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梁的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5458发布日期:2018-08-31 20:55阅读:16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悬挑梁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因改造需要,会将原有的梁上柱拆除,原有的框架梁就变为了悬挑梁,从而使得结构承载能力下降较多,不满足结构安全需求。若采用常规加固,如加大梁截面通过以硬碰硬的方式加固也可达到加固的效果,但是工程梁大,周期长,施工麻烦,经济效益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加固效果好的悬挑梁的加固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悬挑梁的加固结构,包括上支撑梁、下支撑梁及加强件,上支撑梁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置于上支撑梁和下支撑梁之间,下支撑梁上设有连接座,连接座置于下支撑梁中部,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一端与第一支撑座连接,第二加强筋另一端与连接座连接,第二加强筋一端与第二支撑座连接,第二加强筋另一端与连接座连接,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关于连接座对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将拉力作用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既消除了上支撑梁的挠度,又不会使得上支撑梁反拱,从而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代替了梁上柱的作用,对变为悬挑梁的上支撑梁有很好的加固效果,而且加固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经济效益好;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对称设置,使得上支撑梁受力更为均匀,对上支撑梁的加固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上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卡件、第二卡件,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分别开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一卡件置于第一卡槽内且第一卡件与第一支撑座抵触,第二卡件置于第二卡槽内且第二卡件与第二支撑座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件与第一卡槽配合连接,使得第一加强筋与第一支撑座连接的更为牢固,第二卡件与第二卡槽配合连接,使得第二加强筋与第二支撑座连接的更加牢固,从而对上支撑梁的加固更为有利。

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座上开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齿状卡条,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壁上均开有与齿状卡条配合抵触的齿状卡槽,第一连接件上的齿状卡条向第一支撑座方向弯曲,第二连接件上的齿状卡条向第二支撑座方向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插入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根据所需预紧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插入深度,使得上支撑梁不易反拱,同时控制预紧力恰到好处,对上支撑梁的加固效果更好;通孔齿状卡条与齿状卡槽的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支撑座连接的更加牢固,进一步加强了加固的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设有若干纵横交错的加强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条的设置,既加强了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强度,又使得第一加强筋与第一支撑座、第二加强筋与第二支撑座连接的更为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结构简单且加固效果好的悬挑梁的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上支撑梁1、下支撑梁2及加强件,上支撑梁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座3、第二支撑座4,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置于上支撑梁1和下支撑梁2之间,下支撑梁2上设有连接座5,连接座5置于下支撑梁2中部,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第一加强筋6一端与第一支撑座3连接,第二加强筋7另一端与连接座5连接,第二加强筋7一端与第二支撑座4连接,第二加强筋7另一端与连接座5连接,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关于连接座5对称。

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将拉力作用在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上,既消除了上支撑梁1的挠度,又不会使得上支撑梁1反拱,从而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代替了梁上柱的作用,对变为悬挑梁的上支撑梁1有很好的加固效果,而且加固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经济效益好;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对称设置,使得上支撑梁1受力更为均匀,对上支撑梁1的加固效果更好。

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上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卡件8、第二卡件9,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上分别开有第一卡槽10、第二卡槽11,第一卡件8置于第一卡槽10内且第一卡件8与第一支撑座3抵触,第二卡件9置于第二卡槽11内且第二卡件9与第二支撑座4抵触。

第一卡件8与第一卡槽10配合连接,使得第一加强筋6与第一支撑座3连接的更为牢固,第二卡件9与第二卡槽11配合连接,使得第二加强筋7与第二支撑座4连接的更加牢固,从而对上支撑梁1的加固更为有利。

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连接座5上开有第一连接孔14和第二连接孔15,第一连接件12和第二连接件13上均设有齿状卡条16,第一连接孔14和第二连接孔15内壁上均开有与齿状卡条16配合抵触的齿状卡槽17,第一连接件12上的齿状卡条16向第一支撑座3方向弯曲,第二连接件13上的齿状卡条16向第二支撑座4方向弯曲。

将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分别插入第一连接孔14、第二连接孔15,根据所需预紧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的插入深度,使得上支撑梁1不易反拱,同时控制预紧力恰到好处,对上支撑梁1的加固效果更好;通孔齿状卡条16与齿状卡槽17的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与支撑座连接的更加牢固,进一步加强了加固的效果。

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上设有若干纵横交错的加强条18;加强条18的设置,既加强了第一支撑座3和第二支撑座4的强度,又使得第一加强筋6与第一支撑座3、第二加强筋7与第二支撑座4连接的更为牢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