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1391发布日期:2018-12-28 20:1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技术在很多大跨度空间,如桥梁、体育场馆等结构中具有广泛使用。在一些采用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形式看台板的体育场馆中,结构受力形式比较复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结构耐久性会有所降低,需采取补强措施以提高原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若遇意外情况出现结构受损,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则必须进行修复,现有针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补强加固方法通常存在技术和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一方面若仅拆除损坏构件,则在上跨的未损坏的构件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补强结构自重不能太大,否则将增加原预应力构件的承载负担。

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加固需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且其结构特点明显,构件受力逐层传递,构件损坏后,从中间拆除更换构件难度极大,目前,纵观结构加固工法中,碳纤维加固法和包钢加固法因材料性能限制,在大跨度预应力梁结构中无法发挥作用,仅能考虑截面扩大加固施工法,即在肋梁板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并在原构件板上开浇灌混凝土洞口。然而该施工方法质量不易控制,施工成本较大,施工条件苛刻,主要表现在:一、叠合式肋梁板形成上盖封闭的阶梯立面,浇灌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必须在板上开浇灌孔洞,如此则会损伤原结构,预应力筋易遭到破坏,造成构件进一步损坏;二、大跨度结构需要加固混凝土截面大,其自重大,不利于提高原结构承载力,反而可能会增加原预应力结构负担;三、混凝土一般均采用机械浇捣,场地条件要求严格,在使用预应力肋梁板构件的建筑室内无法实施浇灌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耐受性好、技术简单、实用性广、施工方便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包括若干跨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加固结构为阶梯形状,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一一对应的加固段依次连接而成,每个所述加固段包括沿对应跨段的竖直肋梁板间隙分布的定位筋、位于水平肋梁板下方的受力筋、连接所述定位筋和受力筋的连接筋、包覆于所述连接筋外侧的支架模板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受力筋、连接筋和支架模板上的灌浆料。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肋梁板上还开设有若干排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的直径大小为2~4cm,相邻排气孔之间的距离为1m。

进一步的,所述受力筋与水平肋梁板内的预应力筋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结构的厚度为2~8cm。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加固段的连接筋高出对应的支架模板,相邻两个加固段的连接筋部分重叠且所述重叠处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加固段的连接缝距离上跨段水平肋梁板底面150mm~200mm。

进一步的,所述灌浆料为超高性能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下表面进行凿毛处理,首先施工最下方的加固段;

S2:在对应跨段上进行植筋,在竖直肋梁板侧面配置定位筋,在水平肋梁板下方配置受力筋,并采用连接筋连接定位筋和受力筋;

S3:在定位筋和受力筋外侧安装支架模板,从支架模板上方灌注灌浆料直至充满整个支架模板;

S4:重复步骤S2-S3,依次施工上方的加固段,直至完成整个加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在对应跨段的水平肋梁板上开设若干排气孔;所述步骤S3中,从支架模板上方灌注灌浆料直至灌浆料充满每个排气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相比现有加固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整体式的加固结构采用由下至上分段施工的方法,与原预应力结构粘结为一体,其结构耐受力好、便于施工,具有操作方便、资源投入低、工序简化、可靠性、实施性高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灌浆料采用轻质高强材料,以尽量减小加固结构的自重,充分考虑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特点,与加固结构协同发挥受力作用,减少加固结构的重量,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

3、本实用新型无需破坏原预应力结构,可充分发挥灌注施工的工艺优点,因此可更好的保护原有结构工程,也有助于提高结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经济综合效益;

4、开设排气孔可以保证灌浆密实度,排除加固结构与原预应力结构接缝处的空气,使加固结构与原预应力结构之间粘接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及加固结构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加固结构的施工流程示意图。

图中所示:10、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1、跨段;11a、第一跨段;11b、第二跨段;11c、第三跨段;110、水平肋梁板;120、竖直肋梁板;130、排气孔;

20、加固结构;21a、第一加固段;21b、第二加固段;21c、第三加固段;211、定位筋;212、受力筋;213、连接筋;214、支架模板;215、灌浆料;22、连接缝;

30、钢筋混凝土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加固结构20,所述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下称原预应力结构)包括若干跨段11依次连接而成,如图1中,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第一跨段11a、第二跨段11b、第三跨段11c,每个跨段包括水平肋梁板110和竖直肋梁板120,所述加固结构20为阶梯形状,加固结构20的形状与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下表面贴合,包括若干与所述跨段11一一对应的加固段21依次连接而成,图1中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一加固段21a、第二加固段21b、第三加固段21c,每个所述加固段21包括沿对应跨段11的竖直肋梁板120间隙分布的定位筋211、位于水平肋梁板110下方的受力筋212、连接所述定位筋211和受力筋212的连接筋213、包覆于所述连接筋213外侧的支架模板214以及灌注于所述定位筋211、受力筋212、连接筋213和支架模板214上的灌浆料215。具体的,将加固结构20设于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下表面,从而起到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支撑、加固作用,提高其耐久性,同时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受损位置通常位于下表面,通过加固结构20可以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中,加固结构20采用分段依次施工,在施工每个加固段21时,首先进行植筋施工,即在对应跨段11的竖直肋梁板120上间隙配置若干定位筋211,该定位筋211的一端伸入竖直肋梁板120中,另一端伸出竖直肋梁板120外;同时在水平肋梁板110的下方设置一排受力筋212,采用连接筋213连接定位筋211的外端和受力筋212,以形成一体,最后在连接筋213外设置支架模板214,支架模板214覆盖于定位筋211、受力筋212以及连接筋213的外侧,最后从支架模板214上方开始灌注灌浆料215以形成加固段21。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灌浆料215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为轻质高强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减小加固结构20的自重,充分考虑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特点,与加固结构20协同发挥受力作用,减少加固结构20的重量,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通过在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下设置整体式的加固结构20,可以有效提高原预应力结构的耐受力,且不会破坏原预应力结构,能确保加固结构20的施工质量,相比传统的加固施工方法具有技术简单、实用性更广、施工方便的特点。

优选的,所述水平肋梁板110上还开设有若干排气孔130,优选的,所述排气孔130的直径大小为2~4cm,相邻排气孔之间的距离为1m。具体的,因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为异形构件,灌浆施工在其下方进行,因此开设排气孔130可以保证灌浆密实度,排除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接缝处的空气,使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之间粘接更加牢固。排气孔130的位置应避开预应力筋的位置,确保不破坏原预应力结构内的预应力筋。此外,可利用排气孔130观察灌浆进度及状态,有助于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在灌注灌浆料215时,直至灌浆料215填充所有排气孔130。

优选的,所述受力筋212与水平肋梁板110内的预应力筋对应。具体的,受力筋212与水平肋梁板110内的预应力筋排距相同,由于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承载力损失主要体现在预应力筋上,因此在加固结构20中配置受力筋212可以起到增强抗拉能力的作用。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受力筋212不仅能修复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至原有承载力状态,减小加固结构20的厚度,还能进一步提高承载力,即对原预应力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提高建筑使用功能。

优选的,所述加固结构20的厚度为2~8cm。具体的,加固结构20的厚度根据原预应力结构的强度损失量计算确定,加固结构20在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前提下,应尽量减小厚度,以减小自重,达到保护原预应力结构的目的。

优选的,每个所述加固段21的连接筋213高出对应的支架模板,相邻两个加固段21的连接筋213部分重叠且重叠处焊接固定。优选的,相邻所述加固段21的连接缝22距离上跨段水平肋梁板110底面150mm~200mm。如图3所示,最下方加固段21即第一加固段21a呈L型,对应的连接筋213也呈L型,上方的加固段21即第二、第三加固段21b、21c呈Z型,对应的连接筋213也呈Z型。相邻上下加固段21通过焊接连接,最终形成整体的加固结构20,亦适合单跨L型肋梁板受损后的修复补强。原预制L型肋梁板单构件通过上下叠合形成梯形板受力体系,受损构件上部的肋梁板构件受力仍需逐一向下传递,故在下方设置整体式的加固结构20,使各L型肋梁板连接成整体,调整原预应力结构间的应力分布,提高加固效果及质量。相邻两个加固段21的连接缝22设于竖直肋梁板120的外侧,且与上方的水平肋梁板110之间有一定距离,可以满足灌浆施工的工作面需要,方便施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上述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10的下表面进行凿毛处理,以利于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更好地连接为一体,首先施工最下方的加固段21,即第一加固段21a。

S2:在对应跨段11上进行植筋,在竖直肋梁板120侧面配置定位筋211,定位筋211的一端伸入竖直肋梁板120中,另一端伸出竖直肋梁板120外,在水平肋梁板110下方配置受力筋212,受力筋212与水平肋梁板110内的预应力筋排距相同,并采用连接筋213连接定位筋211和受力筋212,连接筋213连接定位筋211的外端和受力筋212,以形成一体,如图2所示。还包括在对应跨段11的水平肋梁板120上开设若干排气孔130,排气孔130的直径大小为2~4cm,相邻排气孔之间的距离为1m,且排气孔130的位置应避开预应力筋的位置,确保不破坏原预应力结构内的预应力筋。开设排气孔130可以保证灌浆密实度,排除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接缝处的空气,使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之间粘接更加牢固,同时可利用排气孔130观察灌浆进度及状态,有助于保证结构施工质量。

S3:在定位筋211和受力筋212外侧安装支架模板214,从支架模板214上方灌注灌浆料215直至灌浆料覆盖整个支架模板214,如图2-3所示;具体的,支架模板214覆盖于定位筋211、受力筋212以及连接筋213的外侧,最上端低于连接筋213,且由于第一跨段11a下方设有钢筋混凝土梁30,因此第一加固段21a的连接筋213下方伸入钢筋混凝土梁30内,对应的支架模板214下方与钢筋混凝土梁30相抵。本实用新型中,灌浆料215为本实用新型中灌浆料215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为轻质高强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减小加固结构20的自重,灌注施工可通过人工或者小型机械进行,有助于提高结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经济综合效益,在灌浆过程中,从支架模板214上方灌注灌浆料215直至灌浆料215充满每个排气孔130,此时完成了该加固段21的施工。

S4:重复步骤S2-S3,依次施工上方的加固段21,直至完成整个加固结构20。如图4-5所示,具体的,最下方加固段21即第一加固段21a呈L型,对应的连接筋213也呈L型,上方的加固段21即第二、第三加固段21b、21c则呈Z型,对应的连接筋213也呈Z型,相邻两个加固段21的连接筋213部分重叠且重叠处焊接固定,且相邻加固段21的连接缝22距离上跨段水平肋梁板110底面150mm~200mm,即竖直肋梁板120的外侧,且与上方的水平肋梁板110之间有一定距离,可以满足灌浆施工的工作面需要,方便施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式预制L型预应力肋梁板的加固结构,相比现有加固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整体式加固结构20采用由下至上分段施工的方法,与原预应力结构粘结为一体,其结构耐受力好、便于施工,具有操作方便、资源投入低、工序简化、可靠性、实施性高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灌浆料采用轻质高强材料,以尽量减小加固结构20的自重,充分考虑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特点,与加固结构20协同发挥受力作用,减少加固结构20的重量,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

3、本实用新型无需破坏原预应力结构,可充分发挥灌注施工的工艺优点,因此可更好的保护原有结构工程,也有助于提高结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具有经济综合效益;

4、开设排气孔130可以保证灌浆密实度,排除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接缝处的空气,使加固结构20与原预应力结构之间粘接更加牢固。

虽然说明书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提示,不应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