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地区平面房顶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3630发布日期:2019-09-20 20:51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原地区平面房顶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原地区的平面房顶铺设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属于房建防水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平面屋顶防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间,主要为多层沥青系统,世界各国均使用沥青基叠层屋面即热粘沥青铺设3~4层。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叠层沥青系统受到功能更好的各种聚合物先进防水材料的冲击,使用份额迅速下降。目前,欧洲的多层屋面仅占7%左右,美国约占13%(新建)和18%(修理),日本约占16%,我国在屋面和地下防水中已很少使用多层系统。多层屋面整体上虽呈下降的趋势,但由于使用寿命长(30年以上),可靠性高,加之热沥青施工的环保化,预计近期内还不会被完全淘汰。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已发展成为各国主要或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在欧洲,改性沥青卷材在防水材料中占统治地位,年产量在2亿m2以上,约占65%;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在美国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屋面材料,现约占20%;在我国也已成为使用最多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2005年使用量为1.3亿m2,约占21%。在改性剂方面,目前仍以SBS和APP为主,SBS使用最为广泛,SEBS和TPO改性剂也开始应用,但用量有限。

近年来,聚合物基的高分子防水卷材(不计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有了较快的发展。在美国单层屋面增长最快,1979年占10%以下,1984年占25%,1987年占48%,2006年达到54%,从而成为屋面的主导材料。日本的单层防水卷材占37%。欧洲的单层聚合物片材约占24%,但增长速度高于改性沥青。单层防水厚度一般在1.0~2.0mm,资源消耗远远低于沥青材料。由于石油资源短缺日渐严重,沥青材料获取困难,并且单层防水在材料和施工技术有着巨大进步,因此单层防水材料势必获得更快的增长。

金属屋面包括钢、铜、铅、不锈钢等,使用最多的是钢板屋面。金属屋面正在快速发展,在美国的平屋面中,金属屋面已经历了最快增长期,在2006年的新建屋面中已占12%,在重铺屋面中则占9%。

在环境严重恶化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建筑屋面领域主要是发展冷屋面、喷涂聚氨酯泡沫、种植屋面、光电屋面板等,这些环保材料和施工工艺也逐渐更多运用到施工建设中。

高原地区与内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房建防水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与内地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一套适合高原地区房建防水的施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了一种适应于高原地区平面房顶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通过该保温结构实现快速装配、对于高原地区屋顶的有效防护及连接,同时该结构具有轻质、保温、防开裂以及便于一体化施工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原地区平面房顶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包括钢板矩形框架1、泡沫垫层2、泡沫混凝土3、支撑肋4、内凹槽5、外凸块6和纤维混凝土7;钢板矩形框架1由钢筋和钢板焊接组成开口的矩形框架,支撑肋4沿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分散布置,泡沫垫层2铺设在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并与支撑肋4相嵌入,泡沫混凝土3铺设在泡沫垫层2上,内凹槽5和外凸块6分别设置在矩形框架的外部,相邻两块钢板矩形框架1之间通过纤维混凝土7连接;相邻两块钢板矩形框架1的内凹槽5相对应,相邻两块钢板矩形框架1的外凸块6相对应。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与房顶之间通过混凝土连接。

泡沫垫层2与泡沫混凝土3之间的高度比为1:(0.9-0.7)。

支撑肋4与钢板矩形框架1之间的高度比1:(1.2-1.5)。

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与房顶之间还能够通过嵌入式滑槽连接,即在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设有滑槽,房顶上设有滑轨,滑槽与滑轨之间通过滑动配合连接。

支撑肋4由素混凝土或者铝合金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钢板矩形框架、泡沫垫层、泡沫混凝土制成主体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的自重,同时泡沫垫层能够对屋顶的温度变化形成有效防护;相邻的两块钢板矩形框架之间通过纤维混凝土进行连接,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的开裂;支撑肋能够保证矩形框架的刚度,泡沫垫层、泡沫混凝土组成的防水保温层能够有效适应高原地区大的温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的外部凹槽和凸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两块钢板矩形框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板矩形框架,2、泡沫垫层,3、泡沫混凝土,4、支撑肋,5、内凹槽,6、外凸块,7、纤维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高原地区平面房顶装配式防水保温结构,包括钢板矩形框架1、泡沫垫层2、泡沫混凝土3、支撑肋4、内凹槽5、外凸块6和纤维混凝土7;钢板矩形框架1由钢筋和钢板焊接组成开口的矩形框架,支撑肋4沿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分散布置,泡沫垫层2铺设在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并与支撑肋4相嵌入,泡沫混凝土3铺设在泡沫垫层2上,内凹槽5和外凸块6分别设置在矩形框架的外部,相邻两块钢板矩形框架1之间通过纤维混凝土7连接;相邻两块钢板矩形框架1的内凹槽5相对应,相邻两块钢板矩形框架1的外凸块6相对应。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与房顶之间通过混凝土连接。

泡沫垫层2与泡沫混凝土3之间的高度比为1:0.9。

支撑肋4与钢板矩形框架1之间的高度比1:1.2。

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与房顶之间还能够通过嵌入式滑槽连接,即在钢板矩形框架1的底部设有滑槽,房顶上设有滑轨,滑槽与滑轨之间通过滑动配合连接。

支撑肋4由素混凝土制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钢板矩形框架、泡沫垫层、泡沫混凝土制成主体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的自重,同时泡沫垫层能够对屋顶的温度变化形成有效防护;相邻的两块钢板矩形框架之间通过纤维混凝土进行连接,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的开裂;支撑肋能够保证矩形框架的刚度,泡沫垫层、泡沫混凝土组成的防水保温层能够有效适应高原地区大的温差。

以某高原地区为例,施工前选购不同类型屋面防水材料,包括刚性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和柔性材料如泡沫垫层选择。

通过不同材料对于气温、紫外线强弱、温差变化的不同反应,经过实验对比,选择适合的材料。

选购不同类型室内防水材料,主要为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防水材料。

通过实验比较材料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材料。如纤维混凝土7的成分为:水、水泥、精细骨料、粉煤灰、硅灰、粒化高炉矿渣、减水剂、纤维、纳米二氧化钛。

由于高原地区温差大,对于施工工艺也就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在进行防水施工中,每个步骤都必须小心谨慎,为了更好的达到防水效果,对于防水施工工艺进行及时总结和改进,整理出一套合适的施工工艺。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试验数据,进行成果总结。通过实验分析选取合适的防水材料,节约成本,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