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钢结构的吊篮无配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2424发布日期:2020-01-24 11:04阅读:1594来源:国知局
用于钢结构的吊篮无配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中的吊篮安装固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空钢结构或者混凝土无楼板结构工程的吊篮无配重安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高层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吊篮固定装置的常规设置方式如专利申请zl2009202077360中记载,具体参见图1所示,在一定的主体结构楼板1a上,沿楼板边缘按一定间距布置搭设两组支臂2a,支臂2a上端固定一道悬臂3a,悬臂3a前端伸出结构楼板1a一定距离,然后在悬臂3a两端及中间支臂2a上端之间设置斜拉钢丝绳4a,两个悬臂3a前端设置分别设置悬挂钢丝绳5a,悬挂钢丝绳5a下端悬挂吊篮6a,后侧支臂2a底部设置配重7a。

而具体在钢结构或混凝土无楼板机构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层缺少主体楼板,后侧配重支臂2b无法在钢结构8b上固定安装,因此要将配重支臂2b设置于下一层楼板上1b,具体参见图2所示。这种设置方式,首先支臂均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楼板固定,配重则以锚固或浇筑的设置于支臂上,安装固定耗时,拆卸不便,而且配重臂长期占据下层楼层作业面,极大的制约了现场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钢结构或混凝土无楼板机构工程施工中,吊篮固定装置结构复杂,拆装不便且占据下层楼层作业面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钢结构的吊篮无配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且固定结构稳定,易于拆装,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用于钢结构的吊篮无配重固定装置,包括:吊篮组件和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所述吊篮组件包括吊篮、吊绳和卷扬装置,所述吊篮通过所述吊绳和所述卷扬装置与所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连接,由卷扬装置带动吊篮上下移动;

其中,所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环固组件、支撑横梁和钢丝绳;

所述前支架的下端连接环固组件,通过所述环固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钢结构的第一钢梁上;

所述后支架的下端连接环固组件,通过所述环固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钢结构的第二钢梁上,所述第二钢梁与所述第一钢梁垂直连接;

所述前支架高于所述后支架;

所述支撑横梁平行于第二钢梁设置,支撑横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后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横梁的第二端探出于第一钢梁,支撑横梁中部与所述前支架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钢丝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横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钢丝绳的第二端绕过所述前支架的上端并与所述支撑横梁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环固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座两侧平行设置有u型夹,所述u型夹两端部穿过固定座并固定于固定座上,所述环固组件通过固定座和u型夹抱箍于所述钢结构的对应的钢梁上。

作为优选,所述u型夹为弯折呈u型状的杆件,其两端的端部均设有螺纹,穿过固定座并安装螺母。

作为优选,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下端与相应的所述固定座呈一体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前支架与对应固定座的连接部均焊接有翼板,翼板位于前支架的前侧和后侧。

作为优选,所述u型夹的弯折处设有橡胶垫片。

作为优选,所述u型夹替换为两个“l”型的紧固螺杆。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螺杆分别位于钢结构中对应钢梁的两侧,所述紧固螺杆包括相对弯折的连接部和固定部,连接部穿过固定座并通过螺母锁紧,固定部与固定座将钢结构中对应的钢梁进行夹持固定,两个紧固螺杆对位于其间的钢梁进行夹持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横梁的第一端至支撑横梁和前支架连接处与支撑横梁和前支架连接处至支撑横梁的第二端的长度之比为3-4.5:1。

本实用型新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简单的支架支撑结构安装于钢结构实现对吊篮的固定,取代了传统的吊篮设置长配重臂的固定安装方式,支架支撑结构通过环固组件与钢结构可拆卸连接,环固组件固定稳定且拆装简单,仅通过螺母的旋紧或旋松即可实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与钢结构的固定和分离,施工简单,克服了传统配重件锚固或浇筑于楼板结构拆卸麻烦,影响下层楼板施工的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固定座与前后支架一体连接,提高连接的牢固性。

前支架与固定座之间焊接的翼板,位于前后两侧,不仅增加了前支架与固定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由于支撑横梁作为杠杆,前支架与支撑横梁的连接点为杠杆的支点,使前支架受到前后方向的作用力,翼板能够增加固定座对前支架的支撑,抵御前支架受到前后方向的作用力,从而提高前支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支撑横梁的稳定性,在不同负载下提高吊篮升降的稳定性。

u型夹设置橡胶垫片,实现环固组件与钢结构之间的弹性接触,避免磨损。

u型夹替换为l型螺杆,更加便于拆装,降低固定部件的减重,使连接结构更易于生产。

支撑横梁的前后长度比设为3-4.5:1,基于杠杆原理,该连接长度比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对吊篮固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吊篮安装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高层钢结构施工的吊篮安装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吊篮无配重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环固组件的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2环固组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1a、楼板;2a、支臂;3a、悬臂;4a、斜拉钢丝绳;5a、悬挂钢丝绳;6a、吊篮;7a、配重;1b、下一层楼板;2b、支臂;3b、悬臂;4b、斜拉钢丝绳;5b、悬挂钢丝绳;6b、吊篮;7b、配重;8b、钢结构;

1、吊篮组件;11、吊篮;12、吊绳;13、卷扬装置;2、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21、前支架;22、后支架;23、环固组件;231、固定座;232、u型夹;233、螺母;234、翼板;235、l型螺杆;24、支撑横梁;25钢丝绳;3、第一钢梁;4、第二钢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用于钢结构的吊篮无配重固定装置,包括:吊篮组件1和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2;所述吊篮组件包括吊篮11、吊绳12和卷扬装置13,所述吊篮11通过所述吊绳12与所述卷扬装置13连接,所述卷扬装置13与所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2固定连接,由所述卷扬装置拉动吊绳带动吊篮上下移动,由卷扬装置13带动吊篮21上下移动。此外,所述卷扬装置13也可设置与吊篮11上,吊绳12与所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2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2包括前支架21、后支架22、环固组件23、支撑横梁24和钢丝绳25;

所述前支架21的下端连接环固组件23,通过所述环固组件23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钢结构的第一钢梁3上,第一钢梁3垂直于地面的所在平面与吊篮垂直于地面的所在平面平行;

所述后支架22的下端连接环固组件23,通过所述环固组件23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钢梁4上,所述第二钢梁4与所述第一钢梁3垂直连接;

所述前支架21高于所述后支架22;

所述支撑横梁24平行于第二钢梁4设置,其第一端与所述后支架22的上端固定连接,其第二端探出于第一钢梁3,且其中部与所述前支架21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钢丝绳25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横梁2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钢丝绳的第二端绕过所述前支架21的上端并与所述支撑横梁24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环固组件23采用固定座231,固定座231上安装u型夹232,所述u型夹为弯折呈u型状的杆件,其两端的端部设有螺纹,穿过固定座并通过螺母233锁紧,具体参见图4,从而通过固定座231和u型夹232抱箍于钢结构中对应的钢梁上,实现环固组件23与钢结构中钢梁的固定连接。为提高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固定座231上间隔安装多个u型夹232。

本实用型新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简单的支架支撑结构安装于钢结构实现对吊篮的固定,取代了传统的吊篮设置长配重臂的固定安装方式,支架支撑结构通过环固组件与钢结构可拆卸连接,仅通过螺母的旋紧或旋松即可实现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与钢结构的固定和分离,固定稳定,拆卸方便,施工简单,克服了传统配重件锚固或浇筑于楼板结构拆卸麻烦,影响下层楼板施工的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了避免环固组件23与钢梁之间刚性接触造成磨损,所述u型夹232的弯折处设有橡胶垫片。

为了进一步提高了吊篮无配重固定组件对吊篮固定的稳定性,基于杠杆原理,所述支撑横梁的第一端至支撑横梁和前支架连接处与支撑横梁和前支架连接处至支撑横梁的第二端的长度之比为3-4.5:1。通过力臂长度的设置,在吊篮负载一定的情况下,还能够降低后支架的受力,避免后支架以及对应环固组件被拉断,提高结构寿命。

实施例二中环固组件的具体结构,如附图5所示,为了使环固组件23与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一体设置,所述固定座分别与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下端焊接固定,将实施例一中的u型夹232替换为两个直径20mm的“l”型的紧固螺杆235,所述紧固螺杆分别位于钢结构中对应钢梁的两侧,所述紧固螺杆包括相对弯折的连接部和固定部,连接部穿过固定座并通过螺母锁紧,固定部与固定座将钢结构中对应的钢梁进行夹持固定,两个紧固螺杆对位于其间的钢梁进行夹持固定,紧固螺杆使环固组件更易于生产,降低成本。

由于前支架21与支撑横梁24的连接点为杠杆的支点,吊篮的负载作用在支撑横梁24上,支撑横梁24上会产生水平向前或水平向后的应力,应力作用到前支架21。为进一步加强前支架与第一钢梁之间连接的强度,从而提高前支架的稳定性,在前支架21与固定座231的连接处设置之间焊接的翼板234,位于前支架21的前后两侧,不仅增加了前支架与固定座之间的连接强度,抵御作用到前支架上的应力,提高在不同负载下吊篮升降的稳定性。

当然,为了进一步加强固定座与后支架固定的连接强度,所述固定座231与所述后支架22下端的焊接处也可焊接有翼板2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