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转角防护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9039发布日期:2019-08-13 20:28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栏杆转角防护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栏杆转角防护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隔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同时,栏杆上的扶手可作为行走时依扶之用。栏杆的材料多为木制,也有金属、塑料、水磨石、大理石等。要求安全、坚牢、美观、表面光滑无尖锐棱角,一般栏杆45度角拼接处棱角分明、尖利,容易伤到人。

但是,由于栏杆转角的硬度较高,人们在打扫卫生时,经常会碰到栏杆的转角处,危险性高,很是不便,因此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栏杆转角防护体,能够包裹住栏杆转角,使得人们在打扫卫生时,利用护体本身的弹性,降低危险性,提高环境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栏杆转角防护体,包括第一角块、第二角块以及连接第一角块和第二角块的弹性连接板;所述第一角块包括两块互呈夹角的第一抵压板,两块所述第一抵压板靠近所述第二角块的表面分别与栏杆外角的相邻边框相抵接;所述第二角块包括两块互呈夹角的第二抵压板,两块所述第二抵压板靠近所述第一角块的表面与栏杆内角的相邻边框相抵接;所述连接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栏杆外角与栏杆内角之间的距离。

采用上述方案,将栏杆转角防护体装于栏杆转角处时,连接板发生微弱形变,使得第一抵压板对栏杆外角边框施加一个朝向栏杆内角的力,同时第二抵压板对栏杆内角边框施加一个朝向栏杆外角的力,令防护体夹持住栏杆转角达到固定的效果;另外,通过防护体本身弹性材质的特性,能够降低对人们的危害程度,提高环境的安全系数。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压板的横截面呈U型形状设置,所述第一抵压板的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二角块;所述第二抵压板的横截面呈U型形状设置,所述第二抵压板的闭合端朝向所述第一角块。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栏杆外角能够贴合于第一抵压板U型形状形成的内腔当中,同时,第二抵压板U型形状闭合端的外侧能够贴合在栏杆内角形成的内腔当中,如此便使得护体能够完全贴合于栏杆的转角处,进一步优化护体的贴合强度。

作为优选,两块所述第一抵压板和两块所述第二抵压板均呈90°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大部分栏杆的转角处均设计为90°,因此使得第一角块和第二角块能够贴合栏杆的表面,进一步优化防护体对栏杆转角处的夹持力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压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倒钩部,所述第一倒钩部朝向第二抵压板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二抵压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倒钩部,所述第二倒钩部朝向第二抵压板的方向弯曲。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倒钩部与第二倒钩部分别对栏杆外角与栏杆内角的边框施加了一个钩力,一方面,倒钩部能够通过其带有的凹槽钩住栏杆,进一步优化了护体与栏杆转角处的结合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呈圆弧状设置,所述连接板朝向远离栏杆的方向弯曲。

采用上述方案,圆弧状设置的连接板使得其更易发生弹性形变;当连接板弹性形变时,连接板对两端的角块施加一个相对的力,从而增大防护体对栏杆转角处的夹持力度。

作为优选,两块所述第一抵压板连接处的外壁圆弧过渡。

采用上述方案,能够避免人们在碰撞到护体时,避免受到角块对其造成的伤害,提高护体的安全系数。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角块和所述第二角块远离栏杆的表面均设置为光滑面。

采用上述方案,连接板远离栏杆的表面是经常与人体接触的表面,由此设置为光滑面,降低防护体外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降低防护体与人体接触时产生的摩擦力,进一步体现防护体的人性化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靠近第一角块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凸脊,所述连接板靠近第二角块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凸脊。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凸脊与第二凸脊能够实现连接板与两端的角块在工艺制造过程中能够通过磨具一体成型,减少工业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和所述第二凸脊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连接板内表面设置有加强筋。

采用上述方案,连接板在发生形变位置设置加强筋,避免连接板在长期形变下,连接板的弹性效果受到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的宽度由与所述第一角块连接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二角块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

采用上述方案,将防护体安装于栏杆的转角处时,第一角块的内侧面抵接于栏杆外框上,因此增大第一角块与栏杆外框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大第一角块与栏杆外框的摩擦力,由此使得第一角块贴合地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栏杆转角防护体装于栏杆转角处时,连接板发生微弱形变,使得第一抵压板对栏杆外角边框施加一个朝向栏杆内角的力,同时第二抵压板对栏杆内角边框施加一个朝向栏杆外角的力,令防护体夹持住栏杆转角处达到固定的效果;另外,通过防护体本身弹性材质的特性,能够降低对人们的危害程度,提高环境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11、第一抵压板;12、第一倒钩部;21、第二抵压板;22、第二倒钩部;3、连接板;31、第一凸脊;32、第二凸脊;3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清楚描述护体与需要护住的客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采用为针对栏杆转角,但只要是本实用新型中护体能够保护到的转角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例如:楼梯扶手的转角处、桌子的转角处、窗户的转角处等。

一种栏杆转角防护体,如图1所示,栏杆转角防护体通过模具一体成型制成,包括第一角块、第二角块以及连接第一角块和第二角块的弹性连接板3。

第一角块包括两块互呈夹角的第一抵压板11,本实施例中的夹角优选为90°,且朝向靠近第二角块的方向弯折,由于大部分栏杆的转角处均设计为直角,因此使得第一抵压板11能够贴合栏杆的表面,优化护体对栏杆的夹持力度。两块第一抵压板11连接处的外壁圆弧过渡,使得人们在碰撞到防护体时,避免受到角块连接处的尖锐对其造成的伤害,提高防护体的安全系数。

两块第一抵压板11靠近第二角块的表面分别与栏杆外角的相邻边框相抵接。两块第一抵压板11的横截面均呈U型形状设置,其开口端朝向第二角块,使得栏杆外角能够贴合于第一抵压板11的U型形状的内腔当中。两块第一抵压板11远离连接板3的一端朝向第二角块的方向弯曲形成第一倒钩部12,对栏杆外角与栏杆内角的边框施加了一个钩力,进一步优化护体与栏杆转角处的结合强度。

第二角块包括两块互呈夹角的第二抵压板21,本实施例中的夹角优选为90°,且朝向远离第一角块的方向弯折。两块第二抵压板21靠近第一角块的内表面与栏杆内角的相邻边框相抵接。两块第二抵压板21的横截面均呈U型形状设置,且其闭合端朝向第一角块。两块第二抵压板21远离连接板3的一侧朝向第一抵压板11的方向弯曲形成第二倒钩部22。

连接板3的长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栏杆外角到栏杆内角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优选为连接板3的长度等于栏杆外角到栏杆内角之间的距离。连接板3呈圆弧状设置,且朝向远离栏杆的方向弯曲,使得连接板3更易发生弹性形变,当连接板3弹性形变时,连接板3对两端的角块施加一个相对的力,从而增大防护体对栏杆的夹持力度。

连接板3的宽度由与第一角块连接的一端向第二角块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由于第二角块是抵接在栏杆内角上的,因此人体与其发生接触的概率较小,因此将第二角块设计成整体形状略小于第一角块,能够有效减少工业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所以连接板3从第一角块过渡到第二角块时的宽度设计为逐渐减小。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板3靠近第一角块的外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一凸脊31,第一凸脊31与两块第一抵压板11的连接处相连;连接板3靠近第二角块的内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二凸脊32,第二凸脊32与两块第二抵压板21的连接处相连,第一凸脊31与第二凸脊32能够实现连接板3与两端的角块在工艺制造过程中能够通过磨具一体成型,减少工业成本,提高生产利润。

在第一凸脊31和第二凸脊32的连接处,且位于连接板3内表面上一体连接有加强筋33,连接板3在发生形变位置在第一凸脊31与第二凸脊32的连接处,设置加强筋33,避免连接板3在长期形变下,连接处的弹性效果受到影响。

连接板3、第一角块和第二角块远离栏杆一侧的外表面经打磨后形成光滑面,连接板3远离栏杆的一侧是经常与人体接触的一侧,由此设置为光滑面,降低护体外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降低护体与人体接触时产生的摩擦力,进一步体现护体的人性化设计。

具体使用方式:使用者施力将圆弧状的连接板3弯曲成线状,然后将第一角块放置于栏杆外角上,将第二角块放置于栏杆内角中,停止施力,使得连接板3对两端的角块产生一个相对的且向内的压力,从而将护体固定在栏杆上。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