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预应力预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0281发布日期:2019-11-12 23:15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预应力预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预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高空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前,需要对现浇构件的模板支架进行预压载,在检验支架整体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砼施工时,支架不均匀下沉,另一方面消除支架和地基的非弹性变形,准确测出支架和地基的弹性变形量,为预留拱度提供依据。

目前对支架进行预应力操作无非为两种,一种是重力载荷,另一种是施力载荷。重力载荷相对容易理解,就是在支架上叠放与所要试验的预应力相同重量的试验块或者重物,这样可以简单快速进行施加预设载荷的预应力,在开阔地带操作方便,整体的施力均匀;但是这样的方式一般是用沙袋或者混凝土块堆叠在支架上,如果所需施加的预应力很大时,往往需要堆叠很高的试验物,危险性高,而且试验物的转场费用高,尤其在一些河海水域施工时,重力载荷的方式很难胜任。而施力载荷相对简单,一般都通过一些张拉装置对支架进行张拉,使得支架顶部有向下的拉力,效果与重力载荷相同。但是相比重力载荷,施力载荷整体结构更加小巧,没有了重力载荷堆叠试验物的麻烦,施工过程安全性提高,同时所需采用成本更低。

目前施力载荷大多采用单点施力,典型代表例如在中国专利文件CN201310293002.X公布的一种托架反拉加载预压装置及其张拉预压方法中所采用的反拉加载预压装置,在该类型的预压装置中,虽然结构简单,但是采用的是单点施力,在大面积的支架预应力载荷过程中,需要在每一个载荷点上都安装一个张拉的动力装置,利用该动力装置进行张拉该载荷点的钢绞线,整体上安装相对麻烦,虽然比重力载荷省事了很多,但是整体的安装过程依然没有进行简化,尤其在水域进行施工,这样的预压装置不利于进行规模拆卸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预应力预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支架预应力预压装置,包括放置在支架上的施力平台以及位于支架下方的下锚组件,下锚组件通过钢绞线连接外部固定物,所述施力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定轮组,所述定轮组通过钢丝绳钩挂有滑轮组,所述滑轮组与下锚组件连接;所述施力平台上设置有收卷钢丝绳的液压卷收构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架的顶部依次向上铺设有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交错设置并形成网格结构,所述施力平台固定在纵梁上,所述滑轮组向下穿过横梁与纵梁形成的网格结构,并与下锚组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施力平台位于定轮组的两侧设置有便于钢丝穿行的走绳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液压卷收构件包括用于卷收钢丝绳的卷收轮、带动卷收轮转动的液压马达以及驱动液压马达转动的液压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锚组件包括用于夹紧钢绞线的夹具以及连接在夹具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滑轮组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施力平台上设置有吊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施力平台上设置有两组定轮组,每组定轮组均对应通过滑轮组与对应的下锚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预压装置设置有施力平台,施力平台整体化,便于吊装在支架上进行安装固定,此外在施力平台上设置至少一组定轮组,利用定轮组与滑轮组的配合实现柔性过渡,使得整个施力平台在与下锚组件连接时更加容易拆装,相比传统的千斤顶拉伸钢绞线的方式,减少了需要将所有钢绞线穿过千斤顶的麻烦,而且施力的高度弯曲可调,避免了传统还需设定特定长度的钢绞线,而且施力平台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大面积对支架进行施力,施力均匀。在施力平台上再利用一个液压卷收构件卷收钢丝绳即可调节所有定轮组和滑轮组之间的钢丝绳长度,进而达到张拉的目的。本预压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施力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支架预应力预压装置,包括放置在支架3上的施力平台1以及位于支架3下方的下锚组件2,下锚组件2通过钢绞线4连接外部固定物。其中,为了使得整个支架3的顶部受力平衡,所述支架3的顶部依次向上铺设有横梁9和纵梁10,所述横梁9和纵梁10交错设置并形成网格结构,利用网格结构使得整个支架3在受力过程中上部开口放心不会坍塌。在一些具体施工实际情况中,往往支架3的顶部已经搭建好部分模块化的平台,这类型的支架亦可以用本申请中的施力平台1进行预压,但是可以简化横梁9和纵梁10的结构设计,因此横梁9和纵梁10是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进行设置的,并不是预压必备的工具。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施力平台1固定在纵梁10上,所述滑轮组7向下穿过横梁9与纵梁10形成的网格结构,并与下锚组件2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支架3的顶部并没有形成平台,因此,滑轮组7可以只有穿过网格结构向下与已经固装的下锚组件2连接。所述施力平台1上设置有吊耳,由于整个施力平台1是模块化的结构设计,因此通过吊耳可以进行轻松转移整个平台。

参见图1和图3,在本申请中,所述施力平台1上设置有至少一组定轮组5,所述定轮组5通过钢丝绳6钩挂有滑轮组7,所述滑轮组7与下锚组件2连接;所述施力平台1上设置有收卷钢丝绳6的液压卷收构件8。其中,所述下锚组件2包括用于夹紧钢绞线4的夹具21以及连接在夹具21上的连接板22,所述连接板22与滑轮组7连接。一般而言,由于钢绞线4的下端是固接在外部固定物上的,必然有部分是埋设在支架3底部的固定物上,显然钢绞线4是一次性消耗品,按照传统的张拉方式,张拉的千斤顶是直接张拉钢绞线4的,所消耗的钢绞线4的量十分巨大,而在本申请中利用钢丝绳6替代了部分钢绞线4,使得钢绞线4的用量大大减少,同时还可以根据支架3的高度进行适应调节。

参见图2,为了钢丝绳6整体的受力量减少,钢丝绳6在定轮组5与滑轮组7之间穿行多次,减少了钢丝绳6单部分受力过大。在本申请中只利用一根钢丝绳6分别穿行在定轮组5与滑轮组7之间。为了使得施力平台1的作用力更加平衡,可以在施力平台1上设置多个预载荷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施力平台1上设置有两组定轮组5,每组定轮组5均对应通过滑轮组7与对应的下锚组件2连接。两组定轮组5分别设置在施力平台1的两端,每组定轮组5对应一个滑轮组7,两组定轮组5共用一根钢丝绳6。在图2中的定轮组5只有一个定轮的情况,这类型的结构相对难以穿挂,当然为了便于钢丝绳6,因为还可以在图2中的一组定轮组5中并排设置两排平行的定轮组5,这样就便于钢丝绳6进行穿行。当然为了避免出现钢丝绳6难以穿行的麻烦,定轮组5内的定轮具体结构设置如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相应调节。此外,所述施力平台1位于定轮组5的两侧设置有便于钢丝穿行的走绳孔11,这样便于钢丝卷收。

为了实现稳定卷收钢丝绳6,所述液压卷收构件8包括用于卷收钢丝绳6的卷收轮81、带动卷收轮81转动的液压马达82以及驱动液压马达82转动的液压泵83。利用液压马达82进行驱动卷收轮81,动力大,施力稳定可靠。在本申请中,在张拉完成后,可以通过液压马达82驱动卷收轮81卷收钢丝绳6,可以将滑轮组7收起,便于转移和减少放置的空间。

本预压装置设置有施力平台1,施力平台1整体化,便于吊装在支架3上进行安装固定,此外在施力平台1上设置至少一组定轮组5,利用定轮组5与滑轮组7的配合实现柔性过渡,使得整个施力平台1在与下锚组件2连接时更加容易拆装,相比传统的千斤顶拉伸钢绞线4的方式,减少了需要将所有钢绞线4穿过千斤顶的麻烦,而且施力的高度弯曲可调,避免了传统还需设定特定长度的钢绞线4,而且施力平台1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大面积对支架3进行施力,施力均匀。在施力平台1上再利用一个液压卷收构件8卷收钢丝绳6即可调节所有定轮组5和滑轮组7之间的钢丝绳6长度,进而达到张拉的目的。本预压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施力均匀。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