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2870发布日期:2019-02-15 20:48阅读:7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库,尤其是涉及一种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城市经济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停车状况的尴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慨“买车容易养车难、停车更难”。小车白天在路上颠簸,晚上主人回了家爱车却常常找不到“窝”,除了公共停车位的匮乏,小区停车难也成了很多业主的心病。随之而来的,是“冲冠一怒为车位”,京城房地产项目中由车位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有些楼盘甚至上演了一幕幕“血腥暴力版”。

私家车的渴望与国家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汇成了迅猛发展的滚滚车流,仿佛在不经意间,停车问题却与不尽如人意的交通危机一起,将这个城市撞了个措手不及。

有车就有行,有行必有停,随着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买车家庭的不断增加,以及“一户数车”现象的出现,居住小区的车位紧缺就成了一个令人挠头的顽症。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静态交通(车辆停放状态)问题,静态交通是相对于动态交通(车辆行驶状态)而存在的一种交通形态,二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停车设施是城市静态交通的主要内容,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种车辆的不断增加,对停车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两者之间失去平衡,城市里就会出现停车难的一系列问题。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机动车辆平均增长速度在15%-20%,而同时期城市停车基础设施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3%,特别是大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停车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的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包括:

车库框架,设置于地面上;

地基框架,设置于地下;

一层通车板,设置于车库框架底部;

电梯,设置于车库框架内,用于带动车辆在X、Y、Z方向上移动;

停车板,设有多个,分布设置于车库框架内,且位于电梯的一侧或两侧;

电梯升降机构,设置于地基框架内,与所述电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库框架包括顶板和多个车库支撑柱,所述顶板通过车库支撑柱架设于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地基框架包括地下支撑板和多个地下支撑柱,所述地下支撑板和多个地下支撑柱形成矩形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包括电梯主体和丝杆,所述电梯主体通过丝杆与电梯升降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主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Z板、Y板和X板,所述Z板上设有与丝杆连接的丝杆螺母以及用于驱动Y板运动的Y驱动机构,所述Y板上设有用于驱动X板运动的X驱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X驱动机构和Y驱动机构均包括相连接的360度舵机和直齿。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升降机构包括步进电机、电机支撑柱和电机支撑板,所述步进电机通过电机支撑柱和电机支撑板固定于一层通车板与地基框架之间,所述步进电机通过法兰联轴器与电梯连接。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基板,该基板通过基板升降机构固定于电梯升降机构上,且基板的形状与一层通车板的形状相配合,以形成一可通行面。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升降机构包括相连接的180度舵机和曲柄,所述180度舵机固定于电梯升降机构上,所述曲柄与基板连接。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用于采集所述立体车库内状态信息的检测机构,该检测机构包括热成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或超声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结构简单,可方便地安装于已建楼房之间充分利用小区空间,解决车位紧张问题,工程报价远小于小区地下车库(计算包括后期运营维护费用)。

2)本实用新型电梯具有X、Y、Z三个方向的运动能力,可方便地将车辆自动移动至指定车位处。

3)本实用新型地基框架设置于地下,方便车辆入库出库,也进一步减小了占地面积。

4)本实用新型电梯升降采用丝杆轴套传动,实际架设过程中每根丝杆上下各套两个水平轴承,用以均分车体的重力,减轻步进电机的负担。

5)车库具有电梯升降机构、检测机构、基板升降机构等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6)本实用新型还可设置基板,当车库处于闲置状态时,可将基板与一层通车板对接组合成可通行面,这样一层就可以通车或通人,使得立体车库可与小区过道结合设置,不需停放车辆时过道可以正常通行,基本不妨碍居民正常工作生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梯主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梯升降系统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顶板,2—车库支撑柱,3—光轴,4—丝杆,5—电梯主体,6—一层通车板,7—基板,8—地下支撑柱,9—地下支撑板,10—停车板,11—电机支撑柱,12—法兰联轴器,13—电机支撑板,14—42步进电机,15—丝杆螺母,16—Z板,17—第一360度舵机,18—第一直齿,19—Y板,20—X板,21—第二直齿,22—第二360度舵机,23—曲柄,24—180度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地基框架、一层通车板6、电梯、停车板10和电梯升降机构,车库框架设置于地面上,地基框架设置于地下,一层通车板6设置于车库框架底部,为车辆的通行通道;电梯设置于车库框架内,用于带动车辆在X、Y、Z方向上移动,精确控制车辆的出入库;停车板10设有多个,分布设置于车库框架内,且位于电梯的一侧或两侧,为车辆的停车位置;电梯升降机构设置于地基框架内,连接电梯。电梯升降机构接收指令控制电梯动作,将车辆移动至特定停车板上。

上述立体车库可以与移动终端、车库终端组合形成一车库系统,车库终端分别连接移动终端和立体车库。车主在需要停车或取车时,通过移动终端向车库终端发送请求信息,车库终端根据检测机构传送的立体车库实时状态,控制立体车库动作,实现车辆的入库或出库。

车库框架包括顶板1和多个车库支撑柱2,顶板1通过车库支撑柱2架设于地面上。

地基框架包括地下支撑板9和多个地下支撑柱8,地下支撑板9和多个地下支撑柱8形成矩形框架结构。

电梯包括电梯主体5和丝杆4,电梯主体5通过丝杆4与电梯升降机构连接。如图3所示,电梯主体5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Z板16、Y板19和X板20,Z板16上设有与丝杆4连接的丝杆螺母15以及用于驱动Y板19运动的Y驱动机构,Y板19上设有用于驱动X板20运动的X驱动机构。X驱动机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360度舵机17和第一直齿18,Y驱动机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二360度舵机22和第二直齿21。本实施例中,第一360度舵机17和第二360度舵机22均采用360度SG90舵机。

如图4所示,电梯升降机构包括步进电机14、电机支撑柱11和电机支撑板13,步进电机14通过电机支撑柱11和电机支撑板13固定于一层通车板6与地基框架之间,步进电机14通过法兰联轴器12与电梯连接,为丝杆4的转动提供动力,并与车库终端通信连接。步进电机14设置有两个,通过电机支撑柱11和电机支撑板13锁死。本实施例中,步进电机采用42步进电机。

车库终端包括Arduino单片机,该单片机内可以设置有以UV采样算法为主体的程序,通过外接传感器、42步进电机驱动和SG90舵机来检测控制车库的整体运行;当车库终端接收到车主需停车的信息后,利用算法的快速读取功能读取车库内是否有空余车位,以及车位的详细位置;当车库终端检测到车库可停车时,算法通过单片机输出信息,控制电梯将小轿车存入指定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包括用于采集所述立体车库内状态信息的检测机构,可以与车库终端连接,形成具有反馈机制的车库系统。检测机构包括热成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超声传感器等传感设备。其中,热成像传感器可设置于一层通车板6上,用于感知车库内是否有行人;压力传感器可设置于一层通车板6上,用于感知是否过载,并在过载时,通过车库终端内配置的安全回路产生报警;超声传感器用于感知空车位的位置。车库终端可以通过检测机构实时获得车库状态信息,从而控制车库的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包括基板7,该基板7通过基板升降机构固定于电梯升降机构上,且基板7的形状与一层通车板6的形状相配合,以形成一可通行面。如图4所示,基板升降机构包括相连接的180度舵机24和曲柄23,180度舵机24固定于电梯升降机构上,曲柄23与基板7连接。通过基板7的设置,使得立体车库在闲置状态时,可以控制基板7上升与一层通车板对接,电梯升至二层或三层,这样一层就可以通车或通人。

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可以采用离合拼接、多重组合的方式,以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满足几乎所有类型小区的停车需求。如:

a)车库可前后拼接,节约一部电梯,采用灵活组合方式可独立于小区转变为大型车库。

b)车库可不占用小区过道,而与房屋北侧墙体贴合构建车库。

c)车库还可通过上下组合方式加大停车数量。

如图5所示,上述老旧小区机动车立体车库的工作状态,包括以下步骤:

1)用户需要进行停车且车库内有空位时,车主将车驶入一层通车板,然后走出车库,发出车库启动指令;

2)180度舵机24转动一定角度,通过曲柄带动基板下降一定距离后,步进电机14通过丝杆4控制电梯主体5降到一层;

3)当所述的电梯主体5降到一层后,第一360度舵机17会带动X板20移动到小轿车底盘与地面的间隙中,步进电机14控制电梯主体5会缓慢将小轿车抬起脱离地面;

4)小轿车脱离地面后,第一360度舵机17会收回X板20,随之将小轿车带到电梯主体5上,之后步进电机14控制电梯主体5移动到空余车位的层级;

5)Z板上第二360度舵机会通过齿轮和齿条的啮合控制Y板进行Y轴的移动将X板移入指定停车位所在列;

6)第一360度舵机17会伸出X板20将小轿车停放到指定位置;

7)车库的取车过程与存车过程相反。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