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篷房支架和模块化篷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1840发布日期:2020-02-07 23:1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篷房支架和模块化篷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篷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篷房支架和具有该种模块化篷房支架的模块化篷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篷房采用矩形支架和人字顶支架的结合组成模块化篷房支架,再加以安装篷布、地板和墙体单元等组成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各类篷房。

现有的该种篷房中,矩形支架中的每个矩形支架单元包括立杆、底梁、横梁、挂构件以及铰接件等,组装构件较多,安装和拆卸较为复杂;每个矩形支架单元均具有同等的组装难度,虽可实现模块化拼接,但安装难度大,安装耗时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简单且可模块化延伸的模块化篷房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简单且可模块化延伸的模块化篷房。

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提供的模块化篷房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单元,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底盘、两个第一框架和第一横杆组,第一底盘包括第一底盘基体和至少两个第一支承体;在第一底盘基体的第一延伸方向上,第一底盘基体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承体,第一支承体从第一底盘基体的端面向外伸出,第一底盘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框架,第一框架固定在第一支承体上;第一横杆组连接在两个第一框架之间,第一横杆组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

由上述方案可见,在进行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组装时,只需在第一底盘两侧固定安装第一框架,并将第一横杆组固定于两个第一框架之间即可完成模块化篷房支架的基本构建,安装快捷有效;且模块化篷房支架具有直线延伸性,相邻的两个支架单元之间共用框架即可实现两个支架单元之间的相对固定,具有模块化延伸能力,且拆装简单,适用性强。

进一步的方案是,模块化篷房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单元;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底盘、第二框架和第二横杆组,第二底盘包括第二底盘基体和第二支承体,在第二底盘的第二延伸方向上,第二支承体连接于第二底盘基体的延伸第一端,第二框架固定在第二支承体上;第一支架单元与第二支架单元之间,第一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延伸方向,第二底盘与第一底盘之间沿第一延伸方向对接,第一支承体位于第二底盘基体的延伸第二端与第一底盘基体之间,第二横杆组连接于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之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支架单元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架单元之间,两个第二底盘之间沿第一延伸方向对接,第一个第二支架单元的第二支承体位于两个第二底盘基体之间,第二个第二支架单元第二横杆组连接于两个第二框架之间。

由上可见,第一支架单元和多个第二支架单元之间通过第一框架或第二框架作为中枢连接部而实现直线延伸方向的拼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底盘基体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承体;第一支架单元与第二支架单元之间,第二支承体和第一支承体相邻设置,第一框架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承体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架单元之间,第二框架同时固定连接在第一个第二支架单元的第二支承体和第二个第二支架单元的第二支承体上。

由上可见,位于相邻两个支架单元之间的框架的底部同时固定在两个支架单元的支承体上,使相邻两个支架单元之间连接更稳固,同时克服地面不平带来的问题。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一延伸方向上,第一框架上相对两端的端面均设置有一道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的横截面呈c型。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一卡槽件,第一卡槽件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道第二卡槽,第二卡槽的横截面呈c型;第一卡槽件安装至第一框架上,在第一延伸方向上,两道第二卡槽位于第一卡槽件的相对两端上。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第二延伸方向上,第二框架上相对两端的端面均设置有一道第三卡槽,第三卡槽的横截面呈c型。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二卡槽件,第二卡槽件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道第四卡槽,第四卡槽的横截面呈c型;第二卡槽件安装至第二框架上,在二延伸方向上,两道第四卡槽位于第二卡槽件的相对两端上。

由上可见,篷布的两侧具有卡条,将篷布两侧的卡条分别卡装在两个框架的卡槽中,即可实现篷布的安装,快捷有效;卡槽设置在框架上能提高篷布与框架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卡槽设置在可拆卸的卡槽件上,进一步降低篷布安装的难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滑动门组件,门组件包括滑动门、立柱、上导轨件和下导轨件;第一框架具有分别位于其上下两端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多根立柱具有间隔地固定在上边框和下边框之间,下导轨件安装在下边框上,上导轨件安装在多根立柱的上部之间;滑动门可滑动地安装在上导轨件与下导轨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提供的模块化篷房包括模块化篷房支架和覆盖在模块化篷房支架上的篷布;模块化篷房支架采用上述的模块化篷房支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示意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中篷布的安装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二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三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四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拼接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三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拼接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

参加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图。篷房包括模块化篷房支架1、地板3、墙体组4和篷布5,墙体组4固定在模块化篷房支架1的外周,地板3铺设在模块化篷房支架1内,篷布5覆盖在模块化篷房支架1上。

结合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模块化篷房支架1包括沿x轴方向拼接的一个第一支架单元100和一个第二支架单元200。第一支架单元100包括第一底盘10、两个第一框架11、第一横杆组12和滑动门组件14,第一底盘10包括第一底盘基体101和至少两个第一支承体13;第一底盘基体101在x轴方向上延伸,x轴方向为水平方向,在x轴方向上,第一底盘基体101的相对两端均固定焊接有三个第一支承体13,第一支承体13为金属方管管段,第一支承体13从第一底盘基体101的端面沿x轴方向向外伸出,第一底盘10的相对两端均连接有一个第一框架11,第一框架11支承在第一支承体13上,螺栓139第一框架11下端的下边框111并锁紧在第一支承体13上(图4示)。第一横杆组12具有第一横杆组12连接在两个第一框架11之间,第一横杆组12沿x轴方向延伸。

结合图2、图3和图4,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门组件包括滑动门(未示意出)、立柱141、上导轨件143和下导轨件142;第一框架11具有分别位于其上下两端的上边框111和下边框112,多根立柱141具有间隔地固定在上边框112和下边框111之间,下导轨件142安装在下边框111上,上导轨件143安装在多根立柱141的上部之间;滑动门可滑动地安装在上导轨件143与下导轨件142之间。立柱141之间形成的位置用于安装墙体组4中的墙体单元。

结合图5和图6,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图6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第一横杆组12包括第一横杆121,第一框架11的端面上设置有卡座122,卡座122上具有t型槽123,第一横杆121两端的t型凸起分别卡装到两个第一框架11卡座122的t型槽123中;第一横杆组12还包括第二横杆124,第二横杆124的延伸端部连接有连接板125,螺栓126穿过连接板125上的通孔并锁紧到第一框架11上,从而实现第二横杆124与第一框架11之间的固定安装。而第二支架单元200中(图3示),第二横杆组22与第二框架21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第一横杆组12与第一框架11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故不重复说明。

结合图2、图3和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第二支架单元200包括第二底盘20、第二框架21、第二横杆组22和立柱组24,第二底盘20包括第二底盘基体201和第二支承体23。第二底盘20沿x轴方向延伸,与第一支架单元100不同,在x轴方向上,第二底盘基体201上,仅背向第一支架单元100的延伸第一端焊接有第二支承体23,朝向第一支架单元100的延伸第二端不具有第二支承体23。对应地,只有一个第二框架21固定支承在第二底盘基体201延伸第一端的第二支承体23上。立柱组24包括多根立柱241,立柱241固定第二框架21的上边框与下边框之间,立柱241之间形成的位置用于安装墙体组4中的墙体单元。

再结合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示意分解图。第一支架单元100与第二支架单元200之间,第二底盘20与第一底盘10之间沿x轴方向对接,第一支承体13位于第二底盘基体201的延伸第二端与第一底盘基体101之间,第二横杆组22连接于第二框架21与第一框架11之间。

参见图1和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一实施例中篷布的安装原理图。在x轴方向上,第一框架11上相对两端的端面均设置有一道第一卡槽113,第一卡槽113的横截面呈c型,第二框架21上相对两端的端面均设置有一道第三卡槽213,第三卡槽213的横截面呈c型。篷布5包括篷布单元52,篷布单元52的相对两侧均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卡条521,在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21之间,篷布单元52两侧的两道卡条521分别卡装到第一卡槽113和第三卡槽213中,从而实现篷布单元52与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之间的连接。同理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框架11之间,篷布单元51两侧的两道卡条分别卡装到不同的两个第一卡槽113中。

在进行模块化篷房支架1的组装时,只需在第一底盘10两侧固定安装第一框架11,并将第一横杆组12固定于两个第一框架11之间即可完成模块化篷房支架1的基本构建,安装快捷有效;且模块化篷房支架具有直线延伸性,相邻的两个支架单元之间共用框架即可实现两个支架单元之间的相对固定,具有模块化延伸能力,适用性强。

模块化篷房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二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分解图。第二支架单元200的数量为两个,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架单元200之间,两个第二底盘20之间沿x轴方向对接,第一个第二支架单元200的第二支承体23位于两个第二底盘基体201之间,第二个第二支架单元200第二横杆组22连接于两个第二框架21之间。

模块化篷房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11,图1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三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结构分解图。第二支架单元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支架单元200对称地连接在第一支架单元100的相对两侧。

模块化篷房第四实施例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四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拼接原理图。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单元900上,在x轴方向上,第二底盘基体901的延伸第一端焊接有二个第二支承体921,第二底盘基体901的延伸第二端焊接有三个第二支承体922。

当第一支架单元800和两个第二支架单元900沿x轴方向拼接后,在x轴方向的投影上,第二支承体922和第二支承体923投影不重合,且第二支承体922和第一支承体822投影不重合。且在第一支架单元800与第二支架单元900之间,第二支承体921和第一支承体822相邻设置,且两个第二支承体921和三个第一支承体822在y轴方向上沿直线相间隔排列,第一框架81同时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二支承体921和三个第一支承体822上。

而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架单元900之间,第一个第二支架单元900的三个第二支承体922与第二个第二支架单元900的两个第二支承体921之间相邻设置,且三个第二支承体922和两个第二支承体921在y轴方向上沿直线相间隔排列,第二框架91同时固定连接在第一个第二支架单元900的三个第二支承体922和第二个第二支架单元900的两个第二支承体921上。

模块化篷房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13,图13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篷房第五实施例中模块化篷房支架的拼接原理图。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一卡槽件62,第一卡槽件62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道第二卡槽621,第二卡槽621的横截面呈c型;第一卡槽件62通过螺栓63安装至第一框架61上,在x轴方向上,两道第二卡槽621位于第一卡槽件62的相对两端上。第二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二卡槽件66,第二卡槽件66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道第四卡槽661,第四卡槽661的横截面呈c型;第二卡槽件66通过螺栓67安装至第二框架65上,在x轴方向上,两道第四卡槽661位于第二卡槽件66的相对两端上。

篷布单元64两侧具有截面为圆形的卡条641,在第一框架61与第二框架65之间,篷布单元64第一侧的卡条641卡装到第二卡槽621中,篷布单元64第二侧的卡条641卡装到第四卡槽661中。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