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一体化式房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9915发布日期:2019-01-18 20:3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光伏一体化式房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一体化式房屋。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界内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野外的生存过程中,需要将大自然馈赠的太阳能通过光伏组件将其转化为电能,光伏组件为一种光伏电池组合装置,其内部光伏电池相互联结,可以单独提供直流电输出且最小不可分割。随着科技创新及经济飞速发展,在野外生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消耗常规能源,并且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需要一种节能简单的建筑物,具有相应的太阳能的发电装置,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野外用于能源自给自足的光伏一体化式房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一体化式房屋,包括房体以及设于所述房体内的蓄电池和控制器,所述房体包括墙体和房顶,所述墙体包括两个侧墙面、保温墙面、保温底面和位于所述保温墙面对立面的地窗,所述保温墙面和保温底面上均设有蓄热层,所述房顶包括向阳板、向阴板、天窗和光伏组件,高低错落布置的所述向阳板和向阴板均固定在所述墙体顶部,位于低处的所述向阳板的顶部和位于高处的所述向阴板的顶部之间固定有垂直的所述天窗,所述向阴板的底部固定在所述保温墙面顶部,所述向阳板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地窗顶部,所述向阳板上设有阶梯分布的所述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控制器和蓄电池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房体内且能够覆盖所述天窗的第一遮阳板和覆盖所述地窗的第二遮阳板,所述第一遮阳板的一端活动固定在所述向阳板和天窗的衔接处,所述第二遮阳板的一端活动固定在所述向阳板和地窗的衔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墙面和蓄热层之间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底面和蓄热层之间设有保温层。

更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为复合反射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阶梯分布的所述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竖光伏板和面光伏板,每一个所述面光伏板和竖光伏板之间所成的夹角大于90°。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一体化式房屋可以进行有效节能减排的同时,在光伏板上积累的电能能够充分用于房屋内的集热产生热水或者供暖,保证了光伏一体化式房屋进行高效节能减排。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一体化式房屋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记的含义如下。

1房体 2蓄电池

3控制器 4侧墙面

5保温墙面 6保温底面

7地窗 8蓄热层

9向阳板 10向阴板

11天窗 12第一遮阳板

13第二遮阳板 14保温层

15竖光伏板 16面光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一体化式房屋包括房体1以及设于房体1内的蓄电池2和控制器3,房体1包括墙体和房顶,墙体包括两个侧墙面4、保温墙面5、保温底面6和位于保温墙面5对立面的地窗7,保温墙面5和保温底面6 上均设有蓄热层8,房顶包括向阳板9、向阴板10、天窗11和光伏组件,高低错落布置的向阳板9和向阴板10均固定在墙体顶部,位于低处的向阳板9的顶部和位于高处的向阴板10的顶部之间固定有垂直的天窗11,向阴板10的底部固定在保温墙面5顶部,向阳板9的底部固定在地窗7顶部,向阳板9上设有阶梯分布的光伏组件,光伏组件通过控制器3和蓄电池2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一体化式房屋的工作原理在于:

冬季时,光伏一体化式房屋在野外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其中天窗11和地窗7都能将透过的阳光照射在保温墙面5和保温底面6上,这样可以进行蓄热,同时向阳板9上阶梯分布的光伏组件可以防止雨水和雪的堆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房屋内的蓄电池2进行电量的累计,提供了房屋内的最大程度的供电和供暖。

为了在夏季的时候,对强阳进行遮挡,实现房屋的冬暖夏凉,还包括位于房体1内且能够覆盖天窗11的第一遮阳板12和覆盖地窗7的第二遮阳板13,第一遮阳板12的一端活动固定在向阳板9和天窗11的衔接处,第二遮阳板13 的一端活动固定在向阳板9和地窗7的衔接处。

为了加强房屋的保温性能,保温墙面5和蓄热层8之间设有保温层14,保温底面6和蓄热层8之间设有保温层14,保温层14为复合反射保温层。

为了在下雨时,使阶梯分布的光伏组件上的积水及时排走,阶梯分布的光伏组件包括若干竖光伏板15和面光伏板16,每一个面光伏板16和竖光伏板15 之间所成的夹角大于90°。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