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1875发布日期:2018-12-18 20:4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存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最早出现的自行车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时代的进步,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出现,且自行车凭借环保、节能、零排放、价格低廉、锻炼身体、无需驾照、来去自由的优点,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行车,然而随着自行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比如有的自行车用户住的楼层太高携带自行车不方便就把自行车停放在街道上,由于一部分人对自行车胡乱停放带来了堵塞人行交通、影响市容等问题,市民要求整治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为了解决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问题,为了使人们继续方便的使用自行车,就要设计出一种方便人们停车的装置,并且不会造成交通堵塞,且能够给人们带来便利。根据对自行车停放装置市场调查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并不是很多,而且有些都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远远不能解决自行车停放堵塞人行交通的问题,并且成本较高,占地面积较大,还要运用电能且不能达到节能的目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应根据可持续发展趋势,应在解决自行车乱停乱放导致交通堵塞的基础之上达到方便、快捷、安全、节能、省力、占地面积小、设计巧妙、成本低的优点,使得这种装置大规模的推广。

目前自行车停放装置发展缓慢,自动化程度不高,而且推广应用并不多,主要是有以下的几个突出问题:1、停放占地面积大。不少自行车停放装置仍然采用一层的停放方式不能很好的减少占地面积,空间利用率太低。2、成本高。目前很多自行车停放装置多采用电力驱动,需要安置电机,而且自行车重量并不算很轻,所以电机要求较高,进而大大增加成本。3、科技含量低。目前所使用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多数制造工艺水平不高,设计不够巧妙,以至于不能满足当今干科技的需求。4、不够节能环保。现在很多自行车停放装置需要电力驱动,需要牵电线而且非常浪费电能。因此在现有的自行车停放装置中,具有占地面积较大、设计不够巧妙、不够节能环保、不够方便快捷等缺陷,不利于自行车的停放,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自行车停放的问题,为此,研究方便、快捷、安全、节能、省力、占地面积小、设计巧妙、成本低的自行车停放装置在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同时也能方便用户停放自行车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江门市李俊强先生发明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停放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在地面的矩形框架,框架上均匀设置有多组锁紧车轮架,每一组锁紧车轮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锁紧杆,锁紧杆两端固定在框架的两侧,并且每一锁紧杆的中部向上拱起。便于停放、规划及锁紧自行车,防止自行车被盗,方便自行车的停放规划。然而此装置存在的问题是可停放自行车的数量少、占地面积大、科技含量低。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自行车停放装置占地面积大且不够节能环保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其整体停车架具有结构安全、省力、方便、节约空间、多功能性的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层停车架,第一层停车架上方对应设置第二层停车架;

所述第二层停车架包括停车板装置,其上夹持固定自行车;

所述停车板装置底部可与助力升降装置连接,在助力升降装置的带动下沿可控旋转装置上下移动以完成第二层停车或取车;

所述可控旋转装置在人力作用下旋转并带动停车板装置转动以完成自行车在第二层设定位置的存放。

进一步的,所述停车板装置包括停车板,所述停车板顶面设置滑轨,滑轨端部设置车轮夹持装置,停车板底面设置多个万向轮。

进一步的,所述车轮夹持装置包括夹持车轮两侧面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与弹性元件配合,弹性元件可顶紧夹持组件进而夹持住车轮。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顶部与夹持按钮配合,按动夹持按钮可使夹持组件释放对车轮的夹持力。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按钮包括按动杆,按动杆底部与连杆铰接,连杆底部与夹持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处还设置夹持钩,所述夹持钩包括第一杆体,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通过弹簧连接,第二杆体与折杆连接,折杆端部设置钩体,所述夹持组件处设置卡块,钩体与卡块配合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停车板一端与助力升降装置配合并在该端设置钩环结构,停车板另一端设置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可控旋转装置包括底部与第一层停车架连接的旋转主轴,旋转主轴顶部与旋转架连接,且旋转架可沿旋转主轴转动;所述旋转主轴侧壁上设置竖直导轨,停车板装置底部可沿竖直导轨上下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主轴侧部设置有多个水平向的环形导轨,环形导轨在与竖直导轨配合处设置开口,使停车板装置沿竖直导轨上升后沿环形导轨水平移动至设定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架沿周向设置多个连杆,连杆端部与竖直的旋转棍连接,相邻连杆之间具有设定间隙;所述停车板装置设置有与旋转棍插接配合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架沿周向还与多个竖直的旋转驱动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架底部与棘轮机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助力升降装置包括收线器,收线器上缠绕有绳索;所述收线器与钢片弹簧机构连接,绳索还与升降键连接,所述升降键带有卡槽与竖直导轨卡合,在收线器转动时升降键实现上下移动,升降键与停车板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键还带有弧形卡槽可与环形导轨卡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安全锁装置,所述安全锁装置包括与收线器同轴连接的齿轮,齿轮与竖向的齿条啮合传动,齿条顶部可插入旋转架连杆之间的间隙处以阻止旋转架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停车架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上环向设置多个停车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存取装置,采用双层旋转立体结构,实现了节省空间、有序放置的目的;同时底部停车装置采用市面上普遍的简易装置,实现了装置的多功能性;整个装置满足了用户即停即存、即取即走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在减少停车占地面积的同时,灵活巧妙的帮助用户快捷、安全、省力的停放自行车,大大提高了停车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停放存取一体化装置完全使用人力实现功能,摆脱了电力等非人力的束缚,响应了国家生态环保的号召,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且在装置中使用助力器,在完全使用人力的基础上极大限度的减少人力,实现省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轴测图;

图2为第一层停车架轴测图;

图3为停车板装置正视图;

图4为车轮夹持装置左视图;

图5为车轮夹持装置轴测图;

图6为助力升降装置轴测图;

图7为升降键轴测图;

图8为旋转主轴正视图;

图9为可控旋转装置轴测图;

图10为可控旋转装置仰视图;

图11为安全锁装置轴测图;

图12为安全锁装置的齿轮齿条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中,Ⅰ第一层停车架,Ⅱ停车板装置,Ⅲ助力升降装置,Ⅳ可控旋转装置;

Ⅰ-01停车架,Ⅰ-02底盘;

Ⅱ-01停车板,Ⅱ-02万向轮,Ⅱ-03夹持按钮,Ⅱ-04夹持板,Ⅱ-05弹簧,Ⅱ-06夹持钩,Ⅱ-07夹持外壳,Ⅱ-08车轮夹持装置,Ⅱ-09钩环结构,Ⅱ-10 把手,Ⅱ-11按动杆,Ⅱ-12连杆,Ⅱ-13第一杆体,Ⅱ-14第二杆体,Ⅱ-15弹簧,Ⅱ-16折杆,Ⅱ-17钩体,Ⅱ-18卡块;

Ⅲ-01钢片弹簧机构,Ⅲ-02收线器,Ⅲ-03助力器主轴,Ⅲ-04升降键,Ⅲ-05 竖直导轨;

Ⅳ-01安全锁装置,Ⅳ-02环形导轨,Ⅳ-03旋转主轴,Ⅳ-04旋转架,Ⅳ-05 旋转棍,Ⅳ-06旋转驱动杆,Ⅳ-07棘轮,Ⅳ-08棘轮卡,Ⅳ-09连杆,Ⅳ-1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自行车停放装置占地面积较大、设计不够巧妙、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不够节能环保、不够方便快捷等缺陷,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方便人们停放自行车并能够减少停车的占地面积,且方便、快捷、安全、节能,在减少停车占地面积的同时,灵活巧妙的帮助用户快捷、安全、省力的停放自行车,大大提高了停车的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在停放自行车的过程中加入并运用了一些巧妙的机构,抛弃了引用电能的方法,达到了既省力又节能的效果。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其为双层立体停车架结构,包括第一层停车架Ⅰ、停车板装置Ⅱ、助力升降装置Ⅲ和可控旋转装置Ⅳ四部分组成。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存取装置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其中可控旋转装置Ⅳ位于总装置的最上端,助力升降装置Ⅲ位于可控旋转装置Ⅳ下方,第一层停车架Ⅰ位于总装置最下方,停车板装置Ⅱ不停车时不与升降键配合,若有用户停车,则将停车板装置Ⅱ与升降键配合,并借助升降键带动其运动,停车板装置Ⅱ可在纯人力双层可控助力自行车存取装置第一层到第二层中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层停车架Ⅰ位于总装置的最下方且贴近地面,第一层停车架Ⅰ主要由底盘Ⅰ-02和固定在底盘Ⅰ-02围绕旋转主轴Ⅳ-03呈环形分布的停车架Ⅰ-01构成,用户在第一层停车时可直接将自行车沿底盘半径方向推入底部停车装置Ⅰ中的停车架Ⅰ-01中,用户推动自行车,前轮进入停车架Ⅰ-01用户用锁完成前轮的锁定,从而完成自行车在第一层的停放。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层停车架Ⅰ设置11个停车位,即在底盘Ⅰ-02上设置11组停车架Ⅰ-01。

第一层停车架Ⅰ采用目前市面上相对普遍的停车固定方式,简单易操作,充分利用底部位置优势设计,实现了整个停车装置的多功能性;同时第一层停车架Ⅰ采用双固定设置,既方便了第一层停车架的安装操作,又有很好的稳定性,为上层停车装置提供了很好的底部基础。

如图3、图4所示,停车板装置Ⅱ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停车板Ⅱ-01、万向轮Ⅱ-02、车轮夹持装置Ⅱ-08。停车板Ⅱ-01主要起支撑、固定自行车的作用,保证自行车在由水平到竖直再上升到停车层的过程中的安全。停车板Ⅱ-01靠近旋转主轴Ⅳ-03的一端是一个便于和升降键Ⅲ-04连接的钩环结构Ⅱ-09(可以采用金属曲型挂钩),可与升降键在上升过程中实现临时的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保证有动力可以带动停车板Ⅱ-01由水平到竖直再上升到停车层。停车板Ⅱ-01的板面有一条贯穿板面的滑轨,供自行车车轮进入,供自行车的车轮进入,滑轨在车轮夹持装置对自行车实现固定的基础上再一次对自行车前后轮进行水平方向的固定,防止自行车在装置中相对停车板左右晃动发生危险,保证自行车顺利完成停放。停车板Ⅱ-01远离旋转主轴Ⅳ-03的一端设有便于人拉动停车板Ⅱ-01的把手Ⅱ-10,把手Ⅱ-10在用户取车时为其提供一个合适的操作位置,借助助力升降装置Ⅲ进而使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装置Ⅱ下降到第一层。

停车板Ⅱ-01接近地面的一面中靠近旋转主轴Ⅳ-03的一端和远离旋转主轴Ⅳ-03的一端各装有一只万向轮Ⅱ-02,万向轮根据计算数据合理的安装在停车板下面的合适位置,万向轮可在竖直导轨Ⅲ-05、环形导轨Ⅳ-02中实现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转动。万向轮可沿竖直导轨Ⅲ-05在助力升降装置Ⅲ的作用下使载有自行车停车板装置Ⅱ由水平转向竖直,然后上升到第二层停车层,用户转动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旋转驱动杆Ⅳ-06进而带动旋转架Ⅳ-04旋转,使得固定在旋转架Ⅳ-04上的旋转棍Ⅳ-05拨动已经上升到第二层的停车板装置Ⅱ,而万向轮Ⅱ-02 固定在停车板Ⅱ-02两端,从而使得万向轮Ⅱ-02水平转动,进而停车板装置Ⅱ完成变轨滑向停车位。

停车板Ⅱ-02上靠近旋转主轴Ⅳ-03的一端设有车轮夹持装置Ⅱ-08,车轮夹持装置Ⅱ-08可以夹持前车轮也可以夹持后车轮,根据人们的习惯本申请将车轮夹持装置Ⅱ-08夹持前车轮,车轮夹持装置Ⅱ-08根据普遍自行车车长固定在停车板靠近旋转主轴的一端的合适位置上;车轮夹持装置Ⅱ-08设置夹持车轮两侧面的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可采用夹持板Ⅱ-04,夹持板Ⅱ-04与弹性元件(即弹簧Ⅱ-05)配合,弹簧Ⅱ-05可顶紧夹持板Ⅱ-04进而夹持住车轮。

夹持板Ⅱ-04顶部与夹持按钮Ⅱ-03配合,按动夹持按钮可使夹持板Ⅱ-04释放对车轮的夹持力。夹持按钮Ⅱ-03包括按动杆Ⅱ-11,按动杆Ⅱ-11底部与连杆Ⅱ-12铰接,连杆Ⅱ-12底部与夹持板Ⅱ-04连接。夹持板Ⅱ-04处还设置夹持钩Ⅱ-06,夹持钩Ⅱ-06包括第一杆体Ⅱ-13,第一杆体Ⅱ-13和第二杆体Ⅱ-14之间通过弹簧Ⅱ-15连接,第二杆体Ⅱ-14与折杆Ⅱ-16连接,折杆Ⅱ-16端部设置钩体Ⅱ-17,夹持板Ⅱ-04处设置卡块Ⅱ-18,钩体Ⅱ-17与卡块Ⅱ-18配合设置。当用户停车时,推动自行车沿停车板滑轨进入停车板,当自行车前轮进入车轮夹持装置Ⅱ-08前轮碰撞夹持钩Ⅱ-06,夹持钩Ⅱ-06有与两个夹持板Ⅱ-04配合的金属钩,夹持钩Ⅱ-06被碰撞后钩体Ⅱ-17与卡块Ⅱ-18不再卡合,即与两个夹持板Ⅱ -04解除配合,进而夹持板Ⅱ-04借助弹簧Ⅱ-05弹力夹紧自行车前轮,从而完成自行车的固定。夹持钩Ⅱ-06主要起到防止夹持板Ⅱ-04闭合的作用,若有力作用到夹持钩Ⅱ-06,夹持钩Ⅱ-06与夹持板Ⅱ-04之间便失去配合。按动车轮夹持装置Ⅱ-08上方夹持按钮Ⅱ-03,夹持按钮Ⅱ-03的连杆Ⅱ-12带动两夹持板Ⅱ-04 克服弹簧弹力相背运动,进而夹持板Ⅱ-04释放对车轮的夹持力,车轮移动时夹持钩Ⅱ-06凭借弹簧Ⅱ-15弹力恢复原位,夹持板Ⅱ-04重新与夹持钩Ⅱ-06配合,进而夹持钩Ⅱ-06使夹持板张开并产生防止夹持板Ⅱ-04闭合的作用,进而解除对自行车前轮的夹持。

停车板Ⅱ-02上设有略微大于旋转棍截面大小的卡槽,当其上升到第二层时,卡槽可供旋转棍插入其中,从而用户可对停车板装置的旋转提供旋转动力。

车轮夹持装置Ⅱ-08借助弹簧Ⅱ-05的弹力从而夹紧前轮起到固定作用,从弹簧Ⅱ-05和夹持板Ⅱ-04之间力的作用运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证明:

其中:

G=线材的刚性模数,单位N/mm^2(即切变模量):碳素弹簧钢丝(如65Mn) 以及常用弹簧钢丝79000;不锈钢丝71000,硅青铜线G=41000

d=线径(mm) (2)

Do=外径(mm) (3)

Dm=中径=Do-d(mm) (4)

N=总圈数 (5)

Nc=有效圈数=N-2 (6)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F=kX (7)

F为夹持板Ⅱ-04对自行车车轮的夹持力;

μ=前轮夹持板的摩擦系数;

μ×F=f (8)

f=前轮夹持板与自行车前轮之间的摩擦力;

进而利用f在自行车竖直上升的过程中保证不掉落,从而保证停车安全。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助力升降装置Ⅲ由助力器、升降键Ⅲ-04、竖直导轨Ⅲ-05构成,收线器、助力器和安全锁装置为同轴机构且装置外安装有三联轴保护壳,旋转主轴、旋转驱动杆和旋转架为同轴机构。绳索自收线器从外壳由内向外延出一条分绳供人手牵引,为停车板装置上升提供动力。当自行车在处于水平状态的停车板装置Ⅱ中固定好之后,用手拉动收线器Ⅲ-02从外壳由内向外延出的绳索,借助助力升降装置Ⅲ中助力器的助力作用,利用与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Ⅱ-01靠近旋转主轴Ⅳ-03的一端连接的升降键Ⅲ-04,升降键Ⅲ-04带有卡槽与竖直导轨Ⅲ-05配合,可在其内实现自由移动;收线器缠绕的绳索另一端与升降键Ⅲ-04连接,拉动绳索收线器转动时带动升降键上下移动,升降键还与停车板的钩环结构连接实现联动,进而将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Ⅱ-01实现由水平到竖直再上升到第二层的运动。升降键在此装置中起到临时中介的作用,可根据用户需要与停车板装置实现临时连接。升降键Ⅲ-04还带有弧形卡槽可与环形导轨Ⅳ-02 卡合,升降键Ⅲ-04升到环形导轨Ⅳ-02处后,可控旋转装置Ⅳ转动中,升降键Ⅲ-04的弧形卡槽可与环形导轨配合,停车板Ⅱ-01的卡槽与旋转棍Ⅳ-05卡合,进而停车板Ⅱ-01可随之旋转至设定位置。

其中助力升降装置Ⅲ中的助力器在停车板装置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的助力作用,助力器采用钢片弹簧机构Ⅲ-02,钢片弹簧机构Ⅲ-02由缠绕在助力器主轴Ⅲ-03上的钢片弹簧构成,钢片弹簧缠绕在助力器主轴Ⅲ-03产生使助力器主轴Ⅲ-03旋转的力,从而拉动绳索,绳索连接升降键Ⅲ-04产生助力作用。助力器充分利用钢片弹簧的特征,在装置使用纯人力的基础上给用户减少用力。停车板Ⅱ-01在由水平到竖直再上升的过程中停车板装置Ⅱ中的万向轮Ⅱ-02一直与助力升降装置Ⅲ中竖直导轨Ⅲ-05契合,保证停车板装置Ⅱ能够畅通的由水平到竖直再上升,进而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装置Ⅱ上升到指定位置。

其中助力升降装置Ⅲ借助钢片弹簧机构Ⅲ-01产生力来使自行车竖直上升,可运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证明:

F=(ED^4*)ψ/(3670*n*D)*L (9)

其中,E=弹簧模量,D=中径,d=线径,n=有效圈数,L=扭臂长度;

弹簧的扭力,主要取决于它的弹性系数的大小,而弹性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横截面积、单位长度内的圈数。

G=自行车的重力;

F=助力器的提升力;

F>G (10)

所以可以借助助力器提升自行车,进而保证停车顺利。

如图5、图7、图8、图9和图10,可控旋转装置Ⅳ由旋转主轴Ⅳ-03、环形导轨Ⅳ-02、旋转驱动杆Ⅳ-06、旋转架Ⅳ-04、旋转棍Ⅳ-05、棘轮Ⅳ-07、棘轮卡Ⅳ-08、安全锁装置Ⅳ-01构成。旋转主轴、旋转驱动杆、旋转架为同轴机构,且实现同轴固定连接。

旋转架Ⅳ-04沿周向设置多个连杆Ⅳ-09,连杆Ⅳ-09端部与竖直的旋转棍Ⅳ -05连接,相邻连杆Ⅳ-09之间具有设定间隙Ⅳ-10;停车板的卡槽与旋转棍插接配合。旋转架Ⅳ-04沿周向与多个竖直的旋转驱动杆Ⅳ-06连接。

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旋转主轴Ⅳ-03与旋转架Ⅳ-04连接,当停车板装置Ⅱ上升到指定位置时,安全锁装置Ⅳ-01解除对旋转架Ⅳ-04的锁定,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旋转棍Ⅳ-05插入停车板装置Ⅳ中停车板Ⅱ-01在其相应位置的卡槽。在总体装置外部,可控旋转装置Ⅳ外延出旋转驱动杆Ⅳ-06,人在总装置外部推动旋转驱动杆Ⅳ-06产生动力,用户在装置外转动旋转驱动杆即可实现停车板装置围绕旋转主轴的转动;同时可控旋转装置Ⅳ设有棘轮Ⅳ-07和棘轮卡Ⅳ-08,保证可控旋转装置Ⅳ-08中旋转架Ⅳ-04单方向旋转,从而保证了停车过程的安全性,进而停车板装置Ⅱ中的万向轮Ⅱ-02由助力升降装置Ⅲ中的竖直导轨Ⅲ-05进入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环形导轨Ⅳ-02,即可借助可控旋转装置Ⅳ转动已经上升到第二层的停车板装置Ⅱ,进而将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装置Ⅱ停到指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可控旋转装置Ⅳ内设有12个竖直停车位。

其中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安全锁装置Ⅳ-01,由一个与助力器、收线器同轴联动的齿轮和竖向的齿条组成,齿条顶部可插入旋转架连杆Ⅳ-09之间的间隙Ⅳ -10处以阻止旋转架转动。当停车板装置到达装置底部水平位置时,齿条插入旋转架的间隙Ⅳ-10中阻止旋转架的转动,当停车板上升到装置第二层时,齿条恢复到正常位置,不再阻碍旋转架的转动。安全锁装置对于整个可控旋转装置既可以在停车板装置到达装置底部水平位置时保证整体装置的安全性,又可以对旋转装置的旋转功能进行一定的控制。可控旋转装置Ⅳ采用齿轮和齿条配合来保证停车过程中旋转架Ⅳ-04不会随意转动,齿轮和齿条配合关系如图11所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齿轮与齿条传动特点,齿轮作回转运动,齿条作直线运动。

其中,V=齿条直线的速度,d=齿轮分度圆直径,n=齿轮转速;

其啮合线N1N2与齿轮的基圆相切N1由于齿条的基圆为无穷大,所以啮合线与齿条基圆的切点N2在无穷远处。齿轮与齿条啮合时,不论是否标准安装(齿轮与齿条标准安装即为齿轮的分度圆与齿条的分度圆相切),其啮合角α恒等于齿轮分度圆压力角α,也等于齿条的齿形角;齿轮的节圆也恒与分度圆重合。只是在非标准安装时,齿条的节线与分度线不再重合。齿轮与齿条正确啮合条件是基圆齿距相等,齿条的基圆齿距是其两相邻齿廓同侧直线的垂直距离:

Pb=Pcosα=πmcosα (13)

齿轮与齿条的实际啮合线为B1B2,即齿条顶线及齿轮齿顶圆与啮合线N1N2 的交点B2及B1之间的长度。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安全锁装置Ⅳ-01中齿轮和齿条的传动比,进而可保证可控旋转装置Ⅳ与助力升降装置Ⅲ不冲突,保证安全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存取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层停车:用户在第一层停车时可直接将自行车沿所述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旋转主轴Ⅳ-03呈环形水平停放,用户推动自行车,将自行车沿底盘Ⅰ-02半径方向推入所述底部停车装置Ⅰ中的停车架Ⅰ-01中,用户推动自行车,前轮进入停车架Ⅰ-01,进而用户用锁完成前轮的锁定,从而完成自行车在第一层的停放。

第一层取车:用户可直接利用锁配对的钥匙解除自行车前轮和所述底部停车装置Ⅰ中的停车架Ⅰ-01的锁定,进而取走自行车。

第二层停车:首先用户需要推动自行车使自行车前轮进入所述停车板装置Ⅱ中停车板Ⅱ-01的滑轨,自行车前轮沿停车板Ⅱ-01上的滑轨向前滚动,当自行车前轮进入车轮夹持装置Ⅱ-08,当自行车前轮进入车轮夹持装置Ⅱ-08前轮碰撞夹持钩Ⅱ-06,夹持钩Ⅱ-06被碰撞后与两个夹持板Ⅱ-04解除配合,进而夹持板Ⅱ-04借助弹簧Ⅱ-05弹力夹紧自行车前轮,从而完成自行车的固定。进而用手拉动收线器Ⅲ-02从外壳由内向外延出的绳索,借助所述助力升降装置Ⅲ中助力器的助力作用,利用与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装置Ⅱ连接的升降键Ⅲ-04实现联动,进而将载有自行车的停车板装置Ⅱ实现由水平到竖直再上升到第二层的运动。同时所述安全锁装置Ⅳ-01解除对所述可控旋转装置Ⅳ的锁定,进而使停车板装置Ⅱ在第二层转动不受限制。当转动所述可控旋转装置Ⅳ外延出的旋转驱动杆Ⅳ -06,进而停车板装置Ⅱ中的万向轮Ⅱ-02由助力升降装置Ⅲ中的竖直导轨Ⅲ-05 进入可控旋转装置Ⅳ中的环形导轨Ⅳ-02,即可借助所述可控旋转装置Ⅳ转动已经上升到第二层的所述停车板装置Ⅱ,进而将载有自行车的所述停车板装置Ⅱ停到指定位置。

第二层取车:用户转动所述可控旋转装置Ⅳ外延出的旋转驱动杆Ⅳ-06,使要取的车对应的停车板装置Ⅱ转到助力升降装置Ⅲ中升降键Ⅲ-04位置,向下拉动位于停车板装置Ⅱ中停车板Ⅱ-01后端的把手Ⅱ-10,通过停车板装置Ⅱ中万向轮Ⅱ-02在助力升降装置Ⅲ的竖直导轨Ⅲ-05中向下滑动,进而完成停车架由第二层下降到第一层,进而由竖直到水平。进而用户按动车轮夹持装置Ⅱ-08上方夹持按钮Ⅱ-03便可使夹持板Ⅱ-04重新与夹持钩Ⅱ-06配合,进而夹持钩Ⅱ-06使夹持板张开并产生防止夹持板Ⅱ-04闭合的作用,进而解除对自行车前轮的夹持。进而将车从所述停车板装置中推动出去,从而完成第二层的取车。

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纯人工双层助力可控停车方式,并在抛弃电力驱动的情况下采用了钢片弹簧机构确保了省力,实现了节能环保和成本低的优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停车过程巧妙易操作,并且整个装置是双层的,极大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停放装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方便、快捷、安全、节能、省力、占地面积小、设计巧妙、成本低等优点,确确实实的弥补了现有的自行车停放装置的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