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936发布日期:2018-09-14 20:5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地下施工安全防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在往外拓展的同时,还在往下延伸,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与之对应的各种地质地下工程的灾害也接踵而来,在地下施工是,一般需要形成一条施工通道,由于在地下,因此施工时,通道顶面经常会掉落一些泥土碎屑以及地下渗水,影响施工者的正常施工,如果掉落的碎屑体积和重量较大,还有可能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保证安全施工,通常人们会在通道顶部安装各类墙板,防止通道顶部的碎物掉落,但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防护时,一方面由于通道较长,导致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建造防护墙板,另一方面,墙板的安装不牢靠时,也会从通道的顶部掉落,对通道内的施工人员造成人身安全威胁,从而导致现有的地下施工装置安全系数低,无法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包括顶板、移动机构、调节机构、两个侧板和四个支脚,四个支脚分别设置在顶板的下方的四角处,两个侧板分别设置在顶板的两侧,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顶板的下方,所述移动机构位于四个支脚之间,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四个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与支脚一一对应,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四个移动组件之间,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四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支脚一一对应;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把手、转盘、第一螺杆、移动块和转动组件,所述把手固定在转盘的下方,所述第一螺杆的底端固定在转盘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通过转动组件与顶板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的外周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移动块套设在第一螺杆上,所述移动块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移动块内的第一内螺纹与螺杆上的第一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移动块与移动组件连接;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竖杆、滑环、连杆、支杆、万向轮和两个横杆,所述竖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横杆与支脚固定连接,所述滑环套设在竖杆上,所述滑环通过连杆与移动块固定连接,所述支杆的底端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轮固定在支杆的底端;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连接单元、铰接单元、支撑杆、套环、第二螺杆和若干套管,所述侧板通过连接单元与顶板连接,所述支撑杆的顶端通过铰接单元与侧板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与套环固定连接,所述套管从上而下均匀分布在支脚的远离把手的一侧,所述套管内和套环内均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螺杆的外周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第一螺杆的稳定转动,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限位杆、限位环、抵靠板、两个支架和两个抵靠单元,所述限位杆的底端固定在第一螺杆的顶端,所述抵靠板固定在限位杆的顶端,所述限位环套设在限位杆上,两个支架分别设置在限位环的两侧,所述支架的形状为L形,所述限位环通过支架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抵靠单元与支架一一对应,所述抵靠单元设置在支架和抵靠板之间。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抵靠板稳定地转动,所述抵靠单元包括抵靠块,所述抵靠块的竖向截面的形状为U形,所述U形截面的开口指向抵靠板,所述抵靠块的内壁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内设有滚珠,所述滚珠的球心位于凹口内,所述滚珠抵靠在抵靠块上。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调节侧板与顶板之间的角度,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中心杆、连接板和两个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固定在顶板上,所述中心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固定管内,所述中心杆的中心处通过连接板与侧板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调节支撑管与侧板之间的角度,所述铰接单元包括转动杆和两个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在侧板的下方,所述固定环套设在转动杆上,所述转动杆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转动杆在两个固定环之间滑动,所述转动杆的两端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固定环一一对应,所述凸块位于固定环的远离转动杆的中心处的一侧。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第二螺杆的转动,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固定在第二螺杆的远离套管的一端。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将第二螺杆通过套环插入套管中,所述第二螺杆的长度大于套环的长度与套管的长度之和。

作为优选,为了通过照明方便地下施工,所述顶板的下方设有四个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与支脚一一对应,所述支脚上设有开关。

作为优选,为了加强设备的稳固性,所述支脚的底端设有底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通过移动机构带动万向轮向下移动,使万向轮接触地面,方便设备根据施工场所的变化进行移动,与现有的移动机构相比,该移动机构操作简单方便,不仅如此,在不同尺寸的通道处,通过调节机构带动侧板转动,使侧板抵靠在通道的内壁上,从而防止通道顶部的碎屑砸在施工人员身上,保护其人身安全,与现有的调节机构相比,该调节机构利用第二螺杆插入套管中,使调节机构更为稳固,进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的移动组件与调节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的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板,2.侧板,3.支脚,4.把手,5.转盘,6.第一螺杆,7.移动块,8.竖杆,9.滑环,10.连杆,11.支杆,12.万向轮,13.横杆,14.支撑杆,15.套环,16.第二螺杆,17.套管,18.限位杆,19.限位环,20.抵靠板,21.支架,22.抵靠块,23.滚珠,24.中心杆,25.连接板,26.固定管,27.转动杆,28.固定环,29.凸块,30.转动轴,31.照明灯,32.开关,33.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包括顶板1、移动机构、调节机构、两个侧板2和四个支脚3,四个支脚3分别设置在顶板1的下方的四角处,两个侧板2分别设置在顶板1的两侧,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顶板1的下方,所述移动机构位于四个支脚3之间,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四个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与支脚3一一对应,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四个移动组件之间,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四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支脚3一一对应;

该防护装置在地下施工现场使用过程中,通过顶板1和侧板2防止地下通道上方的碎屑掉落砸到通道内部的施工人员,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系数,通过调节机构中的调节组件带动侧板2转动,改变侧板2的角度,使侧板2能够根据通道的大小调节防护范围,保证顶板1和两个侧板2能够实现施工人员与上方的通道顶部的隔绝,从而提高了安全系数,当施工位置转移时,利用移动机构中的驱动组件带动四个移动组件运行,从而方便设备的移动,使设备能够根据施工位置的变化进行移动。

如图1-2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把手4、转盘5、第一螺杆6、移动块7和转动组件,所述把手4固定在转盘5的下方,所述第一螺杆6的底端固定在转盘5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杆6的顶端通过转动组件与顶板1连接,所述第一螺杆6的外周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移动块7套设在第一螺杆6上,所述移动块7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移动块7内的第一内螺纹与螺杆上的第一外螺纹相匹配,所述移动块7与移动组件连接;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竖杆8、滑环9、连杆10、支杆11、万向轮12和两个横杆13,所述竖杆8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横杆13与支脚3固定连接,所述滑环9套设在竖杆8上,所述滑环9通过连杆10与移动块7固定连接,所述支杆11的底端与连杆10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轮12固定在支杆11的底端;

驱动组件内,由把手4带动转盘5转动,使转盘5上方的第一螺杆6旋转,第一螺杆6上的第一外螺纹作用于移动块7内的第一内螺纹,使移动块7沿着第一螺杆6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实现了移动块7的升降,在移动块7升降时,在移动组件内,利用横杆13固定了竖杆8的位置,从而使滑环9的移动轨迹得到固定,从而保证了连杆10和移动块7升降的平稳性,连杆10升降时,通过支杆11实现了万向轮12的上下移动,万向轮12向下移动时,通过万向轮12支撑设备,从而便于实现设备的移动,方便在施工位置改变后进行移动。

如图2所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连接单元、铰接单元、支撑杆14、套环15、第二螺杆16和若干套管17,所述侧板2通过连接单元与顶板1连接,所述支撑杆14的顶端通过铰接单元与侧板2连接,所述支撑杆14的底端与套环15固定连接,所述套管17从上而下均匀分布在支脚3的远离把手4的一侧,所述套管17内和套环15内均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螺杆16的外周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

当地下通道的大小发生改变时,利用调节组件可实现侧板2的转动,使侧板2抵靠在通道的内壁上,提高设备的安全系数,调节组件中,通过带动支撑杆14上下移动,即可改变侧板2的角度,在调节完成后,通过转动第二螺杆16,使第二螺杆16穿过套环15后进入支脚3上的套管17中,通过第二螺杆16将套环15固定,从而固定了支撑杆14的高度位置,进而固定了侧板2的角度。

如图4所示,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限位杆18、限位环19、抵靠板20、两个支架21和两个抵靠单元,所述限位杆18的底端固定在第一螺杆6的顶端,所述抵靠板20固定在限位杆18的顶端,所述限位环19套设在限位杆18上,两个支架21分别设置在限位环19的两侧,所述支架21的形状为L形,所述限位环19通过支架21与顶板1固定连接,所述抵靠单元与支架21一一对应,所述抵靠单元设置在支架21和抵靠板20之间。

转动组件内部,支架21用以固定限位环19的位置,使限位杆18沿着固定的轴线方向转动,通过抵靠单元固定抵靠板20的高度位置,从而防止限位杆18在限位环19上上下滑动,进而实现了第一螺杆6稳定的转动。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抵靠板20稳定地转动,所述抵靠单元包括抵靠块22,所述抵靠块22的竖向截面的形状为U形,所述U形截面的开口指向抵靠板20,所述抵靠块22的内壁上设有凹口,所述凹口内设有滚珠23,所述滚珠23的球心位于凹口内,所述滚珠23抵靠在抵靠块22上。通过将抵靠块22上的凹口内的钢珠从三个方向抵靠在抵靠板20上,从而使抵靠板20在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转动,进而实现了第一螺杆6的稳定转动。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中心杆24、连接板25和两个固定管26,所述固定管26固定在顶板1上,所述中心杆24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固定管26内,所述中心杆24的中心处通过连接板25与侧板2连接。固定管26的位置固定,中心杆24的两端位于固定管26内,从而方便中心杆24的转动,通过连接板25即可方便侧板2的转动。

如图3所示,所述铰接单元包括转动杆27和两个固定环28,所述固定环28固定在侧板2的下方,所述固定环28套设在转动杆27上,所述转动杆27与支撑杆14固定连接。

固定环28的位置固定,而转动杆27的两端位于两个固定环28内,从而方便了固定环28的转动,进而便于支撑杆14的转动,改变支撑杆14与侧板2之间的角度。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转动杆27在两个固定环28之间滑动,所述转动杆27的两端设有凸块29,所述凸块29与固定环28一一对应,所述凸块29位于固定环28的远离转动杆27的中心处的一侧。通过两个凸块29限制了转动杆27的位置,防止转动杆27在两个固定环28之间发生滑动。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第二螺杆16的转动,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转动轴30,所述转动轴30固定在第二螺杆16的远离套管17的一端。利用转动轴30可增大第二螺杆16转动时的力矩,从而使第二螺杆16的转动更为省力。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将第二螺杆16通过套环15插入套管17中,所述第二螺杆16的长度大于套环15的长度与套管17的长度之和。侧板2的角度不同时,转动杆27的水平位置不同,进而带动支撑杆14的水平位置不同,使套环15的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套环15和套管17之间的距离,通过将第二螺杆16的长度设计成大于套环15的长度与套管17的长度之和,可保证侧板2在不同的角度时,第二螺杆16能穿过套环15插入套管17中。

作为优选,为了通过照明方便地下施工,所述顶板1的下方设有四个照明灯31,所述照明灯31与支脚3一一对应,所述支脚3上设有开关32。通过开关32可控制照明灯31的打开关32闭,当打开照明灯31时,可增加地下通道内部的亮度,方便施工人员进行作业。

作为优选,为了加强设备的稳固性,所述支脚3的底端设有底板33。利用底板33增加设备与通道的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设备更加稳固。

该地下施工防护装置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四个移动组件同时移动,使万向轮12向下移动接触通道的地面,从而方便设备的移动,当地下施工场所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移动将设备带到施工位置进行保护,不仅如此,在尺寸不同的施工通道中,利用调节组件带动侧板2转动,改变侧板2的角度,使侧板2贴合通道的内壁,侧板2和顶板1能够将施工人员与通道的顶部进行隔绝,从而防止通道顶部的碎屑掉落砸在施工人员身上,保护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便于移动和调节的安全系数高的地下施工防护装置通过移动机构带动万向轮12向下移动,使万向轮12接触地面,方便设备根据施工场所的变化进行移动,与现有的移动机构相比,该移动机构操作简单方便,不仅如此,在不同尺寸的通道处,通过调节机构带动侧板2转动,使侧板2抵靠在通道的内壁上,从而防止通道顶部的碎屑砸在施工人员身上,保护其人身安全,与现有的调节机构相比,该调节机构利用第二螺杆16插入套管17中,使调节机构更为稳固,进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