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65350发布日期:2019-08-17 02:24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屋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领域中的预制件,又称为预制板或者预制板件,是建筑施工工程中所要用到的模件或板块。因为是在预制场生产加工成型的混凝土预制件,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所以叫做预制板。在制作预制板时,先制作空心模具,并在空心模具的空心腔内布置钢筋,用水泥灌满空心腔并等待水泥固化后,撤去空心模具,即可制备得到预制板。

现有申请公布号为cn108240045a的中国发明申请文件,其公开了一种外墙预制板复合后浇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有墙体,且墙体上预留有施工缝;施工缝处设置有预制板,预制板的两侧分别与外墙面相对设置,且预制板上固连有伸入施工缝中的锚固钢筋。当预制板贴合固定于外墙面后,在施工缝内现浇钢筋混凝土并形成钢筋混凝土层;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整个施工过程时间较短,有效解决了现有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中施工不方便、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相邻预制板是通过各自内部的钢筋互相插接并焊接固定构成整体结构的,且预制板与周围建筑结构同样是通过预制板内部的钢筋焊接固定构成整体结构的。但是,在焊接钢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焊接楼板处的预制板时,预制板的固定较为困难,未固定稳固的预制板会影响预制板拼接的效果,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房屋施工方法,通过支架固定预制板,并通过实时检测支架状态和受力情况的方式,达到稳定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预制板拼接效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房屋施工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s1根据实际场地情况和预先规划,设计预制板规格和支架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确定支架的立杆、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的数量以及固定方式;s2将预制板运至现场并在现场搭建支架,对支架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同时完成立杆的竖直度、承受载荷值检测以及纵向、横向水平杆的水平度、承受载荷值检测;s3.1架设预制板,再对支架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并再次完成立杆的竖直度、承受载荷值检测以及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的水平度、承受载荷值检测;s3.2架设预制板,并摆设主梁和模板,再对支架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并再次完成立杆的竖直度、承受载荷值检测以及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的水平度、承受载荷值检测;s4综合分析步骤s2、步骤s3.1以及步骤s3.2中的三维模型变化以及采集的数据变化,并与理论受力变化相比较判断支架的整体受力情况是否复合要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施工目的和现场施工条件,预先设计预制板的形状、数量以及支架的各杆件数量和固定方式,以获得最好的支撑固定效果和预制板的拼接效果。针对支架以及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动态三维扫描,施工人员可通过三维建模比对预制板和模板搭建前后的变化;针对支架的各个杆件的受力情况和位置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和形态分析,即可获知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变化,两种模式相结合,可有效获知支架对预制板的支撑固定情况,并进行调整。无论是只使用预制板完成搭建作业,还是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相结合完成搭建作业,均可通过支架达到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目的,从而达到稳定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预制板拼接效果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支架设计为多层支撑结构时,上下两层的支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架设置为多层支撑结构时,相邻两层的支点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即多层支撑结构的受力点处于同一垂直线上,既有利于提高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又有利于提高预制板的拼接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立杆的纵向间距相等或成倍数设置,且立杆的横向间距相等或成倍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相等或者成倍数设置,既便于施工人员按照标准架设支架,又有利于提高支架质量分布的均匀性,进而达到提高支架整体结构架设稳定性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立杆周全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6-8m、竖直间距2-3m设置与建筑结构相固连的固结点,且固接点与结构柱采用抱柱的方式固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抱柱方式实现固结点与结构柱的连接固定,从而达到提高支架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稳定性的目的;且固结点均布于立杆的周全外侧和中间位置处,在实现固结点与结构柱的连接的同时,提高固结点的排布合理性,即达到提高固结点分布合理性和利用率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顶紧于建筑结构上,或在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之间设置竖向剪刀撑和横向剪刀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架周侧有已浇筑成型的建筑结构时,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可顶紧于建筑结构上,以达到进一步稳固支架的目的;当支架周侧没有已浇筑成型的建筑结构时,在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之间设置横向剪刀撑和竖向剪刀撑,横向剪刀撑和竖向剪刀撑相配合同样起到提高支架使用稳定性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s3.1和步骤s3.2的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养护过程中,实时对立杆、纵向水平杆以及横向水平杆的位置形态和受力情况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对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论是否结合现浇混凝土进行施工作业,均需要对支架的各杆件进行受力情况检测和位置形态检测,并在施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支架的各杆件位置状态和受力情况的检测状态,以达到始终保持支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预制板拼接作业的稳定性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立杆上设置竖直位移检测器,并在横向水平杆和纵向水平杆上设置水平位移检测器,同时在立杆、横向水平杆以及纵向水平杆上设置载荷检测器,且竖直位移检测器、水平位移检测器以及载荷检测器均与报警系统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位移检测器、水平位移检测器以及载荷检测器相配合实现对支架位置状态和受力情况的检测,并通过报警系统实现报警警示的目的,以提示施工人员及时进行调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报警系统包括有声音报警装置和闪光报警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声音报警装置和闪光报警装置相配合构成的报警系统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可有效提醒施工人员调节支架状态,以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支架的各杆件采用扣件相连接,并在扣件外包覆硬质塑材质的外罩;外罩连接于支架上,且外罩设置为可拆卸式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的各杆件采用扣件相连接固定,便于施工人员施工的同时可以提高各杆件连接的稳定性;外罩既起到遮挡扣件的作用,以避免扣件松开,同时起到辅助支撑固定支架各杆件的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立杆的顶端与预制板连接有顶托,预制板上预先留存有预制孔位,且顶托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预制孔位和立杆的顶端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托既起到连接支架和预制板的作用,又起到辅助提高预制板支撑固定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无论是只使用预制板完成搭建作业,还是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相结合完成搭建作业,均可通过支架达到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目的,并可通过对支架位置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实时监测,达到稳定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预制板拼接效果的目的;

其二:对支架各杆件的架设位置进行限定,并通过固结点、竖向剪刀撑、横向剪刀撑、外罩以及顶托等相配合实现提高支架整体结构稳定性的目的,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支架固定预制板稳定性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预制板拼接作业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房屋施工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是支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要用于展示扣件与支架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架;2、立杆;21、顶托;3、纵向水平杆;4、横向水平杆;5、扣件;6、结构柱;7、横向剪刀撑;8、竖向剪刀撑;9、外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房屋施工方法,通过支架1支撑固定预制板,并分析支架1的位置状态和受力情况,以判断支架1能否稳定支撑固定预制板,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稳定支撑固定预制板的目的,进而达到提高预制板焊接拼接作业效果的目的。

施工人员首先根据具体施工目的、施工条件以及现场施工环境,设计并确定预制板的结构形状、数量以及支架1各杆件的数量和连接方式。支架1包括有多个立杆2、纵向水平杆3和横向水平杆4,施工人员需要确定立杆2、纵向水平杆3以及横向水平杆4的具体数量,然后将确定形状和数量后的预制板、立杆2、纵向水平杆3以及横向水平杆4运至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完成支架1各杆件的组装,同时架设支架1并完成对预制板的支撑固定。

在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只使用预制板完成楼板的拼接搭建作业,或者是选择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相结合完成楼板的拼接搭建作业。但无论是选择上述哪一种施工方式,均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养护过程中,对支架1和周围建筑结构进行三维立体扫描并建模,同时通过竖直位移检测器完成立杆2的竖直度检测、水平位移检测器完成纵向水平杆3和横向水平杆4的水平度检测、载荷检测器完成支架1各杆件的承受载荷值检测,记录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采集库和三维数字模型库,以便于施工人员进行实时比对,即实现对支架1位置形态和受力情况的实时监控,进而达到提高支架1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竖直位移检测器、水平位移检测器以及载荷检测器均与报警系统相连通,报警系统包括有设置在现场的声音报警装置和闪光报警装置;当检测得到的数据超出预先设定的标准值时,竖直位移检测器、水平位移检测器以及载荷检测器三者将信号发送至声音报警装置和闪光报警装置处报警,以达到及时提醒施工人员停工进行调整的目的。

支架1设置为多层支撑结构,即纵向水平杆3和横向水平杆4通过扣件5搭建构成水平框架结构,再通过立杆2和扣件5完成相邻水平框架结构的搭建作业,以构成支架1的整体结构。支架1的相邻上下两层的支点在同一垂直线上,即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4以及立杆2的连接点共同构成多个垂直平面。相邻立杆2的纵向间距和相邻立杆2的横向间距相等或者成倍数设置,且立杆2的周全外侧和中间设置有结构柱6的位置,按照水平间距6-8m、竖直间距2-3m设置与建筑结构(即结构柱6)相固连的固结点,固结点处的支架1采用环抱设置的方式实现与结构柱6的抱柱连接,从而达到提高支架1架设稳定性的目的。

当支架1周侧有已浇筑成型的建筑结构时,纵向水平杆3和横向水平杆4可顶紧于建筑结构上,以达到进一步稳固支架1的目的;当支架1周侧没有已浇筑成型的建筑结构时,在纵向水平杆3和横向水平杆4之间设置横向剪刀撑7和竖向剪刀撑8,横向剪刀撑7和竖向剪刀撑8相配合同样起到提高支架1使用稳定性的目的。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连接支架1各杆件的扣件5外包覆罩设外罩9,外罩9整体设置为可拆卸式结构并可拆卸连接于支架1的各杆件上;外罩9既起到遮挡保护扣件5的作用,又起到支撑稳固支架1的作用。

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施工人员安装固定预制板以及分离预制板和支架1,预制板上预先开设有预制孔位,且立杆2与预制板之间竖直连接有顶托21,顶托21的下端与立杆2的顶端螺纹连接固定,而顶托21的上端与预制孔位插接配合并与预制板的底面相贴合,从而实现对预制板的稳定支撑。

下面结合具体流程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s1根据实际场地情况和预先规划,设计预制件规格和支架1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确定支架1的立杆2、纵向水平杆3和横向水平杆4的数量以及固定方式;s2将预制板和支架1的各杆件运至现场并在现场搭建支架1,同时对支架1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并完成立杆2的竖直度、承受载荷值检测以及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4的水平度、承受载荷值检测;s3.1当只通过预制板完成楼板的搭建作业时,首先通过顶托21完成预制板的铺设,然后进行焊接作业,与此同时,对支架1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并再次完成立杆2的竖直度、承受载荷值检测以及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4的水平度、承受载荷值检测;s3.2当结合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方式完成楼板的搭建作业时,首先通过顶托21完成预制板的铺设,然后摆设主梁和模板,最后进行焊接作业,与此同时,对支架1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并完成立杆2的竖直度、承受载荷值检测以及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4的水平度、承受载荷值检测;s4在进行预制板的搭建作业的同时,同步综合分析步骤s2、步骤s3.1或者综合分析步骤s2、步骤s3.2或者综合分析步骤s2、步骤s3.1、步骤s3.2中的三维模型变化以及采集数据的变化,并与理论受力变化相比较判断支架1的整体受力情况是否复合要求。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