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立体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21659发布日期:2019-12-14 01:3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立体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立体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车辆无处停放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我国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立体停车设备,由于能够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中国发明专利文件cn105971342a公开了一种架空式移动类立体车库,该车库在保留原有地面现状的情况下直接架空,增加了近一倍的车位,可广泛应用于现有地面停车位1、绿化带或商铺门面之上,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停车紧张问题。然而,该专利文件中的立体车库使用的是载车板式车辆交换技术,设备在存车完成后,需要再取一块空载车板至原位以备下一次存车,且在取车时,需要先将载车板放回泊车位,然后才能取车,因此,设备存在取空车板和还空车板的过程,存在较多的辅助多余动作,存取车时间较长,容易在高峰时段造成堵车现象,并且,设备仅有两层,增加的车位并不多,无法完全解决城市停车位紧张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存取车效率高的多层立体停车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层立体停车设备,包括主体结构和搬运器,所述主体结构上至少设有一个第二层停车位和一个第三层停车位,所述第二层停车位和第三层停车位按直线排列并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架空存取位,所述第二层停车位固定设置在主体结构上,所述第三层停车位可水平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上;

所述搬运器包括横移架和提升架,所述横移架呈框架结构且底部设有能够沿主体结构行走的行走轮,所述提升架可沿横移架垂直运动且能够从地面上升至立体停车设备的顶层,所述提升架包括活动梳齿架,所述活动梳齿架包括连接梁和设置在所述连接梁上的活动梳齿杆,所述活动梳齿架上的活动梳齿杆能够以自身连接梁为旋转轴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间的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为由立柱、横梁和纵梁组成的立体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包括第二层横梁和第三层横梁,所述第二层停车位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横梁上,所述第三层停车位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层横梁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三层停车位包括第三层停车架横梁和第三层固定梳齿架,所述第三层停车架横梁与第三层固定梳齿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层横梁内侧设有带挡边滚轮,第三层停车架横梁可活动地停放在带挡边滚轮上,所述带挡边滚轮呈等间距阵列式分布且由第三层横梁的一端向另一端连续布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二层停车位包括第二层停车架横梁和第二层固定梳齿架,所述第二层停车架横梁与第二层固定梳齿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层固定梳齿架、第三层固定梳齿架及活动梳齿架中分别包括前梳齿杆组件和后梳齿杆组件,所述后梳齿杆组件的中心线到前梳齿杆组件中最近梳齿杆和最远梳齿杆应能覆盖车库所允许停放的车辆最短和最长轴矩。

进一步地,所述立体停车设备完全架空在地面停车位之上,所述立体停车设备中的地面停车位、第二层停车位和第三层停车位上下对齐,所述地面停车位中设有存取车位,所述架空存取位与存取车位上下对齐。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三层停车位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第二层停车位中的梳齿杆在垂直投影面上完全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梳齿杆呈水平状态时,在垂直投影方向上,与停车位上的梳齿杆交错分布且能够穿过停车位上的梳齿杆间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架还包括由提升架纵梁、提升架横梁和提升架立柱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提升架立柱的下部与所述活动梳齿架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齿架还包括摆臂,所述摆臂一端与所述连接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提升架立柱活动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摆臂上设有驱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为油缸、气缸或电动驱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横移架包括行走轮及由横移架立柱、横移架下横梁、横移架纵梁、横移架上横梁和第一导轨组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一导轨用于为提升架的垂直移动提供导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层停车位的架空存取位和第三层停车位的架空存取位间设有第二导轨,当搬运器位于存车位时,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在垂直方向对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设备通过车辆交换技术及梳齿杆折叠技术,使得该设备能够实现梳齿式的三层或三层以上停车,尤其适合于车位数增加需求较多的场合;该设备只需在现有地面停车场上方直接架空建立起包括架空泊车位的立体停车库,架空泊车位仅由若干根立柱支撑,对原有地面停车位的停车几乎没有影响,也不需要增加地面层的车库改造成本,除占用一个地面停车位作为立体停车设备的存取车位外,基本不改变现有停车场的地面停车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地面停车场的加层扩容改造,亦可架空建立于绿化带或商铺门面之上,采用梳齿式车辆交换技术,无须任何多余动作,所有动作仅需少数几个驱动装置驱动完成,大大减少了动力元件,简化了控制系统,增加了可靠性,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维护保养成本,并且通过巧妙的结构,即可实现三层梳齿式车辆交换,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采用本发明结构的设备存取车效率高、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停车设备的总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停车设备的正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停车设备的侧面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层横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搬运器的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层停车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层停车位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一步状态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二步状态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三步状态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四步状态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五步状态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六步状态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七步状态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二层汽车动作原理第八步状态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三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一步状态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三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二步状态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三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三步状态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三层汽车动作原理第四步状态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三层汽车动作原理第五步状态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取第三层汽车动作原理第六步状态图;

标号说明:

1、地面停车位;2、第二层停车位;21、短立柱;22、第二层停车架纵梁;23、第二层后梳齿杆;24、第二层前梳齿杆;25、第二层停车架横梁;3、第三层停车位;31、第三层停车架横梁;32、第三层停车架纵梁;33、第三层前梳齿杆;34、第三层后梳齿杆;4、存取车位;5、架空存取位;6、搬运器;61、提升架;611、提升架纵梁;612、提升架横梁;613、提升架立柱;614、右活动梳齿架;6141、右连接梁;6142、右后梳齿杆;6143、右前梳齿杆;615、左活动梳齿架;6151、左连接梁;6152、左后梳齿杆;6153、左前梳齿杆;62、横移架;621、行走轮;622、横移架立柱;623、横移架下横梁;624、横移架纵梁;625、横移架上横梁;626、第一导轨;627、第二导轨;7、主体结构;71、立柱;72、纵梁;731、第二层横梁;732、第三层横梁;7321、带挡边滚轮;7322、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一种三层立体停车设备,如图1~3所示,包括建立在地面停车位1之上且由立柱71、纵梁72、第二层横梁731和第三层横梁732组成的主体结构7,第二层停车位2和第三层停车位3为多个且按直线横梁排列,第二、三层停车位中分别至少设一个架空存取位5,地面停车位1中在架空存取位5下方设有存取车位4。第二层停车位2均为固定设置的停车位,第三层停车位3为活动设置在第三层横梁732上并可水平移动。立柱71将设备支撑到离地一定高度,地面停车位1和第二层停车位2以及第三层泊车位上下对齐,架空存取位5与存取车位4上下对齐,主体结构7完全架空在地面停车位1之上。

第三层横梁732为前后分布的两排,如图4和图5所示,每排第三层横梁732内侧布置有若干带挡边滚轮7321,带挡边滚轮7321通过轴承7322固定在第三层横梁732上并能够灵活转动,第三层停车架横梁31活动停放在带挡边滚轮7321上,带挡边滚轮7321呈一定的间距从第三层横梁732的最左端到最右端连续布置并能保证第三层停车架横梁31能够左右自由横移而不跌落和脱轨。

第二层横梁731和第三层横梁732之间设有四根第二导轨627,当搬运器6位于存取车位4时,第一导轨626和第二导轨627在垂直方向对齐,提升架61可通过第一导轨626和第二导轨627下降设备至地面。

立体停车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三层横梁732上的搬运器6,如图6所示,搬运器6由横移架62和提升架61组成,横移架62为框架结构,其底部设有行走轮621,并能以第三层横梁732为轨道从最左端横移至最右端,提升架61可沿横移架62上下垂直移动,并能够从地面上升至第二层、第三层或第四层。横移架62由行走轮621、横移架立柱622、横移架下横梁623、横移架纵梁624、横移架上横梁625和第一导轨626组成,横移架62行走轮621可沿第三层横梁732从最左端横移至最右端,第一导轨626设置在横移架62的四个角上,分别为提升架61的四根立柱71提供垂直移动导向。

提升架61为框架结构,由提升架纵梁611、提升架横梁612、提升架立柱613、右活动梳齿架614和左活动梳齿架615组成,右活动梳齿架614上悬伸有右后梳齿杆6142和右前梳齿杆6143,右后梳齿杆6142由两根型材组成,右前梳齿杆6143由若干根型材等距排列而成,右后梳齿杆6142之间的中心线与右前梳齿杆6143最近和最远的梳齿杆应能覆盖车库所允许停放的车辆最短和最长轴距。左活动梳齿架615上悬伸有左后梳齿杆6152和左前梳齿杆6153,左后梳齿杆6152由至少两根型材组成,左前梳齿杆6153由若干根型材等距排列而成,左后梳齿杆6152之间的中心线与左前梳齿杆6153最近和最远的梳齿杆应能覆盖车库所允许停放的车辆最短和最长轴距。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上的梳齿杆完全对称排列。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能以自身纵梁72为旋转轴做水平和垂直方向摆动,从水平打开状态转动到垂直折叠状态。当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位于垂直折叠状态时,其梳齿杆末端略低于第二层停车位2或第三层停车位3的上表面。

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位于水平打开状态并且当搬运器6横移至与第二层停车位2或第三层停车位3对齐时,其梳齿的排列方式在垂直投影面上与第二层停车位2或第三层停车位3的梳齿排列方式交错排列,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的梳齿能够穿过第二层停车位2或第三层停车位3的梳齿之间的缝隙。

如图7所示,第二层停车位2包括短立柱21、第二层停车架横梁25和纵梁72第二层停车架纵梁7222,短立柱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层横梁731和第三层横梁732固定连接,短立柱21的中间与纵梁72第二层停车架纵梁7222连接,第二层前梳齿杆24和后梳齿杆分别固定于纵梁72第二层停车架纵梁7222上且两端悬伸出一定的距离,第二层后梳齿杆23由两根型材组成,第二层前梳齿杆24由若干根型材等距排列而成,两根第二层后梳齿杆23之间的中心线与第二层前梳齿杆24最近和最远的梳齿杆应能覆盖车库所允许停放的车辆最短和最长轴距。

如图8所示,第三层停车位3包括由第三层停车架横梁31和纵梁72第三层停车架纵梁7232固定连接组成的框架结构,纵梁72第三层停车架纵梁7232上分别固定设有第三层前梳齿杆33和第三层后梳齿杆34且第三层前梳齿杆33和第三层后梳齿杆34分别由纵梁72第三层停车架纵梁7232向对侧悬伸出一定的距离,第三层后梳齿杆34由两根型材组成,第三层前梳齿杆33由若干根型材等距排列而成,两根第三层后梳齿杆34之间的中心线与第三层前梳齿杆33最近和最远的梳齿杆应能覆盖车库所允许停放的车辆最短和最长轴距。

第二层停车位2和第三层停车位3的梳齿排列方式完全相同,在垂直投影面上完全重合。

取第二层车原理如下:如图9~16所示,提升架61首先上升至第一导轨626顶部直到提升架61左连接梁6151和右连接梁6141的最低点高过第三层汽车车顶一定的距离,然后搬运器6横移整体横移直到对正第二层目标车位,同时将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折叠至垂直状态。前述搬运器6在整体横移的同时,正对第二层目标车位第三层停车位3和右侧至架空存取位5之间的第三层停车位3或左侧至架空存取位5全部横移至少一个车位宽度,为提升架61提取车辆让出空间,之后提升架61下降至活动梳齿架的梳齿杆顶端略低于第二层停车位2的梳齿杆上表面,再打开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至水平状态,提升架61上升至第一导轨626顶部,打开的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穿过第二层停车位2的梳齿杆之间的缝隙,汽车即被交接至提升架61之上,然后搬运器6整体横移至存取车位4。前述搬运器6在整体横移的同时,正对第二层目标车位第三层停车位3和右侧至架空存取位5之间的第三层停车位3或左侧至架空存取位5全部横移至原位,此时提升架61再通过第一导轨626和第二导轨627下放至地面,取车完成。设备第二层存车时的动作原理与上述流程相反。

取第三层车原理如下:如图17~22所示,提升架61首先上升至第一导轨626顶部直到提升架61左连接梁6151和右连接梁6141的最低点高过第三层汽车车顶一定的距离,然后搬运器6横移整体横移直到对正第三层目标车位,同时将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折叠至垂直状态,然后提升架61下降至活动梳齿架的梳齿杆顶端略低于第三层停车位3的梳齿杆上表面,再打开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至水平状态,提升架61上升至导轨顶部,打开的左活动梳齿架615和右活动梳齿架614穿过第三层停车位3的梳齿杆之间的缝隙,汽车即被交接至提升架61之上,搬运器6整体横移至存取车位4,再通过第一导轨626和第二导轨627下放至地面,取车完成。设备第三层存车时的动作原理与上述流程相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