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遮阳板及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8894发布日期:2019-02-12 21:2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风遮阳板及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幕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风遮阳板及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透光幕墙,也是一种人们的视野景观墙,自从有了机械制冷(热)装置之后,就有了从视野景观角度的以大为好,而从节能的立场越小越节能之间的比例权衡问题,近些时更出现了为保证室内换气与开窗通风耗能之间的比例权衡问题.传统的室内遮阳换气装置要么遮阳好就采光不足,要么采光好就能耗大,要么就通风好不节能和热舒适感差,要么节能不通风就使室内空气质量变差。总之,没有好用成本低又能同时兼顾这几个功能的遮阳通风窗可以供市场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遮阳板及采用该遮阳板的玻璃幕墙是一种置于室内一侧紧贴或间距50-150mm的可左右推动叠置且有带铰链扣长边的中空板铰接而成,在上端有吊挂导轨,在中空板朝外一侧表面有特殊作用的功能膜。当夏天时,该功能膜将室外入射阳光转化为紫外波向外反射出去;当冬天时,折叠于一侧不会阻档阳光进入室内。在外墙玻璃与本板之间的空气夹层且地板一侧有通风换热结构进一步提高通风和换热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遮阳板,包括多片沿竖向设置的中空板11,相邻中空板11铰接形成可折叠结构;所述中空板11外侧设有功能膜3,其内设有气流向下流动的中空孔道17;所述功能膜3用于反射热能并在其背面形成冷却降温效应;所述中空孔道17与中空板11上、下部的通风孔16连通配合功能膜3的冷却降温效应形成上进下出的微气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遮阳板还包括吊挂导轨2,所述中空板11通过其上侧的滑轴悬挂并滑动设于吊挂导轨2上。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空板11为由不透光或半透光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矩形板,其内沿竖直方向均匀设有多条中空孔道17,其上、下两侧封闭,其内侧的上、下部对应中空孔道17处设有通风孔16。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空板11的宽度为100-200mm,其厚度为10-15mm;所述中空孔道17为矩形中空孔道,其尺寸为6-10mm*10-20mm;所述通风孔16的孔径为8-12m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功能膜3由高分子聚合物与二氧化硅纳米球制成,其厚度为0.3-1.5mm。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包括玻璃幕墙5、通风换热结构4和玻璃幕墙5内侧的前述通风遮阳板1;所述通风遮阳板1展开后与玻璃幕墙5之间形成的夹层与其下方的通风换热结构4的进风口42连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遮阳板1展开后将玻璃幕墙5遮蔽,其通过吊挂导轨2可折叠设于玻璃幕墙5内侧的天花板上;所述吊挂导轨2沿水平方向且平行于玻璃幕墙5设置,所述通风遮阳板1与玻璃幕墙5之间的距离为50-150mm。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换热结构4包括壳体41、壳体41内的风机43与换热器44和壳体41上的进风口42与出风口47,所述风机43将气流由进风口42经换热器44后送至出风口47,所述玻璃幕墙5与通风遮阳板1之间设有进风口42,所述换热器44与制热器和/或制冷器构成循环,所述出风口47连有地埋式管道46。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换热结构4设于地板6与玻璃幕墙5交接处,所述壳体41位于通风遮阳板1的相邻下方,所述壳体41的上侧设有进风口42,所述壳体41的内侧和底部设有出风口47,内侧的出风口47设于地板6相邻上方,所述地埋式管道46设于地板6下且与底部的出风口47连通用于将换热后的气流均匀地送至房间其他位置。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壳体41由其中部的进气室和进气室两侧的换热室构成,所述进风口42与进气室连通,所述进气室的两侧分别通过带有风机43的通孔与对应侧的换热室连通,所述换热室内设有换热器44,所述出风口47与换热室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阳板安装完成处于工作状态时(夏天遮阳工况),全板处于展开状态,其第一功能是遮挡住由玻璃墙透射直射太阳光,进入到房间内区,其效能还包括因为中空板正面的反射膜效能,使得照射在膜面的红外热能被转化为高能紫外线反射至室外的空间,并且使挂板的表面产生冷却降温效果,中空垂直通道内的空气由冷却下沉形成上进下出的冷却微循环气流。更进一步地配以盘管风机的主动运转,可以解决室内空间的冷(暖)控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通风遮阳板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通风遮阳板的剖视图;

图3是吊挂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吊挂导轨的剖视图;

图5是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图5的M-M向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通风遮阳板、2吊挂导轨、3功能膜、4通风换热结构、5玻璃幕墙、6地板、7墙面;

11中空板、12铰链、13上封板、14下封板、15吊杆螺钉、16通风孔、17中空孔道;

21滑槽、22滑轮、23端板、24固定膨胀螺钉;

41壳体、42进风口、43风机、44换热器、45换热媒介进出口、46地埋式管道、47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遮阳板,包括多片沿竖向设置的中空板11,相邻中空板11通过铰链12铰接形成可折叠结构。中空板11外侧(展开时的迎光面)设有功能膜3,其内设有气流向下流动的中空孔道17。中空孔道17均布在中空板11内。功能膜3用于反射热能并在其背面(中空板11内侧)形成冷却降温效应,其通过胶粘接在中空板11上。中空板11上、下部均布有多个通风孔16,中空孔道17与中空板11上、下部的通风孔16连通配合功能膜3的冷却降温效应形成上进(由上部的通风孔16进入)下出(由下部的通风孔16流出)的微气流。

进一步地,参见图3和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遮阳板还包括吊挂导轨2,吊挂导轨2上设有滑槽21,中空板11通过其上侧中部的滑轴(具体可以包括吊杆螺钉15和滑轮22,滑轮22滑动设于滑槽21中)悬挂并滑动设于吊挂导轨2上使其可以在左右向折叠收起和展开。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中空板11可手动或电动驱动折叠与展开。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空板11为由不透光或半透光的高分子材料(具体可以为塑料或塑木复合材料等)制成的矩形板,其内沿竖直方向均匀设有多条中空孔道17,其左右两侧设有铰链12,其上、下两侧封闭(如封板),其内侧的上、下部对应中空孔道17处设有通风孔16,通风孔16均匀分布。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空板11的宽度L为100-200mm,其厚度A为10-15mm。中空孔道17为中空方孔,其尺寸为6-10mm(厚度方向)*10-20mm(宽度方向)。通风孔16(具体可以为圆孔)的孔径为8-12m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功能膜3由高分子聚合物与二氧化硅纳米球等制成,其厚度0.3-1.5mm。功能膜3为新技术,不同厂家可命名为降温薄膜(如宁波瑞凌辐射制冷科技有限公司)、选择性辐射膜或热反射膜等。

该通风遮阳板可左右推动叠置,间隔设于玻璃幕墙内侧,在上端有吊挂导轨,在中空板朝外一侧表面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功能膜。当夏天时,该膜将室外入射阳光转化为紫外波向外反射出去并形成冷却降温效应;当冬天时,推动叠置通风遮阳板使其被折叠于一侧,不会阻档阳光进入室内。同时,中空板由于冷却降温效应形成上进下出的微气流,在夏天时,微弱的冷气流会给予用户更好的体验。另外,中空板还具有更好的隔热与隔音效果,更轻以便于折叠。

实施例2

参见图5-8,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包括玻璃幕墙5、通风换热结构4和玻璃幕墙5内侧的实施例1提供的通风遮阳板1等。其中,为了保证隔热效果,玻璃幕墙5可以为双层玻璃。通风换热结构4设于通风遮阳板1下方,其可以设于地板6上,也可部分埋于地板6中。通风遮阳板1展开后与玻璃幕墙5之间形成的夹层(形成气体流通通道)与其下方的通风换热结构4的进风口42连通。通风换热结构4可以为对流式换热器。优选地,遮阳板1上侧附近可设置新风的出风口以向夹层和玻璃幕墙5上部的通风孔16提供清洁空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换热结构4通过出风口47(部分,可不设置)及与出风口47连通的地埋式管道46将换热后的气流均匀地送至房间各处。

其中,参见图5和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遮阳板1展开后将玻璃幕墙5遮蔽,其通过吊挂导轨2可折叠设于玻璃幕墙5内侧的天花板上。吊挂导轨2沿水平方向且平行于玻璃幕墙5设置,通风遮阳板1(展开时)与玻璃幕墙5之间的距离为50-150mm。当然,通风遮阳板1也可紧贴(展开时)玻璃幕墙5内侧设置,相应地,滑轴设于中空板11上侧的左端或右端,折叠时全部向内侧折叠。

其中,参见图5-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换热结构4包括壳体41、壳体41内的风机43与换热器44和壳体41上的进风口42与出风口47等。风机43可双向旋转,其将气流由进风口42经换热器44后送至出风口47。玻璃幕墙5与通风遮阳板1之间的夹层的相邻下方设有进风口42用于将夹层之间的热空气(与玻璃幕墙5接触和反射的阳光均将气体加热,如不及时排走不但影响功能膜3的效果使通风孔16的出气温度高,还会直接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另外也可形成上进下出的气流不但形成对流还提升用户体验)送入通风换热结构4中制冷,夹层可由中空板11之间的间隙、通风遮阳板1与房间墙面7的间隙和新风的出风口等进气,进气均匀且无明显气流流动。换热器44通过管路(其内有冷/热媒,管路可设于地埋式管道46中)与制热器和/或制冷器构成循环,换热器44具体可以为带翅片的盘管式换热器,出风口47连有地埋式管道46。

进一步地,参见图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换热结构4设于地板6与玻璃幕墙5交接处,壳体4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其外侧与玻璃幕墙5接触,其下侧与地板6接触,其左右两侧与墙面7接触。壳体41位于通风遮阳板1的相邻下方与地板、天花板、通风遮阳板1和玻璃幕墙5围成半密封腔;具体地,通风遮阳板1的下端位于壳体41上方10-30mm以保证顺畅折叠与展开,通风遮阳板1的内侧位于壳体41内侧的相邻外侧或平齐。壳体41的上侧设有进风口42通向夹层,其底部也可设置进风口42与地埋式管道46连通(与出风口47输出的地埋式管道46构成进出风通道)。壳体41的内侧和底部(可不设置)设有出风口47,内侧的出风口47设于地板6相邻上方用于向房间内靠近玻璃幕墙5一面提供冷/热风,地埋式管道46设于地板6下且与底部的出风口47连通用于将换热后的气流均匀地送至房间其他位置(如其他三面墙)。

其中,参见图5和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壳体41由其中部的进气室和进气室左右两侧的换热室构成,进风口42与进气室连通,进风口42设于壳体41上侧中部。进气室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带有风机43的通孔与对应侧的换热室连通,换热室内设有换热器44,出风口47与换热室连通,多个出风口47均匀分布。

当本玻璃幕墙工作时:一方面当夏季时,使用通风遮阳板1展开遮挡玻璃幕墙5避免阳光直射入室内并被动的进行光热能量转换使热能转为高能紫外线向室外空间散发的同时在背面的一面创造冷却效应,作为冷却房间的能源。冬季收起通风遮阳板1,阳光可直射入室内不会影响地板的通风。另外,通风换热结构4在外部冷热源的支持下可有效补充房间室内的冷热能量的不足,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建筑节能冷暖调节设施。另外,该玻璃幕墙将夹层内的热风抽吸入通风换热结构4避免夹层内的热风进入室内。同时,该幕墙通过通风孔16(冷却效应使空气冷却下沉形成微弱气流)和地埋式管道46(通过通风换热结构4供气)在室内形成均匀稳定的供风,噪音小,气流温和。

实施例3

参见图1-8,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具有通风和遮阳功能的玻璃幕墙,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风遮阳板1和吊挂导轨2,第二部分是功能膜3,第三部分是通风换热结构4。

其中,通风遮阳板1是不透光或半透光的高分子材料方形中空板用铰链两两相接,其朝向墙外一侧的板面上贴有功能膜3,中空板11的厚度为10-15mm,长度根据房间幕墙玻璃的高度按需裁量;中空孔道17为中空方孔,其孔高为6-10mm,孔宽为10-20mm。中空板11的长边方向是铰链轴孔,短边方向宽为100-200mm,在中空板11的上端有上封板13及吊杆螺栓15,下端有下封板14,上封板13和下封板14的材料可选高分子塑料/金属材料。中空板11两两每相邻边用轴穿过铰链孔形成可折叠的铰链12。中空板11的上端和下端的内侧表面对应的中空方孔处开有孔径8-12mm的通风孔16共3排。

其中,吊挂导轨2的材料是高分子塑料或金属材料等,其上沿左右向设有向下开口的滑槽21,滑槽21的左右两端设有端板23,其通过固定膨胀螺钉24固定在天花板上。滑轴包括滑动设于滑槽21中的滑轮22(两个,之间通过支架连接)和沿竖直方向转动设于滑轮22支架上的吊杆螺钉15,吊杆螺钉15的下端固定在上封板13中部。每一组吊杆螺钉15/滑轮22对应一片通风遮阳板1,导轨总长K=单片中空板宽L*片数。

其中,功能膜3由胶(耐温与紫外线胶)粘接于中空板11的朝墙外一侧,其功能是当墙外阳光直射在展开的中空板11面上的功能膜3上时,其光线中的热射线被膜中的二氧化硅粒子折射转换成为了紫外线反射至室外空间,同时在功能膜3的粘贴面向中空板11一侧产生了冷却效应,使得室内气流经由通气孔16由上向下流动于中空通道中,使室温得到下降。

其中,通风换气结构4是由能向地板送风的机壳41、进风口42、风机43和换热器44等构成。换热器44为翅片盘管换热器,换热器44包括换热媒介进出口45(换热媒介流通的通道)和地埋式管道46(气体流通的通道,具体可以为扁管)组成。风机43、换热器44和换热媒介进出口45都在机壳41之内。当风机43运转时,气流会由机壳41的进气口42进入与换热器44换热后从地埋式管道46流出。当换热媒介进出口45与外部冷(热)媒流体接通循环时,便可使得地埋式管道46流出的气流降温(升温),从而调节房间内的冷暖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是:

1、充分利用传统的可移动式室内遮阳板的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在冬夏季的不同特性,使得夏天可降温,冬天可升温。

2、采用高分子功能薄膜的对光热效应的有益利用形式,同时又能克服冬季的反效应。

3、当与地板冷却(加热)通风结构一体化配合联动之后,为建筑室内的冷暖提供了一种较完整的解决方案,使之在舒适性与节能性之间都得到兼顾。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