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建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0998发布日期:2019-02-15 20:3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光伏建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建筑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建筑的节能效果,设计了一种光伏建筑,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其中,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降低了光伏建筑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同时,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流通通道,流通通道能够起到间隔作用,从而有利于光伏建筑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

光伏组件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大量的热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存储在流通通道内,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热能,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建筑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的流通通道内的热能,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光伏建筑装置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流通通道内,第一换热器用于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或冷量。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具有与流通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且进风口相对于出风口靠近地面设置,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上并与流通通道连通,以驱动流通通道内的气体流动。

进一步地,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置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风机为鼓风机,鼓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的靠近进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风机为引风机,引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的靠近出风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相对于出风口靠近进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装置还包括支撑结构,光伏组件通过支撑结构与建筑内墙连接,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支撑结构上。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贴设在光伏组件的表面。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器,换热管路用于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且换热管路由流通通道的内部延伸至流通通道外,第一换热器吸收的热量或冷量通过第二换热器向外传递。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取热装置,取热装置与第二换热器对应设置,以提取第二换热器向外传递的热量。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和翅片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布风板,布风板设置在流通通道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流通通道内设置了第一换热器,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夏季或者太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时,第一换热器能够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夏季降温功能,另外,通过将第一换热器吸收的热量提取后再利用,从而使光伏建筑系统充分地利用流通通道内的热能,进一步地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冬季使用时,第一换热器还能够吸收流通通道内流动气体的冷量,从而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冬季保温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建筑内墙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建筑内墙未示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光伏建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光伏建筑装置;11、光伏组件;12、建筑内墙;13、流通通道;20、第一换热器;14、进风口;15、出风口;16、支撑结构;30、风机;40、换热管路;50、第二换热器;60、取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光伏组件和建筑内墙之间形成的流通通道内的热能,从而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系统。

如图1至图5所示,光伏建筑系统包括光伏建筑装置10和第一换热器20,光伏建筑装置10包括间隔设置的光伏组件11和建筑内墙12,光伏组件11和建筑内墙12之间形成有流通通道13,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流通通道13内,第一换热器20用于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或冷量。

在本申请中,由于在流通通道13内设置了第一换热器20,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夏季或者太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时,第一换热器20能够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夏季降温功能,另外,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提取后再利用,从而使光伏建筑系统能够充分地利用流通通道内的热能,进一步地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当光伏建筑系统在冬季使用时,第一换热器20还能够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冷量,从而有利于提升光伏建筑系统的冬季保温功能。

如图3至图5所示,光伏建筑装置10具有与流通通道13连通的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且进风口14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地面设置,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风机30,风机30设置在光伏建筑装置10上并与流通通道13连通,以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流动。这样,风机30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流动,通过强制对流换热的方式,使流通通道13内的热量交换至第一换热器20的冷媒中,从而提升了第一换热器20吸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的效果。另外,由于热空气由下至上运动,因此将进风口14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地面设置时,风机30进一步地加快了热空气在流通通道13内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器20与流通通道13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效率。

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调整风机30的数量、类型和安装位置,下面例举三个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以上述三个具体实施例为基础,组合出其他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风机30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置在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之间。贯流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13内,以对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产生吸风或抽风的效果,从而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下至上运动。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风机30为鼓风机,鼓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13的靠近进风口14的一侧。这样,利用鼓风机使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进风口14向出风口15流通,即利用鼓风机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下至上运动。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风机30为引风机,引风机设置在流通通道13的靠近出风口15的一侧。这样,利用引风机使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进风口14向出风口15流通,即利用引风机驱动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由下至上运动。

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20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进风口14设置。由于热空气会由下至上运动,这样,当将第一换热器20相对于出风口15靠近进风口14设置时,第一换热器20能够吸收更多的流通通道13内的热量,从而提升了第一换热器20的换热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光伏建筑装置10还包括支撑结构16,光伏组件11通过支撑结构16与建筑内墙12连接,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支撑结构16用于将光伏组件11与建筑内墙12连接,当第一换热器20的体积过大时,不便于将第一换热器20贴设在光伏组件11或建筑内墙12的表面,而将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这样,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器20与光伏建筑装置1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当第一换热器20为管式换热器时,将第一换热器20贴设在光伏组件11的表面。这样,在保证第一换热器20与光伏建筑装置10的连接稳定性的同时,第一换热器20还能够更好地吸收光伏组件11因吸收太阳能而产生的热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换热管路40和第二换热器50,换热管路40用于连接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50,且换热管路40由流通通道13的内部延伸至流通通道13外,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或冷量通过第二换热器50向外传递。这样,向第一换热器20内通入循环的冷媒,将流通通道13内的热量提取出来,再利用第二换热器50,将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热量或冷量向外传递。

可选地,冷媒为水或制冷剂。

可选地,制冷剂为氟利昂。

如图1和图2所示,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取热装置60,取热装置60与第二换热器50对应设置,以提取第二换热器50向外传递的热量。这样,通过设置取热装置60,将第一换热器20吸收的收流通通道13内流动气体的热量提取出来,再提供给光伏建筑系统作为生活热水或作为光伏建筑的中央空调用热水,进一步地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从而提升了光伏建筑系统的节能环保性能。

可选地,取热装置60为热泵。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20或第二换热器50为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和翅片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图1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为管式换热器,贴设在光伏组件11的靠近建筑内墙12的表面上;在图2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为板式换热器,将第一换热器20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在图5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第一换热器20,一个贴设在光伏组件11的靠近建筑内墙12的表面上,另一个设置在支撑结构16上。

在本申请一未图示实施例中,光伏建筑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布风板,布风板设置在流通通道13内。这样,通过设置布风板,使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在通过布风板后的流速均匀,从而更加有利于流通通道13内的气体与第一换热器20进行充分地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建筑内墙,可以为光伏建筑的屋顶。本申请提供的光伏建筑系统有效地利用了光伏组件11吸收太阳光时产生的电能和热能,还降低了光伏建筑系统的综合应用成本以及光伏建筑系统所需的外界能源供给,实现了光伏建筑系统的综合节能。本申请提供的光伏建筑系统,能够将流通通道13内的空气的热量强制带走,还能够给光伏组件11的内侧降温,将流通通道13内的空气的热量提取出来,提供给光伏建筑系统作为生活热水或作为光伏建筑系统中的空调热水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