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车台及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8120发布日期:2019-12-06 18:0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载车台及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载车台及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消费不断的增长,城市停车难成为了各地面临的棘手问题,建立立体停车设备是解决城市静态停车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国一线城市已经建立了大量的立体停车库,二、三线城市也在陆续建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在建立的机械车库中,车辆的升降一般采用固定平台升降或轿厢式的升降平台。

现有技术中立体车库的载车台一般由作纵向运动的升降系统带动,从而将载车台上的汽车送至指定位置。现有的载车台的结构不牢固,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甚至损坏,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车台,以解决现有的载车台结构不牢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车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载车台结构不牢固而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车台,包括底架和加强支撑架;

所述底架包括矩形框架、横向支撑梁和多个纵向支撑梁,所述横向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矩形框架的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架的另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纵向支撑梁均与所述矩形框架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纵向支撑梁沿所述矩形框架的长边侧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纵向支撑梁均与所述横向支撑梁垂直交叉设置;

所述加强支撑架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所述加强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与所述矩形框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矩形框架的长边侧平行;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平行;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第二加强杆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矩形框架的长边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矩形框架的长边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矩形框架所在的平面垂直。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矩形框架的上方,且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所述第一斜撑和所述第二斜撑均位于所述矩形框架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斜撑的一端与所述矩形框架的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撑的一端与所述矩形框架的另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导轮组,所述第一导轮组用于与升降轨道梁架相配合。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轮组包括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和第三导轮,所述第一导轮能够与所述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一外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导轮能够与所述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二外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三导轮能够与所述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三外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的底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的底端均设置有第二导轮组,所述第二导轮组用于与升降轨道梁架相配合。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轮组包括第四导轮、第五导轮和第六导轮,所述第四导轮能够与所述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一外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五导轮能够与所述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二外表面相接触,所述第六导轮能够与所述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三外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导向梁和第二导向梁,所述第一导向梁和所述第二导向梁架设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导向梁和所述第二导向梁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所述的载车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车台,包括底架和加强支撑架;所述底架包括矩形框架、横向支撑梁和多个纵向支撑梁,所述横向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矩形框架的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矩形框架的另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纵向支撑梁均与所述矩形框架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纵向支撑梁沿所述矩形框架的长边侧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纵向支撑梁均与所述横向支撑梁垂直交叉设置;所述加强支撑架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所述加强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与所述矩形框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矩形框架的长边侧平行;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平行;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所述第二加强杆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

基于该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车台,通过设置底架和加强支撑架,能够增强载车台的机械强度和整体牢固性,载车台的承重性能较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车库,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车台,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保证平稳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方法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产生了较好的实用的效果,并具有广泛的产业价值。

下面将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载车台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载车台的另一视角的透视图。

图标:101-横向支撑梁;102-纵向支撑梁;103-长边侧;104-短边侧;105-第一横梁;106-第二横梁;107-第一加强杆;108-第二加强杆;109-吊座;110-限位杆;111-第一立柱;112-第二立柱;113-第一斜撑;114-第二斜撑;115-第一导轮;116-第二导轮;117-第三导轮;118-第四导轮;119-第五导轮;120-第六导轮;121-第一导向梁;122-第二导向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车台,包括底架和加强支撑架;底架包括矩形框架、横向支撑梁101和多个纵向支撑梁102,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由四根工型钢首尾顺次连接而成;横向支撑梁101的一端与矩形框架的一个短边侧104固定连接,横向支撑梁101的另一端与矩形框架的另一个短边侧104固定连接,可选地,横向支撑梁101的长度方向与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04垂直;多个纵向支撑梁102均与矩形框架固定连接,且多个纵向支撑梁102沿矩形框架的长边侧103间隔设置,具体地,纵向支撑梁102的一端与矩形框架的一个长边侧103固定连接,纵向支撑梁102的另一端与矩形框架的另一个长边侧103固定连接,多个纵向支撑梁102均与横向支撑梁101垂直交叉设置;加强支撑架位于底架的上方,加强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105、第二横梁106、第一加强杆107和第二加强杆108,第一横梁105和第二横梁106均与矩形框架固定连接,且第一横梁105与矩形框架的长边侧103平行;第二横梁106与第一横梁105平行;第一加强杆107与第二加强杆108交叉设置,且第一加强杆107的一端与第一横梁105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杆107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梁106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杆108的一端与第二横梁106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杆108的另一端与第一横梁105固定连接。

基于该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载车台,通过设置底架和加强支撑架,能够增强载车台的机械强度和整体牢固性,载车台的承重性能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支撑架上设置有花纹钢板(未示出),便于汽车驶进载车台。

本实施例中,载车台还包括吊座109,吊座109与矩形框架的一个长边侧103固定连接,吊座109用于与升降系统的链条连接,以实现升降。

吊座109可以采用目前立体车库中常用的吊座109,其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载车台还包括第一立柱111和第二立柱112,第一立柱111与矩形框架的长边侧10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12与矩形框架的长边侧1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立柱11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立柱112的长度方向均与矩形框架所在的平面垂直。其中,该长边侧103是与吊座109连接的长边侧103。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载车台还包括限位杆110,限位杆110位于矩形框架的上方,且限位杆110的一端与第一立柱111固定连接,限位杆110的另一端与第二立柱112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限位杆110,能够防止汽车偏离载车台。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载车台还包括第一斜撑113和第二斜撑114,第一斜撑113和第二斜撑114均位于矩形框架的下方,且第一斜撑113的一端与矩形框架的一个短边侧104固定连接,第一斜撑113的另一端与第一立柱111固定连接;第二斜撑114的一端与矩形框架的另一个短边侧104固定连接,第二斜撑114的另一端与第二立柱112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斜撑113和第二斜撑114,能够进一步增强支撑力和整体机械强度,保证升降平稳,提高了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立柱111的顶端和第二立柱112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导轮115组,第一导轮115组用于与升降轨道梁架相配合。

可选的,升降轨道梁架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方柱,每个方柱至少具有第一外表面、第二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第二外表面与第三外表面平行,第二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均与第二外表面垂直。

在载车台升降的过程中,第一导轮115组能够与方柱的第一外表面、第二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相配合,起到导向作用,防止载车台前后左右晃动。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导轮115组包括第一导轮115、第二导轮116和第三导轮117,第一导轮115能够与方柱的第一外表面相接触,第二导轮116能够与方柱的第二外表面相接触,第三导轮117能够与方柱的第三外表面相接触。

第一导轮115与第一外表面接触,具体地,第一导轮115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方柱的第一外表面往复运动。

第二导轮116与第三导轮117分别设置在第一导轮115所在平面的两侧,第二导轮116的轴线和第三导轮117的轴线均与第一导轮115的轴线垂直。第二导轮116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方柱的第二外表面往复运动,第三导轮117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方柱的第三外表面往复运动。

可选地,第三导轮117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立柱111的底端和第二立柱112的底端均设置有第二导轮116组,第二导轮116组用于与升降轨道梁架相配合。

在载车台升降的过程中,第二导轮116组能够与方柱的第一外表面、第二外表面和第三外表面相配合,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有效防止载车台前后左右晃动。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导轮116组包括第四导轮118、第五导轮119和第六导轮120,第四导轮118能够与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一外表面相接触,第五导轮119能够与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二外表面相接触,第六导轮120能够与升降轨道梁架的第三外表面相接触。

第四导轮118与方柱的第一外表面接触,具体地,第四导轮118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方柱的第一外表面往复运动。

第五导轮119与第六导轮120分别设置在第四导轮118所在平面的两侧,第五导轮119的轴线和第六导轮120的轴线均与第一导轮115的轴线垂直。第五导轮119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方柱的第二外表面往复运动,第六导轮120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沿方柱的第三外表面往复运动。

可选地,第五导轮119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第三导轮117和两个第五导轮119相配合,能够有效防止载车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前后晃动。

进一步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载车台还包括第一导向梁121和第二导向梁122,第一导向梁121和第二导向梁122架设于第一横梁105和第二横梁106的上方,且第一导向梁121和第二导向梁122沿第一横梁105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第一导向梁121和第二导向梁122,便于横移台车相对于载车台移动,对汽车进行平稳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梁121和第二导向梁122均为工字钢。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载车台。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车库,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载车台,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保证平稳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