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1774发布日期:2018-11-02 21:29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被动房保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被动房是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所有消耗的一次能源总和不超过120千瓦·小时/(平米.年)的房屋,是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

现有被动房的楼顶设置有穿屋面的通气管道,以实现室内外间的空气交换。然而,由于现有被动房的排气管道与屋面之间存在冷桥,因此导致被动房的节能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降低被动房能耗的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包括屋顶墙面、屋顶保温层及第一通气管道,所述屋顶保温层固定设置于所述屋顶墙面的上方,所述屋顶保温层及所述屋顶墙面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屋顶保温层及所述屋顶墙面通过通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外部,所述第一通气管道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屋顶保温层及所述屋顶墙面;还包括第二通气管道,所述第二通气管道套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第二通气管道套接于所述屋顶保温层通孔的内部,所述第二通气管道与所述屋顶保温层的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内表面与所述屋顶墙面通孔的内表面共面,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底面与所述屋顶墙面的顶面接触,以支撑于所述屋顶墙面的顶部,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气管道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通气管道与所述屋顶墙面之间均填充有聚氨酯发泡层。

作为优选,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还包括中空的挡板,所述挡板套接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外部,所述挡板的中空部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过盈配合,所述挡板套接于所述屋顶墙面通孔的内部,所述挡板与所述屋顶墙面的通孔过盈配合,所述挡板的底面与所述屋顶墙面的底面共面,所述挡板的顶面与所述聚氨酯发泡层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顶部通过胶体密封且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顶部连接有通气端口,所述通气端口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通气端口呈锥型,所述通气端口的底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过盈配合,所述通气端口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顶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屋顶保温层的外部环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第一防水部、第二防水部及第三防水部,所述第一防水部设置于所述屋顶保温层与所述屋顶墙面之间,所述第二防水部设置于所述屋顶保温层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之间,所述第三防水部位于所述屋顶保温层的上方,所述第三防水部紧密套接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外部,所述第三防水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防水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屋顶保温层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密封的保温腔室。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防水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的外表面通过建筑密封胶密封且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防水部通过混凝土与所述屋顶保温层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通气管道,并且在所述第二通气管道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通气管道与所述屋顶墙面之间均填充有所述聚氨酯发泡层,在保证所述第一通气管道及所述第二通气管道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所述第一通气管道与所述屋顶墙面之间的彻底隔绝,从而避免了冷桥的发生,进而大大节省了被动房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断面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以上各图中:1、屋顶墙面;2、屋顶保温层;3、第一通气管道;4、第二通气管道;5、聚氨酯发泡层;6、挡板;7、通气端口;8、防水层;801、第一防水部;802、第二防水部;803、第三防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和图2,一种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包括屋顶墙面1、屋顶保温层2及第一通气管道3,所述屋顶保温层2固定设置于所述屋顶墙面1的上方,所述屋顶保温层2及所述屋顶墙面1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屋顶保温层2及所述屋顶墙面1通过通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外部,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上下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屋顶保温层2及所述屋顶墙面1;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还包括第二通气管道4,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套设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套接于所述屋顶保温层2通孔的内部,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与所述屋顶保温层2的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内表面与所述屋顶墙面1通孔的内表面共面,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底面与所述屋顶墙面1的顶面接触,以支撑于所述屋顶墙面1的顶部,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与所述屋顶墙面1之间均填充有聚氨酯发泡层5。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并且在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与所述屋顶墙面1之间均填充有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在保证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及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与所述屋顶墙面1之间的彻底隔绝,从而避免了冷桥的发生,进而大大节省了被动房的能耗。

上述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及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均为UPVC圆管。

为了提高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形成的效率,如图1所示,被动房楼顶保温装置还包括中空的挡板6,所述挡板6套接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外部,所述挡板6的中空部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过盈配合,所述挡板6套接于所述屋顶墙面1通孔的内部,所述挡板6与所述屋顶墙面1的通孔过盈配合,所述挡板6的底面与所述屋顶墙面1的底面共面,所述挡板6的顶面与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挡板6,能够使得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快速填充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及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之间腔室的内部,同时快速堆积、固定及成型,避免了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松弛及脱落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形成的效率,同时提高了所述聚氨酯发泡层5形成后的保温效果,进而进一步节省了被动房的能耗。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顶部通过胶体密封且固定连接,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

进一步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顶部连接有通气端口7,所述通气端口7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通气端口7呈锥型,所述通气端口7的底部套接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过盈配合,所述通气端口7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顶部通过胶体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通气端口7起到导流作用,从而避免经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排出的空气扩散至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管壁,并将冷量传递给所述第一通气管道3的管壁,进而进一步提高了保温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屋顶保温层2的外部环设有防水层8,所述防水层8包括第一防水部801、第二防水部802及第三防水部803,所述第一防水部801设置于所述屋顶保温层2与所述屋顶墙面1之间,所述第二防水部802设置于所述屋顶保温层2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之间,所述第三防水部803位于所述屋顶保温层2的上方,所述第三防水部803紧密套接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外部,所述第三防水部803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防水部803的内表面与所述屋顶保温层2的顶面之间形成有密封的保温腔室,所述防水层8在起到防水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起到隔绝外部空气的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了保温效果。

上述中作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防水部803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通气管道4的外表面通过建筑密封胶密封且固定连接;另外,所述第三防水部803通过混凝土与所述屋顶保温层2固定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