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9566发布日期:2019-11-15 22:03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叠合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预制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梁。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叠合梁安装大多采用现场浇筑的形式。这种现场浇注的方法,需要现场支撑模板、绑扎钢筋等,等梁固化后还需要对支模进行拆卸,总体上的施工比较繁琐。采用预制叠合梁,能够减少支模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垃圾,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

现有的如授权公告好为cn20701752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制u型叠合梁,包括u型钢板,所述u型钢板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u型钢板外形结构相适应的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内包裹有钢筋网片,设置在两侧面的所述钢筋网片与所述u型钢板之间设置有多个锚筋;所述锚筋一端锚固于混凝土层内,另一端焊接在所述u型钢板上。

当上述的叠合梁在吊装时,需要借助工具将叠合梁进行捆扎,然后在借助吊机等工具将叠合梁吊装到对应的位置处,然后再与叠合板进行固定,总体上的吊装还是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梁,其具有吊装比较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叠合梁,包括长板形的梁底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梁底部两侧壁的两个梁侧部,所述梁底部和梁侧部拼接形成u形的梁体;两个所述梁侧部远离梁底部的一端连接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梁底部的一侧与梁侧部远离梁底部的一端平齐设置,且所述连接杆沿着梁体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连接杆,当需要对叠合梁进行吊装时,不需要借助绳索等工具对叠合梁进行捆扎,可以将吊机的钩子直接对应钩入到梁体重心两侧的连接杆上,然后通过吊机对叠合梁进行提升搬运至需要的位置,然后借助支撑架对梁体进行支撑稳定即可,使得叠合梁的吊装更加的方便,从而使得叠合梁的安装更加高效。

进一步的,所述梁体内还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所述第一钢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梁体的长度方向设置,若干所述第一钢筋分别位于梁底部和梁侧部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梁体内设置有第一钢筋,通过第一钢筋可以加强梁体沿长度方向的结构,减少了叠合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弯折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梁体内还设置有若干呈u形的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均位于梁体内,且若干所述第二钢筋沿着梁体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所述第一钢筋对应固定于第二钢筋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钢筋,通过第二钢筋将多个第一钢筋进行固定连接,浇筑预制叠合梁时,可以通过将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固定,使得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整体固定稳定,减少了挨个将第一钢筋进行定位的麻烦,使得整体的加工更加的方便,另外设置第二钢筋,可以进一步加强梁体的结构强度,增加叠合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梁侧部远离梁底部的一端均设置有若干连接板,连接板沿着梁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连接板均朝向梁体的外侧延伸,且所述连接板远离梁底部的一端与梁侧部远离梁底部的一端平齐设置;所述连接板上均开设有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吊机将梁体移动到对应位置后,通过螺栓穿设通孔使得固定板固定于叠合板上,从而使得叠合梁与叠合板进行预固定,然后再进行混凝土填充使得叠合梁与叠合板的固定更加稳定即可。设置连接板,使得叠合梁与叠合板的预固定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为钢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梁体内的一端对应与第二钢筋固定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与第二钢筋固定,使得连接板与梁体的固定强度更强,从而使得叠合梁的固定更加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材质为钢筋,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二钢筋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两端与第二钢筋固定相连,将连接杆焊接与第二钢筋上,使得第二钢筋与梁体的固定强度更强,从而使得吊装时连接杆不易与梁体脱离,使得叠合梁的吊装作业更加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梁底部朝向连接杆的端面上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垂直于梁底部设置,且若干所述加强筋沿着梁体的长度方向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强筋,当向叠合梁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时,加强筋可以有效的加强混凝土与梁体直接的结合强度,使得叠合梁的后续固定更加牢固,从而使得叠合梁的使用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低于梁侧部的高度设置,所述加强筋远离梁底部的一端还设置有加强条,所述加强条平行于连接杆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加强条,通过加强条进一步加强梁体与后续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使得叠合梁的使用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加强筋之间还连接有筋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筋条,通过筋条对加强筋进行连接,使得加强筋不易发生弯折,从而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连接杆,可以将吊机的钩子直接对应钩入到梁体重心两侧的连接杆上对叠合梁进行吊装,使得叠合梁的吊装更加的方便,从而使得叠合梁的安装更加高效;

(2)通过设置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通过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使得叠合梁的梁体整体结构更强,使得叠合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

(3)通过设置连接板,连接板与第二钢筋固定相连,使得叠合梁与叠合板的预固定更加稳定且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正视图。

附图标记:1、梁体;11、梁底部;12、梁侧部;2、第一钢筋;3、第二钢筋;4、连接杆;5、连接板;6、通孔;7、加强筋;8、筋条;9、加强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预制叠合梁,如图1、图3所示,包括梁体1,梁体1包括长板形的梁底部11以及设置于梁底部11两侧壁的两个梁侧部12,梁底部11和梁侧部12拼接形成u形。梁体1内还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2和若干第二钢筋3,第一钢筋2呈长条形设置,且第一钢筋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梁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若干第一钢筋2分别位于梁底部11和梁侧部12内。第二钢筋3呈u形设置,第一钢筋2对应固定于第二钢筋3上,第一钢筋2沿着第二钢筋3的u形方向分布,且第一钢筋2均位于第二钢筋3的外侧。生产时,先将第二钢筋3与第一钢筋2可以通过焊接或者捆扎进行固定,然后再通过浇筑将梁体1浇筑成型。

如图1、图2所示,两个梁侧部12远离梁底部11的一端连接有若干连接杆4,连接杆4为钢筋制成,且连接杆4的两端预埋于梁体1内,并固定连接于对应的第二钢筋3上。连接杆4远离梁底部11的一侧与梁侧部12远离梁底部11的一端平齐设置,且连接杆4沿着梁体1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

如图1、图3所示,两个梁侧部12远离梁底部11的一端均设置有若干连接板5,连接板5沿着梁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连接板5均朝向梁体1的外侧延伸,且连接板5远离梁底部11的一端与梁侧部12远离梁底部11的一端平齐设置,连接板5上均开设有通孔6,当对梁体1进行预固定时,可以通过将螺栓穿设连接板5来完成。

如图1、图2所示,梁底部11朝向连接杆4的端面上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筋7,加强筋7朝向梁底部11的一端预埋于梁底部11中并与梁底部11内的第一钢筋2焊接固定。加强筋7垂直于梁底部11设置,且若干加强筋7沿着梁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若干加强筋7之间还连接有筋条8,加强筋7的高度低于梁侧部12的高度设置,且加强筋7远离梁底部11的一端还设置有加强条9。加强条9平行于连接杆4设置,且加强条9的长度小于两个梁侧部12之间的距离设置。其中加强筋7、筋条8以及加强条9均为钢筋制成。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采用上述叠合梁时,首先可以通过吊车的吊钩对应钩入重心两侧的连接杆4上,通过吊车将叠合梁运输到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螺栓穿设连接板5进行预固定,使得叠合梁可以安装于叠合板上。然后朝梁体1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使得叠合梁与叠合板进一步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