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升降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3384发布日期:2019-01-16 00:05阅读:1059来源:国知局
台阶升降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坡道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上下台阶的垫板。



背景技术:

商场、超市、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入口处,特别是道路两旁的路肩处,为了保证行人安全通常都会为车辆设置台阶作为障碍。当车辆需要临时跨过这些台阶时,人们一般会靠近台阶处放置斜坡垫,从而车辆可以从斜坡垫上跨过台阶,然后再将斜坡垫撤掉。现有的斜坡垫往往是根据台阶的高度来设定不同规格的斜坡垫,使得斜坡垫的通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配合台阶升降调节高度的升降板,以满足不同台阶高度的使用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台阶升降板,包括导板、底板、撑板和升降器,导板包括斜坡板和托板,斜坡板的底部与托板连接成一平面,撑板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斜坡板的顶部,托板、底板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成一平面,撑板、底板之间通过升降器连接。

使用时,台阶升降板贴近于台阶处,升降器的升降调节作用带动撑板沿斜坡板转动,从而将撑板抬高或降低,直至撑板的顶端与台阶的顶端平齐,车辆便可以经过斜坡板进入撑板,从而从撑板跨过台阶,因此可以实现不同台阶的高度要求,扩大了应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器包括丝杆、手柄以及至少一个升降台,每个升降台由左上杆、左下杆、右下杆、右上杆顺次连接成菱形框,左上杆、左下杆通过左销轴铰接,右下杆、右上杆通过右销轴铰接,左下杆、右下杆通过下齿轮啮合连接,并通过底座支撑于底板,撑板安装有滑槽座,左上杆、右上杆通过上齿轮啮合连接,并通过滑杆座安装于滑槽座,丝杆依次穿过每个右销轴、左销轴且螺纹连接,丝杆的一端连接手柄。由此,通过丝杆与右销轴、左销轴之间的螺旋传动,使得右销轴、左销轴分别支撑起右上杆、左上杆,从而右上杆、左上杆通过滑杆座沿滑槽座滑动而支撑起撑板,进而达到升降撑板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斜坡板的顶部通过第一合页连接撑板,托板通过第二合页连接底板。由此,撑板可以相对斜坡板转动,从而实现撑板的升降,托板可以相对底板转动,从而实现地面不平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台阶升降板的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台阶升降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该台阶升降板包括导板1、底板2、撑板3和升降器4,导板1包括斜坡板1a和托板1b,斜坡板1a的底部与托板1b一体成型为一平面,斜坡板1a的顶部通过第一合页5连接撑板3,托板1b通过第二合页6连接底板2。撑板3、底板2之间通过升降器4连接。

升降器4包括丝杆7、手柄8以及两个升降台9,每个升降台9由左上杆91、左下杆92、右下杆93、右上杆94顺次连接成菱形框,左上杆91、左下杆92通过左销轴95铰接,右下杆93、右上杆94通过右销轴96铰接。丝杆7依次穿过每个右销轴96、左销轴95且螺纹连接,丝杆7的一端连接手柄8。

左下杆92、右下杆93通过下齿轮97啮合连接,底座10由螺栓固定于底板2,底座10的两侧通过下耳板10a包夹左下杆92、右下杆93的外侧,并通过下销钉10b依次穿过下耳板10a、下齿轮97从而作为下齿轮97转动的轴。

左上杆91、右上杆94通过上齿轮98啮合连接,滑杆座11的滑杆11a安装于滑槽座12的滑槽12a内,滑槽座12的座板12b由螺栓固定于撑板3的背部,滑杆座11两侧通过上耳板11b包夹左上杆91、右上杆94的外侧,并通过上销钉11c依次穿过上耳板11b、上齿轮98从而作为上齿轮98转动的轴,上销钉11c、滑杆11a垂直设置。

上述台阶升降板使用时,撑板3贴近于台阶处,旋动手柄8带动丝杆7转动,通过丝杆7与左销轴95、右销轴96之间的螺旋传动,当左销轴95、右销轴96相互靠近时,左上杆91、左下杆92、右下杆93、右上杆94组成的菱形框向上升起,并且受到上齿轮97啮合及下齿轮98啮合的作用逐渐升起,左销轴95所拉动的左上杆91、左下杆92相对于右销轴96所拉动的右上杆93、右下杆94挤压,此挤压力依次传递给上销钉11c、上耳板11b、滑杆11a,滑杆11a沿滑槽12a滑动从而推动滑槽12a、座板12b直至将撑板3顶起,此时撑板3沿第一合页5相对斜坡板1a转动,直至撑板3的顶端与台阶的顶端平齐,车辆便可以经过斜坡板1a进入撑板3,从而从撑板3跨过台阶,撑板3的升起高度用以配合不同台阶的高度要求。当地面不平时,托板1b沿第二合页6相对底板2转动,达到调节稳定性的目的。相反地,当左销轴95、右销轴96相互远离时,左上杆91、左下杆92、右下杆93、右上杆94组成的菱形框向下降落,撑板3降低。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