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9981发布日期:2019-10-19 02:41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支撑架。



背景技术:

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随着跨度的增大,往往在现浇混凝土层内填以膨胀聚苯乙烯板,在叠合板搭设时,需要对其进行支撑。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叠合板支撑架,高度调节方式为较为单一,采用插销连接连接孔调节,不能进行微调,在支撑叠合板时常常不能完全适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支撑架,具有高度调节灵活和支撑稳定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支撑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通过第三轴承转动连接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的外壁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螺纹套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部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螺纹杆的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壳体内壁对应滑槽的位置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滑槽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壳体的侧壁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贯穿壳体表壁的转轴,所述转轴贯穿壳体表壁的一端固定有摇把,所述转轴位于壳体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所述壳体内壁的下端套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壳体上均开设有调节孔,所述支撑架底部的两侧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支撑架之间通过弹簧相连接,所述支撑架两侧对应第二支撑杆的位置开设有卡槽,所述支撑架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卡槽卡接。

优选的,所述螺纹套筒的内螺纹与螺纹杆的外螺纹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开设的调节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撑架上的调节孔呈阵列排布,且所述壳体上调节孔之间的距离与支撑架上相邻两个调节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与螺纹杆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支撑架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支撑架的内径大于螺纹杆的外径8mm。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呈U型,且支撑架的下表壁与螺纹杆相互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厚度与滑槽的宽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摇把、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螺纹套筒、限位块、滑槽和螺纹杆的设置,实现装置高度的微调功能,转动摇把,第二锥齿轮啮合第一锥齿轮转动,便于带动螺纹套筒转动,螺纹杆在在限位块的作用下,限制螺纹杆转动,从而使螺纹套筒与螺纹杆相对运动,实现螺纹杆的上下调节。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弹簧,通过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弹簧的设置,可将第一支撑杆展开,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卡接在卡槽内,对第一支撑杆进行支撑,增大装置的底部尺寸,使装置固定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螺纹杆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轴承;2、支撑板;3、螺纹杆;4、限位块;5、摇把;6、壳体;7、调节孔;8、支撑架;9、第一支撑杆;10、第一锥齿轮;11、螺纹套筒;12、第二锥齿轮;13、转轴;14、第二轴承; 15、卡槽;16、第二支撑杆;17、弹簧;18、滑槽;19、第三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支撑架,包括壳体6,壳体6的内壁通过第三轴承19 转动连接有螺纹套筒11,螺纹套筒11的外壁固定有第一锥齿轮10,螺纹套筒11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3,螺纹杆3的顶部通过第一轴承1转动连接有支撑板2,支撑板2顶住叠合板,对叠合板进行支撑,螺纹杆3的侧壁开设有滑槽18,壳体6内壁对应滑槽18的位置固定有限位块4,限位块4在滑槽18内滑动,限制螺纹杆3不能转动,限位块4与滑槽18之间滑动连接,壳体6的侧壁通过第二轴承 14转动连接有贯穿壳体6表壁的转轴13,转轴13贯穿壳体6表壁的一端固定有摇把5,转轴13位于壳体6内部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轮12,第二锥齿轮12与第一锥齿轮10啮合,壳体6内壁的下端套接有支撑架8,支撑架8与壳体6上均开设有调节孔7,调节孔7内插入插销即可将壳体6与支撑架8固定连接,支撑架8底部的两侧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9,第一支撑杆9的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6与支撑架8之间通过弹簧17相连接,支撑架8两侧对应第二支撑杆16的位置开设有卡槽15,支撑架8远离第一支撑杆9 的一端与卡槽15卡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螺纹套筒11的内螺纹与螺纹杆3的外螺纹相适配,使螺纹杆3可以稳定升降。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壳体6上开设的调节孔7的数量为两个,支撑架8上的调节孔7呈阵列排布,且壳体6上调节孔7之间的距离与支撑架8上相邻两个调节孔7之间的距离相等,通过两个插销插入调节孔7固定壳体6与支撑架8的位置,使壳体6与支撑架8之间的固定稳定。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架8与螺纹杆3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支撑架8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支撑架8的内径大于螺纹杆3 的外径8mm,使螺纹杆3可以插入到支撑架8的内部,增大装置的调节范围。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支撑板2呈U型,且支撑架8的下表壁与螺纹杆3相互垂直设置,便于支撑架8对叠合板进行支撑,螺纹杆3 垂直于叠合板,不会发生打滑。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限位块4的厚度与滑槽18的宽度相等,更好的对螺纹杆3进行限制,防止螺纹杆3发生左右晃动。

工作原理:使用时,张开第一支撑杆9,转动第二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6卡接在卡槽15内,将装置竖直放置在地面上,通过调节孔7调节壳体6的高度位置,转动把手,带动第二锥齿轮12转动,第二锥齿轮12啮合第一锥齿轮10转动,使螺纹套筒11在螺纹杆3 上转动,螺纹杆3在限位块4的作用下,限制螺纹杆3转动,从而使螺纹套筒11与螺纹杆3相对运动,实现螺纹杆3的上下调节,将支撑板2升至叠合板的梁体下方,从而对叠合板起到支撑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