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墙体装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0446发布日期:2018-12-28 20:0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新型墙体装饰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室内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墙体装饰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室内装修通常采用面板来装饰墙体,而现有的面板装饰工艺多数采用胶水粘接的方式对面板下部进行固定于墙体上,但面板在安装完成较长时间后,部分面板会出现部分脱胶,导致面板部分出现凸起,致使墙面不平整,破坏原有墙面的美观性;且现有的面板多为木质面板,因此粘接于墙体上易受潮,使面板变形和发霉;同时粘接面板过程中,需涂抹大量胶水,施工时间长,胶水内的甲醛物质挥发至室内,环保性能差;面板在胶水粘接后,在需要重新装修时,面板拆卸不方便,不便于对面板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新型墙体装饰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墙体装饰系统,包括第一墙体和设于所述第一墙体外的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上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墙体下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墙体上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对第二墙体的下部固定,第二连接结构对第二墙体上部固定,从而替代传统粘接的固定方式,使第二墙体与所述第一墙体间留有缝隙,避免第二墙体因第一墙体受潮霉变,同时避免使用胶水粘接的方式,也就不存在局部脱胶的情况,进而第二墙体不会局部凸起,保持第二墙体在长时间使用后仍保持表面平整,美观度高,使用寿命长;该固定方式采用零部件固定,未使用胶水等物质,因此避免了甲醛等有害物质挥发至室内,提高室内环境,环保性能好;采用该固定方式减小了固定难度,提高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工期;该固定方式易拆卸,便于更换新的第二墙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墙体下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设置第一凹槽与第一连接结构相配合,第一连接结构通过与第一凹槽内壁相互限位,保持第二墙体无法前后动作,实现对第二墙体下部固定,其固定效果好并且稳定,无需胶水粘接,安装快捷方便,易拆卸,便于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墙体上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设置第二凹槽与第二连接结构相配合,第二连接结构通过与第二凹槽内壁相互限位,保持第二墙体无法前后动作,实现对第二墙体上部固定,其固定效果好并且稳定,与第一连接结构相配合,实现对整个第二墙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与第二凹槽相配合的插部;设置插部插入至第二凹槽内,可实现对第二墙体上部固定,保持第二墙体上部稳定不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墙体相连的第一构件和与所述第一构件可拆卸连接的插件,所述插件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因第二墙体体积大,无法弯折,因此第一凹槽无法主动套设至插件上,施工难度大,会对第二墙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而将插件设为可拆卸,可将插件主动卡入第一凹槽内,然后对插件进行固定,插件体积小,易操作,不会对第二墙体造成损伤,施工难度低,工期短。

进一步的,所述插件与所述第一凹槽内壁间具有第一间隙;留有第一间隙可便于后期安装踢脚线,对踢脚线实现固定,并且第一间隙具有空间,第二插件与第一凹槽内壁仅仅部分接触,第二插件插入时与第一凹槽内壁接触面积小,易插入,插件和踢脚线安装均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插件上设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内壁相抵以形成所述第一间隙;第一凸部可保持插件在插入至第一间隙之后,插件的上部填与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抵牢,并且凸部的下方具有空隙,形成所述的第一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一踢脚线,所述踢脚线至少部分插入至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踢脚线可增强第一墙体下部的美观性,踢脚线上部插入至第一凹槽内,对踢脚线上部固定,直接插接即可实现对踢脚线安装,安装方便,易操作,降低了施工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踢脚线上部设有延伸部,该延伸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延伸部插入至第一凹槽内,从而对踢脚线上部定位,保持踢脚线上部不会晃动,而且延伸部插入至可保持整个踢脚线插入的长度一致,从而踢脚线上部与第二墙体下部平行,美观度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墙体下部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墙体上部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第二墙体下部穿入至第一定位槽内,定位槽的内壁可对第二墙体进行定位,从而第二墙体下部不会滑动无法向外移动,实现对第二墙体固定;设置第二定位槽可对第二墙体的上部固定,保持第二墙体上部不会移动,避免因第二墙体上部未固定而发生第二墙体倾倒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对第二墙体实现固定;其安装方便,缩短施工周期,且安装完成的第二墙体稳定性高,不会局部凸起;未使用胶水粘接,第二墙体易更换,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墙体装饰系统,包括第一墙体1、地面结构2、顶面结构3及设在第一墙体1外的第二墙体4,其中所述的第一墙体1可以为水泥墙、砖墙、轻钢龙骨墙等,或是水泥墙、砖墙、轻钢龙骨墙等经找平之后的墙体,所述顶面结构3包括第一层体31 和第二层体32,且第二层体32设置为一层,所述的第一层体31为水泥层,所述的第二层体32为吊顶石膏板,第二层体32通过龙骨与第一层体31相连;所述第一墙体1上设有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6,所述第二墙体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 6之间;具体的,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5设在第一墙体1下部并与地面结构2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6设在第一墙体1的上部并与顶面结构3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墙体4设置在第一连接结构5和第二连接结构6之间;该第二墙体4可采用金属、木饰面、艺术漆、乳胶漆、石材、岩板、瓷砖等饰面材料制成;也可在木板、石膏板、硅酸钙板等上装饰皮革、布艺、丝绸、墙纸等饰面后形成;且该第二墙体4的左右侧壁上设有连接凹腔,两个相邻的第二墙体4通过一金属的连接平板穿入至连接凹腔内,从而将两相邻的第二墙体连接在一起;在所述的第二墙体4的上端部设有第二凹槽42,第二墙体4的下端部设有第一凹槽41,所述第一凹槽41为一整条切面为U形的开口槽,所述第二凹槽42为与所述第一凹槽41相同的一开口槽,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凹槽42也可以为第二墙体4上部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槽,所述的第一凹槽41也可以为第二墙体4下部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槽,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具体设置可根据安装需要和开设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所需的成本而定,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具体的,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构件50、插件51及踢脚线7,所述插件51为金属制成的金属条;插件51上端部穿入至第一凹槽41内,该插件51在插入至第一凹槽当中之后,插件51的侧壁与第一凹槽41的内壁间具有间距,该间距为第一间隙510;在该插件51的上端部设有第一凸部511,该第一凸部511与插件51一体成型,在插件51上端穿入至凹槽41内时,第一凸部511与第一凹槽 41内壁紧密贴合,从而第一凸部511下方的区域空开,形成了所述的第一间隙510,该第一间隙510为插件51的侧壁与第一凹槽41内壁的间距。

为了便于安装第二墙体4,在所述的第一构件50侧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撑部52,所述的第二墙体4架设在该第一撑部52上,且第一凹槽41位于第一撑部52外,因此安装时可先将第二墙体4架设在第一撑部52上,然后再将插件51插入至第一凹槽41内;在所述的第一构件50的侧壁上固设有第一定位部53,该第一定位部53和第一撑部52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一定位腔,在所述的插件51上部在穿入至第一凹槽41之后,其下部卡入至该定位腔内,然后通过铆接或螺钉的方式将插件51的下部和第一连接结构5固定,实现对第二墙体4下部固定;设置第一定位部53,可于插件51上部穿入至第一凹槽41之后,将插件51下部置于定位腔53内,可便于操作人员判断插件51与第一凹槽41间的连接是否到位,保证插件51与第二墙体4连接紧密,同时还避免了连接完成之后,插件51向下发生移动的情况,便于使用铆钉等对插件51的下部进行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构件50的下部设有与地面结构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4,该第一连接部54垂直于第一构件50侧壁上,该第一连接部54可便于安装地砖、地板等,保持地砖地板在安装完成后整体平整,所述的第一撑部52、第一连接部54、第一定位部53及第一连接结构5为一体成型,都为铝合金或钢材质制成。

具体的,在所述的第一构件50的下部上设有第二定位部55和第三定位部56,该第二定位部55和第三定位部56间具有间距,该间距高度可根据地面安装的瓷砖或地板高度而定,通常为12mm;第二定位部55和第三定位部56之间具有一V形的凹部,第二定位部55 和第一定位部53之间也具有一V形的凹部,该凹部可避免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第一连接结构5发生形变。

进一步的,在所述踢脚线7上设有一延伸部71,该延伸部71插入至第一间隙510中,实现对踢脚线7上部固定;在该踢脚线7上设有一垂直于踢脚线7侧壁上的装饰凸部72,所述的第二墙体4下部部分架设在该装饰凸部72上,且装饰凸部72的部分位于第二墙体4 之外,从而对第二墙体4下部实现装饰效果。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踢脚线7侧壁上设有一固定部74,该固定部74为与第一构件5的侧壁固定连接的金属板;于其他实施例中,踢脚线7下部也可除去底部,即踢脚线7下部不具有底部,该设置方式则可减小生成成本,且安装第一构件50更方便;同时也可在踢脚线7上不设置延伸部71,只通过固定部72将踢脚线固定。

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结构6包括第二构件60和插部61,所述的第二构件60和插部61为一体成型,并且第二构件60和插部61为经铝合金或不锈钢材质制成;所述的插部61的前部向下弯折,弯折角度为90°,使得插部60形成角钢的形状,该插部61部分插入至第二凹槽42内;具体的,插部61插入至第二凹槽42当中之后,该插部61的侧壁与第二凹槽42的内壁间具有间距,该间距为第二间隙 609,在所述的插部61的端部向外凸起形成第二凸部611,该第二凸部611与所述第二凹槽42的内壁相抵,第二凸部611的上方空出,形成了所述的第二间隙609,该第二凸部611在插入至第二凹槽42 之后,第二墙体4不会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构件60的侧壁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二撑部64,所述的第二层体32部分架设在该第二撑部64上,从而延伸部64对第二层体起到支撑作用;在所述的第二构件60的上端部上设有连接部66,该第二延伸部与第一层体的下端面固连;在所述的第一延伸部和连接部66之间设有一第三撑部65;所述的第二撑部64、连接部66、第三撑部及第二构件60一体成型。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结构6不同,具体的:所述连接构件6上还包括一装饰条67,该装饰条67为金属装饰条,该装饰条67上设有一插接部671,该插接部671插入至所述第二间隙609当中,实现对装饰条固定。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结构6不同,具体的:所述第二构件60上的第二撑部64上设有凸筋649,该凸筋649加强了第二撑部64的强度。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结构6不同,具体的:第二撑部64下方设有一第五延伸部70,所述第二撑部 64与第五延伸部70之间设有一连接筋701,该连接筋701上端固设于第五延伸部70上端面,下端固设于第二撑部64上端面上;所述第五延伸部70上设有一分隔部702,该分隔部702垂直于第五延伸部 70上,且该分隔部702金属板,所述的第二撑部64的端部与所述分隔部702侧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的分隔部702的部上设有多个胶槽 703,所述的胶槽703为V形槽,在所述分隔部702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撑部64位于同一水平面的隔离部704,在该隔离部704与第五延伸部70之间具有间隙,在所述分隔部704的下部胶接了装第二层体32。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结构不同,具体的:所述的第二墙体4的上端部与第五延伸部70无间距,插部设在与直接与所述第二撑部64的下端面相接触;插部61设在第五延伸部70上,并且由第五延伸部70下端面向下延伸形成。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结构6不同,具体的:所述第二构件60上设有一装饰条67,该装饰条67为金属线条,该装饰条67上设有一接入部671,该接入部671插入至第二墙体4上部的凹槽41内,在连接构件6上还设有第二撑部64,该第二撑部64上设有储胶凹槽648,吊顶石膏板可直接胶接到该储胶凹槽648上;在该第二撑部64上还设有凸筋649,该凸筋649与第二撑部64一体成型,且凸筋649垂直于第二撑部64下端面上。

实施例七:

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墙体4下部与第一连接结构5的连接方式不同,第二墙体4上部第二连接结构6的连接方式不同;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构件50、第一固定件593及第一定位槽591,所述的第一构件50已经在实施例一中具体解释,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的第一固定件593为一金属条,该第一固定件593的下部可卡入至定位腔内,所述的第一定位槽 591为设在第一固定件593上的U形开口槽,所述的第二墙体4的下端部设有第一插接部401,该第一插接部401为第二墙体4的下端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扁平状的木质条或者是大理石材质的条,该第一插接部401插入至所述的第一定位槽591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6包括第二构件60、第二定位槽693及第二定位槽691,所述的第二定位槽693与所述第二构件60 一体成型;所述的第二构件60在实施一中已经具体介绍过,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的第二定位槽691设在所述的第二定位槽693上,该第二定位槽691为一U形开口槽,所述的第二墙体4上端部设有可插入至所述的第二定位槽691内的第二插接部402,该第二插接部402 为与所述第二墙体4一体成型的木质条或者是大理石条。

实施例八:

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与所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墙体4 下部与第一连接结构5的连接方式不同,第二墙体4上部第二连接结构6的连接方式不同;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构件 50和第一定位槽591,所述的第一构件50上可拆卸连接有一金属固定条592,该固定条592为切面试Z形的金属条,该固定条592与所述第一构件50的侧壁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一U形的开口槽,该开口槽为所述第一定位槽591,所述的第二墙体4下部插入至该第一定位槽591内;同样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6包括第二构件60和第二定位槽602,所述的第二构件60在实施例一中已经具体解释过,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在该第二构件60上设置有一延伸条692,该延伸条692垂直于第二构件60的侧壁上,并与第二构件60一体成型,所述的延伸条692的前部向下弯折,弯折后的延伸条692端部与第二构件60的内壁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一开口向下的U形槽;该U 形槽为所述的第二定位槽691,所述第二墙体4上部穿入至所述第二定位槽691内,从而实现对第二墙体4上部固定。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