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的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3480发布日期:2019-05-24 21:08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的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尼器,具体涉及一种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的软钢阻尼器。



背景技术:

通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这种消能减震的设计理念已经在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软钢剪切板阻尼器是金属阻尼器的一种,作为消能减震装置常用于结构振动控制中。其基本的工作原理为:在地震或风振时,通过腹板的剪切变形进入塑性屈服形成滞回,耗散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从而增加结构等效阻尼,达到消能减震目的。自日本阪神地震与美国北岭地震后,软钢阻尼器就象结构“保险丝”,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消能减震装置,在日本、美国等多震的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处于初步阶段。

如中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1412604.2,一种小震耗能的软钢阻尼器所示,该软钢阻尼器,不能对其自身的刚度和屈服载荷进行调节,使得阻尼器的使用情景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同时能够实现多片软钢同步屈服的软钢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的软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软钢单板(3)、螺钉(4)以及连接减振装置;

所述软钢单板(3)数量为两个,平行焊接在所述下盖板(2)上,所述软钢单板(3)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竖直均匀分布的多个安装孔(31);所述上盖板(1)上设置有平行设置的两个安装槽(11),所述软钢单板(3)卡合安装到所述安装槽(11)中,并通过所述软钢单板(3)上位于所述上盖板(1)上下两侧的安装孔(31)安装螺钉(4)进行固定;

所述软钢单板(3)上还设置有多条倾斜状的缺口(32),以及位于相邻所述缺口(32)之间的安装口(33);

所述连接减振装置包括连接杆(6)和连接块(7),其中所述连接杆(6)包括圆柱状的杆体(61)和设置在杆体(61)两端的卡合环(62);所述连接块(7)包括安装块(71),连接所述安装块(71)的耗能块(72),所述安装块(71)安装到所述安装口(33)中,所述连接杆(6)安装到所述耗能块(72)中。

进一步的,所述耗能块(72)包括壳体(721),位于所述壳体(721)内开口处并固定在其内壁上的限位环(723),设置在所述壳体(721)侧壁内上的多个第一弹簧(724),设置在所述壳体(721)底部的多个第二弹簧(725),以及位于所述壳体(721)开口处的密封圈(722),所述连接杆(6)的卡合环(62)安装到所述壳体(721)的底部和限位环(723)之间,所述密封圈(722)的内径连接所述连接杆(6)的杆体(61),所述密封圈(722)的内壁粘贴连接到所述限位环(723)上,所述壳体(721)内充满阻尼油(726)。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11)内壁上还设置有橡胶内垫(12)。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内垫(12)和所述软钢单板(3)连接处之间还填充有内衬减振片(5)。

本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可调节安装上盖板的位置,能够实现软钢阻尼器的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

(2)通过连接杆和连接块能够实现相邻两个软钢单体之间力的传递;

(3)连接杆和连接块自身能够实现一定的减振,吸收外部的振动力。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盖板;11-安装槽;12-橡胶内垫;

2-下盖板;

3-软钢单板;31-安装孔;32-缺口;33-安装口;

4-螺钉;5-内衬减振片;

6-连接杆;61-杆体;62-卡合环;

7-连接块;71-安装块;72-耗能块;721-壳体;722-密封圈;723-限位环;724-第一弹簧;725-第二弹簧;726-阻尼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的软钢阻尼器,

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软钢单板3、螺钉4以及连接减振装置,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软钢单板3均为方形的钢块,螺钉4即为常见的螺钉。

软钢单板3数量为两个,平行焊接在下盖板2上,焊接后保证软钢单板3处于竖直状态,下盖板2一般安装在平地上。软钢单板3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排安装孔31,每一排安装孔31均竖直排列,同时之间的间隔相同,该间隔稍大于上盖板1的厚度,该安装孔大于螺钉4螺杆部的直径。

在上盖板1上设置有平行设置的两个安装槽11,该安装槽11大于软钢单板3上端的大小,安装槽11内壁上还设置了橡胶内垫12,软钢单板3卡合安装到安装槽11中,由于软钢单板3的大小和安装槽11大小不一定完全合适,还在它们之间填充有内衬减振片5,内衬减振片5一般是水性阻尼涂料。软钢单板3卡合到安装槽后,通过软钢单板3上位于上盖板1上下两侧的安装孔31安装螺钉4进行固定。

软钢单板3上还设置有多条倾斜状的缺口32,以及位于相邻缺口32之间的安装口33。

在相邻两个软钢单体3的安装口33之间连接有连接减振装置,连接减振装置包括连接杆6和连接块7,其中连接杆6包括圆柱状的杆体61和设置在杆体61两端的卡合环62;连接块7包括安装块71,连接安装块71的耗能块72,安装块71安装到安装口33中,连接杆6安装到耗能块72中。具体为,耗能块72包括壳体721,位于壳体721内开口处并固定在其内壁上的限位环723,设置在壳体721侧壁内上的多个第一弹簧724,设置在壳体721底部的多个第二弹簧725,以及位于壳体721开口处的密封圈722,连接杆6的卡合环62安装到壳体721的底部和限位环723之间,密封圈722的内径连接连接杆6的杆体61,壳体721内充满阻尼油726。该装置的设置,能够使得一块软钢单体3在受力的时候通过其将受力传递到另一块软钢单体,能够将受力进行分摊。同时,该装置本身内设置了多个弹簧和阻尼油,连接杆6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弹簧和阻尼油进行消耗外部力,而限位环,则防止连接杆6的位移过大。

本装置的具体组装过程如下:

连接杆6和连接块7,连接杆6直接一体加工成型,连接块7的安装块71直接焊接连接壳体721,并在壳体721的底部和侧面焊接第一弹簧724和第二弹簧725,将连接杆6的卡合环62放置到壳体721内,将限位环723焊接连接到壳体721的内壁上,限位环723为两个半圆的环进行焊接,向壳体721内注油,在将密封圈722剪开套到杆体61上,在密封圈722的内侧涂满胶水与限位环723粘贴好,再在密封圈722的内径上涂满胶水与杆体61连接好,在把剪开的地方粘贴好。

然后将安装块71卡合安装到一块软钢单板3的安装口33中,再安装到另个一块软钢单板3中,将两个软钢单板3焊接连接到下盖板2上,将上盖板3套入到软钢单板3中,并在连接处插入内衬减振片5,再通过螺钉4连接好。

本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可调节安装上盖板的位置,能够实现软钢阻尼器的刚度和屈服载荷可调;

(2)通过连接杆和连接块能够实现相邻两个软钢单体之间力的传递;

(3)连接杆和连接块自身能够实现一定的减振,吸收外部的振动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