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幕墙横向排水胶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0434发布日期:2019-05-15 22:2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幕墙横向排水胶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幕墙横向排水胶条连接结构,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在建筑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幕墙,其中幕墙所占比重很大,并且近年来单元式幕墙因其具有可批量生产、现场安装拆卸便捷、施工周期短等特点,已逐步占领了幕墙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单元式幕墙之间的连接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缝隙,幕墙外壁的雨水大部分会顺着幕墙之间的竖向缝隙流至地面,但少部分雨水和水汽容易通过幕墙之间的横向缝隙渗入幕墙内壁,造成幕墙的防水性能差的问题。

一篇公告号为CN20623342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幕墙横向排水胶条连接结构,包括横梁、幕墙、连接相邻两幕墙外壁之间的压条,压条与幕墙之间安装有密封条,横梁外端设有横向的安装条,压条连接在安装条上,横梁与安装条之间连接有横向长方形的第一排水胶条,第一排水胶条横截面呈一级台阶状结构,第一排水胶条上段贴合连接在安装条上方的横梁外侧面,第一排水胶条中段贴合在横向安装条上表面,第一排水胶条下段连接在该第一排水胶条下方的幕墙外壁与压条之间,压条靠近下端位置设有过水孔。

上述专利中的幕墙横向第一排水胶条连接结构在横梁与安装条之间连接横向长方形的第一排水胶条,第一排水胶条对水流进行引流,使水流在第一排水胶条作用下由上往下流到下方的幕墙外侧,并通过过水孔流出,实现横向排水。但是,其第一排水胶条在组装上下幕墙时需要现场安装,胶条首先需要贴合在压条与幕墙之间,然后和横梁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胶条的安装步骤繁琐,给幕墙安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幕墙横向排水胶条连接结构,具有上层幕墙、下层幕墙和排水胶条之间连接牢固且安装简单方便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幕墙横向排水胶条连接结构,包括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上层幕墙的底部和下层幕墙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连接件嵌入下连接件内并通过固定螺栓与下连接件保持固定,下连接件靠近幕墙外壁一侧并与上连接件接触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排水胶条,下连接件位于幕墙外壁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胶条的底部延伸至第一排水孔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排水胶条事先固定安装在下连接件的一个侧面上,安装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时,只需要将上连接件嵌入下连接件内,再安装固定螺栓即可;此时第一排水胶条位于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靠近幕墙外壁一侧的接触面上,一方面,上连接件嵌入下连接件的侧壁可以阻止水向幕墙内壁横向渗透,另一方面,第一排水胶条可以将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嵌合缝隙里的水引导至第一排水孔,从而减少水在缝隙处积存,及时排水。这种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不仅第一排水胶条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而且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之间连接也牢固可靠。

进一步优选为: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横截面均呈H型,上连接件包括上安装部和上插接部,下连接件包括下安装部和下插接部,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分别固定安装在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内,上插接部嵌入下插接部内,固定螺栓横向固定在上插接部和下插接部的重合部分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横截面均呈H型,上连接件的上安装部和下连接件的下安装部分别用于固定安装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上连接件的上插接部和下连接件的下插接部则用于嵌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H型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具有良好的结构对称性,从而自身结构强度高,用于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进一步优选为:下插接部的底部设有倾斜导流台,倾斜导流台靠近幕墙内壁的一端较高,靠近幕墙外壁的一端较低且较低端与第一排水孔齐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H型结构,上连接件的上插接部和下连接件的下插接部的重合部分会存在一个内腔,外部雨水可能从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的左右两侧缝隙处进入内腔,倾斜导流台用于将进入内腔中的水引流至上插接部与下插接部的抵接缝隙处,最终到达第一排水孔处,将水排至上下插接部的外部,从而实现更加完全彻底的排水。

进一步优选为:上插接部靠近幕墙外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的中心轴线与倾斜导流台的上表面平行,第二排水孔的侧周面底部与倾斜导流台的上表面相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插接部靠近幕墙外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可以使从倾斜导流台上流下的水直接通过第二排水孔排出至第一排水孔,排水更快更方便。

进一步优选为:上插接部靠近幕墙内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排水孔,第三排水孔的中心轴线与倾斜导流台的上表面平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幕墙内壁和幕墙外壁之间存在温度差,尤其是冬季时,幕墙内壁可能会存在水雾,而上插接部靠近幕墙内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排水孔,第三排水孔可以将由水雾凝结的水排向上插接部和下插接部的内腔中,再通过倾斜导流台和第二排水孔引流至第一排水孔处,最终排向幕墙外壁,实现对幕墙内壁的水雾排水,排水更彻底。

进一步优选为:下插接部靠近幕墙内壁一侧的侧壁与上插接部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二排水胶条,第二排水胶条的底部延伸至第三排水孔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下插接部靠近幕墙内壁一侧的侧壁与上插接部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二排水胶条,第二排水胶条可以将从第三排水孔进入的水更快地引导至上插接部和下插接部的内腔中,加快排水速度。

进一步优选为:上安装部靠近底部位置设有第四排水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幕墙进行安装时,通常会与密封胶条和支撑垫一起固定在连接件内,但密封胶条和支撑垫长时间在室外条件下容易老化开裂,外部的雨水容易从开裂处的缝隙进入并积存在上安装部的底部,进一步腐蚀密封胶条和支撑垫,不利于幕墙的长久稳定安装,而第四排水孔可以及时将积存在上安装部底部的水及时排出,有利于保护密封胶条和支撑垫不被雨水腐蚀。

进一步优选为: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均为双层玻璃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双层玻璃幕墙具有更好的隔声作用,能明显隔绝噪音污染,而且冬季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夏季炎热时,遮阳伞建筑内部温度有可能过高,而双层玻璃幕墙并不是以直接开启方式通风,因而具有保护功能,这使得在夏季夜晚下班时间办公楼可以利用夜间凉爽空气,以自然通风的方式进行室内降温,夏季降温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排水胶条事先固定安装在下连接件的一个侧面上,安装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时,只需要将上连接件嵌入下连接件内,再安装固定螺栓即可,这种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不仅第一排水胶条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而且上层幕墙和下层幕墙之间连接也牢固可靠;

2.在第一排水孔的基础上设置第二排水孔、第三排水孔和第四排水孔,除了可以将从幕墙外壁缝隙处进入的水排至幕墙外壁外部,还可以将幕墙内壁处、上插接部和下插接部之间的内腔处及上安装部处的水引导至幕墙外壁外部,排水更加彻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上层幕墙;2、下层幕墙;3、上连接件;31、上安装部;311、密封胶条;312、支撑垫;313、第四排水孔;32、上插接部;321、第二排水孔;322、第三排水孔;4、下连接件;41、下安装部;42、下插接部;421、倾斜导流台;5、固定螺栓;6、第一排水胶条;7、第二排水胶条;8、第一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幕墙横向第一排水胶条6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上层幕墙1和下层幕墙2,上层幕墙1和下层幕墙2均为双层玻璃结构。上层幕墙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上连接件3,下层幕墙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连接件4,上连接件3和下连接件4通过固定螺栓5保持固定。上连接件3和下连接件4的横截面均呈H型,上连接件3包括上安装部31和上插接部32,下连接件4包括下安装部41和下插接部42。上层幕墙1和下层幕墙2分别固定安装在上安装部31和下安装部41上,上插接部32嵌合插入下插接部42中,固定螺栓5横向固定在上插接部32和下插接部42的重合部分。

如图1所示,上插接部32和下插接部42靠近幕墙外壁一侧的接触面上固定有第一排水胶条6,下插接部42位于幕墙外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8,第一胶条的底部延伸至第一排水孔8处。

如图1所示,下插接部42的底部设有倾斜导流台421,倾斜导流台421靠近幕墙内壁的一端较高,靠近幕墙外壁的一端较低且较低端与第一排水孔8齐平。上插接部32靠近幕墙外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321,第二排水孔321的中心轴线与倾斜导流台421的上表面平行,第二排水孔321的侧周面底部与倾斜导流台421的上表面相切。

如图1所示,上插接部32靠近幕墙内壁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排水孔322,第三排水孔322与倾斜导流台421的较高一端齐平,第三排水孔322的中心轴线与倾斜导流台421的上表面平行。下插接部42靠近幕墙内壁一侧的侧壁与上插接部32的接触面上设有第二排水胶条7,第二排水胶条7的底部延伸至第三排水孔322处。

如图1所示,上安装部31和下安装部41内均固定有密封胶条311和支撑垫312,上层幕墙1和下层幕墙2分别与上安装部31内和安装部内的密封胶条311固定密封连接,上安装部31靠近底部位置开设有第四排水孔313。

工作原理:在第一排水孔8的基础上设置第二排水孔321、第三排水孔322和第四排水孔313,除了可以将从幕墙外壁缝隙处进入的水排至幕墙外壁外部,还可以将幕墙内壁处、上插接部32和下插接部42之间的内腔处及上安装部31处的水引导至幕墙外壁外部,排水更加彻底。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