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结构和光伏幕墙。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日益增长。建筑节能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屋面及立面的太阳能光伏资源的利用,能为建筑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
由于建筑幕墙需要美观的内饰效果,如将接线盒保留在外,将会影响建筑整体风格,降低建筑美感。故现有技术多采用笔式接线盒,所谓的笔式接线盒是将接线盒隐藏在相邻光伏幕墙组件之间的胶缝之中。但由于接线盒四周都是粘接胶,故接线盒很难拿散热,导致接线盒容易损坏,接线盒受损后割胶更换组件比较麻烦。而且,此种接线盒需要设置在光伏幕墙组件的背面,同时考虑接线走线,需要特殊大附框,占用较大的空间进行安装,使光伏幕墙整体较厚,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安装结构和使用该安装结构的光伏幕墙,此种安装结构结构紧凑,所占空间小,增加了光伏幕墙组件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结构,用于安装光伏组件1,包括固定于建筑物横梁4上的附框2,所述附框2位于上下排列的两个光伏组件1之间的空隙中,所述附框2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连接,所述附框2具有支撑部21,所述支撑部21支撑在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的底部,对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起支撑作用;所述附框2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组成一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线缆。
可选的,所述附框2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部21连接的第一钩挂部22,所述第一钩挂部22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受光面和/或背面上端部的第二钩挂部15相互挂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钩挂部22与所述支撑部21靠近所述横梁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钩挂部22固定于所述横梁4上;所述第二钩挂部15设置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1的背面。
可选的,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的背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三钩挂部16,所述第三钩挂部16与设置于所述横梁4上的第四钩挂部41相互挂接。
可选的,所述第四钩挂部41为槽状结构,在所述槽状结构的槽口处的所述横梁4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横梁4内侧的凹槽42。
可选的,所述第五钩挂部24底部与所述支撑部21相连,并与所述支撑部21垂直设置,所述第五钩挂部24包括第二连接臂和第二钩体,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钩挂部2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钩体与所述第三钩挂部16相互挂接。
可选的,所述附框2还包括与所述支撑部21连接且相对支撑部21垂直的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设置于所述支撑部21靠近受光面的端部,所述连接部23于所述第一钩挂部22平行,且朝向所述支撑部21的相同侧。
可选的,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扣盖3,所述扣盖3内侧设置若干卡槽31,所述卡槽31与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3上的第六钩挂部231相互卡接。
可选的,所述扣盖3还包括胶条槽,所述胶条槽用于安装密封胶条。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光伏幕墙,包括光伏组件1和安装所述光伏组件1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
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安装结构包括固定于建筑物横梁上的附框,所述附框作为接线盒用于容纳光伏组件的线缆,无需在额外施加粘接胶,避免了粘接胶对接线盒散热的影响;所述附框设置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光伏组件的空隙处,使用所述附框的一边作为支撑部,支撑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从而使光伏幕墙的安装结构更加简洁,无需在光伏组件的背面设置附框,节约了空间,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厚度,增加了光伏组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附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光伏组件;11–前板;12-太阳能芯片;13–背板;14–保护层;15–第二钩挂部;16–第三钩挂部;2–附框;21–支撑部;22–第一钩挂部;23–连接部;231–第六钩挂部;24–第五钩挂部;3–扣盖;31–卡槽;32–第一胶条槽;33–第二胶条槽;34–硬质密封胶条;35–弹性密封胶条35;4–横梁;41–第四钩挂部;42–凹槽;5–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结构,用于安装光伏组件1,包括固定于建筑物横梁4上的附框2,所述横梁4和立柱5排列成格栅状,所述横梁4设置在所述立柱5上,所述附框2位于上下排列的两个光伏组件1之间的空隙中,所述附框2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连接,所述附框2具有支撑部21,所述支撑部21支撑在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的底部,对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起支撑作用;所述附框2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组成一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线缆。
本申请所提供的安装结构包括固定于建筑物横梁4上的附框2,所述附框2作为接线盒用于容纳光伏组件1的线缆,无需在额外施加粘接胶,避免了粘接胶对接线盒散热的影响;所述附框2设置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光伏组件1的空隙处,使用所述附框2的一边作为支撑部21,支撑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1,从而使光伏幕墙的安装结构更加简洁,无需在光伏组件1的背面设置附框2,节约了空间,降低了光伏组件1的厚度,增加了光伏组件1的稳定性。
所述光伏组件1包括前板11、太阳能芯片12、背板13和保护层14,太阳能芯片12贴合在前板11背侧,背板13设置于所述太阳能芯片12的背侧,所述前板11的前端还设置有保护层14,所述保护层14通过间隔结构与前板11连接。所述保护层14与前板11之间的空腔内还放置有干燥剂,以尽量保证空腔结构内的空气干燥,从而延长所述光伏组件1的使用寿命。前板11、背板13和保护层14的材质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钢化玻璃板或者透明树脂板等等。但前板11和保护层14需为透明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附框2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部21连接的第一钩挂部22,所述第一钩挂部22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受光面和/或背面上端部的第二钩挂部15相互挂接。优选的,所述第一钩挂部22与所述支撑部21靠近所述横梁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钩挂部22固定于所述横梁4上;所述第二钩挂部15设置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1的背面。所述第一钩挂部22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一钩体,所述第一钩体与第二钩挂部15钩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支撑部21相连且被固定在所述横梁4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还设置有一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可以为任何形状,但优选为方形,以便更方便的将所述附框2固定在横梁4上。本实施例中采用挂接的方式连接所述附框2和光伏组件1,使得光伏组件1更牢固的固定在横梁4上,且拆装方便,便于维修。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1固定的更加稳定,而作出了如下设计:参见图1、2,位于上方的所述光伏组件1的背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三钩挂部16,所述第三钩挂部16与设置于所述横梁4上的第四钩挂部41相互挂接。即将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1的底端直接固定在所述横梁4上。优选的,所述第四钩挂部41为槽状结构,在所述槽状结构的槽口处的所述横梁4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横梁4内侧的凹槽42。设置此凹槽42的目的是为了使第三钩挂部16更加容易的插入所述第四钩挂部41中。
此外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1也可以直接钩挂在所述附框2上,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部21靠近所述横梁4的一端连接有第五钩挂部24,所述第五钩挂部24底部与所述支撑部21相连,并与所述支撑部21垂直设置,所述第五钩挂部24包括第二连接臂和第二钩体,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钩挂部2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钩体与所述第三钩挂部16相互挂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附框2还包括与所述支撑部21连接且相对支撑部21垂直的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设置于所述支撑部21靠近受光面的端部,所述连接部23于所述第一钩挂部22平行,且朝向所述支撑部21的相同侧。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扣盖3,所述扣盖3内侧设置若干卡槽31,所述卡槽31与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3上的第六钩挂部231相互卡接。所述扣盖3还包括胶条槽,所述胶条槽用于安装密封胶条。所述胶条槽包括第一胶条槽32和第二胶条槽33,第一胶条槽32用于放置硬质密封胶条34,第二胶条槽33用于放置弹性密封胶条35。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光伏幕墙,包括光伏组件1和安装所述光伏组件1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