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9589发布日期:2019-11-15 22:0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屋顶通风调温结构的零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



背景技术:

传统采用铁皮构成的屋顶,因铁皮材质易于吸热的特性,时常会产生室内温度较高的问题。而采用多片瓦片堆置而构成的屋顶,虽然能利用陶瓷材料产生隔热效果,但所述瓦片的固定必须使用水泥、胶合等等方式,施工较为不易,且在搭建上也需要仰赖技术或经验,在多片相同形状的瓦片彼此叠置的情况下,也难以有效形成通风路径。因此,目前在屋顶建构的趋势上,逐渐趋向利用易于搭建且不易吸热的塑料材质来组构。

参阅图1,为一现有的屋顶浪板1,包含一沿一延伸方向d延伸的底板11、两片分别自所述底板11垂直于所述延伸方向d的相反两侧同向延伸的侧板12,及一衔接于所述侧板12且与所述底板11及所述侧板12共同界定出一通风道100的顶盖13。其中,所述顶盖13具有一呈远离所述底板11的弧状的弧形部130,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弧形部130相反两侧且形状相互对应的一第一结合部131及一第二结合部132。利用所述第一结合部13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32可相互搭接的特性,相邻的多个屋顶浪板1可相互搭接,共同构成能透过所述通风道100通风,且能通过塑料材质隔热的屋顶。

然而,每一个所述的屋顶浪板1仅能形成单一的所述通风道100,在气流方向较不固定的地区而言,可能难以达成足够的通风效果。另外,单纯透过所述第一结合部131与所述第二结合部132的搭接关系,仍并未确实固定相邻的所述屋顶浪板1,仍需要使用例如螺栓、铆钉的固定件,组装步骤仍嫌繁琐,并非足够理想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合且能形成产生隔热、散热效果的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

本实用新型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包含呈弧形而沿轴向延伸的浪峰片、分别连接于所述浪峰片相反两侧的第一浪谷片和第二浪谷片,及两片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一浪谷片及所述第二浪谷片相反于所述浪峰片的一侧的弧形片。

所述浪峰片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的前端及后端、两个分别位于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相反两侧的侧边,及两个分别自所述前端及所述后端向内凹设用于使两个浪板能沿所述轴向相互卡接的切口,定义一个参考线,该参考线通过所述浪峰片沿所述轴向的截面且垂直于两个侧边的连线并通过该连线的中点,所述浪峰片沿所述轴向的截面以通过所述参考线为基准呈两侧不对称。

所述第一浪谷片是连接于所述浪峰片的所述侧边的其中一个,且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的第一榫槽。

所述第二浪谷片连接于所述浪峰片的所述侧边的另一个,且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的第二榫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浪峰片具有分别位于所述参考线相反两侧且彼此一体延伸的第一侧段及第二侧段,所述第一侧段所呈弧形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侧段所呈弧形的曲率半径。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第一浪谷片连接于所述浪峰片的所述第一侧段,而所述第二浪谷片连接于所述浪峰片的所述第二侧段。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第一浪谷片包括以远离所述侧边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自所述第一延伸段远离所述侧边的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段,及自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同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形成一段差的第一侧接段。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第一浪谷片的所述第一榫槽是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接段上。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第二浪谷片包括以远离所述侧边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自所述第二延伸段远离所述侧边的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段,及自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同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形成段差的第二侧接段。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第一浪谷片的第一延伸段具有两个分别自沿所述轴向的相反两端向内凹设,且用于供另一浪板的第二延伸段伸置的重叠口。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所述第二浪谷片的所述第二榫槽是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接段上。

较佳地,前述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其中,每一弧形片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浪谷片或所述第二浪谷片且呈与所述浪峰片同向的弧状的弯曲段,及一体自所述弯曲段以远离所述轴向的方向延伸的平直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当两片本实用新型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利用所述浪峰片的切口,沿所述轴向相互卡接时,利用所述浪峰片的不对称形状,能形成两个沿所述轴向贯通的通风道。而利用所述第一浪谷片及所述第二浪谷片的结构,能直接组合于配合的定位砖而组构成屋顶,此时所述弧形片的弯弧型态,能与相邻的浪板的第一浪谷片或第二浪谷片产生段差,构成另一方向的通风道,配合沿所述轴向贯通的两个通风道,达成优异的散热、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一现有的屋顶浪板;

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的一实施例;

图3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浪峰片的形状;

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两个所述实施例利用所述浪峰片的切口相互卡接的情况;

图5是一视角与图3相同的侧视图,辅助图4说明所形成的通风道;

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多个所述实施例配合多个定位砖而组构为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情况;

图7是一立体分解图,辅助图6说明多个所述实施例继续延伸组构的情况;及

图8是一示意图,说明利用本实施例组构为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后所能产生的通风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浪板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呈弧形而沿一轴向l延伸的浪峰片2、分别连接于所述浪峰片2相反两侧的一第一浪谷片3和一第二浪谷片4,及两片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一浪谷片3及所述第二浪谷片4相反于所述浪峰片2的一侧的弧形片5。要先行说明的是,使用本实施例组构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时,除了通过多个本实施例相互组接以外,还配合多个当作定位基准的定位砖9(绘示于图6)。

同时参阅图2与图3,所述浪峰片2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轴向l的相反两端的一前端21及一后端22、两个分别位于垂直于所述轴向l相反两侧的侧边23,及两个分别自所述前端21及所述后端22向内凹设,用于使两个本实施例能沿所述轴向l相互卡接的切口24。其中,如图3所示,定义一个参考线c,该参考线c通过所述浪峰片2沿所述轴向l的截面且垂直于两个侧边23的连线并通过该连线的中点,所述浪峰片2具有分别位于所述参考线c相反两侧且彼此一体延伸的一第一侧段201及一第二侧段202,而所述第一侧段201所呈弧形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侧段202所呈弧形的曲率半径。也就是说,所述浪峰片2沿所述轴向l的截面,以参考线c为基准,是呈两侧不对称。

所述第一浪谷片3是连接于所述浪峰片2的所述侧边23的其中一个,且是连接于所述浪峰片2的所述第一侧段201。所述第一浪谷片3包括一以远离所述侧边23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31、一自所述第一延伸段31远离所述侧边23的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段32,及一自所述第一弯折段32与所述第一延伸段31同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31形成一段差的第一侧接段33,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轴向l的相反两端且是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接段33上的第一榫槽30。其中,所述第一浪谷片3的第一延伸段31具有两个分别自沿所述轴向l的相反两端向内凹设的重叠口311。

所述第二浪谷片4连接于所述浪峰片2的所述侧边23的另一个,且是连接于所述浪峰片2的所述第二侧段202。所述第二浪谷片4包括一以远离所述侧边23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41、一自所述第二延伸段41远离所述侧边23的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段42,及一自所述第二弯折段42与所述第二延伸段41同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延伸段41形成一段差的第二侧接段43,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轴向l的相反两端且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接段43上的第二榫槽40。

每一弧形片5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浪谷片3或所述第二浪谷片4且呈与所述浪峰片2同向弧状的弯曲段51,及一个一体自所述弯曲段51以远离所述轴向的方向延伸的平直段52。

参阅图4与图5,将两个所述实施例以所述后端22朝向彼此的相对位置而沿所述轴向l相互端接时,能利用朝向彼此的所述切口24相互卡接。此时,除了所述浪峰片2相互卡接以外,透过每一所述实施例的第一浪谷片3的所述重叠口311,能供另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二浪谷片4的第二延伸段41伸置,借此达成使所述实施例的第一浪谷片3与第二浪谷片4也相互卡接,稳定所述实施例相互端接的组接关系。

由于所述实施例的浪峰片2是呈不对称状,当两个所述实施例如图4所示地相互卡接时,透过两个浪峰片2沿所述轴向l的投影范围形状不同,能如图5所示地形成分别位于所述参考线c相反两侧,且利用所述第一侧段201与所述第二侧段202纵向间隔落差所形成的通风道200,能产生沿所述轴向l贯通的通风效果。

参阅图6与图7,当本实施例配合多个定位砖9而组构屋顶时,是使所述第一浪谷片3及所述第二浪谷片4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第一榫槽30及所述第二榫槽40,接合于相邻的定位砖9朝向彼此的侧壁91,并使所述第一浪谷片3的所述第一延伸段31与所述第二浪谷片4的所述第二延伸段41分别搭接于相邻的定位砖9自所述侧壁91分别朝向彼此延伸的托架92。此时,再透过使所述弧形片5穿伸于所述定位砖9的涵洞900,又可利用所述弧形片5由内向外顶抵于所述定位砖9,配合所述第一浪谷片3与所述第二浪谷片4支撑于所述托架92的向下支撑力,使得所述实施例能在纵向、横向都确实组装于所述定位砖9。特别是当所述实施例沿所述轴向l的相反两端都执行相同的组装动作,并且使用所需数量的所述实施例数组组构,即可确实固定所述本实施例,并且组构为所需大小的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得以发挥的独特优势,在于组装过程中完全不需要使用水泥、胶合、钉固等等的工序,也不需要使用例如螺栓、铆钉的定位手段,只要透过以塑料制造的本实施例自身具有的弹性,配合各个组装结构,即可在不使用其他辅助工具,也不需使用其他工法的情况下,轻易完成使用本实施例组构为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的组装步骤。

参阅图8并配合图7,利用本实施例组装完成后的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能通过所述第一浪谷片3与所述第二浪谷片4形成排水机制。滴落至所述浪峰片2而顺着弧形流动的水,是流至所述第一浪谷片3的所述第一延伸段31,及所述第二浪谷片4的所述第二延伸段41。透过所述第一弯折段32与所述第二弯折段42所形成的段差,在水量能负荷的情况下,能先利用所述第一延伸段31与所述第二延伸段41分别形成两个排水流道601。即便水量较多而漫溢至所述第一侧接段33及所述第二侧接段43,由于所述弧形片5所形成的向上弯曲状,亦能借此构成另外的两个排水流道602,也能透过所述第一侧接段33及所述第二侧接段43排除更大量的水。

另外,为了使组构完成的屋顶通风调温组合装置能产生更全面的通风、散热、隔热效果,除了通过自身沿所述轴向l相互端接所形成的通风道以外,透过所述弧形片5向上弯折的型态,还能与位于下方的空间形成连通效果,配合每一弧形片5亦沿所述轴向l延伸且沿横方向向上弯折的型态,即能形成另一方向的通风路径,配合导风方向不同的所述通风道,即可使气流沿多方向流动,借此产生隔热、散热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