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3328发布日期:2019-09-20 20:49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幕墙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适用幕墙式建筑的转角部单元幕墙的连接。



背景技术:

目前,幕墙式建筑多种多样,在一些建筑工程项目中需要在墙体转角处设置相互垂直的横向和纵向单元幕墙,交叉组合的幕墙横截面呈“T”字形结构形状,通常采用L型转角连接单元对单元幕墙连接固定,再用另一单向连接单元连接另一侧单元幕墙,相互之间不实现插接,互不干涉的状态,仅仅是相邻的靠近。这样的连接结构最大缺点就是两方向的幕墙单元没有完整的密封,完全依靠现场的打胶处理,而且工程竣工后,外立面效果不一致,在两单元靠近处通常会有明显的视觉效果不一致。

在申请人面临的一项建筑工程项目中,需要在幕墙每个转角处设计了一个大型的悬翼幕墙面,该悬翼幕墙面要求能够与邻近的幕墙实现完美地插接,而又不影响建筑外幕墙实现正常的转角功能及插接功能,目前尚没有实现一体式连接上述转角幕墙单元的插接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解决了幕墙建筑转角部的“T”字型悬翼单元幕墙无法形成整体式固定密封连接的问题,其能够通过插接方式将俩方向相互垂直的幕墙稳固连接,并形成整体结构,增加装饰性,提高了气密性和水密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包括组装的多个单元连接部件,其技术要点是:所述多个单元连接部件包括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的主转角框、第一单元母竖框、第二单元母竖框、斜转角框挂件、第一转角框挂件和第二转角框挂件,所述斜转角框挂件为横截面呈平行四边形的型材框,斜转角框挂件的一侧斜面通过螺栓与主转角框斜腰边连接,斜转角框挂件的内侧连接面插接有用于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主转角框垂直腰边插接第一单元母竖框,第一单元母竖框通过螺栓与第一转角框挂件连接,第一转角框挂件插接有用于与建筑主体固定的插接件;主转角框的长底边插接第二单元母竖框,第二单元母竖框通过螺栓与第二转角框挂件连接,第二转角框挂件也插接有用于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主转角框短底边为用于固定单元幕墙的安装端面,第一单元母竖框和第二单元母竖框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单元幕墙的安装端面,主转角框安装端面和第一单元母竖框安装端面并排设置。

所述主转角框和第一单元母竖框的对应面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Z”字形钩板。

所述主转角框内设置带有开口的主转角框加强芯。

所述第一单元母竖框和第二单元母竖框内分别设置有竖框加强芯。

所述插接件的横截面成I型或T型。

所述斜转角框挂件、第一转角框挂件和第二转角框挂件通过外凸设置的插槽与插接件插接固定。

所述第一转角框挂件和第二转角框挂件为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的型材框。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独特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的主转角框,以及与其匹配设置的、第一单元母竖框、第二单元母竖框、斜转角框挂件、第一转角框挂件和第二转角框挂件,使该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形成整体结构,并且能够形成在横向两侧和纵向固定设置三个与建筑体固定的挂件,还能够在横向两侧和纵向安装固定形成“T”字型连接的幕墙单元,同时使幕墙单元形成整体连接结构,增加了建筑物的装饰效果,便于设置密封胶条等密封部件,使气密性能、水密性能满足系统要求,并且抗风压性能大大增强,完美地实现了建筑师和业主的要求。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转角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单元母竖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斜转角框挂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转角框挂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I型插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T型插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Z”字形钩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状态气密、水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状态效果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主转角框、1-1主转角框斜腰边、1-2主转角框长底边、1-3主转角框垂直腰边、1-4主转角框短底边、2主转角框加强芯、3第一单元母竖框、3-1竖框安装端面、4竖框加强芯、5第一转角框挂件、6 T形插接件、7第二单元母竖框、8第二转角框挂件、9 I形插接件、10斜转角框挂件、10-1斜转角框斜边、11 Z形勾板、12螺栓、13插槽、14建筑主体、15单元幕墙玻璃、16胶条、17密封胶、18密封闭孔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1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实施例如图1至9所示,一种双向式转角幕墙插接系统,它包括组装的多个单元连接部件,多个单元连接部件包括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的主转角框1、第一单元母竖框3、第二单元母竖框7、斜转角框挂件10、第一转角框挂件5和第二转角框挂件8,斜转角框挂件10为横截面呈平行四边形的型材框,斜转角框挂件的一侧斜面即斜转角框斜边10-1通过螺栓12与主转角框斜腰边1-1连接,斜转角框挂件的内侧连接面插接有用于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可采用I形插接件9;主转角框垂直腰边1-3插接第一单元母竖框3,第一单元母竖框通过螺栓与第一转角框挂件5连接,第一转角框挂件插接有用于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可采用T形插接件6;主转角框长底边1-2插接第二单元母竖框7,第二单元母竖框通过螺栓与第二转角框挂件连接8,第二转角框挂件也插接有用于与建筑主体固定的插接件,主转角框短底边1-4为用于固定单元幕墙的安装端面,第一单元母竖框和第二单元母竖框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单元幕墙的安装端面,即竖框安装端面3-1主转角框安装端面和第一单元母竖框安装端面并排设置,在该插接系统内还设置有16胶条,如密封胶条和披水胶条。

作为进一步改进,可以在相邻的两个插接单元竖框之间用 Z 形勾板11挂接,在大风压、地震力等作用下能确保单元插接竖框紧密连接,不会脱开,保证了整个单元连接的可靠性优选为在主转角框和第一单元母竖框的对应面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Z”字形钩板。该勾板在单元竖框上间隔布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主转角框内设置带有开口的主转角框加强芯2,还可以在第一单元母竖框和第二单元母竖框内分别设置有竖框加强芯4,能够增强该处的强度,使之能够抵抗更大的风压。

作为进一步改进,斜转角框挂件、第一转角框挂件和第二转角框挂件通过外凸设置的插槽与插接件插接固定,“I”形插接件与转角框挂件相配合,将A单元牢牢连接到建筑结构上;“T”形插接件与B、C单元挂件相配合,将B单元牢牢连接到建筑结构上;“I”形插接件与B、C单元挂件相配合,将C单元牢牢连接到建筑结构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第一转角框挂件和第二转角框挂件为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的型材框。

工作原理及安装过程:如图1和9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建筑幕墙中极其独特的隔间插接系统和一路分两路的特殊插接系统,在以往工程项目中,类似于“T”字形的双向式转角幕墙结构是非常少见的,为解决该工程的这一技术难题,经过数次方案修改、技术修改,最终综合考虑型材开模挤压、生产加工、组装以及现场安装可行性、精度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下该最终方案,该工程的转角处用单元实现插接封闭,而转角处悬挑的造型悬翼单元能够与邻近的转角单元实现完美插接,不改变插接处的外视效果,经该工程实际生产及安装证实,该系统方案非常成功,达到了最初的设计预期,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安装完成,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安装步骤如下:

步骤1:工程上安装单元时,先安装主转角框、斜转角框挂件和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形成单元A,安装就位后要确保单元位置准确,为安装后续单元做好准备。

步骤 2:单元 A 安装完成后,接下来安装第一单元母竖框、第一转角框挂件和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形成单元 B,单元 B 安装时由于有 Z 形勾板的存在,难度较大,安装精度要求较高,B单元安装就位准确后,A单元和B单元的 Z 形勾板处于互相缩紧状态,以此增强单元的抗风压能力。

步骤 3:单元 B 安装就位后,进行单元上横框的插芯安装,将上横框插芯滑动到单元A 和单元B 插接缝位置,用M5X10的沉头螺钉固定单元插芯,然后将打钉处及插芯的两端进行打胶处理,同时拼接缝进行打胶处理,安装披水板,以保证水密性能的连续性,排水的通畅性。

步骤 4:接下来安装第二单元母竖框、第二转角框挂件和与建筑体固定的插接件形成单元 C ,与安装单元B 相同的方法来安装单元C,单元 C 依靠钢板连接在钢梁上,安装起来非常顺畅,由于单元C 内外都属于室外,对此处的单元没有气密性和水密性方面的要求,因此单元C 安装起来更加顺利,并且后续处理工作非常简单。

独特设计的转角框是该系统设计发明的核心,是系统能够实现功能的重中之重,由于该三角框尺寸较大,型材开模具异常困难,并且精度难以保证,为了加强该三角框的强度,设计人员配套开发了转角框挂件及转角挂件加强插芯,通过M12X50的3套螺栓将转角框挂件、转角框以及转角挂件加强插芯连接起来,使其达到设计要求,并大大增强了连接点的强度。从而实现了两个方向的插接,单元的顺利转角连接,并且实现了悬翼单元的接续,建筑物的该部位由于造型复杂,安装空间狭小,单元挂接要求精度高,因此,在设计时特别设计了独特的挂件形式以及挂件连接加强型材,保证了连接强度的可靠。特殊挂件的设计,加大了挂件探出竖框的距离,使挂件受力部位远离埋板的夹角,受力更加合理;转角挂件加强插芯穿插如转角框腔内,在相同位置的外侧安装转角框挂件,这样转角框内外侧连接挂件处均起到了加强作用。

如图10和11所示,在三单元插接处,气密通过密封闭孔海绵18、胶条及现场打胶确保按照图10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有组织的方向排水,密封胶17为单元安装后现场密封缝隙打胶。由于单元A 和单元 C之间要求较高的水密性及气密性,因此在单元A主转角框侧以及单元C 的母竖框侧特意布置了“Z”形勾板,每根竖框上布置5-6个,“Z”形开口相反,已实现安装配合,这样单元安装后如有较大的侧向力导致单元位移过大,“Z”形勾板便起到挂钩的作用,限制单元板块过大的位移,从而起到互锁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样,为了加强与主转角框插接的相邻单元母竖框的强度,设计人员配套开发了B、C单元转角框挂件及加强插芯,通过M12X50的3套螺栓将连接起来,间接增强了单元A的稳定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抵抗更大的风压。

转角挂件加强插芯穿插入转角框腔内,在相同位置的外侧安装转角框挂件,这样转角框内外侧连接挂件处均起到了加强作用。

综上所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