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紧螺栓及具有锁紧螺栓的混凝土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2173发布日期:2018-11-16 22:5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锁紧螺栓及具有锁紧螺栓的混凝土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锁紧螺栓及具有锁紧螺栓的混凝土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结构中,预制混凝土墙板作为垂直墙板,由其结构特点决定,其适合流水线作业制造,因此生产模具宜通用化和标准化。目前通常的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有钢制模具、木制模具等。组装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时,常需要使用锁紧螺栓将一些部件连接到一起。但是,现有的锁紧螺栓在遇到动载荷或者其他作用力时,容易发生松动,导致需要重新更换锁紧螺栓并组装模具,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松动的锁紧螺栓及具有锁紧螺栓的混凝土成型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锁紧螺栓,其包括螺头、螺杆、垫板、压紧螺母和锁紧螺母,所述螺头连接在螺杆的一端,所述垫板套在螺杆上,用于与所述螺头相配合夹紧待锁紧部件,所述压紧螺母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并抵压所述垫板远离螺头的一侧,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并抵压所述压紧螺母远离螺头的一侧。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紧螺母与压紧螺母之间还夹持有弹垫,所述弹垫套在螺杆上。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紧螺母朝向锁紧螺母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弹垫收纳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紧螺母与所述垫板之间还夹持有一个或多个平垫圈,所述平垫圈套在所述螺杆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凝土成型模具,其包括出筋支架、出筋梁和多个出筋板,所述出筋支架用于固定在模台上,所述出筋梁与所述出筋支架固定连接且悬置于所述模台上方,所述多个出筋板通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锁紧螺栓连接在所述出筋梁上且沿所述出筋梁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多个出筋板从所述出筋梁向下延伸且悬置于所述模台上方。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筋梁的浇筑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出筋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头卡入所述安装槽中,所述螺杆穿过所述出筋板上的连接孔,所述垫板将出筋梁与出筋板夹紧。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土成型模具包括多个沿所述出筋梁长度方向布置的出筋支架,每个出筋支架通过一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出筋梁连接。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个出筋板紧密排列在所述出筋梁上,且相邻两个出筋板之间形成有出筋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个出筋板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出筋梁上,且所述多个出筋板与一木质出筋模板连接,所述木质出筋模板上开设有多个出筋槽和/或出筋孔,所述木质出筋模板连接在所述多个出筋板的浇筑侧。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筋支架包括出筋底座、垂直支撑杆、出筋夹具、水平支撑杆和出筋安装架,所述出筋底座具有磁盒,用于吸附在所述模台上,所述垂直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出筋底座上,所述出筋夹具包括垂直夹孔和水平夹孔,所述垂直支撑杆可拆卸地夹持在所述垂直夹孔中,所述水平支撑杆可拆卸地夹持在所述水平夹孔中,所述出筋安装架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撑杆位于浇筑侧的一端,所述出筋梁通过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出筋安装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紧螺栓,通过压紧螺母抵压垫板,将待锁紧部件锁紧在垫板和螺头之间,再通过锁紧螺母抵压压紧螺母,可以防止压紧螺母松动。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

图1为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墙板模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墙板模具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第二墙板模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墙板模具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固定钢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企口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固定钢模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固定钢模的浇筑状态示意图。

图10为钢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支架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钢模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13为钢木结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钢木结构模具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磁性挡边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磁性压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磁性压铁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A部放大图。

图19为反边结构模具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反边结构模具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出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出筋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出筋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出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反边结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的局部放大图。

图28为反边结构模具的浇筑状态示意图。

图29为另一实施例中反边结构模具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30为另一实施例中反边结构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为锁紧螺栓的爆炸图。

图32为锁紧螺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考图1至图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系统,其包括模台1和设置于模台1上的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模台1可以为大面积的矩形平板结构,模台1的上表面为平面钢板,模台1的长侧边底部则可以为不间断型钢,使模台1可以在流水线的支撑滚轮间移动。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包括多个第一挡边模具,多个第一挡边模具围绕成墙板的浇筑区域,然后在浇筑区域浇筑混凝土,固化后即形成第一墙板7。第一挡边模具既包括用于成型第一墙板7的各边的模具,也包括在第一墙板7上形成门洞或者窗洞的模具。请参考图2,至少一个第一挡边模具为钢木结构模具32。请参考图10至图14,钢木结构模具32包括钢模支架和木模板324,钢模支架和木模板324可拆卸连接。通过将钢模支架和木模板324可拆卸连接而成钢木结构模具32,既可以减轻模具的重量,其成本也比较低,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木模板,使钢木结构模具32的通用性得到很大提升,降低了整套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系统的成本。

请参考图2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中设置有由多个第一挡边模具围成的孔洞模具组件,孔洞模具组件的至少两个第一挡边模具为钢木结构模具32。在本实施例中,孔洞模具组件用于成型门洞,在其他实施例中,孔洞模具组件也可以用于成型窗洞。孔洞模具组件的各第一挡边模具围成封闭结构,该封闭结构内不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孔洞,而孔洞模具组件的各第一挡边模具与外部的用于成型墙边的第一挡边模具之间则形成有第一墙板7的浇筑区域。

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孔洞模具组件呈矩形设置,也即孔洞模具组件的各第一挡边模具构成该矩形的一条边。请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孔洞模具组件的两侧边为钢木结构模具32,而且两侧边之间的间距较宽,因此连接两侧边的顶边的第一挡边模具也采用钢木结构模具32。该孔洞模具组件用于在第一墙板7上成型门洞。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孔洞模具组件可以用于成型窗洞,位于孔洞模具组件的两相对侧边的第一挡边模具为钢木结构模具,而两相对侧边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连接两侧边的顶边可以直接用固定装置固定木模板即可。用于成型窗洞的孔洞模具组件的结构可以参考图4和图5所示。

请参考图2,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中两相邻外侧边的第一挡边模具为钢木结构模具32。具体来说,该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的用于成型第一墙板7一侧边及顶边的第一挡边模具为钢木结构模具32。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包括四个围成矩形的第一挡边模具。其中一个第一挡边模具为固定钢模31,固定钢模31通过螺栓与模台1连接,固定钢模31可用于成型第一墙板7的底边。两个为钢木结构模具32的第一挡边模具通过磁性压铁11压在模台1上,另一个第一挡边模具为磁性挡边模具33并吸附在模台1上。两个钢木结构模具32分别用于成型第一墙板7的一个侧边以及一个与底边相对的顶边。磁性挡边模具33大体上为长条形矩形梁形状,用于成型第一墙板7的另一侧边。固定钢模31可以固定在模台1上,一般就不再拆除。而两个钢木结构模具32和磁性挡边模具33则在拆模时从模台1上进行拆除,再次成型时,又安装到模台1上。磁性挡边模具33可以具有机器自动启动的磁铁系统,需要移动时,先将磁性挡边模具33消磁,然后再用吊具吊装移动。放置到模台1上所需位置时,则使磁性挡边模具33产生磁性,吸附到模台1上。对于两个为钢木结构模具32的第一挡边模具,则通过磁性压铁11压在模台1上,磁性压铁11压住钢木结构模具32的钢模支架,又与模台1通过磁力吸附,从而将钢木结构模具32固定。拆模时,使磁性压铁11消磁,先移走磁性压铁11,然后再将钢木结构模具32拆除。

请参考图16和图17,在优选实施例中,磁性压铁11包括固定磁盒111和固定在固定磁盒111上的压板112,压板112自固定磁盒111的一端向外延伸,在自由摆放时,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悬置。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具有向下凸出的下压凸起1122。使用磁性压铁11固定钢木结构模具32时,先将固定磁盒111消磁,然后将其移动至模台1上适当位置,使固定磁盒111朝向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的一端抵顶钢模支架的外侧(与浇筑侧相背的另一侧),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则抵顶木模板324的外侧,同时下压凸起1122压在钢模支架上,最后使固定磁盒111恢复磁性,从而使固定磁盒111吸附在模台1上,将钢木结构模具32固定。在优选实施例中,固定磁盒111朝向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的一端抵顶位于底部(也即与模台1相接触)的支架弯板321的外侧。

请参考图10至图14,在优选实施例中,钢模支架包括两个支架弯板321及设置在两个支架弯板321之间的多个连接板322,多个连接板322分别连接两个支架弯板321。具体来说,支架弯板321大致为长条形U型板,支架弯板321具有主体部及连接在主体部两侧的两个折弯边3211,主体部上开设有多个沿支架弯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安装孔3213,折弯边3211上开设有多个沿支架弯板321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连接孔3212。连接板322夹持于两个支架弯板321之间,并通过穿过安装孔3213的螺栓与支架弯板321的主体部连接。两个支架弯板321相背设置,也即两个支架弯板321的折弯边3211的折弯方向相背。木模板324与两个支架弯板321的位于浇筑侧的折弯边3211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螺钉或螺栓穿过折弯边3211上的连接孔3212。木模板324的长度可以与支架弯板321的长度相同,也可以比支架弯板321的长度更长。木模板324上可以开设供钢筋穿过的出筋孔3241,使得第一墙板7的侧边上的钢筋可以穿过出筋孔3241和钢模支架,伸出于钢木结构模具32外。出筋孔3241位于两个支架弯板321之间,也即如果将出筋孔3241沿其轴向向钢模支架延伸,则出筋孔3241位于两个支架弯板321之间,从出筋孔3241伸出的钢筋也位于两个支架弯板321之间。连接板322也可以为折弯板,其折边与支架弯板321的主体部通过螺栓连接。请参考图12,在安装钢木结构模具32时,先将两支架弯板321相背设置、对齐且间隔一定距离,然后将一个连接板322置于两个支架弯板321的一端之间,并与两支架弯板321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然后再每隔一定距离,将一连接板322与两支架弯板321连接,直至两个支架弯板321的另一端也与一连接板322连接,得到组装好的钢模支架。请参考图13,然后将钢模支架翻转90度,将木模板324与两个支架弯板321的同一侧折弯边3211用螺栓或螺钉连接,得到钢木结构模具32。

请参考图1、图4和图5,在优选实施例中,该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模台1上的第二墙板模具系统5,该第二墙板模具系统5用于成型另一第二墙板9。第二模板模具系统5包括多个第二挡边模具,与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类似,该第二挡边模具既包括用于成型第二墙板9的各边的模具,也包括在第二墙板9上形成门洞或者窗洞的模具。

至少一个第二挡边模具为反边结构模具52,反边结构模具52用于在第二墙板9的至少一个边上形成反边91。反边结构模具52包括下模和上模,下模固定于模台1上。请参考图19,下模包括下模支架525和下模板526,下模支架525可以为钢质的U型板,并且可以通过磁性压铁11固定于模台1上。上模为一种混凝土成型模具,模台1、下模和上模共同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成型模具组件的一部分。下模板526可以为木质的模板,下模板526可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与下模支架525的内侧连接。下模板526的上端相对于下模支架525向上凸出,也即下模板526的高度大于下模支架525的高度。用磁性压铁11固定下模时,使磁性压铁11的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抵顶下模板526相对于下模支架525向上凸出部分的外侧(即与浇筑侧相背的另一侧),且位于下模支架525的上方。压板112上的下压凸起1122从上往下抵压下模支架525。固定磁盒111朝向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的一端抵顶下模支架525的外侧,使固定磁盒111定位。

请参考图20至图30,上模包括出筋支架521、出筋梁522和多个出筋板523。出筋支架521固定在模台1上,出筋梁522与出筋支架521固定连接且悬置于模台1上,出筋梁522与下模(也即下模板526)沿相同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即两者的长度方向平行。多个出筋板523连接在出筋梁522上且沿出筋梁522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出筋板523从出筋梁522向下延伸且悬置于模台1上,多个出筋板523相对于下模向下模的浇筑侧延伸。请参考图24,出筋梁522包括两个矩形钢管5221及夹持于两个矩形钢管5221之间的两个半开式矩形管5222,两个矩形钢管5221分别位于上下两端,两个半开式矩形管5222与两个矩形钢管5221连接,位于出筋梁522浇筑侧的半开式矩形管5222的外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开口,从而在该半开式矩形管5222上形成安装槽5223,另一半开式矩形管5222的外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也开设有开口并形成安装槽5223。请参考图25,出筋板523包括折弯板5231和花纹钢板5232,折弯板5231的折弯部挂在出筋梁522上部的矩形钢管5221上,花纹钢板5232贴在折弯板5231的浇筑侧表面,用于成型第二墙板9的墙边粗糙面。折弯板5231上形成有连接孔5234。出筋板523从出筋梁522向下延伸,出筋板523的下边缘距离模台1的上表面的距离大致与下模的高度相等。请参考图20,出筋板523相对于下模向下模的浇筑侧延伸,也即出筋板523比下模更靠近第二墙板9的中部,浇筑时混凝土会穿过出筋板523与模台1之间的间隙,直至填充到下模板526处,混凝土固化后即形成第二墙板9的反边91。出筋板523与下模板526的水平距离决定了反边91的宽度。

请参考图22至图28,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上模包括多个沿出筋梁522长度方向布置的出筋支架521,每个出筋支架521通过一锁紧螺栓524与出筋梁522连接,出筋梁522的浇筑侧设置有安装槽,多个出筋板523通过锁紧螺栓524固定在出筋梁522上,锁紧螺栓524穿过连接孔5234,与安装槽5223相配合,将出筋板523锁紧。具体来说,多个出筋支架521间隔一定距离,出筋梁522也通过锁紧螺栓524与出筋支架521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31和32,锁紧螺栓524包括螺头5241、螺杆5242、垫板5243、压紧螺母5244和锁紧螺母5246。螺头5241连接在螺杆5242的一端。垫板5243呈圆板状,中间开孔,垫板5243的直径大于螺头5241的最大外径。垫板5243套在螺杆5242上,压紧螺母5244与螺杆5242螺纹连接,并抵压垫板5243远离螺头5241的一侧,锁紧螺母5246与螺杆5242螺纹连接,并抵压压紧螺母5244远离螺头5241的一侧。锁紧螺栓524锁紧时,将待锁紧部件置于螺头5241和垫板5243之间,然后旋转压紧螺母5244,使压紧螺母5244推动垫板5243朝螺头5241移动,使螺头5241与垫板5243将待锁紧部件锁紧固定,然后旋转锁紧螺母5246,使锁紧螺母5246抵接压紧螺母5244远离螺头5241的一侧,防止在动载荷下压紧螺母5244松动。请参考图21,在本实施例中,待锁紧部件为出筋梁522和出筋板523,螺头5241卡入出筋梁522的安装槽5223中,螺杆5242穿过出筋板523上的连接孔5234,垫板5243将安装槽5223的侧壁与出筋板523夹紧,从而将出筋板523锁紧在出筋梁522上。在优选实施例中,锁紧螺母5246与压紧螺母5244之间还夹持有弹垫5247,弹垫5247套在螺杆5242上,用于向锁紧螺母5246与压紧螺母5244施加弹性力,防止锁紧螺母5246与压紧螺母5244松动。进一步优选地,压紧螺母5244朝向锁紧螺母5246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凹槽,弹垫5247收纳在环形凹槽中。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压紧螺母5244与垫板5243之间还夹持有一个或多个平垫圈5245,平垫圈5245套在螺杆5242上。

请参考图25至图28,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多个出筋板523紧密排列在出筋梁522上,且相邻两个出筋板523之间形成有出筋槽5233。具体来说,出筋板523连接在出筋梁522上的折弯部紧密排列在出筋梁522上,而从出筋梁522向下延伸出的部分以及对应的花纹钢板5232的宽度小于其折弯部的宽度,因此在相邻两个出筋板523之间形成有出筋槽5233。浇筑前,将第二墙板9需要审查的箍筋92从出筋槽5233伸出,然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请参考图29和图30,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多个出筋板523间隔地分布在出筋梁522上,且多个出筋板523与一木质出筋模板527连接,木质出筋模板527上开设有多个出筋模槽5271和/或出筋模孔5272,木质出筋模板527连接在多个出筋板523的浇筑侧。具体来说,出筋梁522上可以通过锁紧螺栓524安装3-5个出筋板523,相邻出筋板52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出筋板523上可以开设有孔洞,木质出筋模板527通过螺钉或者螺栓与多个出筋板523固定连接。出筋模槽5271和前述实施例中的出筋槽5233的作用一致,用于使箍筋92伸出,出筋模孔5272则用于使第二墙板9上的插筋从该出筋模孔5272伸出。

请参考图20至图25,在优选实施例中,出筋支架521包括出筋底座5211、垂直支撑杆5212、出筋夹具5214、水平支撑杆5213和出筋安装架5215。出筋底座5211具有磁盒,可以吸附在模台1上。垂直支撑杆5212的一端固定在出筋底座5211上。出筋夹具5214包括垂直夹孔5216和水平夹孔5217,垂直夹孔5216和水平夹孔5217的轴向互相垂直。垂直支撑杆5212可拆卸地夹持在垂直夹孔5216中,水平支撑杆5213可拆卸地夹持在水平夹孔5217中。垂直夹孔5216和水平夹孔5217的侧壁上都有平行于孔的轴向的开口,然后在开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纹连接部,螺栓穿过两个螺纹连接部,螺栓锁紧时,将开口封闭,从而使垂直夹孔5216和水平夹孔5217可以分别将垂直支撑杆5212和水平支撑杆5213夹紧固定。当螺栓松开时,则开口张开,垂直支撑杆5212和水平支撑杆5213未被夹紧,可以相对于垂直夹孔5216和水平夹孔5217移动,进行高度或长度调节,也可以从垂直夹孔5216和水平夹孔5217中取出。出筋安装架5215连接在水平支撑杆5213位于浇筑侧的一端,出筋梁522通过锁紧螺栓524与出筋安装架5215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27和图28,在优选实施例中,下模通过磁性压铁11压在模台1上,出筋支架521具有磁性并吸附在模台1上,出筋支架521抵接在下模的外侧。具体来说,磁性压铁11的固定磁盒111抵接在下模的下模支架525的外侧,压板112的自由端1121抵接在下模板525的外侧,且下压凸起1122压住下模支架525,将下模固定在模台1上。

请参考图4和图5,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墙板模具系统5包括四个围成矩形的第二挡边模具,该四个第二挡边模具用于成型第二墙板9的四个边。其中一个第二挡边模具为固定钢模51,固定钢模51通过螺栓与模台1连接,用于成型第二墙板9的底边。固定钢模51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中的固定钢模31的结构相同。两个相邻侧边的第二挡边模具为反边结构模具52,用于成型第二墙板9的一个侧边和一个顶边,另一第二挡边模具为钢木结构模具53,用于成型第二墙板9的另一侧边。该钢木结构模具53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中的固定钢模32的结构相同,并通过磁性压铁11固定在模台1上。

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的其中一个第一挡边模具也为固定钢模,且为固定钢模的第一挡边模具和第二挡边模具同向设置。也即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的固定钢模31和第二墙板模具系统5的固定钢模51沿相同方向设置,具体来说都设置在图1所示的下方,用于成型第一墙板7和第二墙板9的底边。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的固定钢模31和第二墙板模具系统5的固定钢模51连接在一起,两者的浇筑侧表面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一次安装到模台1后,第一墙板模具系统3的固定钢模31和第二墙板模具系统5的固定钢模51一般就再不拆除。

请参考图6,固定钢模31包括钢模底板311、钢模顶板312、钢模侧板313和多个支撑板314。钢模底板311和钢模顶板312平行设置。多个支撑板314位于钢模底板311和钢模顶板312之间,且分别与钢模底板311和钢模顶板312固定连接,用于在钢模底板311和钢模顶板312之间形成支撑作用,加强固定钢模31的强度。钢模侧板313与钢模底板311和钢模顶板312的浇筑侧固定连接,也与多个支撑板314连接。钢模底板311、钢模顶板312、钢模侧板313和支撑板314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连接。钢模底板311上开设有多个钢模底孔3111,螺栓穿过钢模底孔3111及模台1上的定位孔,将钢模底板311与模台1通过连接在一起。第二墙板模具系统的固定钢模51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墙板模具系统的固定钢模31的结构相同。

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钢模侧板313和/或钢模顶板312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腰型通孔315。钢模侧板313上的腰型通孔315是为了便于将钢模侧板313与设置于其上的企口模具317进行连接。如果墙板的底边不需要设置企口,则钢模侧板313上无需连接企口模具317,因此浇筑时需将钢模侧板313上的腰型通孔315堵住,以免混凝土泄漏。钢模顶板312上的腰型通孔315则是为了便于在固定钢模313上叠加其他扩展部件而设置的。

请参考图7至图9,钢模侧板313的浇筑侧连接有企口模具317,企口模具317离模台1预设距离。企口模具317大体上呈矩形长管形状,其与浇筑侧相背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定位螺杆3171,多个定位螺杆3171插入钢模侧板313上的腰型通孔315中,然后与螺母连接,从而固定在钢模侧板313的浇筑侧表面上。企口模具317是悬置在钢模侧板313的浇筑侧表面上,也即企口模具317的底边距离模台1的上表面一定距离,浇筑时,混凝土会填充至企口模具317与模台1之间的间隙处,从而形成企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系统,通过使用钢木结构模具作为挡边模具,不仅减轻了模具重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使该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模具系统的通用性得到很大提升,可以满足多种墙板的生产需求,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工厂的模具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