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6695发布日期:2019-01-18 18:5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墙板连接件。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墙板产品主要通过墙板连接件将多块墙板固定连接到墙壁上,然而市场上的墙板连接件结构复杂,多块墙板经墙板连接件连接起来的安装过程复杂,拆卸过程也复杂,而且还存在墙板连接件与墙壁连接不紧固情况,导致墙板出现松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墙板连接件,该墙板连接件结构简单,能将两块相邻墙板紧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墙板与墙板连接件的安装及拆卸过程简单,并且墙板连接件能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墙板连接件,其包括连接两块相邻墙板的连接件本体,所述连接件本体表面设置有多个卡凸块,卡凸块自连接件本体表面向外凸伸而成,卡凸块用于卡扣墙板;连接件本体表面还设置有垫块,垫块与卡凸块位于连接件本体的同一表面;两块相邻墙板经连接件本体连接时,连接件本体两侧和垫块分别突伸入两块相邻墙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本体表面还设置有抵接凸块,抵接凸块自连接件本体表面向外凸伸而成,抵接凸块用于抵接两块相邻墙板;抵接凸块与卡凸块位于连接件本体的同一表面,抵接凸块位于连接件本体中部;两块相邻墙板分别抵接抵接凸块后,两块相邻墙板之间形成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抵接凸块为矩形体,抵接凸块包括分别用于抵接两块相邻墙板的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相对设置,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之间的距离为1-3mm。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卡凸块间隔设置于连接件本体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卡凸块以抵接凸块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于连接件本体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本体还包括两个平整部,两个平整部分别位于抵接凸块的两侧,平整部一端与抵接凸块抵接,平整部另一端与卡凸块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垫块与连接件本体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垫块开设有椭圆形的安装孔,安装孔贯穿垫块和连接件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本体为矩形体,连接件本体四个角均设有倒角。

进一步地,所述卡凸块呈三菱柱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用时,用螺钉穿过连接件本体和垫块,将墙板连接件紧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固定安装后,垫块抵接于墙壁或固定架,墙壁或固定架与连接件本体之间留有安装墙板的空间。然后将两块墙板分别装入连接件本体两侧,连接件本体两侧和垫块分别突伸入两块相邻墙板,连接件本体和卡凸块将两块相邻的墙板卡扣住。由于墙板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用力将墙板装入连接件本体时,卡凸块就会装入墙板内,然后卡凸块分别卡扣两块墙板,实现将两块相邻墙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安装过程简单。同时墙板将用于固定墙板连接件的螺钉遮盖住,不影响墙板的整体美观。墙壁或固定架与垫块表面抵接,使连接件本体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防止墙板出现松动现象。若连接件本体没有垫块,连接件本体就不会与墙壁或固定架接触,拧紧螺钉时容易使连接件本体变形,而且连接件本体与墙壁或固定架安装不牢固,容易产生松动,导致墙板出现松动的现象。当需要将墙板拆卸下来时,只需要用外力将墙板向外拔,由于外力大于卡凸块的卡扣力,墙板就会被拔出,实现墙板的拆卸过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墙板的高度,在连接件本体上对应设置多个垫块,使连接件本体更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优选的,连接件本体厚度为2-5mm,在这个范围内,既保证了卡凸块的强度,也不增加生产连接件本体的成本。

本申请的墙板连接件结构简单,能将两块相邻墙板紧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墙板与墙板连接件的安装及拆卸过程简单,并且墙板连接件能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两块墙板经墙板连接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墙板1,连接件本体2,卡凸块21,垫块22,安装孔221,抵接凸块23,第一抵接面231,第二抵接面232,平整面24,缝隙3,倒角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板连接件,其包括连接两块相邻墙板1的连接件本体2,所述连接件本体2表面设置有多个卡凸块21,卡凸块21自连接件本体2表面向外凸伸而成,卡凸块21用于卡扣墙板1;连接件本体2表面还设置有垫块22,垫块22与卡凸块21位于连接件本体2的同一表面;两块相邻墙板1经连接件本体2连接时,连接件本体2两侧和垫块22分别突伸入两块相邻墙板1。

使用时,用螺钉穿过连接件本体2和垫块22,将墙板连接件紧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固定安装后,垫块22抵接于墙壁或固定架,墙壁或固定架与连接件本体2之间留有安装墙板1的空间。然后将两块墙板1分别装入连接件本体2两侧,连接件本体2两侧和垫块22分别突伸入两块相邻墙板1,连接件本体2和卡凸块21将两块相邻的墙板1卡扣住。由于墙板1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用力将墙板1装入连接件本体2时,卡凸块21就会装入墙板1内,然后卡凸块21分别卡扣两块墙板1,实现将两块相邻墙板1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安装过程简单。同时墙板1将用于固定墙板连接件的螺钉遮盖住,不影响墙板1的整体美观。墙壁或固定架与垫块22表面抵接,使连接件本体2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防止墙板1出现松动现象。若连接件本体2没有垫块22,连接件本体2就不会与墙壁或固定架接触,拧紧螺钉时容易使连接件本体2变形,而且连接件本体2与墙壁或固定架安装不牢固,容易产生松动,导致墙板1出现松动的现象。当需要将墙板1拆卸下来时,只需要用外力将墙板1向外拔,由于外力大于卡凸块21的卡扣力,墙板1就会被拔出,实现墙板1的拆卸过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墙板1的高度,在连接件本体2上对应设置多个垫块22,使连接件本体2更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优选的,连接件本体2厚度为2-5mm,在这个范围内,既保证了卡凸块21的强度,也不增加生产连接件本体2的成本。

本申请的墙板连接件结构简单,能将两块相邻墙板1紧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墙板1与墙板连接件的安装及拆卸过程简单,并且墙板连接件能牢固地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2表面还设置有抵接凸块23,抵接凸块23自连接件本体2表面向外凸伸而成,抵接凸块23用于抵接两块相邻墙板1;抵接凸块23与卡凸块21位于连接件本体2的同一表面,抵接凸块23位于连接件本体2中部;两块相邻墙板1分别抵接抵接凸块23后,两块相邻墙板1之间形成缝隙3。所述抵接凸块23为矩形体,抵接凸块23包括分别用于抵接两块相邻墙板1的第一抵接面231和第二抵接面232,第一抵接面231和第二抵接面232相对设置,第一抵接面231和第二抵接面232之间的距离为1-3mm。

两块相邻墙板1分别抵接抵接凸块23后,两块相邻墙板1之间形成缝隙3,多块墙板1经墙板连接件连接后,形成多条缝隙3,增加了整体的立体感,形成视觉的冲击,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具体的,抵接凸块23为矩形体,缝隙3的大小等于矩形体的厚度大小,可以通过控制矩形体的厚度从而控制缝隙3的大小。两块相邻墙板1分别抵接第一抵接面231和第二抵接面232,第一抵接面231和第二抵接面232之间的距离为1-3mm,即矩形体的厚度为1-3mm,缝隙3的大小在1-3mm范围内的立体感效果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卡凸块21间隔设置于连接件本体2表面,降低了在连接件本体2上加工卡凸块21的难度,从而降低成本。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凸块21以抵接凸块23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于连接件本体2表面。两块相邻墙板1分别装入墙板连接件后,卡凸块21分别卡扣两块相邻墙板1,卡凸块21对称设置使两块相邻墙板1受力平衡,让两块相邻墙板1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具体的,抵接凸块23两侧各设置有三个卡凸块21,使连接件本体2卡扣墙板1的效果更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2还包括两个平整部24,两个平整部24分别位于抵接凸块23的两侧,平整部24一端与抵接凸块23抵接,平整部24另一端与卡凸块21抵接。在连接件本体2上加工平整部24比加工卡凸块21要容易多,在卡凸块21的数量满足卡扣墙板1的前提下,将抵接凸块23与卡凸块21之间加工成平整部24,有效地降低墙板连接件的加工难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块22与连接件本体2一体成型设置,减少了将垫块22安装到连接件本体2的工序,降低成本。垫块22与连接件本体2一体成型设置后,增强了垫块22与连接件本体2之间的强度和刚度,工作时,垫块22不会从连接件本体2脱落下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块22开设有椭圆形的安装孔221,安装孔221贯穿垫块22和连接件本体2。安装孔221为椭圆形,预留了一个或多个螺钉同时穿过安装孔221的空间,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选择安装螺钉的数量,更好地将墙板连接件固定安装到墙壁或固定架。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本体2为矩形体,连接件本体2四个角均设有倒角4,在搬运或安装连接件本体2时,避免连接件本体2的四个尖角刮伤人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凸块21呈三菱柱形状,使卡凸块21更好地卡扣墙板1,而且在连接件本体2上加工三菱柱简单。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