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8284发布日期:2019-11-29 18:00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建筑施工是一个技术复杂的生产过程,需要建筑施工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应用材料、力学、结构、工艺等理论解决施工中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预留洞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措施,在建筑施工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需要借助器具进行预留洞,为以后管道的铺设预留空间,而传统预留洞器具一般采用塑料管或钢管,但是塑料管或钢管作为预留洞器具使用循环使用率低,材料浪费严重,并且不易掌握拆除时间,如果混凝土发生凝结,器具则无法取出。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预留洞器具在结构以及材质的选用方面已经进行了改进,比如将套筒设置为圆台状方便抽拔,有些器具在套筒的底部焊接角铁,利用角铁上开设的圆孔以及自攻丝对器具进行固定,防止器具在浇注过程中发生移动,当混凝土发生初凝后,器具与混凝土粘合在一起,此时需要借助榔头对器具进行敲击,使器具发生形变,致使与混凝土的连接松动,方便拔出,但是在套筒的底部焊接角铁会增强套筒底部的强度与稳定性,使器具在敲击时不易发生形变,因此器具与混凝土连接处不易松动,最终导致器具的抽拔较为困难。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预留洞器具在结构以及材质的选用方面已经进行了改进,比如将套筒设置为圆台状方便抽拔,有些器具在套筒的底部焊接角铁,利用角铁上开设的圆孔以及自攻丝对器具进行固定,防止器具在浇注过程中发生移动,当混凝土发生初凝后,器具与混凝土粘合在一起,此时需要借助榔头对器具进行敲击,使器具发生形变,致使与混凝土的连接松动,方便拔出,但是在套筒的底部焊接角铁会增强套筒底部的强度与稳定性,使器具在敲击时不易发生形变,因此器具与混凝土连接处不易松动,最终导致器具的抽拔较为困难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所述器具主体的整体外观呈筒状,且把手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器具主体上部两侧的外壁上;所述顶盖扣合安装在器具主体的顶端;所述底座安装在器具主体的底部,且底座与器具主体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挡环安装在底座的上方,且挡环与底座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固定板安装在挡环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器具主体上部的外观结构呈圆柱形,器具主体上部的外观结构呈倒置的圆台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挡环为阶梯状的环形结构,且挡环上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固定板的侧视面呈弓字形,且固定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处圆孔,并且固定板与挡环通过旋拧卡合固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把手的侧视面呈u形,且把手的主视面呈l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顶盖的上部的圆形盖板及下部环形挡圈通过焊接方式组合而成,且下部环形挡圈的直径大于器具主体上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方便组装,方便安装与拆除,结构牢固性强,方便固定,能够循环使用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问题和不足。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挡环为阶梯状的环形结构,且挡环上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固定板的侧视面呈弓字形,且固定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处圆孔,并且固定板与挡环通过旋拧卡合固定的设置,通过旋拧卡合固定的方式使固定板的安装与拆卸较为方便,在拆除器具主体前可以先将固定板进行拆卸,减小器具的整体强度,使之易发生形变,方便器具的拆除。

2、本实用新型把手的侧视面呈u形,且把手的主视面呈l形的设置,增大了上部的预留空间,方便顶盖的安装与拆卸。

3、本实用新型顶盖的上部的圆形盖板及下部环形挡圈通过焊接方式组合而成,且下部环形挡圈的直径大于器具主体上部的直径的设置,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增大了挡圈与器具主体上端的间隙,即便器具主体上端发生轻微形变也不会妨碍顶盖的安装。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器具主体1、把手2、底座3、挡环4、固定板5、顶盖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包括器具主体1、把手2、底座3、挡环4、固定板5、顶盖6。

器具主体1的整体外观呈筒状,且把手2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器具主体1上部两侧的外壁上;顶盖6扣合安装在器具主体1的顶端;底座3安装在器具主体1的底部,且底座3与器具主体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挡环4安装在底座3的上方,且挡环4与底座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固定板5安装在挡环4上。

具体的,器具主体1上部的外观结构呈圆柱形,器具主体1上部的外观结构呈倒置的圆台形。

具体的,挡环4为阶梯状的环形结构,且挡环4上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

具体的,固定板5的侧视面呈弓字形,且固定板5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处圆孔,并且固定板5与挡环4通过旋拧卡合固定,通过旋拧卡合固定的方式使固定板5的安装与拆卸较为方便,在拆除器具主体1前可以先将固定板进行拆卸,减小器具的整体强度,使之易发生形变,方便器具的拆除。

具体的,把手2的侧视面呈u形,且把手2的主视面呈l形,增大了上部的预留空间,方便顶盖6的安装与拆卸。

具体的,顶盖6的上部的圆形盖板及下部环形挡圈通过焊接方式组合而成,且下部环形挡圈的直径大于器具主体1上部的直径,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增大了挡圈与器具主体1上端的间隙,即便器具主体1上端发生轻微形变也不会妨碍顶盖6的安装。

具体实施步骤:使用前应用棉纱将器具主体1外表面的油擦去,然后将固定板5装入器具主体1内,具体操作如下:将固定板5的两端对准挡环4上的矩形凹槽,准确无误后放下,然后旋拧固定板5,将固定板5与挡环4卡合,完成固定板5的固定,然后根据图纸设计预留洞的位置划线,放置器具主体1,放置复核无误后,通过套筒扳手旋拧自攻丝,使自攻丝穿过固定板5中间的圆孔插入下方,固定完毕后盖上顶盖6,器具主体1安装完毕后质检人员应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后,待土建防线人员开始防线后,即可进行器具的拆除,首先通过套筒扳手松卸自攻丝,然后通过旋拧方式将固定板5的两端移动至挡环4上的矩形凹槽处,然后将固定板5拔出,再使用小榔头轻轻敲击器具主体1,之后握住把手2转动器具主体1,出现松动后用力即可拔出。

综上所述:该一种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通过挡环为阶梯状的环形结构,且挡环上部的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固定板的侧视面呈弓字形,且固定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处圆孔,并且固定板与挡环通过旋拧卡合固定的设置,通过旋拧卡合固定的方式使固定板的安装与拆卸较为方便,在拆除器具主体前可以先将固定板进行拆卸,减小器具的整体强度,使之易发生形变,方便器具的拆除;通过把手的侧视面呈u形,且把手的主视面呈l形的设置,增大了上部的预留空间,方便顶盖的安装与拆卸;通过顶盖的上部的圆形盖板及下部环形挡圈通过焊接方式组合而成,且下部环形挡圈的直径大于器具主体上部的直径的设置,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增大了挡圈与器具主体上端的间隙,即便器具主体上端发生轻微形变也不会妨碍顶盖的安装;通过对混凝土浇筑可重复利用的预留洞器具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方便组装,方便安装与拆除,结构牢固性强,方便固定,能够循环使用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问题和不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