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楼梯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9015发布日期:2019-08-13 20:28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楼梯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楼梯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物施工方式,建筑物基本上在施工现场绑扎钢筋并现浇混凝土,上述施工方式具有工期长、品质控制难、污染大等缺点。近年建筑物施工方式逐渐向预制构件方式进行施工,按照实际施工需求在工厂直接制作出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然后运输到施工地点,直接将预制构件进行拼接即可完成建筑物的施工,具有操作简单、污染小、工期短等优点。

目前的预制楼梯都是通过先制作模具,然后在模具中埋设钢筋并且浇筑混凝土,浇筑好后的预制楼梯直接通过搭接加覆盖混凝土的方法固定在上下层基座。由于混凝土抗压不抗拉的力学特性,使得预制楼梯与上层和下层基座连接处难以固定紧密,预制楼梯与基座之间的抗震能力很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楼梯构件,具有结构简单、抗震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预制楼梯构件,包括楼梯本体和用于支撑楼梯本体两端的安装座,安装座分别设置于相邻楼层上,楼梯本体内设置有预埋的骨架,安装座顶面分别开设有与对应楼梯本体端部卡接的安装槽,安装座上分别设置有抗震组件,抗震组件包括阻尼器、第一抗震支座和第二抗震支座,阻尼器的一端通过第一抗震支座设置于对应的安装座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抗震支座设置于楼梯本体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尼器的一端通过第一抗震支座固定于安装座上,阻尼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抗震支座固定于楼梯本体上,第二抗震支座和第二抗震支座均可向阻尼器传导震动,阻尼器吸收楼梯本体的震动能量,从而对楼梯本体起到防震的效果,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且通过预先浇筑,便于保持施工场地的整洁,减少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抗震支座包括第一支撑板以及若干第一连板,各第一连板分别与安装座垂直且固定,第一支撑板与阻尼器垂直设置,且第一支撑板同步与阻尼器以及各第一连板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板和第一支撑板可向阻尼器传递来自安装座上的震动应力,且第一支撑板与阻尼器垂直,第一连板与安装座的底面垂直,从而提高了震动应力的传导效果,且使阻尼器受力均匀以提高阻尼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连板嵌设于安装座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板嵌设于安装座内,提高第一连板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第一阻尼器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用于固定对应第一连板的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包括螺杆、抵接板以及螺栓,螺杆的一端嵌入安装座内,另一端穿过抵接板并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螺栓同步穿过抵接板、第一连板并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杆的一端嵌入安装座内,然后将抵接板对准螺杆以及第一连板,将第一螺母旋在螺杆上,实现抵接板与安装座的固定,将螺栓同步穿过抵接杆和第一连板,将第二螺母旋在螺栓上,实现抵接板和第一连板的固定,从而对第一连板和安装座的连接起到了加固以及定位的作用,就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抵接板呈L型设置,且抵接板的外侧壁同步与安装座底面、第一连板抵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连板与安装板的底面垂直,从而将抵接板呈L性设置,不仅在增大抵接板的受力面积,还对第一连板和安装座的垂直关系起到了限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抗震支座包括第二支撑板、连接板以及若干第二连板,第二连板分别与楼梯本体底面垂直且固定,第二支撑板与阻尼器垂直设置且固定,连接板同步与第二支撑板以及各第二连板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板、连接板、第二支撑板可向阻尼器传递来自楼梯本体上的震动应力,且第二支撑板与阻尼器垂直,第二连板与楼梯本体的底面垂直,从而提高了震动应力的传导效果,且使阻尼器受力均匀以提高阻尼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连板与骨架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板与骨架固定,从而在浇筑混凝土后,第二连板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座内,提高第一连板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第一阻尼器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安装槽的内底面固定有插杆,楼梯本体的对应端部开设有与插杆卡接的定位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插杆以及定位孔,从而实现对楼梯本体的定位,达到了安装方便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安装槽的内壁固定有弹性层,当插杆卡入定位孔时,弹性层与楼梯本体过盈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性层,从而对楼梯本体震动产生的作用力起到了缓冲的效果,且还提高了楼梯本体安装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阻尼器,吸收楼梯本体的震动能量,从而对楼梯本体起到防震的效果,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且通过预先浇筑,便于保持施工场地的整洁,减少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影响;

(2)通过设置插杆以及定位孔,从而实现对楼梯本体的定位,达到了安装方便的效果;

(3)通过设置弹性层,从而对楼梯本体震动产生的作用力起到了缓冲的效果,且还提高了楼梯本体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安装座、阻尼器和第二安装座连接关系;

图3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加固组件和第一连板的位置关系。

附图标记:1、安装座;2、楼梯本体;3、骨架;4、钢板;5、安装槽;6、弹性层;7、插杆;8、定位孔;9、第一抗震支座;91、第一支撑板;92、第一连板;10、第二抗震支座;101、第二支撑板;102、连接板;103、第二连板;11、阻尼器;12、加固组件;121、螺杆;122、抵接板;12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一种预制楼梯构件,包括两个安装座1、楼梯本体2,楼梯本体2内设置有预埋的骨架3,各安装座1内设置有预埋的钢板4。安装座1固定浇筑于对应的楼层上。

参照图1和图2,安装座1的顶面开设有安装槽5,安装槽5与楼梯本体2的对应端部配合,安装槽5内壁固定有弹性层6,弹性层6可以为橡胶材料,当楼梯本体2的对应端部卡入安装槽5内后,楼梯本体2与安装槽5内侧壁的弹性层6过盈配合并挤压安装槽5内底面上的弹性层6,从而提高楼梯本体2的稳定性以及抗震性。

参照图1和图2,安装槽5的内底面固定有两插杆7,两插杆7与安装座1呈一体化设置,楼梯本体2的一端部开设有两个定位孔8,定位孔8沿楼梯本体2的宽度方向分布,定位孔8的深度大于插杆7的高度。将插杆7插入对应的定位孔8内,实现对楼梯本体2的定位。

参照图1和图2,该预制楼梯构件还包括第一抗震支座9、第二抗震支座10以及阻尼器11,阻尼器11的一端通过第一抗震支座9设置于对应的安装座1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抗震支座10设置于楼梯本体2上。

参照图2和图3,第一抗震支座9包括括第一支撑板91、第一连板92,第一连板92设置有两块,第一连板92与安装座1垂直,第一连板92的一侧与钢板4焊接,从而使第一连板92的一端被浇筑于混凝土内,另一端同步与第一支撑板91固定,阻尼器11的一端铰接于第一支撑板91,且阻尼器11与第一支撑板91垂直设置,从而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安装座1上还可以设置有两组加固组件12,加固组件12与第一连板92一一对应设置,加固组件12用于对第一连板92进行加固。加固组件12可以包括螺杆121、抵接板122以及螺栓123。

参照图2和图3,抵接板122呈L型设置,且抵接板122同步与安装座1、对应的第一连板92抵接,抵接板122开设有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贯穿口,两贯穿口分别正对安装座1以及对应的第一连板92。螺杆121的一端焊接于钢板4上,另一端穿过抵接板122上与安装座1对应的贯穿口,然后将第一螺母与螺杆121螺纹连接,实现安装座1与抵接板122的固定;第一连板92开设有与另一贯穿口对应的通口,贯穿口与通口同轴线设置,螺栓123可以为六角螺栓123,螺栓123同步穿过对应贯穿口以及通口并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从而实现第一连板92与抵接板122的固定,进而实现对第一连板92的加固。

参照图1和图2,第二抗震支座10包括括第二支撑板101、连接板102、第二连板103,第二连板103设置有两块,第二连板103分别与楼梯本体2的底面垂直,第二连板103的一侧与骨架3焊接,从而使第二连板103的一端被浇筑于楼梯本体2内,连接板102同步与第二连板103、第二支撑板101固定焊接,阻尼器11的一端铰接于第二支撑板101,且阻尼器11与第二支撑板101垂直设置,从而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第一连板92和螺杆121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安装座1底部,第二连板103固定于楼梯本体2底部,将插杆7插入对应的定位孔8内,将第一支撑板91焊接于第一连板92上,并利用抵接板122加固,然后将连接板102焊接于第二连板103上,将第二支撑板101焊接于连接板102上。并将阻尼器11分别与第一支撑板91和第二支撑板101连接,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震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