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33881发布日期:2019-06-28 23:01阅读:809来源:国知局
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工程中最常用的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板是三明治形式,是由外叶板、保温层、内叶板组成,三者通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连接件组合在一起。传统的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外叶板、内叶板和保温层都是平面形式,连接三者的frp连接件也是水平放置。从受力方面分析,由于外叶板是混凝土材质,自重较大,所有自重都是由frp纤维连接件承担,因此frp纤维连接件会承受较大的剪力和弯矩。但是frp纤维连接件虽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但抗弯和抗剪性能较弱,因此,降低了墙板结构本身的安全性,当结构承受地震荷载或者风荷载时,墙板结构承受动力荷载,进一步加剧了frp连接件的受力不利因素,可能会导致墙板外叶板脱落,造成较大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及其制作方法,解决现有的外墙板抗弯、抗剪性差,受地震载荷或风载荷时,连接件受力不稳定,导致墙板外叶板脱落,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包括:内叶板、外叶板、保温层及预埋件;

所述保温层的相对两侧分别成形为若干首尾连接的第一锯齿面及若干首尾连接的第二锯齿面;所述预埋件呈竖向的穿置于所述保温层中,且所述预埋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锯齿面并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形成第一锚固端,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锯齿面并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形成第二锚固端;

所述内叶板浇筑形成于所述保温层的第一锯齿面,且所述第一锚固端埋设于所述内叶板内;

所述外叶板浇筑形成于所述保温层的第二锯齿面,且所述第二锚固端埋设于所述外叶板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内叶板的底面与顶面分别成形有形状适配的第一卡槽与第一凸起,上下相邻的所述内叶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凸起卡接定位,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拼缝内设有第一防水垫层;

所述外叶板的底面与顶面分别成形有形状适配的第二卡槽与第二凸起,上下相邻的所述外叶板通过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凸起卡接定位,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拼缝内设有第二防水垫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为圆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卡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凸起为圆弧形凸起。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锯齿面包括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末端连接且朝向所述内叶板延伸的第一水平面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面末端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竖向连接与所述第一锯齿面相邻的下一第一锯齿面的第一倾斜面的端部;

所述第二锯齿面包括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末端连接的且朝向所述内叶板延伸的第二水平面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面末端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竖向连接与所述第二锯齿面相邻的下一第二锯齿面的第二倾斜面的端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外叶板的外表面设有装饰板,上下相邻的所述装饰板的拼缝内设有防水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外叶板的顶面及底面分别成形有匹配对接的缺口与凸块。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所述的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所述保温层;

s2:在所述保温层上设置所述预埋件;

s3:在所述保温层的两侧分别支设用于浇筑形成所述内叶板及所述外叶板的模板;

s4:在所述保温层与模板之间浇筑形成所述内叶板及所述外叶板。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内叶板、外叶板通过第一锯齿面及第二锯齿面对接,能够增大内叶板、外叶板与保温层之间的接触面以及摩擦力,提高外墙板的结构强度以及防水性能;上下相邻所述内叶板之间、上下相邻所述外叶板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所述装饰板之间分别设有第一防水垫层、第二防水垫层及防水层,三道防水层的设置有利于增强外墙板的防水效果。

(2)本发明预埋件埋设于内叶板、外叶板及保温层之间,有利于增加预埋件的连接强度,预埋件的两端成形有凸肋,有利于增加预埋件与内叶板、外叶板之间的接触面、摩擦力,有利于提高预埋件的抗拔力;且预埋件竖向设置,仅仅承受竖向拉力,外叶板的重力不会再产生弯矩和水平向的力,有效保护了预埋件,增强了外墙板结构的安全储备,同时,所述防水垫层的设置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可以承受动荷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及抗疲劳性能,增强外墙板的耐久性。

(3)本发明外墙板加工方便快捷,可以实现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在保证结构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上下相邻外墙板的连接节点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内叶板1;第一卡槽11;第一凸起12;第一防水垫层13;外叶板2;第二卡槽21;第二凸起22;第二防水垫层23;缺口24;凸块25;保温层3;第一锯齿面31;第二锯齿面32;预埋件4;杆部41;凸肋42;装饰板5;防水层6。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包括:内叶板1、外叶板2、保温层3及预埋件4,所述保温层3的相对两侧分别成形为若干首尾连接的第一锯齿面31及若干首尾连接的第二锯齿面32;所述预埋件4呈竖向的穿置于所述保温层3中,且所述预埋件4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锯齿面31并于所述保温层3的外侧形成第一锚固端,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锯齿面并于所述保温层3的外侧形成第二锚固端;所述内叶板1浇筑形成于所述保温层3的第一锯齿面31,且所述第一锚固端埋设于所述内叶板1内;所述外叶板2浇筑形成于所述保温层3的第二锯齿面32,且所述第二锚固端埋设于所述外叶板2内。

具体地,所述内叶板1的底面与顶面分别成形有形状适配的第一卡槽11与第一凸起12,上下相邻的所述内叶板1通过所述第一卡槽11与所述第一凸起12卡接定位;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内叶板1为现浇的钢筋轻质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一卡槽11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凸起12为圆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卡槽11与所述第一凸起12之间的拼缝内设有第一防水垫层13,以防止上下相邻的所述内叶板1之间存在缝隙,影响对拼效果且能够起到防水效果;所述防水垫层13为橡胶垫。

所述外叶板2的底面与顶面分别成形有形状适配的第二卡槽21与第二凸起22,上下相邻的所述外叶板2通过所述第二卡槽21与所述第二凸起22卡接定位;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外叶板2为现浇的钢筋轻质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二卡槽21为圆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凸起22为圆弧形凸起;上下相接的所述第二卡槽21与所述第二凸起22之间的拼缝内设有第二防水垫层23,以防止上下相邻的所述外叶板之间之间存在缝隙,影响对拼效果且能够起到防水效果;所述防水垫层23为橡胶垫;较优地,所述外叶板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成形有匹配对接的缺口24与凸块25,以提高上下相邻所述外叶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优选地,所述凸块25为一体成形于所述外叶板2底部的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直角三角形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所述外叶板的底边及外侧边平齐,所述直角三角形板的斜边呈滑坡状倾斜向下,当外叶板2之间的拼缝内存有积水时,积水能够沿着滑坡向下流动并与防水垫层6相接,提高防水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锯齿面31包括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末端连接且朝向所述内叶板1延伸的第一水平面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面末端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竖向连接与所述第一锯齿面31相邻的下一第一锯齿面31的第一倾斜面的端部;所述第二锯齿面32包括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末端连接的且朝向所述外叶板延伸的第二水平面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面末端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竖向连接与所述第二锯齿面32相邻的下一第二锯齿面32的第二倾斜面的端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3为挤塑板或硬泡聚氨酯保温板或eps泡沫板;所述保温层3也可以是其它具有保温效果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预埋件4两端的尺寸大于所述预埋件4中部的尺寸以对所述内叶板1及所述外叶板2形成对拉。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预埋件4可以是玻璃增强纤维、玄武岩增强纤维或碳纤维构件;所述预埋件4包括竖向连接所述内叶板1、所述保温层3及所述外叶板2的杆部41及成形于所述杆部两端的凸肋42;优选地,所述凸肋42与所述杆部41垂直设置。

较优地,所述外叶板的外表面设有装饰板5,上下相邻的所述装饰板5的拼缝内设有防水层6;较佳地,所述防水层6为橡胶管。

以上具体说明了本发明外挂式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的结构,以下说明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所述保温层;

s2:在所述保温层上设置所述预埋件;

s3:在所述保温层的两侧分别支设用于浇筑形成所述内叶板及所述外叶板的模板;

s4:在所述保温层与模板之间浇筑形成所述内叶板及所述外叶板。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