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位于管道密集处的地下室外墙,包括外墙基层1,外墙基层1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外墙基层1远离地下室的一侧设置有管道防水层2,管道防水层2包括防水框架21、防水套筒22、阻挡板23和防水混凝土24。截面呈回形的防水框架21通过连接件5固定连接在外墙基层1远离地下室内部的一侧,防水框架21采用防水钢板制成,防水框架21下侧开设有若干个渗透缝211,渗透缝211沿防水框架21的宽度方向分布。连接件5包括嵌合槽52和嵌合块51,嵌合槽52开设在防水框架21靠近外墙基层1的一侧且沿防水框架21的宽度方向分布,嵌合块51固定连接在外墙基层1朝向防水框架21的一侧且沿外墙基层1的宽度方向分布,嵌合块51位于嵌合槽52内。

如图1和图3所示,阻挡板23固定连接在防水框架21的上、下两侧内壁上,阻挡板23采用防水钢板制成。阻挡板23远离防水框架21内壁的一端通过加固件6固定连接有防水套筒22,相邻防水套筒22之间也通过加固件6固定连接有阻挡板23。防水套筒22包括截面呈半环状的上套筒221和下套筒222(见图2),上套筒221和下套筒222之间通过固定件7固定连接。固定件7包括固定连接在上套筒221两侧的固定凸起71、开设在下套筒222两侧的固定凹槽72和固定连接在固定凸起71上的截面呈U形的卡紧片73,固定凸起71沿上套筒221的长度方向分布,固定凹槽72沿下套筒222的长度方向分布。固定凸起71位于固定凹槽72内,卡紧片73与固定凹槽72抵触,卡紧片73采用橡胶制成。加固件6包括限位块61、限位槽62和密封圈63,限位块61固定连接在阻挡板23的上、下两侧。位于防水框架21上的阻挡板23上也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1,限位块61固定连接在阻挡板23远离防水框架21的一端。截面呈半环状的限位槽62开设在上套筒221和下套筒222互相远离的一侧且沿防水套筒22的长度方向分布,密封圈63套设在限位块61上且与限位块61固定连接,密封圈63采用橡胶制成。

如图1所示,管道防水层2远离外墙基层1的一侧设置有防渗透层3,防渗透层3包括阻水层31和防水涂料32,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阻水层31固定连接在防水框架21上,防水涂料32涂覆在阻水层31远离防水框架21的一侧,防水涂料32为高弹防水涂料。阻水层31与防水框架21之间设置有引导渗透组件8,引导渗透组件8包括齿状凸起81和齿状凹槽82,齿状凸起81固定连接在防水框架21上,齿状凹槽82开设在阻水层31朝向防水框架21的一侧,齿状凸起81位于齿状凹槽82内。

防渗透层3远离管道防水层2的一侧设置有防水基层4,防水基层4包括混凝土基层41和防水卷材42,混凝土基层41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且位于防水涂料32远离阻水层31的一侧,混凝土基层41与防水涂料32贴合,防水卷材42铺设在混凝土基层41远离阻水层31的一侧,防水卷材42为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综上所述,水从外界渗透至防水卷材42处,防水卷材42对水进行阻挡,当防水卷材42对水无法进行阻挡时,水从混凝土基层41的缝隙中渗透至防渗透层3。防水涂料32先对水进行阻挡,当防水涂料32无法进行阻挡时,水从阻水层31渗入并到达引导渗透组件8处,齿状凸起81与齿状凹槽82之间的间隙对部分水进行引导,使其离开墙体,接着水流动至管道防水层2处,防水框架21对水进行阻挡,当水从防水框架21的间隙流入防水框架21内时,防水混凝土24对水进行阻挡,一部分水沿防水混凝土24和防水框架21之间的间隙流动,并到达渗透缝211处,渗透缝211将水引导出墙体。接着水继续移动,被阻挡板23和另一侧的防水框架21阻挡,当水渗透至连接件5处时,嵌合槽52和嵌合块51之间的缝隙对水进行引导并阻碍水的流动。在层层阻碍下,水难以渗透至地下室内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