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系统及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3393发布日期:2018-11-09 22:0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系统及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背景技术: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是一种工厂生产的配筋板材,是一种轻质多孔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其具有良好的耐火、防火、隔音、隔热、保温等性能。

目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板、隔墙板、屋面板、楼板等。传统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在安装后,需要在相邻两块板之间使用粘结剂,然后再在中间缝隙处的表面铺贴玻璃纤维网格布等,以防板材墙面板缝开裂。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是以水泥、石灰、矿渣、砂、粉煤灰、发气剂、气泡稳定剂和调节剂等物质为主要原料,经磨细、计量配料、搅拌浇注、插钎、发气膨胀、静停、拔钎、切割、蒸、蒸压养护、成品加工等工序制造而成的多孔混凝土制品。主要适用于框架结构、现浇混凝土结土结构建筑的外墙填充、内墙隔断、屋面板和楼板等,也可应用于抗震圈梁构造多层建筑的外的外墙或保温隔热复合墙体,还可用于建筑屋面的保温和隔热。

与传统的黏土砖相比,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效应,提高建筑节能效果是一种新型墙体材料。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众多鼓励生产和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制品的政策。

因此,大力开发和应用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系统及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以部分或全部地改善、甚至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系统及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包括:

主板体,主板体由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延伸而成,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主板体的厚度,主板体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地布置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主板体的宽度,主板体还具有第三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地布置的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为主板体的长度;

第一配合体,第一配合体连接于主板体的第一侧壁,第一配合体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凸部,第一配合体由第一表面至凸部形成有第一顶沉陷部,第一配合体由第一表面至凸部形成有与第一顶沉陷部相对布置的第一底沉陷部;

与第一配合体匹配的第二配合体,第二配合体连接于主板体的第二侧壁,第二配合体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被构造来与凸部匹配钳合的凹部,凸部与凹部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配合体与第二配合体通过凸部与凹部的钳合而配合,第二配合体由第二表面至凸部形成有第二顶沉陷部,第二配合体由第二表面至凸部形成有与第二顶沉陷部相对布置的第二底沉陷部;

当第一配合体与第二配合体通过凸部和凹部配合连接时,第一顶沉陷部与第二顶沉陷部呈现构成顶凹槽,且第一底沉陷部与第二底沉陷部呈现构成底凹槽。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均为倾斜坡口状结构。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部呈倾斜坡口状结构。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均由两个斜面连接构成。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均由三个斜面连接构成。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部均由两个斜面连接构成。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部均由三个斜面连接构成。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顶凹槽的深度为20-30mm。

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示例中,底凹槽的深度为20-3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系统被用于制作如上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生产系统包括:

搅拌筒,搅拌筒内设置有由电机带动的搅拌轴,搅拌筒具有被构造来分别独立地实现启闭的多个原料进口,搅拌筒还设置有排料口;

与搅拌筒匹配连接的成型槽,成型槽具有与排料口相连通的通孔,成型槽的型腔内具有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相匹配的模板,成型槽还具有移出口;

推动装置,推动装置连接于成型槽,推动装置具有可伸缩运动的推杆,推杆被构造来驱动模板以进入成型槽的型腔或从型腔中脱离。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具有增加刚性连接的可靠性、避免裂缝产生的积极效果,同时解决了U型卡、网格布高出墙面的问题,使施工过程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使工程质量更加容易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拼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采用粘结剂对图4中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拼合接缝处粘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2-主板体;103-第二配合体;104-第一配合体;301-凹部;302-凸部;401-粘结剂;402-顶凹槽;403-底凹槽;500-生产系统;501-成型槽;502-推动装置;503-型腔;504-模板;505-搅拌筒;506-搅拌轴;507-原料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不矛盾或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实施方式以及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中,常规的设备、装置、部件等,既可以商购,也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自制。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对一些常规的操作和设备、装置、部件进行的省略,或仅作简单描述。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比较常见的是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是以水泥、石灰、矿渣、砂、粉煤灰、发气剂、气泡稳定剂和调节剂等物质为主要原料,经磨细、计量配料、搅拌浇注、插钎、发气膨胀、静停、拔钎、切割、蒸压养护、成品加工等工序制造而成的多孔混凝土制品。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主要适用于框架结构、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外墙填充、内墙隔断、屋面板和楼板等。争议加气混凝土板也可应用于抗震圈梁构造多层建筑的外墙或保温隔热复合墙体,还可用于建筑屋面的保温和隔热。

与传统的黏土砖相比,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效应,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其是一种新型墙体材料。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众多鼓励生产和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制品的政策。因此,大力开发和应用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具有使用时容易开裂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新的结构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蒸压加气混凝土进行说明。

参阅图1至图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是一种大体上呈平面的板状结构,基于实际使用—尤其是大面积拼接使用的需求—蒸压加气混凝土具有两个用于拼接的部分。如此,两个相邻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相互拼合时,前述之两个用于拼接的部分结合。有别于现有的平板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在侧边进行了凹陷设计,从而使得两个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在拼合时,可以使粘结剂401(如水泥浆)能够更好地结合于两者之间,并且可以消除凸出的水泥块,从而使其表面更加平整。此外,两者之间的拼合具有容错空间,可以在一定的冷热冲击下保持稳定的拼合。

以下详述。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包括主板体102、第一配合体104、第二配合体103。其中,主板体102为平面板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大致为长方体。

主板体102由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延伸而成(通常可以被定义为顶表面和底表面)。为了便于对其进行阐述和结构说明,将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主板体102的厚度。

主板体102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地布置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主板体102的宽度。

主板体102还具有第三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地布置的第四侧壁,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为主板体102的长度。

第一配合体104和第二配合体103在主板体102的宽度方向分布,且位于两侧。具体地,第一配合体104连接于主板体102的第一侧壁;与第一配合体104匹配的第二配合体103,第二配合体103连接于主板体102的第二侧壁。

其中,第一配合体104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凸部302。第一配合体104由第一表面至凸部302形成有第一顶沉陷部。第一配合体104由第一表面至凸部302形成有与第一顶沉陷部相对布置的第一底沉陷部。第一顶沉陷部和第一底沉陷部在主板体10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可以重合。或者,在其他的示例中,第一顶沉陷部和第一底沉陷部,在主板体10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互交错(即向主板体102的宽度防线相互偏移)。

第二配合体103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被构造来与凸部302匹配钳合的凹部301,凸部302与凹部301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配合体104与第二配合体103通过凸部302与凹部301的钳合而配合。

第二配合体103由第二表面至凸部302形成有第二顶沉陷部,第二配合体103由第二表面至凸部302形成有与第二顶沉陷部相对布置的第二底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和第二底沉陷部具有与第一顶沉陷部和第一底沉陷部相似的配合关系和空间分布。

作为一种更好的选择,第二顶沉陷部和第二底沉陷部具有与第一顶沉陷部和第一底沉陷部的空间分布方式以前述的交错拼合。如此可以使两个的拼合更加的牢固,更不易发生相互脱离而产生拼接部分的裂纹。

另外,第二顶沉陷部和第二底沉陷部、第一顶沉陷部和第一底沉陷部还具有以下阐述所限定的配合关系。当第一配合体104与第二配合体103通过凸部302和凹部301配合连接时,第一顶沉陷部与第二顶沉陷部呈现构成顶凹槽402,且第一底沉陷部与第二底沉陷部呈现构成底凹槽403。其中的顶凹槽402和底凹槽403能够作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之间拼合时的砂浆贮存结构,并且通过其凝结起到对两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的粘结。

前述的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可以被设置为直角形结构。或者更,优选地,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均为倾斜坡口状结构。倾斜坡口结构可以使混凝土板的局部应力集中的情况被缓解。基于相同的理由,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部呈倾斜坡口状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可以是以曲面(如弧形面)的形式来构成。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均由弯折的平面构成,以获得改善的接触面结合牢固性。作为一种可选的示例,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均由两个斜面连接构成。或者,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均由三个斜面连接构成。当然,第一顶沉陷部、第二顶沉陷部还可以由更多个斜面构成。具体可以根据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的尺寸来衡量进行取舍。另外,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部也可均由两个斜面连接构成。或者,第一底沉陷部、第二底沉陷部均由三个斜面连接构成。

基于不同的需要,前述的顶凹槽和底凹槽具有不同的期望深度。例如,顶凹槽的深度为20-30mm,底凹槽的深度为20-30mm。

基于以上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生产系统500。生产系统500被用于制作前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00。

生产系统500包括:

搅拌筒505,搅拌筒505内设置有由电机带动的搅拌轴506,搅拌筒505具有被构造来分别独立地实现启闭的多个原料进口507,搅拌筒505还设置有排料口;

与搅拌筒505匹配连接的成型槽501,成型槽501具有与排料口相连通的通孔,成型槽501的型腔503内具有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相匹配的模板504,成型槽501还具有移出口;

推动装置502,推动装置502连接于成型槽501,推动装置502具有可伸缩运动的推杆,推杆被构造来驱动模板504以进入成型槽501的型腔503或从型腔503中脱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