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3250发布日期:2019-09-21 02:02阅读:2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古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



背景技术:

中国古代屋面瓦当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多用黄琉璃勾头滴水瓦,南方的水乡建筑使用的灰黑色的勾头瓦和滴水瓦,都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这种不同形成了北方建筑富丽堂皇,南方建筑秀丽淡雅的格调,如今我国仿古建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日常进出人流量也不可避免的增多,瓦当和滴水是古建上常用的装饰,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为了保护屋檐,但在雨天两者因引导雨水下流,易形成水幕而遮挡建筑物的四面,或是经过汇总后的雨水没有排水结构,直接从屋顶落至地面上,对地面的冲击较大,容易溅起水花影响人员的出入。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避免雨天时因雨水形成的水幕遮挡或落至地面上的雨水溅起水花,影响人员的出入的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包括古建屋面,所述古建屋面上平行设置有多个筒瓦,所述筒瓦一端设置有将筒瓦封闭的瓦当,每两个所述筒瓦之间通过若干个板瓦连接,每两个所述瓦当通过滴水连接,所述滴水远离瓦当一端与板瓦连接,所述瓦当与滴水均位于古建屋面外侧并共同形成古建屋檐,所述瓦当与滴水底部均设置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一端位于瓦当与滴水外侧,另一端沿古建筑物外墙延伸至地面,所述筒瓦上设置有钉帽,所述钉帽远离瓦当一侧设置有钉帽凹槽,所述筒瓦内设置有筒瓦通道,所述筒瓦通道一端与钉帽凹槽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古建屋面与排水管道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其有益效果是:利用排水管道将从瓦当与滴水上掉落的雨水汇总并沿古建筑物外墙排至地面,避免由于雨水从屋檐上直接滑落形成水幕或落至地面上的雨水溅起水花,影响人员进出建筑物,同时在古建屋檐的钉帽上设置钉帽凹槽,并让其与贯穿筒瓦和古建屋面的筒瓦通道一端连接,且筒瓦通道另一端与排水管道连通,使从筒瓦上滑落下的部分雨水能先通过筒瓦通道进入排水管道进行排放,高效处理过量的雨水排放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导流管道、汇集管道和多个分叉通槽,多个所述分叉通槽一端均与汇集通槽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瓦当/滴水底端连接,避免同一管道承受雨水压力过大,雨水从汇集通槽汇集后再通过导流管道排放减少设置在古建筑外墙上的排水管道数量,避免影响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分叉通槽靠近瓦当和滴水一端为折弯结构,所述折弯结构与瓦当和滴水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利用折弯结构避免雨水滑落进排水管道时飞溅脱离管道,且间距能够保证排水管道能够排放的雨水量。

进一步地,所述折弯结构包括交替设置的瓦当排水通槽和滴水排水通槽,所述瓦当呈半圆/圆形,所述滴水呈鹰嘴形,所述瓦当排水通槽、滴水排水通槽分别与瓦当、滴水外形相适应,且所述瓦当排水通槽、滴水排水通槽的两侧分别与瓦当、滴水的外缘连接,折弯结构按照瓦当滴水外型结构设计,保证美观性,两侧与外缘连接能够保证排水管道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筒瓦通道贯穿古建屋面一端与汇集管道连通,从筒瓦通道进入的雨水经过汇集后再统一排放至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分叉通槽远离折弯结构部分呈倾斜状,且靠近所述古建筑物外墙的一端向下倾斜,最低端面与所述汇集管道连通,倾斜角度利于将雨水快速排放。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板瓦连接处、板瓦与筒瓦连接处均填充有聚氨酯发泡胶,避免雨水通过连接处的缝隙进入屋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

1-古建屋面;2-筒瓦;21-筒瓦通道;3-瓦当;4-滴水;5-排水管道;51-分叉通槽;511-瓦当排水通槽;512-滴水排水通槽;52-汇集管道;53-导流管道;6-钉帽;61-钉帽凹槽;7-板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3所示,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古建屋檐,包括古建屋面1,古建屋面1上平行设置有多个筒瓦2,筒瓦2一端设置有将筒瓦2封闭的瓦当3,每两个筒瓦2之间通过若干个板瓦7连接,若干个板瓦7连接处、板瓦7与筒瓦2连接处均填充有聚氨酯发泡胶,若干个板瓦7连接处、板瓦7与筒瓦2连接处均填充有聚氨酯发泡胶。每两个瓦当3通过滴水4连接,滴水4远离瓦当3一端与板瓦7连接,瓦当3与滴水4均位于古建屋面1外侧并共同形成古建屋檐,瓦当3与滴水4底部均设置有排水管道5,排水管道5一端位于瓦当3与滴水4外侧,另一端沿古建筑物外墙延伸至地面,排水管道5包括依次连接的导流管道53、汇集管道52和多个分叉通槽51,多个分叉通槽51一端均与汇集通槽52连通,另一端分别与瓦当3/滴水4底端连接,分叉通槽51靠近瓦当3和滴水4一端为折弯结构,分叉通槽51远离折弯结构部分呈倾斜状,且靠近古建筑物外墙的一端向下倾斜,最低端面与汇集管道52连通,折弯结构与瓦当3和滴水4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折弯结构包括交替设置的瓦当排水通槽511和滴水排水通槽512,瓦当3呈半圆/圆形,滴水4呈鹰嘴形,瓦当排水通槽511、滴水排水通槽512分别与瓦当3、滴水4外形相适应,且瓦当排水通槽511、滴水排水通槽512的两侧分别与瓦当3、滴水4的外缘连接;

筒瓦2上设置有钉帽6,钉帽6远离瓦当3一侧设置有钉帽凹槽61,筒瓦2内设置有筒瓦通道21,筒瓦通道21一端与钉帽凹槽61连通,另一端贯穿古建屋面1与排水管道5连通,筒瓦通道21贯穿古建屋面1一端与汇集管道52连通。

利用排水管道5将从瓦当3与滴水4上掉落的雨水汇总并沿古建筑物外墙排至地面,避免由于雨水从屋檐上直接滑落形成水幕或落至地面上的雨水溅起水花,影响人员进出建筑物,同时在古建屋檐的钉帽6上设置钉帽凹槽61,并让其与贯穿筒瓦2和古建屋面1的筒瓦通道21一端连通,且筒瓦通道21另一端与排水管道5连通,使从筒瓦2上滑落下的部分雨水能先通过筒瓦2通道进入排水管道5进行排放,高效处理过量的雨水排放问题。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