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8922发布日期:2019-09-29 16:0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为保证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的密实性和防水性,需要在装配式外墙连接界面采取相应的密实性和防渗水性措施。现有措施是在接缝处塞防火气密条,然后在防火气密条的外侧填充耐候密封胶,并且耐候密封胶与防火气密条之间不能有空隙,必须饱满填充在接缝内。

然而,上述结构易受到施工人员的技术影响;并且,耐候密封胶在硬化后收缩性基本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耐候密封胶因老化和热胀冷缩效应容易在耐候密封胶和外墙连接界面形成裂缝,这将导致整体结构的气密性降低,长时间会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装配式外墙连接界面防水性和密实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墙体以及第二墙体,且所述第一墙体连接在所述第二墙体的上方;所述第一墙体的底部端面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墙体的顶部端面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墙体以第一连接面朝向第二连接面的方式装配到所述第二墙体,且所述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外墙内侧表面的开口高于所述间隙在所述外墙外侧表面的开口;所述间隙内填充有第一浇筑体和界面密封件,所述第一浇筑体由从所述外墙内侧表面的开口处灌注进入所述间隙的浆料固化而成;所述界面密封件设于所述间隙位于外墙外侧的开口处,且所述界面密封件与所述第一浇筑体相衔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面具有反坎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面包括由外向内并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第一斜面、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二平面的垂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垂向高度;所述第二连接面包括由外向内并依次连接的第三平面、第二斜面、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水平设置,且所述第四平面的垂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平面的垂向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斜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斜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一斜面的第一交接线与所述第三平面和第二斜面的第二交接线位于同一垂向平面内;所述第二平面和第一斜面的第三交接线与所述第四平面和第二斜面的第四交接线位于同一垂向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间隙包括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的首段、位于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的中段以及位于第二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的尾段;所述界面密封件包括密封条以及密封胶,所述密封条封堵在所述间隙的首段和中段的交接处,且所述密封胶封堵所述间隙的首段。

优选地,所述第二墙体的顶部具有第二浇筑体,所述第二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二浇筑体的顶部端面构成。

优选地,所述外墙内侧的所述间隙的开口比所述外墙外侧的所述间隙的开口高50mm或50mm以上;所述第一墙体的第一斜面和第二墙体的第二斜面的坡度不小于45°。

优选地,所述第一浇筑体在硬化后的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强度;或所述第一浇筑体在硬化后的强度大于或等于C60以上混凝土在硬化后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墙体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墙体的第二连接面相贴,并经由第一浇筑体和界面密封件填充,进而保证良好的密实性和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该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可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本实施中的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墙体1以及第二墙体2,且第一墙体1连接在第二墙体2的上方;第一墙体1的底部端面具有第一连接面,第二墙体2的顶部端面具有第二连接面;第一墙体1以第一连接面朝向第二连接面的方式装配到第二墙体2,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的间隙在外墙内侧表面的开口高于该间隙在外墙外侧表面的开口;间隙内填充有第一浇筑体和界面密封件,第一浇筑体由从外墙内侧表面的开口处灌注进入间隙的浆料固化而成;界面密封件设于间隙位于外墙外侧的开口处,且界面密封件与第一浇筑体相衔接。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外墙连接结构通过第一墙体1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墙体2的第二连接面相对,并经由第一浇筑体和界面密封件填充两者间隙,进而保证良好的密实性和防水性。

上述第一连接面具有反坎结构,且反坎结构有助于避免水渗漏到外墙内侧。

具体地,第一连接面包括由外向内并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第一斜面、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水平设置,且第二平面的垂向高度大于第一平面的垂向高度;第二连接面包括由外向内并依次连接的第三平面、第二斜面、第四平面,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水平设置,且第四平面的垂向高度大于第三平面的垂向高度;其中,第一斜面平行于第二斜面。前述结构设置,便于防止水通过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内侧空间。

并且,上述第一平面和第一斜面的第一交接处与第三平面和第二斜面的第二交接处位于同一垂向平面内;第二平面和第一斜面的第三交接处与第四平面和第二斜面的第四交接处位于同一垂向平面内。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之间的间隙包括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之间的首段、位于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的中段以及位于第二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的尾段;界面密封件包括密封条31以及密封胶32,密封条31封堵在间隙的首段和中段的交接处,且密封胶32封堵间隙的首段。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构成第一浇筑体的浆料在密封条31封堵在间隙的首段和中段的交接处后,从外墙内侧表面的开口处注入间隙并找平封堵间隙的中段和尾段。

第二墙体2的顶部还可具有第二浇筑体21,第二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浇筑体21的顶面构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建筑设计和装配式外墙浇筑出不同形状的第二浇筑体21。其中,第二浇筑体21通过混凝土现场浇筑在模具内形成。

上述外墙内侧的间隙的开口比外墙外侧的间隙的开口高50mm或50mm以上;第一墙体1的第一斜面和第二墙体2的第二斜面的坡度不小于45°。

此外,第一浇筑体在硬化后的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强度;或第一浇筑体在硬化后的强度大于或等于C60以上混凝土在硬化后的强度。前述结构设置,有助于在封堵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间隙并防止水外墙内侧空间,同时保证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间隙的强度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