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爆减压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93808发布日期:2019-06-22 01:01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爆减压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防爆减压板。



背景技术: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金属爆炸减压板的爆炸减压性能研究及其设计与应用》一文中指出,可燃气体爆炸主要产生三个压力峰P1、P2、P3,其中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的主要为压力峰P3,而压力峰P3是由声阵驻波诱发的不稳定燃烧产生的,可以说,形成压力峰P3的初始振动并不强,但是层层叠加之后,压力峰P3的破坏力将急剧增强。现有的减压板通常由单层普通钢板或无磁不锈钢板加工生产而成,其表面加工而成的凹槽为开放式结构,凹槽通常为圆形或梯形结构,这种形成主要是为了加工方便,降低生产成本,但其对冲击力的缓冲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圆形凹槽,很容易将冲击力引向减压板上无凹槽的平面,而减压板上的平面部位对冲击力的抵抗能力弱于凹槽部位,这样则会加剧整个减压板的破损,当减压板平面破损后,相邻两块减压板之间的墙体则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容易造成墙体坍塌,增加了爆炸带来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爆减压板,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凹槽为圆形或梯形结构,其抗冲击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防爆减压板,包括减压板本体,凸出于减压板本体连续设置的波浪凹槽,与减压板本体贴合安装并位于波浪凹槽所在侧对应侧的背板,开设在减压板本体上且位于波浪凹槽两侧的第一安装孔,以及开设在背板上并与第一安装孔匹配的第一螺纹孔,其中,所述减压板本体向左延伸设有减压板延伸部,所述背板向右延伸设有与减压板延伸部匹配连接的背板延伸部。

进一步地,所述减压板延伸部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背板延伸部上开设有与第二安装孔相互匹配的第二螺纹孔。

具体地,所述减压板本体与背板均采用水泥蛭石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减压板本体上设置连续的波浪凹槽,并且在波浪凹槽的对应侧上贴合设置有背板,使得波浪凹槽与背板形成一容纳空气的相对密闭的腔体,从而增强了抗冲击力,即使在没有波浪凹槽的其他地方,由于贴合设置有背板,相较于传统的只有一层的减压板,本实用新型减压板的平面抗冲击性更强,并且减压板本体与背板均采用水泥蛭石板,具有很强的韧性,防护效果更好。

(2)本实用新型的减压板本体与背板均设有相互匹配的延伸部,可实现错位贴合,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的当减压板损坏时,相邻减压板之间的墙体受损严重导致坍塌的情况发生,为救援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

(3)本实用新型的减压板本体和背板均采用水泥蛭石板,其具有韧性强,硬度高的优点,从而提高了防冲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减压板本体,2-波浪凹槽,3-背板,4-第一安装孔,5-第一螺纹孔,6-减压板延伸部,7-背板延伸部,8-第二安装孔,9-第二螺纹孔,1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型防爆减压板,包括减压板本体1,凸出于减压板本体1连续设置的波浪凹槽2,与减压板本体1贴合安装并位于波浪凹槽2所在侧对应侧的背板3,开设在减压板本体1上且位于波浪凹槽2两侧的第一安装孔4,以及开设在背板3上并与第一安装孔4匹配的第一螺纹孔5,其中,所述减压板本体1向左延伸设有减压板延伸部6,所述背板3向右延伸设有与减压板延伸部6匹配连接的背板延伸部7。

并且,所述减压板延伸部6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8;所述背板延伸部7上开设有与第二安装孔8相互匹配的第二螺纹孔9;所述减压板本体1与背板3均采用水泥蛭石板。

安装时,通过使用粘接剂将背板3与减压板本体1粘接在一起,然后通过螺栓10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4和第一螺纹孔5进行固定,将减压板延伸部6与相邻安装的背板延伸部7重叠安装,并且减压板延伸部6与背板延伸部7同等大小,然后通过螺栓10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8和第二螺纹孔5进行固定,通过拼接的方式将整个减压板连接为一个整体,同时背板3通过粘接剂粘贴在减压板本体1上,使得波浪凹槽2与背板3形成一封闭的空间,从而增强了抗冲击能力,并且采用连续的波浪凹槽,更容易将产生压力峰P3的振动反射方向改变,使其无法和入射波产生驻波,即使在没有波浪凹槽的其他平面,由于粘贴有背板3或拼接有背板3,再加上减压板本体1与背板3采用水泥蛭石板,韧性强,即使压力峰P3作用在减压板本体1的平面上,也不会出现破损的现象,从而到达了抗冲击的效果,并且相互间采用拼接连接,避免了墙体受到冲击发生坍塌。

本实用新型中的“向左”或“向右”均是基于附图的方向进行说明的。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做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