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8586发布日期:2019-05-11 00:31阅读:979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产品构件比较标准,生产效率较高,生产成本低,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越来越高,同时装配式建筑又非常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在建造装配式建筑时,需要使用大量的叠合楼板,形成现浇板带的浇筑模板,在模板内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现浇板带。现有的现浇板带模板的安装结构复杂,施工效率低,浇筑成型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效率高、成型质量高的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

本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包括叠合板、木模板,所述叠合板对称设置在木模板的上部两侧,所述木模板与所述叠合板的底部贴合,所述木模板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若干主龙骨钢管,所述叠合板上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的若干预留孔,所述预留孔内竖向插设有将所述叠合板、木模板、主龙骨钢管拉紧固定的对拉螺栓;

所述对拉螺栓包括对拉螺栓杆、护筒螺栓、蝶形卡、第二螺栓,所述对拉螺栓杆依次穿设所述叠合板、木模板、主龙骨钢管,所述护筒螺栓与对拉螺栓杆螺纹连接并压紧固定所述叠合板的上表面,所述蝶形卡与第二螺栓均与所述对拉螺栓杆螺纹连接并压紧固定所述主龙骨钢管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护筒螺栓包括筒体、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焊接固定在所述筒体内部的下表面上,所述筒体通过第一螺栓与对拉螺栓杆螺纹连接套设在所述对拉螺栓杆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筒体为薄壁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筒体的外表面涂覆有脱模剂。

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木模板与主龙骨钢管之间沿所述木模板长度方向对称设有若干次龙骨木方,所述次龙骨木方的上表面通过对拉螺栓与所述木模板压紧贴合,所述次龙骨木方的下表面通过对拉螺栓与所述主龙骨钢管压紧贴合。

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主龙骨钢管的下部设有蝶形槽,所述蝶形卡卡接固定在蝶形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叠合板相对木模板对称设置,对拉螺栓设置在叠合板上,木模板的两侧通过对拉螺栓与叠合板拉紧固定,与现有的采用对拉螺栓在木模板的中心线处拉紧固定相比,保证木模板两侧与叠合板底部紧密贴合,防止木模板与叠合板之间出现缝隙,造成浇筑混凝土时流入缝隙处,由此造成从缝隙处漏浆以及整体浇筑结构错台现象,容易出现断裂裂纹,进而造成木模板与叠合板之间混凝土成型质量差,提高现浇板带的成型质量以及与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稳定性。

(2)对拉螺栓能够实现相对现浇板带的拆除,能够重复利用。具体的,由于对拉螺栓的上部采用护筒螺栓与对拉螺栓杆螺纹连接,现浇板带浇筑完成时,对拉螺栓杆能够相对护筒螺栓旋转拆除,然后再对护筒螺栓进行拆除。

(3)吊模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提高现浇板带成型质量与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对拉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蝶形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5中发条套圈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浇板带浇筑成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1、叠合板;2、预留孔;3、现浇板带;4、对拉螺栓杆;5、护筒螺栓;51、筒体; 52、第一螺栓;6、木模板;7、次龙骨木方;8、主龙骨钢管;9、蝶形卡;91、本体;92、发条套圈;93、凹槽;94、发条;95、滑动内圈;96、滑动外圈;97、连接圈;98、环形通槽;10、第二螺栓;11、预制墙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现浇板带吊模,包括叠合板1、木模板6,叠合板1对称设置在木模板6的上部两侧,木模板6与叠合板1的底部贴合,木模板6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若干主龙骨钢管8,叠合板1上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有的若干预留孔2,预留孔2内竖向插设有将叠合板1、木模板6、主龙骨钢管8拉紧固定的对拉螺栓。

叠合板1设置在预制墙板11的下方,叠合板1与预制墙板11之间形成现浇板带3缝,在现浇板带3缝中浇筑混凝土成型,由此形成现浇板带3。

进一步的,木模板6与主龙骨钢管8之间沿木模板长度方向对称设有若干次龙骨木方7,次龙骨木方7的上表面通过对拉螺栓与木模板6压紧贴合,次龙骨木方7的下表面通过对拉螺栓与主龙骨钢管8压紧贴合。其中,木模板6的下方对应叠合板1位置处以及现浇板带3 缝位置处均设有次龙骨木方7。本实施例中,次龙骨木方7设为奇数个。次龙骨木方7的设置增强吊模底部支撑,保证浇筑成型现浇板带3时出现错台现象,提高现浇板带3浇筑的施工质量。

如图2所示,对拉螺栓包括对拉螺栓杆4、护筒螺栓5、蝶形卡9、第二螺栓10,对拉螺栓杆4依次穿设叠合板1、木模板6、主龙骨钢管8,护筒螺栓5与对拉螺栓杆4螺纹连接并压紧固定叠合板1的上表面,主龙骨钢管8的下部设有蝶形槽,蝶形卡9卡接固定在蝶形槽内,蝶形卡9与第二螺栓10均与对拉螺栓杆4螺纹连接并压紧固定主龙骨钢管8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护筒螺栓5包括筒体51、第一螺栓52,第一螺栓52焊接固定在筒体51内部的下表面上,筒体51通过第一螺栓52与对拉螺栓杆4螺纹连接套设在对拉螺栓杆4上。

进一步的,筒体51为薄壁结构。

进一步的,筒体51的外表面涂覆有脱模剂,便于浇筑成型达到拆模条件时,将筒体51 拆除。

如图3、图4所示,蝶形卡9包括本体91,本体9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固定设有发条套圈92,发条套圈92的内侧开设有环形通槽98,环形通槽98内设有连接圈97,发条套圈92与连接圈97相互拼接而成,发条套圈92内设有环形空腔,环形空腔内设有发条 94,发条94的内圈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外圈96,连接圈97的内圈固定连接有滑动内圈95,滑动内圈95的内圈上对称设有两个凹槽93,凹槽93内活动卡接有卡块,卡块对称安装在对拉螺栓杆4的下部两侧。使用时,将蝶形卡9上的凹槽93套接在卡块上,然后逆向转动蝶形卡9,通过滑动内圈95带动发条94收紧到一定程度,然后再旋紧对拉螺栓杆4的同时,将蝶形卡9卡接到蝶形槽内,进一步旋紧对拉螺栓杆4,此时滑动内圈95回转,使发条94稍微松弛,当发条94仍然处于收紧状态,且在发条94的弹力作用下,对拉螺栓杆4有向旋紧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达到紧固螺丝的作用。

具体施工过程为:

第一步,将护筒螺栓5与对拉螺栓杆4螺栓连接,并插设入叠合板1的预留孔2上。

第二步,将叠合板1吊装至预制墙板11的下方,叠合板1与预制墙板11之间构成现浇板带3缝,依次将木模板6、次龙骨木方7、主龙骨钢管8安装至叠合板1的下方,并采用蝶形卡9与第二螺栓10压紧固定。

第三步,在现浇板带3缝中进行混凝土填充浇筑,形成现浇板带3。

第四步,浇筑成型并达到拆模条件后,依次将主龙骨钢管8、次龙骨木方7、木模板6从对拉螺栓杆4上拆除,对拉螺栓杆4相对护筒螺栓5拆除,最后将护筒螺栓5拆除,由此完成现浇板带3的浇筑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叠合板1相对木模板6对称设置,对拉螺栓设置在叠合板1上,木模板6的两侧通过对拉螺栓与叠合板1拉紧固定,与现有的采用对拉螺栓在木模板6的中心线处拉紧固定相比,保证木模板6两侧与叠合板1底部紧密贴合,防止木模板6与叠合板1之间出现缝隙,造成浇筑混凝土时流入缝隙处,由此造成从缝隙处漏浆以及整体浇筑结构错台现象,容易出现断裂裂纹,进而造成木模板6与叠合板1之间混凝土成型质量差,提高现浇板带3的成型质量以及与预制墙板11之间的连接结构稳定性。

(2)对拉螺栓能够实现相对现浇板带3的拆除,能够重复利用。具体的,由于对拉螺栓的上部采用护筒螺栓5与对拉螺栓杆4螺纹连接,现浇板带3浇筑完成时,对拉螺栓杆4能够相对护筒螺栓5旋转拆除,然后再对护筒螺栓5进行拆除。

(3)吊模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提高现浇板带3成型质量与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