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62858发布日期:2019-09-13 19:39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轻钢建筑结构是一种以薄壁型钢构件作为结构主体的建筑形式,因其具有材质轻便、便于模块化装配、绿色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低层建筑中,在现有的轻钢建筑结构中,地基和墙体龙骨之间、楼层桁架和墙体龙骨之间均安装有抗拔件,以防止轻钢建筑结构在风力作用下发生整体倾覆(严重时甚至拔地而起)或者防止楼层之间脱离。

现有的抗拔件大多为l形的板体,其在安装时,底部与地基或者楼层桁架贴紧固定在一起,在墙体或楼层桁架受到较大的拔力作用时,这种安装方式使得轻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同时,由于抗拔件的结构限制,抗拔件的抗变形能力差,很容易因轻微的变形而发生折断,从而导致抗拔件连接松动,使得轻钢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其可以提高轻钢建筑的抗震能力和稳固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埋地脚螺栓,浇灌混凝土形成基础,并使所述地脚螺栓露出基础;

s2、铺设地龙骨,所述地龙骨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所述基础上;

s3、在垂直所述地龙骨的方向上铺设第一竖龙骨,使所述第一竖龙骨位于靠近地脚螺栓的位置,之后准备抗拔件,所述抗拔件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上设有至少两排螺丝孔,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往第三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本体往第二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成型有螺栓孔,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且所述缓冲部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

s4、进行所述抗拔件的安装,其安装步骤包括:

s41、使所述地脚螺栓穿过抗拔件的螺栓孔,并调整所述抗拔件高度,使所述抗拔件底部与基础顶部之间的高度为h1,h1的范围为30-50mm;

s42、保持所述抗拔件的高度h1,移动所述第一竖龙骨至贴靠于第一连接本体背面的位置,使所述第一连接本体通过穿过螺丝孔的钻尾螺丝固定于所述第一竖龙骨上;

s43、通过与所述地脚螺栓相配合的螺母对所述抗拔件进行锁紧限位。

进一步地,s3步骤中的所述抗拔件采用以下步骤制得:

s31、以冲压或切割的方式批量加工制得镀锌钢板半成品,钢板半成品包括第一连接本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两侧且未经弯折的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并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三连接本体相交位置的下端加工有分隔缺口;

s32、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三连接本体相交的位置绘制出竖弯折线,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下端绘制有横弯折线,在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的下端分别绘制有纵弯折线;

s33、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分别以竖弯折线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的下端依次以纵弯折线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以形成上下贴靠在一起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下端以横弯折线为中心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并使所述第三连接部贴靠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底部,以上各部分弯折的角度均为九十度;

s34、分别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冲压形成向其内侧凹陷的缓冲部,且使所述缓冲部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

s35、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冲孔形成所述螺栓孔,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竖直方向上冲孔形成螺丝孔。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孔为长圆孔,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的正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孔的数量为两排,且两排所述螺丝孔之间相互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地龙骨和第一竖龙骨均采用c型龙骨或u型龙骨,使所述抗拔件的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一竖龙骨的背面相固定,使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分别抵靠于第一竖龙骨的两侧面。

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墙体的楼层桁架上预埋牙杆,并使所述牙杆露出所述楼层桁架,所述牙杆位于楼层桁架的中部位置;

s2、在墙体的楼层桁架上下两端分别铺设天龙骨,在垂直所述天龙骨的方向上铺设第二竖龙骨,并使所述第二竖龙骨位于靠近牙杆的位置;

s3、准备抗拔件,所述抗拔件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上设有至少两排螺丝孔,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往第三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本体往第二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成型有螺栓孔,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且所述缓冲部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

s4、进行所述抗拔件的安装,其安装步骤包括:

s41、使所述牙杆穿过抗拔件的螺栓孔,并调整所述抗拔件的高度,使两所述抗拔件分别与楼层桁架的上下端面之间的高度均为h2,h2的范围为30-50mm;

s42、保持所述抗拔件的高度h2,移动所述第二竖龙骨至贴靠于第一连接本体背面的位置,使所述第一连接本体通过穿过螺丝孔的钻尾螺丝固定于所述第二竖龙骨上;

s43、通过与所述牙杆相配合的螺母对所述抗拔件进行锁紧限位。

进一步地,s3步骤中的所述抗拔件采用以下步骤制得:

s31、以冲压或切割的方式批量加工制得镀锌钢板半成品,钢板半成品包括第一连接本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两侧且未经弯折的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并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三连接本体相交位置的下端加工有分隔缺口;

s32、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三连接本体相交的位置绘制出竖弯折线,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下端绘制有横弯折线,在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的下端分别绘制有纵弯折线;

s33、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分别以竖弯折线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的下端依次以纵弯折线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以形成上下贴靠在一起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下端以横弯折线为中心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并使所述第三连接部贴靠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的底部,以上各部分弯折的角度均为九十度;

s34、分别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冲压形成向其内侧凹陷的缓冲部,且使所述缓冲部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

s35、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冲孔形成所述螺栓孔,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竖直方向上冲孔形成螺丝孔。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孔为长圆孔,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的正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孔的数量为两排,且两排所述螺丝孔之间相互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天龙骨和第二竖龙骨均采用c型龙骨或u型龙骨,使所述抗拔件的第一连接本体与第二竖龙骨的背面相固定,使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分别抵靠于第二竖龙骨的两侧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中抗拔件不与基础或者楼层桁架贴紧安装,且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能够起到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使得轻钢建筑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同时,在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形成的缓冲部能够大大减弱抗拔件因轻微变形而发生的折断,提高了抗拔件安装后的抗变形能力,在较大拔力的作用下,墙体不易发生倾覆、楼层之间也不易发生脱离,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安装步骤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安装步骤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抗拔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中抗拔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中抗拔件的仰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钢板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抗拔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抗拔件的安装示意图之一;

图9为实施例二中抗拔件的安装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抗拔件,110.第一连接本体,111.螺丝孔,112.第三连接部,120.第二连接本体,121.第一连接部,130.第三连接本体,131.第二连接部,140.螺栓孔,150.缓冲部;

200.基础;

310.地龙骨,320.第一竖龙骨;

400.地脚螺栓;

500.膨胀螺栓;

600.钻尾螺丝;

710.楼层桁架,720.天龙骨,730.第二竖龙骨;

800.牙杆;

900.钢板半成品,910.分隔缺口,920.竖弯折线,930.横弯折线,940.纵弯折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发明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配合图1、图3至图7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埋地脚螺栓400,浇灌混凝土形成基础200,并使地脚螺栓400露出基础200。

s2、铺设地龙骨310,地龙骨310通过膨胀螺栓500固定于基础200上。

s3、在垂直地龙骨310的方向上铺设第一竖龙骨320,使第一竖龙骨320位于靠近地脚螺栓400的位置,之后准备抗拔件100,地龙骨310和第一竖龙骨320均采用c型龙骨或u型龙骨,使抗拔件100的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一竖龙骨320的背面相固定,使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分别抵靠于第一竖龙骨320的两侧面。

抗拔件100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第一连接本体110上设有至少两排螺丝孔111,在本实施例中,螺丝孔111的数量为两排,且两排螺丝孔111之间相互错位设置,确保第一连接本体110牢固地固定于龙骨上。

第一连接本体110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第二连接本体120往第三连接本体13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121,第三连接本体130往第二连接本体12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131,第一连接本体110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上成型有螺栓孔140,在本实施例中,螺栓孔140为长圆孔,且其为一次成型,螺栓孔140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的正中间位置,螺栓孔140采用一次成型的方式,可以保证螺栓安装位置的准确性,确保螺栓安装后不发生偏移,进而确保抗拔件不会因安装位置不准确导致在拔力的作用下发生连接松动。同时,螺栓孔140为长圆孔而非圆孔,避免螺栓装配过程中的出入困难,可以使得抗拔件的连接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可以连接牙杆、各种地脚螺栓等,也可以避免孔壁对螺栓的强烈冲击和磨损。

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150,且缓冲部150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150由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的外侧往内侧凹陷,且各缓冲部15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相垂直,缓冲部150能够大大减弱抗拔件因轻微变形而发生的折断,提高抗拔件的抗变形能力。

s3步骤中的抗拔件100采用以下步骤制得:

s31、以冲压或切割的方式批量加工制得镀锌钢板半成品900,钢板半成品900包括第一连接本体110、位于第一连接本体110两侧且未经弯折的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并在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二连接本体120、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三连接本体130相交位置的下端加工有分隔缺口910;

s32、在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二连接本体120、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三连接本体130相交的位置绘制出竖弯折线920,在第一连接本体110的下端绘制有横弯折线930,在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的下端分别绘制有纵弯折线940;

s33、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分别以竖弯折线920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的下端依次以纵弯折线940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以形成上下贴靠在一起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第一连接本体110的下端以横弯折线930为中心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112,并使第三连接部112贴靠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31的底部,以上各部分弯折的角度均为九十度;

s34、分别在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上冲压形成向其内侧凹陷的缓冲部150,且使缓冲部150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

s35、在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上冲孔形成螺栓孔140,在第一连接本体110的竖直方向上冲孔形成螺丝孔111。

s4、进行抗拔件100的安装,其安装步骤包括:

s41、使地脚螺栓400穿过抗拔件100的螺栓孔140,并调整抗拔件100的高度,使抗拔件100底部与基础200顶部之间的高度为h1,h1的范围为30-50mm;

s42、保持抗拔件100的高度h1,移动第一竖龙骨320至贴靠于第一连接本体110背面的位置,使第一连接本体100通过穿过螺丝孔111的钻尾螺丝600固定于第一竖龙骨320上;

s43、通过与地脚螺栓400相配合的螺母对抗拔件100进行锁紧限位,螺母采用外六角螺母,螺母和抗拔件之间还依次垫设有平垫圈、弹簧垫圈和专用垫片(专用垫片的规格为40mm*40mm*3mm)。

实施例二

配合图2至图6、图8及图9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拔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墙体的楼层桁架710上预埋牙杆800,并使牙杆800露出楼层桁架710,牙杆800位于楼层桁架710的中部位置。

s2、在墙体的楼层桁架710上下两端分别铺设天龙骨720,在垂直天龙骨720的方向上铺设第二竖龙骨730,并使第二竖龙骨730位于靠近牙杆800的位置,天龙骨720和第二竖龙骨730均采用c型龙骨或u型龙骨,使抗拔件100的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二竖龙骨730的背面相固定,使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分别抵靠于第二竖龙骨730的两侧面。

s3、准备抗拔件100,抗拔件100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第一连接本体110上设有至少两排螺丝孔111,在本实施例中,螺丝孔111的数量为两排,且两排螺丝孔111之间相互错位设置,确保第一连接本体110牢固地固定于龙骨上。

第一连接本体110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第二连接本体120往第三连接本体13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121,第三连接本体130往第二连接本体12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131,第一连接本体110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上成型有螺栓孔140,在本实施例中,螺栓孔140为长圆孔,且其为一次成型,螺栓孔140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的正中间位置,螺栓孔140采用一次成型的方式,可以保证螺栓安装位置的准确性,确保螺栓安装后不发生偏移,进而确保抗拔件不会因安装位置不准确导致在拔力的作用下发生连接松动。同时,螺栓孔140为长圆孔而非圆孔,避免螺栓装配过程中的出入困难,可以使得抗拔件的连接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可以连接牙杆、各种地脚螺栓等,也可以避免孔壁对螺栓的强烈冲击和磨损。

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150,且缓冲部150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150由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的外侧往内侧凹陷,且各缓冲部15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相垂直,缓冲部150能够大大减弱抗拔件因轻微变形而发生的折断,提高抗拔件的抗变形能力。

s3步骤中的抗拔件100采用以下步骤制得:

s31、以冲压或切割的方式批量加工制得镀锌钢板半成品900,钢板半成品900包括第一连接本体110、位于第一连接本体110两侧且未经弯折的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并在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二连接本体120、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三连接本体130相交位置的下端加工有分隔缺口910;

s32、在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二连接本体120、第一连接本体110与第三连接本体130相交的位置绘制出竖弯折线920,在第一连接本体110的下端绘制有横弯折线930,在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的下端分别绘制有纵弯折线940;

s33、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分别以竖弯折线920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的下端依次以纵弯折线940为中心向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以形成上下贴靠在一起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第一连接本体110的下端以横弯折线930为中心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112,并使第三连接部112贴靠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31的底部,以上各部分弯折的角度均为九十度;

s34、分别在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上冲压形成向其内侧凹陷的缓冲部150,且使缓冲部150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

s35、在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上冲孔形成螺栓孔140,在第一连接本体110的竖直方向上冲孔形成螺丝孔111。

s4、进行抗拔件100的安装,其安装步骤包括:

s41、使牙杆800穿过抗拔件100的螺栓孔140,并调整抗拔件100的高度,使两抗拔件100分别与楼层桁架710的上下端面之间的高度均为h2,h2的范围为30-50mm;

s42、保持抗拔件100的高度h2,移动第二竖龙骨730至贴靠于第一连接本体110背面的位置,使第一连接本体110通过穿过螺丝孔111的钻尾螺丝600固定于第二竖龙骨730上;

s43、通过与牙杆800相配合的螺母对抗拔件100进行锁紧限位,螺母采用六角螺母,螺母和抗拔件之间还依次垫设有平垫圈、弹簧垫圈和专用垫片(专用垫片的规格为40mm*40mm*3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